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她》电影上映后,全微博,朋友圈都是毒鸡汤,我想说看看就可以。始终是,不要吧自己深陷其中,别人是亿万富婆才有消失的

《消失的她》电影上映后,全微博,朋友圈都是毒鸡汤,我想说看看就可以。电影始终是电影,不要吧自己深陷其中,别人是亿万富婆才有消失的资格,你40块钱电影票都是男朋友买的,哪来的这么够劲?看完消失的她,就想着分手,读了十几年的书没觉醒,天天抱着个手机刷微博刷不出来正能量,看一部电影立马把自己代入了,听个歌代入自己,看个星座代入自己,看个新闻代入自己,看个小说代入自己,毫无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稳定的情绪和三观,只有人云亦云,跟风起哄,无时无刻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形象。如果一个人的三观仅仅因为一部电影就能完全改变,那你的三观得有多廉价?纯手打,不喜勿喷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你三岁前的记忆为何“消失”了?

你三岁前的记忆为何“消失”了?你还记不记得自己在三岁以前做过什么事情?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对于自己非常幼小时候的事情可能都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记忆,大概你的父母会告诉你一些事情,但是你使劲想也想不起来自己真的经历过那些事情。所以到底为什么在三岁之前的记忆好像全都消失了一样?今天,就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叶盛教授来聊一聊关于咱们小时候的记忆。实际上关于幼年时期的记忆消失,很早就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注意。在现代科学蒙昧之前,很多心理学家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今天我们就不去再去赘述这些解释了,因为那些解释实在是不科学,在这也就不去传播这些不科学的想法了。今天,我们站在现代生物学、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的知识框架下,再去看到底为什么三岁之前的记忆全都消失了。这里面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三岁之前我们整个大脑的神经网络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知道人类其实是所有的动物当中脑神经网络最复杂的一个物种,我们的大脑大概有1000 亿个神经元,是超级复杂的。实际上我们现在地球上还没有任何一台计算机的复杂度可以和我们的大脑相媲美。这样复杂的一个大脑它不是一下子就发育成的,实际上在我们出生之后大脑仍旧在持续发育,整个发育过程大概是在我们三岁的时候达到了一个复杂度的巅峰。在三岁之前,随着我们大脑的不断地发育,这些神经元之间的物理连接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个时候有些记忆很可能就消失掉了,这是第一方面的原因。第二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三岁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发育成熟之后又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变化——我们的大脑开始减除一些不需要的神经连接。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件事情?给大家先举个例子:我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一个词,叫“通感”。只有很少量的一部分人具有这样的通感的能力。什么叫通感呢?比如说有的通感类型,是他看到某个数字的时候这个数字会带有特殊的颜色;再比如说有的人可能是看到某个字母的时候他的耳朵里会听到一段独特的旋律。也就是说来自一种感官的信号刺激我们产生了另外一种感官的接收,这个就是一个通感的效应。通感的原因并不复杂,其实就是两块脑区之间产生了神经连接,但是科学家在研究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小朋友都是有通感的,在小朋友中通感出现的比例远远高于成年人。那么,为什么这些小朋友在他们长大之后通感都消失不见了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这些特殊的神经链路当中的某一个神经元可能死掉了。因为神经元死掉了这条链路断了,于是通感消失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神经元都还待在原地,只不过是它们之间的连接变弱了,因为这个连接被弱化了,所以他们不能有效的形成信号的传导,于是这样一个通感就消失了。那么到底是哪种意见是对的?后来科学家们偶然发现了一种叫做LSD的致幻剂,因为这种致幻剂的使用会让使用者产生大量的丰富的通感效应,于是科学家...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77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7773.htm

封面图片

3D电影消失了?

