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危言耸听,嗯,是的,现在确实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台湾出事,但是钱取出来又有什么损失呢?如果真没事,大不了再存回去,就一点利息而

有人说危言耸听,嗯,是的,现在确实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台湾出事,但是钱取出来又有什么损失呢?如果真没事,大不了再存回去,就一点利息而已,这才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避险方式!财经真相: 台湾,应该快有动静了,一旦开打墙内金融系统肯定会进行管制,而避免崩塌,甚至会出现大批百姓排队取现金的挤兑现象!所以现在墙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赶紧取现金,支付宝、微信、银行卡留一点够用就行,反正现金放在手里也是钱,总比届时取不出来要好!重要事情说三遍:取现金、取现金、取现金!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AI能毁灭人类?这是不是危言耸听?

AI能毁灭人类?这是不是危言耸听?“减轻AI带来的灭绝风险,应该与流行病和核战争等其他社会规模风险一起,成为全球的优先事项。”这封只有一句话的公开信这么写道。这封信是科技行业对于AI发出的最新不详警告,但是明显缺乏细节。今天的AI系统无法摧毁人类,有些AI系统甚至还不会加减法。那么,为什么最了解AI的人会如此担心呢?怕什么?一些科技行业的“乌鸦嘴”说,总有一天,企业、政府或独立研究人员能够部署强大的AI系统来处理从商业到战争在内的一切事务。这些系统可能会做一些人类不希望它们做的事情。如果人类试图干扰或关闭它们,它们可以抵抗甚至复制自己,这样它们就可以继续运作。“今天的系统根本不可能构成生存风险,”蒙特利尔大学教授、AI研究员约书亚·本吉奥(YoshuaBengio)表示,“但是一年、两年、五年以后呢?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不能确定这些系统不会达到某个临界点,引发灾难性后果。”对于AI的威胁,忧虑者经常使用一个简单的比喻。他们说,如果你要求一台机器制造尽可能多的回形针,它可能会失去控制,把一切都变成回形针工厂,包括人类。那么,这种威胁与现实世界或者不远的未来能够想象的世界有何关系呢?企业可以让AI系统具备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并将其连接到重要的基础设施上,包括电网、股市和军事武器。它们可能会从那里引发问题。对于许多专家来说,这原本似乎并不可信,直到去年,OpenAI展示了他们技术的重大改进。这些最新技术表明,如果AI继续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可能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随着AI变得越来越自主,它将逐渐被授权,并可能篡夺当前人类和人类管理的机构的决策和思考权力。”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的宇宙学家安东尼·阿吉雷(AnthonyAguirre)表示,他也是未来生命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该组织是两封警告AI危险性公开信中的一封的背后推动者。他表示:“未来某个时刻,人们会清楚地意识到,主导社会和经济的巨大机器并非真正受人类控制,也无法像关闭标准普尔500指数一样被关闭。”这或许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其他AI专家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假设。“对于生存风险的讨论,我可以用一个礼貌的词语来形容我的看法,这些担忧只是‘假设’。”西雅图研究实验室艾伦AI研究所的创始CEO奥伦·埃齐奥尼(OrenEtzioni)这么说。AI有这种能力了吗?还没有。但是,研究人员正在将ChatGPT这样的聊天机器人转变为能够根据他们生成的文本采取行动的系统。一个名为AutoGPT的项目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该项目的想法是给AI系统设定目标,比如“创办一家公司”或“赚一些钱”。然后,系统会不断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特别是如果它们与其他互联网服务相连接的情况下。像AutoGPT这样的系统可以生成计算机程序。如果研究人员给它访问计算机服务器的权限,它实际上可以运行这些程序。从理论上讲,这是AutoGPT几乎可以在网上做任何事情的一种方式,包括获取信息、使用应用程序、创建新的应用程序,甚至自我改进。目前,AutoGPT这样的系统运转还不够顺畅。他们往往会陷入无尽的循环中。研究人员曾为一个系统提供了复制自身所需的所有资源,但是它还无法复制自身。不过,假以时日,这些限制可能会被突破。“人们正在积极尝试构建自我完善的系统,”Conjecture公司创始人康纳·莱希(ConnorLeahy)说,该公司希望将AI技术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目前,这还行不通。但总有一天会的。我们不知道那一天是什么时候。”莱希认为,当研究人员、企业和犯罪分子给这些系统设定“赚一些钱”之类的目标时,AI系统最终可能会闯入银行系统,在持有石油期货的国家煽动革命,或者在有人试图关闭它们时进行自我复制。AI会变坏像ChatGPT这样的AI系统建立在神经网络和数学系统之上,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学习技能。大约在2018年,Google和OpenAI等公司开始构建神经网络,让这些网络从互联网上挑选的大量数字文本中学习。通过准确找出所有这些数据中的模式,这些系统学会了自己创作,包括新闻文章、诗歌、计算机程序,甚至是类似人类的对话。最终结果是:像ChatGPT这样的聊天机器人诞生了。由于它们能从更多的数据中学习,甚至超过了它们的创造者所能理解的范围,这些系统也表现出了意想不到的行为。研究人员最近表明,有一个系统能够在网上雇佣一个人来通过验证码测试。当人类问它是不是“机器人”时,系统撒谎说它是一个有视力障碍的人。一些专家担心,随着研究人员让这些系统变得更强大,用越来越多的数据对它们进行训练,它们可能会学到更多的坏习惯。早有警告声音其实在21世纪初,一位名叫埃利泽·尤德科夫斯基(EliezerYudkowsky)的年轻作家已经开始警告说,AI可能会毁灭人类。他的网上帖子催生出了一个信徒社区。这个群体被称为理性主义者或有效利他主义者(EA,以改善世界为目标),在学术界、政府智库和科技行业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尤德科夫斯基和他的文章在OpenAI和DeepMind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DeepMind是一家AI实验室,2014年被Google收购。许多来自“有效利他主义者”社区的人在这些实验室里工作。他们认为,因为他们了解AI的危险,所以他们最能够开发AI。AI安全中心和未来生命研究所是最近发布公开信警告AI风险的两大组织,他们与“有效利他主义者”社区密切相关。除此之外,一些AI研究先驱和行业领袖也对AI发出了警告,比如埃隆·马斯克(ElonMusk),他长期以来一直在警告这种风险。最新一封警告信由OpenAICEO萨姆·阿尔特曼(SamAltman)、戴米斯·哈萨比斯(DemisHassabis)签署。哈萨比斯协助创立了DeepMind,现在负责管理一个新的AI实验室,该实验室汇集了DeepMind和Google的顶尖研究人员。其他一些备受尊敬的人物也签署了这两份警告信中的一封或两封,其中包括蒙特利尔大学的本吉奥博士和“AI教父”杰弗里·辛顿(GeoffreyHinton),后者最近辞去了Google高管和研究员职务。2018年,本吉奥和辛顿一同获得了“计算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以表彰他们在神经网络方面所做的工作。拖延战术?大数据公司Palantir的老板亚历克斯·卡普(AlexKarp)近日表示,他反对暂停AI研究的想法,那些提出这种想法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AI产品。卡普周四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些没有什么产品可以提供的人,想利用暂停时间来研究AI”,但是如果暂停开发,这可能会导致敌对国不仅在商业应用领域,而且在军事应用领域窃取领先优势。他表示,“让其他人在商业领域和战场上都取得胜利”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策略。卡普称,世界已经在上演一场AI军备竞赛,美国处于领先,但是即便美国放慢脚步,这场竞赛也不会停。...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462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4623.htm

