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结婚率其实特别高,已经是东亚最高了。

中国的结婚率其实特别高,已经是东亚最高了。不婚不育的那部分群体,占比很小。所谓对独立女性和不婚育女性的议论,好像她们是生育率降低的罪魁祸首,也不过是为了祸水东移而已。因为长达三十年的(从90年代开始)性别出生比失衡,导致可用于转移社会收入分配矛盾承接社会剥削最底层的女性大量减少。以至于现在社会稳定性在逐渐消失。可是无论怎么骂女人三十岁二十岁的女性都不会凭空出现。所以这十年来童婚问题又死灰复燃,包办婚姻又开始频繁出现,女性失权,不是今天才发生的,就像荆州市人大代表李华成公开抵制女性独立,也不是今天才突然想出来的,人民政协报公号,也不是今天突然抽风不想代表人民发声了。是三十年前社会的种种选择,是三十年前对女性生命权的漠视,注定今天女性群体,女性个体被如此践踏。我也不说那些虚的,只是想告诉每个女人,你今天的一切境地,源于你的母辈做出的选择,你今天做出的选择,将影响未来你的女儿辈的境地,我相信只要脑子没病,就不会认同李华成的看法,但是怎么不认同,骂两句当过眼云烟,还是坚定自身的主权意识,绝不让男权制度,文化,个体男性支配自己的身体和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这样失衡的社会里,我们现在被迫接受这样的命运,但是我们还没死呢,我们是活着的幸存者,未来呢,未来的女孩将会命运如何,她们的方向她们的境遇,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结婚率低,离婚率高

结婚率低,离婚率高这个情况的本质原因很简单: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在婚姻里的利益获得效率远远低于工作创造的价值。婚姻制度本质就是经济重组关系,必须是男女双方都认为对自己有利才能结合。在之前的社会体制里,大部分男生的收入都会高于女性,所以婚姻里男性提供经济价值女性提供照顾家庭的价值,这样双方都是既得利益方,所以能够高效组合。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女性更积极地投身经济价值,逐步缩短两性群体的收入差距,但是家庭价值里,生育这个问题本来就无解,再加上男性群集在照顾家庭这块缺乏积极性,所以大家都不想结婚了。

封面图片

沉思的托克维尔|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案引发舆情,民众需要稳定的预期

我们一直说要建立一个法治社会,法治与人治最大的区别就是给予民众一个稳定的预期,在人治社会,生活是不稳定的,经常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你大发横财,明天就家破人亡。这种不稳定的预期导致人心浮动,人们不愿做任何长远的投资和活动。中国的很多问题,大都与缺乏法治相关。

封面图片

#韩国 #生育率 全球倒数第一:屡次跌破1%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屡次跌破1%韩国女性的独居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309万,其中的大多数都将自己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她们对于婚姻育儿的冷淡是导致韩国人口问题的一大原因。女性逐渐有了自己的立场,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们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应该奉献给琐碎的婚姻生活,所以她们开始拒绝、反抗,从而努力的去冲破束缚她们的枷锁。在十年前,一半的单身人士和韩国女性大多都认为婚姻是必须的,可近年来这个比例一路下跌,如今已经下降到了22.4%。除了婚姻制度对于女性的束缚外,韩国政府也在里面充当了令女性反对婚姻的推动者。政府时常宣扬着家庭的美好,而实质上并未从女性的角度去考虑她们自身的需要,这样的宣传显然起到了反作用。