3D电影消失了?曾经电影行业的宠儿,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划过时代的脸庞,风干在银屏上。罗马不能在一天建成,也不会在一天倒塌,3D电影的衰落其实早有征兆。只不过,对于经历过《阿凡达》震撼的观影者来说,情感深处的某个角落始终还是为3D保留着一座神座。无怪乎我们刻骨铭心,实在是彩色电影普及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影院观众再未体验过这种“划时代”的革新感。每年都有导演挑战新技术,但那些“激动人心”的变化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几乎是不可感的:除了诺兰本人,恐怕没谁在乎《星际穿越》是不是使用了35mm加70mm的IMAX胶片。很执着,很优雅,但某种特殊规格的胶片,显然不可能成为我们走进影院的理由,而3D可以。十四年前那个冬春之交,昏暗的影院里,无数只手伸向空中,试图将近在眼前的荧光孢子轻轻拢进掌中。如梦似幻,似幻似真,潘多拉星球就这样蛮不讲理地突破第四面墙,来到每个人触手可及的距离。3D电影裹挟着未来无尽的可能性哐地一声出现,砸得每个人头晕目眩。在小屏幕日益抢占娱乐时间的时代,它重新给了人们走进影院的理由——只有在电影院,才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于是接下来,属于3D电影的狂飙时代来得顺理成章。2009年,中国只有900块适合放映3D电影的数字银幕,第二年,银幕数飙涨至1460块,十年后,全国8万块银幕中,有四份之三可以放映3D电影。疯狂在2016年抵达顶点,这一年,票房前十的影片,只有一部《湄公河行动》没有3D版本。《美人鱼》《疯狂动物城》《魔兽》《美国队长3》等其余9部影片不是只有3D就是3D排片远超2D。这些电影吃走了全年近70%的票房。热门档期走进影院,几乎没得挑拣,放眼望去,全是3D电影。当时便有影院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拿2D和3D做过对比,观众就是爱看3D。”realorfake3d.com列举的2015、2016年真(左)假(右)3D电影。但跑得太快,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近乎某种诅咒,狂飙突进很少不以悲剧结局。3D电影的滑落正是从2016年开始,此后,3D电影的数量和票房占比一路走低。到2020年,全年3D电影数量占比已经下跌至7%,票房占比也从当年的69%跌到了可怜的15%。此时,3D电影的颓势便已显露,只不过人倒架子在。很多外国大制作还是会被转制成3D格式在国内上映,给3D留住了最后的体面。但无论如何,3D的祛魅是遮掩不住的,即便是开山鼻祖《阿凡达》也无法挽回颓势。众所周知,《阿凡达》系列不以剧情见长,一整套星际版的“风中奇缘”堪称俗套和平庸。但对于第一部,观众宽容得出奇,在视效的绝对震撼后,没有人苛责剧情,所有评论汇聚向同一句脏话:“操,真他妈牛逼!”13年后,同一批观众显然不再耐心:“《阿凡达2》:从张家界到马尔代夫。”“我的膀胱里积满了从剧本里挤出来的水。”卡神的视效依旧是卡神的水准,然而观众已经不再如当年般“没见过世面”,于是人们变得挑剔和刻薄起来。祖师爷这一战,票房说得过去,但对比多年前那场喧天的热闹,却是彻底泄了3D电影的气。转过年来,2023年,除了动画片,几乎很难想起一部有名的3D电影。事实就是没有,一部都没有,即便是最“适合”拍摄3D版本的《流浪地球2》也没有采用3D。流行品的消逝总是这样悄无声息,甚至没有来得及发出一声呻吟,3D电影便不再被提起。然而3D电影从万人迷到万人嫌,究竟是为什么?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这事儿不言自明。为什么不看3D电影了?因为被坑怕了。但凡是近十年走进过影院的,就难免吃一次“中国特供3D”的血亏。什么是中国特供3D,就是本来以2D形式拍摄的影片,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临时转制成的3D。