封面图片

#网友爆料#果敢老街同盟军黑料本人不吸毒不搞电信诈骗、住老街金象城做的是换汇生意、本人也承认多多少少与电诈人员有利益关系(纯粹的

#网友爆料#果敢老街同盟军黑料本人不吸毒不搞电信诈骗、住老街金象城做的是换汇生意、本人也承认多多少少与电诈人员有利益关系(纯粹的就是、U换现、现换U、支付宝换先等等)由于同盟军2月2号发通知叫办理暂住证手续等问题、3号早上我就去办理、在办理途中查询我手机、由于本人商铺手续齐全、(就说例行检查手机看看与电信诈骗人员是否相关。我在想同盟军口碑还不错、身正不怕影子斜。)看见本人U钱包有十五万多的U、就以我非法入境、把我本人带到#鑫百丽后门(现在的果敢临时警察局)单位里、(我本人不被打、严刑烤打的是很多不愿回去的中国同胞、里面惨叫声连连。#我被关了4晚5天、每天听到看到历历在目、和四大家族不相上下)有钱的、#真正犯错误的人还是金钱至上,我被抓起来的第二天、单独找我谈话、谈话内容就是这个事情需要十五万人民币才能解决问题、我本人不答应、说没有那么多钱、就说把我交回中国、(本人是云南昆明人)我说我是这边做正规生意的能提供证明文件、就叫我等着、第三天我女朋友找到我关的地方再一次谈话、说来说去七万就可以保出来了、我还是不同意、就在今天、(2月8号下午、我女朋友(未婚妻)带着丈母娘的哥哥(也是同盟军、在同盟军里面当一点小官)找到警察局里面的林世友(林处长)花了两万五千人民币把我所谓的取保出来了、而且他们不接受任何线上转账汇款、只接受现金、没有任何取保文件、赤裸裸的敲诈勒索、鑫百利后门(现在的临时警察局.)本人看不惯网上说的那些缅甸同盟军正义党、天下乌鸦一般黑、一个多月了、几万块钱是小事、现在想一想我就来气、还有在老街天宫一号被抓的几个小伙子、刚刚开始被抓的时候三十万一个人、到后面关了差不多一个月到后面七八万一个人的保释金、不知道出来了没有。ps:有一句话说的没错,天下乌鸦一般黑吧

