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贝多芬全集 87CD[APE][无损]

Eric:Name:贝多芬全集87CD[APE][无损]Size:20G部分专辑曲目:卷一,交响曲:第一至第九交响曲全集,由卡拉扬指挥维也纳歌唱家合唱团、柏林爱乐乐团(1961—1962年录音版,Jnoawitz,Rossel,Majdan,Kmentt,Berry演唱),CD编号453701-2(5张)。卷二,协奏曲:1.五首钢琴协奏曲,波里尼钢琴,约夫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第一、第二,1982年版);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第三、第四、第五,1977,1976,1978年版)。2.《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回旋曲》(WoO.6),里赫特钢琴,桑德林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1962年录音)。3.《为钢琴、长笛、大管和乐队而作的浪漫曲》(Hess13),郑明和(Myung-WhunChung)钢琴,加洛斯兄弟(Patrick&Pascal)长笛、大管,郑明和指挥爱乐乐团(1996年录音)。Link:#音乐#Disk189#求转存@gdsharing赞/踩:可点、改、取消,每日有次数限制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莫扎特: 经典代表作品集—索尼精选 Hi-Res flac

名称:莫扎特:经典代表作品集—索尼精选Hi-Resflac描述: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本专辑收录了莫扎特多种体裁的代表作,具体曲目如下:1.第一小提琴协奏曲,K.207I.Allegromoderato2.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216I.Allegro3.G小调第40号交响曲,K.550I.Moltoallegro4.C大调第41号交响曲,K.551“朱庇特”I.Allegrovivace5.降B大调第27钢琴协奏曲,作品17,K.595I.Allegro6.A大调第11钢琴奏鸣曲,K.331I.主题与变奏7.降B大调第17弦乐四重奏,K.458“狩猎”I.Allegrovivaceassai8.费加罗的婚礼,K.492序曲9.费加罗的婚礼,K.492,第二幕,第二场“你可知道什么是爱情”咏叹调10.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I.Allegro11.D大调第七小夜曲,K.250,”哈夫纳”I.Allegromaestoso–Allegromolto12.音乐的玩笑,K.522I.Allegro13.C大调回旋曲,K.37314.D小调安魂曲,K.626I.Introitus链接:https://pan.quark.cn/s/74c09a9b431f大小:1.7GB标签:#音乐#无损音乐#Jack#Ma#莫扎特#quark频道:@yunpanshare群组:@yunpangroup

封面图片

fish: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普罗米修斯,火之诗 莫斯科交响乐团

fish: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普罗米修斯,火之诗莫斯科交响乐团https://music.douban.com/subject/26422260/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cs0Lip1CnJgazILh6LVzw提取码:1z4m#无损音乐#求转存#Baidu@gdurlo_O: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2Zdu60T3ndIYRPlLyWe9OLR6wVK9DZaz

封面图片

NewLSO Live —2002年专辑— Nazareno! 纳扎雷诺! 伯恩斯坦, 斯特拉文斯基, 格利约夫 DSD

名称:NewLSOLive—2002年专辑—Nazareno!纳扎雷诺!伯恩斯坦,斯特拉文斯基,格利约夫DSD512描述:为了表现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结合之美,LSO Live厂牌的最新专辑收录了两种流派的最佳作品,由西蒙·拉特尔爵士(Sir Simon Rattle)指挥演绎伯恩斯坦、斯特拉文斯基和格利约夫的作品。阿根廷探戈和爵士乐在戈利约夫充满活力的《纳扎雷诺》(NAZARENO)中穿行。明星钢琴二人组卡蒂雅和玛丽尔·拉贝克(Katia & Marielle Labèque)在为双钢琴和管弦乐队所作的特别编曲中演出,由铜管,打击乐器和大提琴伴奏。伦敦交响乐团首席单簧管演奏家克里斯·理查兹(Chris Richards)在斯特拉文斯基的《黑檀木协奏曲》中成为了焦点。这部作品是爵士乐和古典乐的一个时代定义,狂热,激情以及哀伤的蓝调反映了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的多样性。链接:https://pan.quark.cn/s/515f91b75bac大小:13.3GB标签:#音乐#无损音乐#Jack#古典乐#NewLSO#quark频道:@yunpanshare群组:@yunpangroup