众所周知,一部真正的3D电影,需要使用专门的3D技术拍摄,两台摄影机,分别模拟人类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最后通过计算机合成出3D效果。这样做,成本高昂,技术难度也不低。因此市面上还有一种“转制3D”。所谓转制3D,就是通过后期流程,将一部普通2D电影分出左右眼画面,形成3D效果。这样转制一部影片,通常只需要500万元成本,甚至更低,相比实拍3D,着实价廉。高质量的《泰坦尼克号》转制3D,花费了两年时间,1800万美元但价廉不代表物美,最常见的情况是,转了,但“如转”。某些微妙的时刻,能出现一些立体效果,而更多情况下,看起来“只有字幕是3D的”。抱着看《阿凡达》的期待走进影院,结果发现自个儿是cos了个瞎子看戏——全程戴着墨镜,看了个天昏地暗。不仅如此,还有更糟糕的情况。很多影片之所以不3D拍摄,正是因为它不适合3D。比如当年引起过众怒的《谍影重重5》,直到今天打开豆瓣,前排影评还是在吐槽3D。《谍5》拍得相当精彩,充满激烈动作、摇晃画面与快速跳切。但这些精彩的镜头表现力转制成3D后,就成了史诗级灾难,所有动作糊成一团。看完整场,头痛欲裂、头晕目眩,“看吐了”不再是夸张表达,而是实际体验。还有《沙丘》。3D电影亡了,恐怕要数《沙丘》系列导演维伦纽瓦最高兴。当年《沙丘1》上映的时候,老爷子就贡献过捏着鼻子硬夸3D的名场面。只见他面对镜头,艰难地在良心与钞票之间寻找着平衡点,最后满脸写着高兴地憋出一句:“3D版的《沙丘》,让我大开眼界。”因为老哥当年压根就没拍3D版《沙丘》,中国上映的还是特供转制版。本就偏于阴郁的光线变得更加昏暗,视线焦点的来回切换中,观众头晕目眩,看到最后发现,想象中的沙虫扑脸一概没有,只有字幕是真正的3D版。与其说,现在的3D电影减少是一种异常,不如说当年3D电影泛滥才是异例。真正的3D电影需要高昂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它本就不该以如此频繁的姿态出现在银幕上。3D观影并不舒适,在眼镜佩戴率领跑东亚的中国,对于很多人来说,看3D电影就意味着眼镜外头还得套个“墨镜”。3D观影也并不经济,它不仅比常规影片票价更贵,有时还需要付费购买眼镜。当大量粗制滥造的3D电影不足以带来奇幻的观影体验,我们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要去影院花钱找这个罪受。于是去影院感受3D的激情,自然也就变成了“别买3D”的叮嘱。然而,观众的抵制却不足以完全解释3D电影衰落的原因,因为影院放映什么,往往不是观众能决定的。3D版《谍影重重5》大规模抗议后,片方服软,向影院开放2D密钥,允许影院自行安排2D版本。结果明知道影迷的呼声,很多影院还是把最好的时段、最多的场次给了3D。最终,《谍影重重5》的3D票房仍是2D票房的两倍。那么,中国影院为何如此偏爱3D电影,又为何将它抛弃?影院喜欢3D,当然是因为3D赚钱。根据拓普电影数据,同样一部电影,3D版本能比2D版本的票价多卖3-5元。以2016年8.91亿人次的3D观影人数来粗略计算,这就是44.5亿元的差价。同样的影片,3D更加赚钱,影院自然更加青睐3D。但影院可以只在乎钱,电影片方也不在乎影片口碑吗?为何片方愿意提供诸多质量更差的转制3D给影院播放?要回答这个问题,时间线又要拉回2012年,只能说,时也,命也。仔细观察会发现,2012年至2017年正是3D转制电影井喷期。而这正好与一项特殊政策重叠。2012年,中美签署了《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也就是俗称的中美电影协议,协议提出,中国从美国引进电影的数量由原来的20部,再增加14部,但增加的14部必须是imax或3D电影。于是,为了抢夺这14个新增名额,“中国特供版3D电影”应运而生。不转3D进不来门,转了3D不仅可以进门,还有机会多赚。唯一牺牲的只是一些画质与...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3954.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3954.htm