封面图片

查理芒格谈比亚迪:王传福是一个狂热分子 比马斯克动手能力更强

查理芒格谈比亚迪:王传福是一个狂热分子比马斯克动手能力更强整个播客时长1小时06分钟,《零售威观察》就其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并补充部分背景信息,方便读者近距离接触芒格的智慧。1、散户其实是在股市里赌博!“他们对公司或任何事情都一无所知,散户只是对价格进行追涨杀跌而已。如果由我来掌管这个世界,我会对短线交易者征收重税,把这些投机者赶出市场。”2、为什么算法驱动的交易机构(比如文艺复兴,即RenaissanceTechnology)正在承担过多风险?“最简单的交易是提前了解你知道的,他们年复一年地为获得回报而提高杠杆,将杠杆变得越来越高。最终,他们的交易量越来越大,但是利润却越来越微薄,这给了他们巨大的风险,我自己是绝不会这么做的。拥有巨大的杠杆,是他们获得这些巨大回报的唯一方式——如果你已经足够富有,这个杠杆会让你发疯。”3、当我和巴菲特意识到DiversifiedRetailing这家公司的竞争压力过大时,我们如何快速改变理念,并赚了一大笔钱?背景信息:1966年1月30日,巴菲特、芒格和戈特斯曼(Gottesman)成立了一家控股公司DiversifiedRetailingCompany,Inc.,目标是“收购多元化业务,尤其是零售领域的业务”。当时,巴菲特和芒格去了马里兰国民银行(MarylandNationalBank),要求贷款进行收购。贷款官瞪大眼睛惊呼道,“小小的霍奇西尔德-科恩百货(Hochschild-Kohn’s)要600万美元?”即使听到这个,巴菲特和芒格也没有质疑自己的判断,更没有尖叫着夺门而出。对此,巴菲特是这样描述的,“我们认为,我们是以三流价格去购买二流百货店。”“我们从DiversifiedRetailing中赚了很多钱,我们并没有从零售行业中赚钱。”“整个故事非常简单,巴菲特和我买下了这家位于巴尔的摩的小型百货连锁店。这是个巨大的错误,因为竞争太激烈了!我们刚签完字后,就意识到我们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所以我们决定扭转局面,承担看起来愚蠢的后果,而不是让它直接破产。在那些衰退的年代,我们就买买买,所有的钱都进入了这些股票,当然我们让它翻了两番。”4、早年的美好岁月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开端“是的,我们大约花了2,000万美元买下了一家小型储蓄和贷款公司。当我们离开那家公司时,我们从2,000万美元的‘小投资’中拿回了超过20亿美元的有价证券,这些证券成为内布拉斯加保险公司基础资本的一部分。这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完美的开端。”5、我对Costco的青睐(1)他们的售价比美国任何地方都便宜;(2)大型、高效的商店;(3)巨大的停车位;(4)以奖励积分的方式给予到店的人特殊福利;(5)让供应商等待(付款)直至Costco拿到消费者支付的货款。是什么让Costco如此成功?“这需要非常好的执行力。你真的必须下定决心去做,然后每天、每周、每年都充满热情,这样做整整40年。这并不容易。你认为Costco的成功在于商业模式和文化的魔力吗?是的,是文化加模式。绝对是这样,而且Costco可靠地、勤奋地把这一切做了40年。”为什么Costco要花几十年时间才在中国开第一家店?“他们试图在中国开第一家店时,有人索要3万美元的贿赂,Costco拒绝了,吉姆·西尼格尔(JimSenegal,Costco前CEO)对此非常反感。此后30年里,他甚至不愿谈论这件事。”6、为投资者寻找优质投资提供建议“当你持有某支股票5年后,你可能会慢慢融入其中,或者对它地理解会更深刻。但是,当你意识到你有优势的时候,你就应该下重注。你知道你是对的,但是商学院可不会教这些。这可太不可思议了。你一定要在最好的投资上下重注!”7、为什么能和巴菲特成为伙伴?“我们都很相似,我们都想让家人安全,为投资者做好工作等等。我们有相似的态度。”芒格还为长期伙伴关系提出一些建议:“如果你喜欢彼此并喜欢共事,这会很有帮助。