最高法发布财务造假典型案例 全方位各环节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最高法发布财务造假典型案例全方位各环节打击财务造假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发布五个财务造假典型案例,依法整治财务审计秩序、有效遏制财务造假工作,不断加大对财务造假等行为惩治力度,坚守法治和诚信底线,构建公开透明、诚信为本的市场环境。典型案例涉及上市公司、挂牌公司、普通国有公司及私营企业多类主体,造假行为涵盖挂牌公司公开转让、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骗取银行贷款等多个场景。最高法表示,法院全方位各环节打击财务造假行为,全面落实“零容忍”要求。对于证券发行人、主办券商、财务顾问、会计师事务所等众多财务造假主体,根据各自过错予以相应刑事与民事打击,落实了党中央关于对财务造假“零容忍”的要求。(央视新闻)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最高法发布五起典型案例 全方位各环节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最高法发布五起典型案例全方位各环节打击财务造假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下称“最高法”)6月26日发布五起财务造假典型案例,涉及上市公司、挂牌公司、普通国有公司及私营企业多类主体,造假行为涵盖挂牌公司公开转让、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骗取银行贷款等多种场景。最高法表示,对财务造假违法犯罪案件加强审判指导,制发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发布典型案例,意在依法整治财务审计秩序、有效遏制财务造假工作,不断加大对财务造假等行为的惩治力度,坚守法治和诚信底线,构建公开透明、诚信为本的市场环境。(上证报)

封面图片

中国四部门发布打击证券犯罪典型案例 要求严惩财务造假

中国四部门发布打击证券犯罪典型案例要求严惩财务造假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违规披露“一条龙”犯罪行为,中国最高检等四部门发布从严打击证券犯罪典型案例,要求从严惩处。综合中新网及澎湃新闻报道,最高检联合最高法、公安部、中国证监会星期五(9月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证券犯罪的五个典型案例,涉及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操纵证券市场罪,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内幕交易罪,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等证券犯罪。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指出,这批典型案例涵盖了资本市场常见多发犯罪和近年增多的新型犯罪,反映了当前证券犯罪的特点、趋势,明确了相关法律适用。其中,针对资本市场财务造假问题,最高检编写了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对手方分别构成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两个典型案例。在最高检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康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马某田伙同他人财务造假,违规披露重要信息,共计虚增货币资金886.81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79.33亿新元)。案情显示,马某田意图通过提升康某药业的公司市值,以维持其在中药行业“龙头企业”地位,进而在招投标、政府政策支持、贷款等方面获取优势。2016年1月至2018年上半年,马某田下达康某药业每年业绩增长20%的指标,并伙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组织、指挥公司相关财务人员进行财务造假,通过伪造发票和银行回单等手段虚增营业收入、利息收入和营业利润,通过伪造、变造大额银行存单、银行对账单等手段虚增货币资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马某田指使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财务人员在未经公司决策审批且未记账的情况下,累计向大股东康某实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及关联方提供非经营性资金116.19亿元,用于购买康某药业股票、偿还康某实业及关联方融资本息、垫付解除质押款及收购溢价款等用途。...发布:2022年9月10日1:30PM

封面图片

中国证监会:依法强化打击欺诈发行和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

中国证监会:依法强化打击欺诈发行和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中国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净化市场生态,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中国证监会星期天(2月4日)在官网发布的新闻稿,公告上述信息。根据新闻稿,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基础,是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前提,是中国证监会监管执法的重中之重。自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以来,证监会进一步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净化市场生态,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新闻稿指出,中国证监会近三年共办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397件,同比增长近20%,作出行政处罚523件,涉及1932名相关责任人,对168人采取市场禁入措施,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16件。新闻稿提到,中国证监会始终对欺诈发行行为予以全方位“零容忍”打击,坚决阻断发行上市“带病闯关”,从源头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如科创板上市公司泽达易盛、紫晶存储的IPO发行文件存在重大财务造假,证监会分别对两家公司及责任人处以1425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2670万新元)、9071万元罚款,公安机关对十余名责任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投资者获得超过13亿元民事赔偿。新闻稿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直是中国证监会的执法重点,近三年共办理财务造假案件203件。在强化对“关键少数”的责任追究方面,奇信股份、宏达新材时任实际控制人被证监会分别开出1400万元、1000万元罚单;康美药业、獐子岛时任董事长分别被判处12年、15年有期徒刑。...2024年2月5日9:28AM