封面图片

《古典音乐》Decca Ultimate DECCA极致系列 5CD 原盘提取

资源名称:《古典音乐》DeccaUltimateDECCA极致系列5CD原盘提取描述:最有影响力、最广为流传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贝多芬、巴赫、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等的必听之作。此外,该系列还以不同体裁作为类别划分,加入了古典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钢琴协奏曲、休闲古典、巴洛克、歌剧等主题选集。虽然这个系列中某些选曲的录音年份有些久远,但演绎者中不乏宗师级的人物,故欣赏价值也是颇高的。全系列由环球公司下属的德国EDC压片生产,品质优良,而封面设计则简约而不失典雅。该系列比较适合初涉古典音乐的朋友欣赏、收藏,通过这套入门级的CD能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认知和了解。而已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乐友,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可能还没有听过的演绎版本。链接/小白羊:https://www.aliyundrive.com/s/DCLktsoqDj3

封面图片

Mr.Shadow: 李赫特百岁纪念 50张CD 【FLAC 16Bits 44.1kHz】

Mr.Shadow:Name:李赫特百岁纪念50张CD【FLAC16Bits44.1kHz】Size:共419个文件,12.97G全球限量发行1000套,珍贵辑录大师1949~1979年间:电台广播、独奏会、家庭彩排、莫斯科音乐会…精彩演绎......最喜欢的钢琴家之一,几乎没有短板的顶级大师。个人推荐其中的:-几乎所有舒伯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拉威尔:镜子-巴赫:两首键盘协奏曲以及BrandenburgConcertoNo.5-舒曼:A小调钢协-拉赫玛尼诺夫:Preludes-德彪西:意象集-李斯特:魔王、悲怆-肖邦不推荐,直接去听鲁宾斯坦-莫扎特:第27、25号钢协,特别是27号Link:#GoogleDrive@gdsharing赞/踩:可点、改、取消,每日有次数限制#1无情大猪蹄:有邓丽君的吗#2Mr.Shadow:有但是懒得转,可以去这个网站https://dsdlov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5923&highlight=%E9%82%93%E4%B8%BD%E5%90%9B#3ẞ:大佬,请问有没有鲁宾斯坦的142CDs

封面图片

“随机播放”用40年统治了世界,值得我们反思一下?