但我不使用任何一种公式。许多长期合作良好的伙伴关系之所以能够持续,是因为一个人擅长一件事,另一个人擅长另一件事。他们自然分工,每个人都喜欢他正在做的事情。”8、我认为,伯克希尔可以用更多的杠杆“巴菲特仍然更关心伯克希尔股东的安全,而不是其他任何事情。如果我们自始至终使用更多一点的杠杆,我们现在的杠杆就会是原来的三倍,而且风险也不会那么大。”9、我对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的看法“对于VC来说,投好是非常困难的,我认为在风险投资中一次又一次地投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些项目可能变得非常火爆,你必须快速决策,所有人都是只是在赌博。”“VC做好了,这是一个非常合法的业务。如果你想给正确的人权利并培养他们,你就要帮助他们。你知道这场游戏的诀窍,所以你可以帮助他们做好生意,但又不会过多干扰他们。他们会讨厌你。总的来说,在接触过大量来自VC的人之后,企业中的人其实往往会很讨厌这群VC。他们不觉得VC是他们的合作伙伴,不觉得这群VC是在帮助他们,相反,他们认为VC只关心自己,所以他们不喜欢这群VC。”10、风险投资如何能做的更好?“在伯克希尔哈撒韦,他们知道我们不会试图以最高的价格抛售他们。你看,哪怕某个混蛋投资银行家为我们一些糟糕的业务提供20倍的市盈率,我们也不会卖掉他们。”“只不过,如果是我们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业务,我们会卖掉他们。但如果是一家还算不错的生意,我们就不会卖掉。这让我们享有‘坚持做对我们有帮助的事情’的声誉。”“你不会想通过欺骗投资者来赚钱,而这正是许多风险投资所做的。”11、为何巴菲特在日本的投资是不二之选?“如果你像巴菲特一样聪明,也许一个世纪有两三次,你就会得到这样的想法。日本的利率十年来每年才0.5%。而这些公司确实是根深蒂固的老牌企业,他们拥有所有这些廉价的铜矿和橡胶基地,所以你可以提前十年借到所有的钱,去购买股票,并且支付5%的股息。 ”“不用投资、不用思考,就有大量的现金流,你多长时间才能找到这样一个机会?如果你能在一个世纪里获得一两次这样的机会,你就足够幸运了。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伯克希尔的信用,但是其他人都做不到。”12、我喜欢拥有强大品牌的公司——他们有强大的定价权“好吧,我们很难不喜欢品牌,因为我们很幸运地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Sea‘sCandy。作为我们的第一笔收购,我们很快发现我们可以每年将价格提高10%,而且没有人在乎。”“我们并没有提高销量之类的东西,就提高了利润。因此,在这40年的时间里,我们每年将价格提高10%。这是一家非常令人满意的公司。我们没有获得任何新资本。这就是它的好处,新资本很少。”13、如果今天从零开始开始打造伯克希尔哈撒韦,应该怎么做?三件事,智力、努力工作以及非常幸运。14、我对中国的看法“我对中国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比几乎任何其他大型经济体都有更好的前景。这是其一。其二,中国的巨头公司比任何其他地方的巨头都更强大、更好,而且价格便宜得多。因此,我自然愿意在我的投资组合中承担一些来自中国企业的风险。”15、我为什么对比亚迪念念不忘?“这个家伙(指王传福)是个天才。他有工程学博士学位,当他看到别人的零件后,他可以制造出那个零件:早上看看,下午看看,他就可以做出来了。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人。他可以做任何事情。他是一个天生的工程师,是一个能把一切都做出来的那种生产型管理者。”“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342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3429.htm