封面图片

证监会郭瑞明:构建打击财务造假综合体系

证监会郭瑞明:构建打击财务造假综合体系国新办举行解读强监管防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新闻发布会,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表示,下一步会同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是构建打击财务造假的综合体系。重点打击五类财务造假行为,包括长期系统造假,对于造假的组织者、策划者、协助者要严厉打击,坚决破除造假生态圈;打击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行为,对于通过造假混进来的公司,也要坚决清除出去;对于滥用会计政策,随意调节收入利润的严厉打击;虚假贸易空转走单等造假行为从严惩处;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掏空上市公司等行为从严打击。

封面图片

中国最高法发布养老诈骗典型案例 提醒老人守住“养老钱”

中国最高法发布养老诈骗典型案例提醒老人守住“养老钱”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重点打击的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并提醒老年群体不要轻信“有关系”“找后门”办理养老保险,更不要听信“神医”“神药”“包治百病”等,牢牢守住“养老钱”。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最高法星期三(8月24日)发布六类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揭露养老诈骗的“套路”手段及危害。最高法称,自今年4月开展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以来,全国法院重点打击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实施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在最高法介绍的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中,有的被告人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承诺高息回报、享受床位优先居住权、入住打折等诱骗老年人大额预存消费投资,实施非法集资。也有被告人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名,承诺高额福利消费卡、货币分红等为幌子,引诱老年人投资“养老公寓”项目;或是以代办“养老保险”为名,谎称有能力代办“养老保险”,骗取钱财。其他典型案例包括,以销售“养老产品”为名,骗取老年人高价购买廉价批发的收藏品;以宣称“以房养老”为名,诱骗老年人抵押房屋获得资金,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以开展“养老帮扶”为名,夸大病情、虚构保健品为“特效”药品,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最高法通过上述案例提示,老年人选择“养老服务”时,要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养老企业、养老机构;投资“养老项目”和购买“养老产品”时要多与子女商量,不要轻信所谓“高额返利”“高价回购”等宣传,自觉抵制高利诱惑。办理“养老保险”时,要通过政府网站、居委会等有关部门详细了解政策,不要轻信所谓“有关系”“找后门”可以低价办理等;看病就医时要到医院,不要被所谓免费讲座、免费诊疗等蒙蔽,更不要听信“神医”“神药”“包治百病”等。最高法还称,各地法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涉案财物清运、财产变现、资金归集、清退等工作,最大限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专项行动以来,全国法院执行养老诈骗案件财产20亿余元(人民币,约4.06亿新元)。发布:2022年8月24日4:40PM

封面图片

证监会依法从严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

证监会依法从严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证监会2月4日发文称,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行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下一步,证监会将从提高发现能力、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追究、突出打防结合等方面综合施策,不断铲除造假滋生土壤,切实维护市场诚信基础,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一是完善线索发现机制,综合运用现场检查、年报监管、舆情监测等多元化线索发现渠道,加大对涉嫌欺诈发行、财务造假问题线索的排查力度,坚持露头就打、打早打小,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二是对相关违法案件从重从快予以处罚,既要用足用好行政处罚的“财产罚”“资格罚”,又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衔接配合,对涉嫌刑事犯罪的公司和个人一律移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继续推动健全民事赔偿机制,对投资者进行实实在在的补偿。三是坚持“一案多查”,全面排查涉案相关中介机构,对违法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中介机构加大惩戒力度,督促其履行好“看门人”职责。四是注重惩防并举,推动建立多部门联合防范打击财务造假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规范运作正向引导,实现标本兼治目标。此外,近期是正式披露年度报告的关键时期,也请广大上市公司以案为戒,确保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