“随机播放”用40年统治了世界,值得我们反思一下?对年轻人来说,“随机”的存在像空气一样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它的历史并没有那么悠久,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随机”功能才开始出现在CD播放器上。如果你年龄稍大,熟悉磁带的工作原理,就更容易意识到:“随机播放”是音乐数字化之后,才可能被开发出来的功能,模拟介质是做不到的。它绝不只是一个小功能那么简单。“随机”对计算机、信息学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你甚至可以说“随机”是人类第一次创造了某种“生成式机器”。因为,随机排列信息,就是在创造新的信息。从70多年前,图灵设计的“随机数生成器”,到今天的“生成式AI”,随机的概念贯穿了整个计算机发展史,也深刻改变了我们消费信息的方式。在它不断演变、进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自问:人类是否还掌握着自我意志的缰绳?是否还拥有创造的自由、选择的权利?01.随机播放如果你用了苹果上个月刚推出的古典音乐App,AppleMusicClassical,你大概率会发现,它没有“随机播放”功能。这不难理解,古典乐里的交响乐、协奏曲,时长一般在30分钟左右,且往往被分为三个乐章,不同乐章之间有明确的顺序,不能被打乱。这导致,如果你想听古典乐,最好明确知道自己要听的是什么曲子。古典乐不能随时开始,随时结束,也无法“随机播放”。这与古典乐诞生的时代背景有极大关系。在古典乐蓬勃发展的18-19世纪,“留声机”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人们想要听音乐,就必须去剧院,听乐队现场演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行乐。今天大部分流行歌曲的长度,多为3-5分钟。即便大部分专辑会包含10首左右的歌曲,长度加起来也接近一首交响乐,但歌曲与歌曲之间并没有明确的“顺序关系”,可以被随机。这同样与时代、技术背景密不可分。流行乐的曲目长度之所以是3-5分钟,是因为20世纪初,首次被标准化的,78rpm的黑胶唱片,它单面能保存的声音长度,就在3-5分钟。留声机和唱片的出现,开启了流行乐的时代。包括“专辑”的英文是album,还有“相册”的含义。这也是因为,早期的专辑由多张单曲唱片组成,这些唱片被装在一个类似相册的包装里,所以才用了album这个词来指代“专辑”。这种新的音乐组织形式,最终导致歌曲之间的“顺序关系”被弱化。而激起人们“重新排列歌曲”热情的,是磁带。磁带相比黑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可以“擦写”,留声机也进化为录音机,人们开始自己录制磁带。过程中出现了“混音磁带”。80年代的人们,会买来空磁带,把多张不同磁带专辑里的不同歌曲,录进空白磁带,做成一张实体的“歌单”。当年最流行的录放机,常常会配备两个磁带卡槽,就是为了方便用户制作自己的混音磁带。尽管只是重新组织、排列歌曲,这种“再创作”却给用户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把不同的歌曲以不同顺序放在一起,就能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意义。当时的年轻人,纷纷开始制作自己的“混音磁带”,彰显品味,表达心意。进入CD时代,音乐从连贯的模拟信号,开始演变为数字文件,这让“随机播放”终于成为可能。最早是在80年代,飞利浦的工程师首次在CD播放器上实现了随机播放,后来索尼开始将随机功能作为一个卖点,放在了CD播放器上。2000年以后,MP3播放器开始涌现,“随机播放”迎来了它的真正的黄金时代。包括当时刚刚回归的苹果的乔布斯,也将随机播放视为一个关键功能,加入了iPod和iTunes。2005年,苹果推出iPodshuffle,一款把随机功能刻在灵魂里的播放器。iPodshuffle没有屏幕,除了控制播放/暂停、音量、上/下一曲按钮之外,就只有一个“随机”开关。它的设计理念就是让用户随时随地,戴上耳机,听到一首随机的歌曲。如果说随机播放有什么妙处,一方面在于它打乱了专辑一成不变的曲序,加入了一点“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在于它代替用户做了“选择”,人们不用再从一个冗长的曲目列表里挑一首歌来听,而是只需要不断按“下一首”,等着随到一首自己想听的歌。这种不断按“下一首”的体验,是不是跟今天我们刷短视频很像?实际上,短视频的核心交互机制,就是一种“随机播放”。02.从“随机”到“推荐”当年乔布斯如此重视“随机播放”,并非偶然。“用电脑模拟随机”的尝试,可以说贯穿了整个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史。它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在史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FerrantiMark1里,加入了一个随机数生成器。早期的随机数生成器,曾分化为两条技术路线,真随机和假随机。简单来说,真随机是利用自然界中的随机物理现象,特别是与电相关的现象所产生的“噪音”,作为随机的依据。比如图灵最早的随机数生成器,就是通过导体中电子热震荡产生的噪声,一次生成20个随机比特,相当于可以生成一个0到1048575之间的十进制随机数。与之相对的,假随机则是通过数学方法“算”出一个随机数,以及从设定好的“随机数池”里抽取数字。还有一些方法,能通过一个比较小的真随机“种子”,经过计算,推算出更多、更大的随机数。这样做可以提升随机数生成的效率。人们对“真随机”的思考,最终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比如有观点认为,类似于“投掷硬币”这样看似随机的事件,如果你能充分描述硬币初始的运动和受力状态,同样可以预测投掷的结果。而类似的逻辑,可以推广到任何系统,只要构建足够准确的模型,充分描述系统状态后,就能推算出结果。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真正的随机,只存在于量子物理层面。但在具体应用上,随机数的“真假”已经不那么重要。除少数领域如密码学、博彩业,需要通过尽可能高质量的真随机,来保证系统的不可预测性、安全性。除此之外,大部分随机功能都开始往另一个方向演变——加权随机。加权随机的一个经典应用是在游戏领域,比如暴击系统。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游戏里一个角色的暴击率是50%时,玩家有12.5%的概率遇到三刀连续不暴击。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不低,但这却是一个很反直觉的体验,很容易导致玩家觉得“概率不真”,也给游戏体验带来了过多不确定性。所以,今天的大部分游戏开发者,都会采用“动态加权随机”的设计。具体来说,当暴击率是50%时,玩家第一次攻击的暴击几率会低于50%,但如果没有暴击,下一次攻击的暴击概率就会上升,直到接近100%,但总体的暴击几率依然符合50%的数字,只是暴击的出现会相对变得更均匀。在手游领域,类似的思路催生了另一种被广泛采用的设计:抽卡保底机制。这种经过设计、修改的“加权随机”,最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演变为了内容推荐算法。比如曾被乔布斯重视过的“随机播放”,在流媒体服务的时代,演变为了个性化推荐的电台、歌单。Spotify率先迈出这一步,决定allin算法,AppleMusic也随之跟进。后来,几乎所有的流媒体音乐服务,都开始借助算法,向用户推荐个性化的“随机”歌曲。最终,这种体验造就了移动互联网最成功的产品形态——短视频。如果我们将短视频应用的交互逻辑拆解到底层,它几乎就是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随机列表”,用户不断向上“刷”的动作,就像是在iPodshuffle的时代不断按“下一曲”。而这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首歌、下一个视频会不会更好听、更好看的心理机制,持续吸引着用户,令他们流连忘...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749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749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