封面图片

研究表明美国人智商稳步下降 脑容量又下降了10%是手机的错?

研究表明美国人智商稳步下降脑容量又下降了10%是手机的错?该团队检查了过去5万年发现的298个古人类头骨,头骨经过373次精准的容量测量,结果发现,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之后的某个时机,人类大脑就开始缩小了,至今已经缩小了10%。根据温暖时期和冰冷时期脑容量的比较,该研究认为脑容量下降是气候压力导致的,其中主导的因素是全球变暖,其次是湿度和降水等环境因素。10%是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现代人的脑容量平均值一般在1200-1400ml,下降了10%,就意味着,我们人类丢失了4个乒乓球体积的大脑。那丢失的这些大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呢?人类智商稳步掉分,和这个有关吗?大脑体积增加到4倍,再到减少了10%,发生了什么?在古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类的大脑一直都在变大。乍得沙赫人,是公认的最早的人科动物,出现于700万年前。根据乍得沙赫人的化石,可以看出,当时他们的头骨非常小,脑容量也只有350ml左右。300多万年前,最早的双足类人猿南方古猿,脑容量就有500ml。科学家认为,脑容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从南方古猿开始,人类就开始群居生活了,这样的生活也导致后来的人类大脑越来越大。200多万年前的能人,脑容量就有550-687ml,发展到直立人,190万年-2.7万年前,脑容量就已经超过1000了,可达1250ml。到智人时期,脑容量已经到了1400ml了,脑容量最大的原始人类是十几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有1680ml。从这个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的大脑,从原来的350ml,到尼安德特人的1680ml,是原先的4倍,平均脑容量可达1500ml。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人类的大脑会呈线性发展,继续增长呢?事实上,并非如此,我查了一下现代人的大脑容量,发现现在脑容量平均值为1350ml,比起巅峰时期的1500,少了足足150ml,相当于四个乒乓球,或者一个网球的体积。我们先来看看大脑为什么会变大?目前,进化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大脑变大主要是三个因素:环境压力、社交、文化。这三者各自发挥了作用,并相互影响。群居后的人类,还是需要面临寻找食物、狩猎、躲避危险等行为,为大脑变大提供了环境压力。与此同时,人和人之间还需要相互配合,甚至相互竞争,这些行为也能促使更大的大脑出现。大自然中很多动物也是群居,但它们没有进化出更智能的大脑,说明在人类大脑的变化中,文化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学习和教导他人的能力在这个历程中至关重要。科学家认为,大脑缩小,其实和群居生活也有关系。群居延伸的集体智慧,让个人无需掌握更多的技能,反正只要团队正常运作就行,这就会导致人类的部分大脑反而会“没用”,久而久之就退化了。大脑缩小,智商也在下降虽然,我们普遍认为,大脑的大小和智商没有直接关系,但现实是,根据一项研究表明,美国人的智商正在逐年下降。和脑容量一样,智商也经历了先猛涨后跌的情况。根据弗林效应,自从智商测试出来后,人类的智商结果有逐年增加的情况,这是新西兰学者詹姆斯·弗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弗林和他的同事发现,在美国,1990年的智商平均值是70分,到了2000年已经提到了100分。这一百年,智商足足提高了30分,大约每十年就提高3分。他认为智商的提高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例如更好的教育、更好的营养搭配,以及更好的医疗等等。本以为这种趋势会一直存在,但最新发表研究表明,弗林效应已经停止,而且发生倒退。这项研究考察了2006年至2018年间近40万名美国成年人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在这12年里,平均智商在其中三个领域中下降了2分,只有一个领域(空间推理)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不光是美国,芬兰、法国、英国、挪威、丹麦、澳大利亚、荷兰和瑞典近年来也有类似的发现。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芬兰,从1997年到2009年,智商得分下降了2%;法国,从1999年到2009年,智商得分下降了4%。研究人员将智商分数下降归结于:人类认知变懒了。确实,现在做什么事情都比以前容易得多,智能手机、人工智能、多功能社交媒体等等,这些现代化的工具正在取代了人类大脑的很多功能,算数靠计算器、阅读靠听而不是看、有问题随时“百度”不用记、手指一点自动化完成……这些都让人脑变懒惰了,久而久之,大脑也不用这么努力了。最后总的来说,大脑的大小,和聪不聪明没有直接相关性,只能说,脑容量大,聪明的概率大,但不绝对。智商分数高低,和聪明也没有直接相关性,智商测试只是检测你在某些方面的技能。分数低,并不能代表你就笨。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智商分数普遍存在下降的趋势,我们确实应该重视,尤其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而更美好,但也带来了各种“反噬”。最简单的例子,手机用多了,有时候我会突然想不起怎么写字,看视频的频率比看书多得多,这算好还是不好?科学家一直在模拟“未来人”的形象,看似有点危言耸听,实际上将来变成“未来人Mindy”那样也不是完全不可能!...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51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5189.htm