封面图片

#为什么中国电影需要更多女性创作者#

#为什么中国电影需要更多女性创作者#女性在文艺市场相当有购买力是不争的事实,她们在电影票房这一分类上的贡献是否也是如此呢?我们收集了灯塔、猫眼专业版的购票评分数据,进行了统计,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些现象。从图中我们可以看见,截至目前,中国票房排行前五十的电影票房合计1129亿,粗略估计女性消费总票房超过567亿,占比为50.25%。换而言之,在电影票房贡献上,女性是不折不扣的“半边天”。那么,她们在消费什么电影呢?我们用极其宽容的标准去审视了这五十部片子,大约10部可以算有女性视点,6部可以称得上讲了女性故事。也即是说,在可供选择的电影内容中,女性们仍要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接受一些,冒犯她们、甚至以她们为欲望客体、物化她们的电影。从这个角度看,既然女性贡献了票房“半边天”,让内容生产者提供更多能反映女性真实境遇,更具女性视角的内容,是不是一个合理且必要的诉求?用大白话说:女性花钱进电影院,总得有女性故事给她们看吧?!与此同时,我们找了另一组数据,试图来探讨这样“错位”产生的原因。我们统计了这五十部电影的几个主要创作岗位(导演、编剧、摄影指导、摄影师、剪辑指导、剪辑师),超过500个岗位,女性电影人占有83个(在同一电影中同时担任多岗位同样计算入内),不到20%。同时难以忽略的是:1.各个电影中女性创作者的名单高度重合。林安儿、李媛、杜媛、余静萍……这些优秀女性电影工作者反复出现在不同的电影里。某种意味上,她们是成功闯入男性俱乐部并坚持下来的人。2.女性导演和摄影师的比例奇低,超过九成的女性出现在编剧岗位上。仅有4部影片由女性担任导演,2部影片由女性担任摄影指导和摄影师。四个女性导演分别是贾玲、薛晓璐、章子怡、刘若英,两个人是在拼盘长片里导演一部短片,另外两个人是带着一个自己造的成熟IP进行创作。余静萍是唯一一个出现在这五十部片子摄影指导位置上的女性,担任《少年的你》和《父辈》的摄影师。那么,作为消费者的“半边天”,提出在我们消费的文化产品背后,可以有更多的女性创作者,也是合理且必要的诉求吧?用大白话说:既然花了钱,我更想支持女性创作者,是可以的吧?!可能有人会说,“不用你,是因为你不擅长!”“这个类型给你拍,不对味!”但事实是,女性在电影创作上,根本不弱,且不会受到类型限制。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也看到了大量高质量的创作。先聊聊我们统计的主创岗位,优秀的女编剧自然不必说;2021年的《你好,李焕英》《爱情神话》《我的姐姐》,这些作品都是该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电影《少年的你》获得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摄影正是余静萍;优秀的女剪辑师更多,前文提到的林安儿被称作“江湖第一剪”,杜媛是“金剪刀”。是不是觉得名字陌生?举个例子,《红高粱》《有话好好说》《疯狂的石头》《心花路放》都是杜媛剪的,她是被遮蔽在电影史宏大叙事里的“幕后英雄”。而我们还没有看到的、没有口口相传的优秀女创作者更多,等待着一个机会的女创作者更有无数个。要知道,现在已经是2022年,电影制作不该再是男孩俱乐部了,我们不要成为幸运闯入男孩俱乐部的女孩,电影本就同样属于我们。诚然,我们已经看到在艺术长片、短片里有不少属于女性的表达。现在我们还要说,商业片也要有,不要再让优秀的女性电影变成昙花一现,不要再让优秀的女性电影工作者变成偶然的幸运儿。女性有故事要讲、女性有理念要表达、女性有欲望要满足;事实证明,女性也有本事讲好、表达好、满足好自己。有市场、有更多女性创作者,女性电影没理由站不起来。

封面图片

【404文库】财新副主编高昱年终总结: “三十年启蒙失败了”

上一个至暗的庚子年后,我们的父辈等待了18年,上上一个至暗的庚子年,我们的祖辈等待了11年。明天开始是第一年,等就是了。三十年的青春都没有意义了,还害怕什么。

封面图片

杨迪分手为什么争议大,其实就是现在这个阶段,十几年恋爱长跑最后没结婚,女方要担负的成本还是太高了。

杨迪分手为什么争议大,其实就是现在这个阶段,十几年恋爱长跑最后没结婚,女方要担负的成本还是太高了。女人和男人在感情问题上受到的评判,往往是不平衡的,男人谈多少年恋爱不结婚,都不影响他的发展和外界评价,他三十好几了分个手也不会怎么样,女人不行,至少现在还是不行,她会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当然理想状态下,相处不下去和平分手对双方都好,结不结婚的并不重要,女人也可以潇洒转身,但现实不是这样。现实就是很多女生还是期望结婚的,期望长时间的恋爱最终能收获一场美好的婚姻,并为此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且势必要牺牲一部分自我,一旦期望无法实现,等于一切都付之一炬。何况这么多年,男方从寂寂无名到大红大紫,背后得到了女方的支撑,大话也放出去了,“一定会和她结婚”、“不可能离开她”,最后这样结束,观感太差了,很多女生都会代入自己,毕竟现实里女生默默陪男生长跑多年就为了一个承诺,男生迟迟不兑现最后扭头走人,这种故事太多太多。男人往往体会不到这种感受,男人不把婚姻当事业来经营,对他而言无非就是一段感情终结了,大家都开心点嘛,好聚好散不是挺好,但对女人来说不是,各种外界因素都决定了还有很多女人把婚姻当事业看待,不管这种做法合不合理,这都不是女人的问题,这是环境的问题。虽然我并不支持“女人耽误了青春”或者“女人耽误不起”之类的说法,我支持女生只把恋爱当恋爱,活得更自如,但还是那句话,现实如此,现实依然明里暗里要求女人把结婚当一辈子的幸福,现实依然鼓励女人把婚姻看作所有,那自然会有女生觉得女人耽误不起。杨迪本身没错,如果强行为了一个承诺去结婚那才有问题,但讨论的重点也不是杨迪了,是主流的婚恋观还合不合适,是大环境应该怎么给女人更多人生选择,先教她们把爱情和婚姻当人生的全部,等她们一头扎进去后才说逗你玩儿的、根本没人能许给你一个余生,这太扯淡了。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