封面图片

《大白鲨》在首次上映47年后在美再次成为票房冠军

《大白鲨》在首次上映47年后在美再次成为票房冠军本周六被称为“全国电影日”,美国各地的影院将其票价降至3美元以努力使人们回到电影院。Variety发现,周六有超810万人去看电影,而前一天还只有100万人后一天有170万人。“全国电影日”为美国影院带来了2022年任何一天的最大人群,这产生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当电影只需三块钱时人们会去看电影。8月一直是一个长达一个月的电影低迷期,这是许多新冠大流行停工和一般供应链问题的结果。不过,汤姆·克鲁斯总能找到答案:当天的最高票房是《壮志凌云:独行侠》。据悉,该片在长周末增加了约6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于去年圣诞节上映的《蜘蛛侠:英雄无归》获得票房第二名。本周末表现最好的新电影--《为耶稣鸣喇叭,拯救你的灵魂》--排在第14位。不过真正的黑马是《大白鲨》。在全美各地的影院放映,这部电影在周末三天赚了约260万美元。这使它在周末排在第十位,仅次于《龙珠超:超级英雄》,仅次于《沼泽深处的女孩》。就每家影院而言,《大白鲨》的表现实际上超过了本周末上映的其他所有电影。对于一部最初在1975年上映的电影来说这并不坏--首映周末只赚了约700万美元。《大白鲨》有史以来第一次以3D和IMAX形式上映,这无疑对它有帮助。立体摄影师JeremyCarroll告诉《好莱坞报道》,这种3D体验的目的是让观众感觉自己在水中并获得热烈评价。“我们可以播放立体声,让你感觉你真的在水中跟角色和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在一起,”Carroll说道。即使已经47岁了,《大白鲨》也是电影未来的一个完美象征。它是许多人认为是最初的大片的电影,也是电影公司开始在夏季推出他们最好和最成功的电影的原因之一。使一部伟大电影的东西并没有真正改变,《大白鲨》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284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2845.htm

封面图片

《阿凡达:水之道》国内定档12月16日 确认与全球同步上映

《阿凡达:水之道》国内定档12月16日确认与全球同步上映第一部《阿凡达》在中国的票房很高,在其所有重映的影片中获得了超过2.6亿美元的收入,占该片29亿美元总票房的9%,这部电影也被认为是中国影业的历史转折点,重新将大量已经许久没有看电影的中国观众带回影院,并奠定了后十年的观影习惯。此次《阿凡达:水之道》的上映更是被认为将拯救大量因为冠状病毒影响而面临生死存亡危机之中的中国影院。当原版电影于2021年3月在中国重映时的总票房接近5800万美元,尽管票房量仅占当时市场的1%,但IMAX版本依旧提供了30%的周末票房。《阿凡达:水之道》的片长超过三个小时,导演卡梅隆在接受《GQ》采访时说,《阿凡达》的续集是"电影史上最糟糕的商业案例"(指极高的制作费用,《阿凡达2》的预算为2.5亿美元,是有史以来制作费用最高的电影之一),业内人士告诉我们,续集的成本在P&A之前为4亿美元。...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361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3613.htm

封面图片

李想朋友圈长文回应Mega被黑:何小鹏、余承东力挺

李想朋友圈长文回应Mega被黑:何小鹏、余承东力挺这条朋友圈发布后,吸引了不少人的点赞和评论,其中就包括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和华为车BU董事长余承东,双方均表达了对理想的支持,不过站的角度有所不同。何小鹏称:用光明反击黑暗,支持!去年我们年底也经历了巨大教训,第一次理解了什么事商场如战场,第一次知道了“国防能力”的意义。余承东表示:始终选择光明,是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企业,如果价值观搞坏了,不会有美好的未来!愿我们与产业界一起,用实际行动,坚持始终选择光明,用光明反击黑暗。仔细品一品两位的发言,其实不难看出,何小鹏强调的是自己被外界影响,其所述的“年底教训”,应该就是当时和余承东的AEB之争,最终何小鹏发文表示握手言和,不过看最新发言,这个疙瘩怕是解不开了。而余承东的留言则更多强调是企业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除了力挺李想之外,似乎也有回应何小鹏留言的意思。...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321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3213.htm

封面图片

微信重磅更新:朋友圈支持修改可见范围

微信重磅更新:朋友圈支持修改可见范围近日,iOS用户迎来微信8.0.27正式版更新,除了可更换二维码背景外,还新增了多项实用功能。在新版微信中,朋友圈终于可以修改可见范围,简单来说就是已发布的朋友圈,可以重新设置谁可以看或不给谁看。具体操作步骤为,iPhone用户升级微信最新版后,选择一条自己的朋友圈,点击右上方三个灰色的点,会出现“修改可见范围”,进入后用户即可自行修改。如果在某个标签中新增或移出好友,可见范围也将同步更新。无需担心新加的好友看到你全部动态。不过,该功能应该还在测试中,有网友表示修改不了,你试试可以吗?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更新堪称“重磅级”,iPhone用户最想让苹果支持的功能——长截图,这一次也来到了微信中(隔壁QQ已经有了)。据了解,在微信公众号文章和第三方网站截图时,会弹出“保存整页为图片”按钮,点一下即可生成长截图,并提供裁切功能,图片清晰度也不错。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799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799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