封面图片

个人如何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说说我帮我老板确诊新冠的经历

个人如何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说说我帮我老板确诊新冠的经历国内防疫大调整,目前更新到新十条。不确定之后还会不会大改,但即便按新十条,实质也处于急速开放,与病毒共存的道路。我理解很多人三年来的压抑,长期看我公众号的读者也知道我很早就说需要关注维持零疫情导致的次生灾害,也很早就说应通过引进高效疫苗、抗病毒药物,完善老年人免疫基础来应对新冠,而非一味严防死守。但即便开放,也不应为开放而脱离科学事实。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种话听上去漂亮,实际上却颇为危险。无论何时,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能否有效负责,负好责,负对责,取决于个人的健康认识、能力等各方面。如果仅需个人负责就好,还要各个卫生机构做什么,甚至还要医院做什么?每个人对医学、健康的认识程度不同,把更多责任转给个人应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配合。不应把个体承受不了的担子甩给老百姓,更不应为了把责任甩给个人就宣传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例如列什么新冠感染七天的病症流程,号称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90%无症状。我所在的地方早已开放,但开放不是躺平,仍然有针对新冠的各种健康建议与措施。我周围也有不少人感染过新冠,最近还非常巧合地帮我老板确诊了新冠。把这个经历记录下来,也以此为例分析一下在与病毒共存的开放时代,该如何去考虑、实践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上周二(11月29日),我看到我老板突然戴了N95,很诧异,问您这是啥意思啊?美国这里很早就取消了口罩令,工作单位戴口罩的人极少。几个月没戴口罩的人突然戴个N95出现在你面前,自然有点吓人。她说今天头痛发烧,安全起见就戴个口罩,但她觉得不是新冠,说是前两天天挺冷还出去爬山,估计是感冒。我也没多想,就说祝你早日康复,顺便说起就算是新冠也没啥,毕竟我们这里都接种过疫苗,大部分人还是低危人群,更何况没感染过的也没剩几个了。后来她和另一个同事讨论开会的事情,说想临时换个大一点的会议室,她可以离大家远一点。这时我突然想到我在办公室留了一个抗原试剂盒,就说我这里有个检测盒,要不你测一下吧,测了没事也安心,不用再纠结。我老板立刻说好,拿了试剂盒一测,阳性,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感染,但确实感染了,转成线上参加会议,第二天开始进入隔离。一个礼拜后我和她线上开会,我问你怎么样,她说还没全好,而且抗原测了还是阳性,不过阳性的线浅了很多。可第二天还有几个会议比较重要,她还是想到场。如今公司的规定是至少隔离5天,如果检测抗原两次阴性那可以恢复症状,如果没有,也能回来但必须严格戴口罩。她想问问大家有没有人觉得她回来不安全,担心被感染。我说我没意见,这些做好防护就没什么问题。于是,今天抗原仍然阳着的她就回来开会了,但一直戴N95,然后开会离大家隔得老远。这件事我觉得很贴合中国防疫转型后大家该如何分析面对的个人风险,以及有哪些措施需要考虑。第一,随着社区传播的普遍,很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暴露于病毒之下,也就是没法通过我和谁接触了或者去了什么地方来推测可能被感染了。像我老板,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感染的。这种情况下个人要对症状有警觉性。一旦有症状,出于谨慎要严格地戴口罩,万一确实是感染新冠,严格的防护措施就能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以我老板为例,有症状,虽然不太相信是新冠,但还没检测时就戴了N95,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后续其他人的暴露风险。第二,开放了,不那么在意感染病例数,不是说就不要检测了,个人仍然要想办法尽快检测确认感染。像我在我老板感染这件事上,提供了检测的试剂盒,也算是不小的贡献,因为很快确诊让后续的隔离、保持社交距离都更及时。我手上的试剂盒是哪里来的呢?美国政府送的。是的,我是借花献佛。社区传播比较普遍的时候,能及时检测非常重要。可是要做到及时检测,需要个人与社会的配合:个人要有检测的意识,有症状了之后要想到可能是感染,要去寻求检测;社会或者说政府需要帮助提供方便的检测机会。现在各地非常积极地裁撤核酸检测,以往的全民核酸确实不适合社区传播较多时的个人检测,但不是说没有检测需求了,社会要想办法提供更适合当下环境的检测方式。第三,个人警觉+及时检测,不可能彻底阻断传播,但能延缓传播。还是我老板感染这个例子,她很警觉,一有症状就戴了口罩,而且当天就检测确诊,开始社交隔离。但我们有没有完全阻断传播的可能性?没有。因为在症状出现前一两天就是有传染性的。她周二有症状,那么甚至在周末和她接触的人实际上也完全有可能是密接,有感染风险。所以,这里没有完全消灭传播风险。但由于较早采取防护措施与检测,后续的传播风险就被有效切断了。如果我老板有症状后不是出于小心戴口罩,而是说觉得未必是新冠先不管,那我作为密接,现在可能就要记录自己的感染经历,不是我老板的感染经历。放大到整个社会,这可能就是压平感染曲线和没压平感染曲线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人员同时感染无法维持正常社会运转,与感染分布在较长时间对社会的冲击更缓和的区别。中国现在的防疫措施调整非常迅速。很多人或许在想现在是不是调整的好时机,是不是应该等一等,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提上去或者过了冬天这个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再调整。对这种看法我持反对意见,因为原来的措施在疫情升温后已经没有可持续性,调整是必须的,甚至可以说不是调整得早了,而是晚了。年初奥密克戎出现就应该准备转型。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那么低,就是转型准备得晚造成的。可时机没有错不代表调整的速度以及具体方案就没问题。核酸检测裁了,但抗原检测跟上来了吗?没跟上不就留了检测的巨大漏洞?什么场所都开放,但如何应对感染激增准备好了吗?宣传机器一开,昨天说美国奥密克戎严重的媒体今天集体转向说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就是准备好了?老百姓听你宣传,病毒听你宣传吗?第四,新冠作为疾病,有较大个体差异,绝大部分人人是轻症无症状,不代表绝对的几天就好,存在固定流程。奥密克戎是活病毒,病毒感染必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宣传什么七天新冠疾病流程,第一天怎么样,第二天怎么样,哪一天什么症状缓解,纯属胡说八道。别说一个活病毒不可能那么听话,就算是疫苗接种,能算得那么准,某个副作用是从第几天到第几天吗?只能说大部分人的副作用包括哪一些,某个副作用一般持续多久。每个人实际经历的副作用种类、表现都会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以我老板为例,她出现症状第一天是头痛感觉发烧,第二天我们线上开会,一看就不在状态,反应比平时慢很多。一个礼拜后听声音也知道还没全好。这当然不是重症,毕竟她之前打过四针疫苗,不到一个月前刚和我们说去打了奥密克戎的二价疫苗,重症风险非常低。可就算是感冒,在每个人身上的轻重、症状也有差异。中国开放以后社区传播必然增加,按一些专家的说法,预计第一波感染60%。那更应该让民众了解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异质性。不能昨天为了清零,凡事往大了说;今天为了开放,凡事往小了说。老百姓需要知道感染后有症状很正常,不舒服也正常,真正无症状的没有那么多,不少人也没那么快几天就转阴。我身边同事基本都感染过,5天抗原转阴几乎闻所未闻,有个同事整整10天才抗原转阴。还有个挺年轻,平时身体不错的同事,打过三针疫苗,夏天感染,康复回来后说感受是“knockmeoutforgoodseveraldays”,连着几天动都不想动。但他太太同时间感染,反倒轻很多,基本没感觉。如今国内检测的力度下来了,感染可没有下来,离真正的高峰还差得远,参考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第一波奥密克戎感染,两三个月20%的人感染很正常。当下一些城市离感染剧增的阶段以周计可能都是过于乐观,必须要赶紧让民众有合理的预期,不要再说什么90%无症状的蠢话——全世界就没那么高比例的无症状。宣扬什么都是无症状,有症状几天就好,等到老百姓感染了,发烧的都觉得自己是重症,往发热门诊跑,这不是在给医疗系统挖坑吗?然后说某一天某症状就好,没好的怎么办,还不觉得自己身体垮了,面临严重的心理压力?再强调一下,从我周围那么多感染病例的观察来看,轻症的病情也有很大个体差异,一些人是稍微久一些才能所有症状都消失,比如咳嗽,感染后几个礼拜还有点咳嗽的并不少见。如果你感染了,安心养病,不要觉得我哪一天还有什么症状,还没转阴,就不正常。个体差异很大,这些都很正常,不正常的是那些宣传某一天就会如何如何的人的脑子。最后,新冠阳性不是说绝对不能有正常社会生活,只是要考虑清楚风险,特别为周围的人考虑一下。像我老板,抗原还阳着就回来开会了。其实第一天测出来阳也是下班才走的,我们可没说你不能在这里呆了,必须回家或必须拉方舱。而是通过其它方式把传播风险给控制住了——感染的人戴N95,和别人保持距离,这就没什么风险了。至少不太可能说一个人把整个组给传染了,第二天大家都上不了班。另外,我们也注意了周围人的情况,我们这里都是接种过至少三针疫苗的,绝大部分人也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不是高危人群,不少人还都感染过了。这种情况下即便发生传播,有没有人可能是重症?几乎不可能。如果是一个养老院或医院,还能这么操作吗?显然不行。不要觉得因为你阳了,开门取个外卖都是罪过。但即便你前两天抗原转阴了,出门时也要想一下,公交车上坐你旁边的那位老太太,她万一感染重症风险有多高,万一之前的抗原是假阴性怎么办,是不是自己的口罩要戴得严实一点?新冠确实不可怕,但面对新冠极端的恐惧,或盲目的自信,却非常可怕。我们改变不了大浪将至的现实,但能通过科学降低风浪对我们的影响。

封面图片

科学证明:您养的猫几乎什么都能吃

科学证明:您养的猫几乎什么都能吃莱普齐克的研究小组汇总了一个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证据,确定了超过2000种被猫吃掉的动物--而这还只是科学家们迄今为止的记录。在这些物种中,有347种濒临灭绝,11种已被列为野外灭绝(或永远灭绝)。地球公共研究所所长、乔治城大学生物学教授彼得-马拉(PeterMarra)说:"科学家们早就知道猫科动物的捕食是一场生态噩梦,但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仍有待我们解决。"自从近1万年前猫在中东被驯化以来,它们几乎走遍了人类所到之处。为了在如此多的不同环境中繁衍生息,猫科动物成了机会主义者。有些动物,如大熊猫和考拉,只吃有限的特定食物,而"猫不是饮食专家",马拉说。"它们只是在努力维持生计"。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莱普齐克一直在收集猫吃什么的证据--先是好奇心驱使下的副业,然后是全面的科学研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数百篇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论文、博士论文、政府报告和杂志文章中都有关于世界各地猫咪饮食的报道,但直到现在,这些信息还没有被完全归纳和整理出来。因此,他的团队由来自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研究人员组成,他们调出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猫吃东西的报告,并将每种被列为猫粮的物种添加到数据库中。莱普齐克说:"我们所做的并不是什么火箭科学。"但这是必要的。找出猫究竟会对哪些动物产生影响,将为未来的保护和政策提供依据,希望能让濒危物种和喜爱宠物的主人皆大欢喜。"监测猫咪饮食的方法不止一种。多年来,科学家们研究了猫咪呕吐物和猫砂盆粪便的内容,并进行了调查,请宠物主人报告他们的户外毛宝贝带回家的小动物。莱普齐克说,特别是在粪便方面,要区分猫杀死的东西和猫拾取的东西非常棘手。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研究科学家、圭尔夫大学兼职教授伊丽莎白-高(ElizabethGow)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她通过给猫安装类似GoPro的摄像头来解决这个问题,以记录它们在人类不注意的时候捕食什么(以及如何捕食)。除其他奇观外,高还拍摄到了一只猫捕食比自己还大的兔子的影片。有数百万只捕食猫科动物四处游荡,其中既有野猫也有家猫,它们对食物的需求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多年来,宠物主人一直认为户外猫会对鸟类造成严重破坏,而猫与鸟类死亡有关的科学证据也证明了这一点。鉴于城市发展的其他事实,如光污染和栖息地丧失,已经导致鸟类数量下降。但鸟类受威胁甚至还不到问题的一半。莱普齐克的研究小组发现,虽然鸟类(981种,占已知鸟类种类的近10%)占猫所吃物种的47%,但猫科动物的全球食物还包括463种爬行动物、431种哺乳动物、119种昆虫、57种两栖动物和33种其他小动物,如蜘蛛和螃蟹。随着每篇论文的发表,被确认的物种数量仍在迅速增加,这表明这项新研究中报告的物种数量被低估了。考虑到这项工作所依据的大量证据,结果还是相当确凿的,而且并不出人意料。科学家们早就知道猫科动物的捕食是生态学上的噩梦--这篇论文只是证明猫科动物吃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从保护动物的角度来看,这令人担忧。每当我们失去一个物种或种群受到影响,生态的完整性就会受到损害。这种损害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这篇论文汇编了全球各地的数据,但流浪猫科动物不成比例地肆虐那些本土物种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进化的岛屿。自1788年欧洲人将猫引入澳大利亚以来,它们就一直在澳大利亚制造恐怖。猫科动物迅速蔓延到整个大陆,而澳大利亚的动物却没有能力对付这种无差别的捕食者。2023年9月,澳大利亚环境和水利部长谭雅-普利伯塞克(TanyaPlibersek)向野猫宣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成员萨拉-莱格(SarahLegge)说:"我们拥有近代最大的哺乳动物灭绝记录,猫是罪魁祸首。"各地对猫饮食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尽管伊斯坦布尔、罗马和台湾后东等地的野猫数量庞大,记录详实,但北美和澳大利亚以外地区的研究在此次荟萃分析中的代表性却大大不足。莱格说,在其他国家,要在猫与生物多样性丧失之间划清界线比较困难。她说,虽然有大量证据表明,自由放养的家猫的存在与其他物种的数量减少有关,但要弄清家猫是否真的导致了猎物物种的减少,还需要进行"不可能完成的实验",比如把猫从整个郊区移走,看看会发生什么。科学家兼认证猫行为顾问米克尔-德尔加多(MikelDelgado)认为,问题远不止猫科动物。砍伐森林、精耕细作、城市发展和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行为也会伤害本地物种。她认为,"把焦点放在猫身上,有点像是在为我们的生态景观这个更大的问题找替罪羊。如果我们还不愿意有意义地改变我们的行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有动力对一个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物种做任何事情"。减少猫捕食的通用方法可能也行不通--世界各地对猫的文化态度大相径庭。莱格说,在澳大利亚,人们非常支持对宠物进行限制,因为公众对自由放养的猫和其他入侵物种对生态的影响了解得相对较多。莱格说,要求主人在室内饲养宠物猫的地区性法律在澳大利亚不会像在美国或欧洲那样激进,因为在美国或欧洲,人们通常认为猫需要在户外自由活动才能快乐。的确,有些猫被关在屋子里时绝对是个恐怖的家伙。但德尔加多说,猫之所以在室内发脾气,通常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环境不适合它们在室外做各种猫的天性:探索、攀爬、狩猎、抓挠。马拉说,在很多方面,我们对狗的责任感比对猫的责任感要强得多,这是一个遗憾。莱普齐克说,教育人们如何负责任地养猫,可以帮助他们让猫咪过上充实、安全和生态友好的生活。建造一个封闭的室外"猫屋",训练猫咪系上安全带,或者用宠物推车(我的个人偏好)带猫咪外出,这些都能让宠物有户外活动的时间,在那里它们不会杀鸟、打架或被车撞。目前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人们普遍认为杀死流浪猫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情,但TNR(捕捉-绝育-放回)方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杀死猫的替代方法,除非你对猫咪总数中的很大一部分进行绝育,否则这种方法并不有效。但莱普齐克认为,继续鼓励人们在室内养猫至少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他说:"如果我们不努力培养负责任的宠物主人,我们将永远无法解决户外养猫的问题。没有单一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越能鼓励负责任的养猫行为就越好。"...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425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425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