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新闻就气到整个人都不好了。12月21日,北京卫健委才发布重症医疗救治准备设备应急采购项目招标需求,包括彩超、有创呼吸机、

看到这个新闻就气到整个人都不好了。12月21日,北京卫健委才发布重症医疗救治准备设备应急采购项目招标需求,包括彩超、有创呼吸机、ECMO、CRRT、IABP、PICCO等设备。今天才准备在社区投放Paxlovid,看看这就是我国医学No.1的城市。而其他的小城市和中国广大的农村的老人怎么办呢?凉拌!【网评】还没采购呢,这是“前期市场调研”【网评】这是北京,我们小城市,更不用说农村,连药的影都看不见,就这还有人迫不及待着急给政府卸责呢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新加坡Transcelestial正探索利用激光建立可负担的互联网网络

新加坡Transcelestial正探索利用激光建立可负担的互联网网络该公司的A2轮融资由航空风险公司空客风险投资公司牵头,Kickstart风险投资公司、GenesisAlternativeVentures、Wavemaker、CapVista和SeedsCapital参与。投资者In-Q-Tel是之前披露的一轮融资的一部分。这使得Transcelestial自2016年成立以来的融资总额达到2400万美元。它之前的一些支持者包括EDBI、EntrepreneurFirst、500Global、SparkLabsGlobalVentures和MichaelSeibel。首席执行官RohitJha和联合创始人MohammadDanesh认为"连接是一种人权",改善至少10亿人的互联网连接是他们所有商业和技术决策的动力。目前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是如此多的人缺乏可靠的互联网接入的主要原因。例如,海底电缆的建设成本很高,而且只能连接两个点。地面长途网络为一线城市提供了良好的覆盖,但却把小城市和城镇抛在后面。中间一英里和最后一英里的分布往往成本很高,而且会遇到路权问题。Transcelestial公司的激光通信系统摒弃了安装和维护成本很高的地下电缆,以及具有复杂频谱许可条例的射频设备。因此,Jha说,Transcelestial公司可以提供一个大大降低每比特成本的选择。Transcelestial公司的鞋盒大小的设备,称为CENTAURI,已经在南亚和东南亚市场部署。一个CENTAURI装置这家初创公司最近在悉尼科技大学的一次演示中证明,其激光技术可以提供5G连接级别的速度。它的下一站是太空,Transcelestial公司正在努力将其技术引入低地球轨道(LEO)星座,目的是将其无线光纤从轨道上直接部署到城市和乡村。同时,它正计划超越其在亚洲的市场,并开始扩大在美国的早期市场准入,Pew的研究发现,美国农村地区27%的人和城市中2%的人缺乏现成的互联网连接。Transcelestial公司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通过探索与政府、企业和电信部门的合作进入美国。Jha说,该公司已经在与西海岸的几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一家大型企业云和数据中心公司进行合作。Transcelestial公司的部分新资金将用于准备其生产设施TerabitFactory,以应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该工厂有能力每年生产多达2,000台CENTAURI设备,Transcelestial公司称这是全球所有激光通信生产商中最大的部署量。In-Q-Tel公司总经理ClaytonWilliams在一份关于此次融资的声明中说:"Transcelestial公司的激光通信平台CENTAURI是一种低成本、高带宽的地面通信的最佳解决方案。我们很高兴能够帮助扩大这种能力,实现天基数据回程,实现美国和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安全点对点通信"。...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486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4865.htm

封面图片

对中国疫情的几点担忧

对中国疫情的几点担忧过去三年全世界都长期笼罩在新冠疫情阴影之下,不过三年间,我们对新冠病毒、新冠疾病的认识有了长足进展,也积累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应对工具,例如在降低疾病烈性程度上极为高效的疫苗、药物,对监测病毒变化也有不少经验。在上述背景下,告别2022本该是充满对2023的期待,应该是对一个即便谈不上不受疫情影响,可也大概率是受疫情影响较小的世界的期待。但中国疫情在岁末完全不受控地暴发,更未看到任何切实的准备、应对之策。在2022的结尾,很难不对中国的疫情感到诸多担忧。第一个担忧,我们对疫情状况毫无了解。中国在12月初的防疫转型中没有做到疫情检测的转型,而是没有更新感染病例收集方法的情况下突然放弃绝大部分检测。导致如今没有任何可信的感染病例数据。感染人数低估是全球三年疫情的普遍问题。例如美国刚记录了一亿例感染,但实际感染可能有两亿。从构建有效的防疫体系考虑,我们可以允许病例数有低估,甚至严重低估,但不能检测能力弱到与现实偏差至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步。如今疾控中心播报的病例不是低于实际感染多少的问题,而是根本反映不了疫情走向、趋势、扩散范围中的任何一点。如果说中国正在和疫情作战的话,我们等于在战场上毫无情报支持。仅这一点,就应该让我们恐惧。第二个担忧,我们对病毒的变化毫无把握。三年疫情,如果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铭记,那突变株对疫情走向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这一条最不该忘。从阿尔法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每一个主流突变株的出现,都对全球疫情走势、防疫措施有效性产生了巨大影响。病毒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积累各种突变,增加新突变株涌现的几率。是的,过去一年全球观察到的都是奥密克戎内部的亚株变化,主要体现在防感染的免疫逃逸加强。这种变化谈不上惊天动地,带来的也只是很多国家感染病例的反复,而重症、死亡等逐渐与感染脱钩。但不要忘记,2021年11月初——仅仅13个月多一点之前,我们都认为新冠会在德尔塔内部慢慢演变,最后却迎来了奥密克戎的横空出世。对病毒演变的监测在疫情越是严重时越不应该放松。但如今中国对突变株的监测做得如何呢?整体疫情检测都成了笑话时——我相信有些人认识的新感染的人,完全可能超过疾控中心报出来的某个省的新增感染人数,何来有效的突变株监测?有效的突变株监测需要建立在对整个国家、地区感染病例的科学抽样之上。根据12月20日公布的中国新冠病毒株监测计划,每个省选三个城市,每个城市选一个医院,每家医院每周在全部的死亡病例之外,测序25例感染病例。如果认为一个省每周测来自三个城市的75例+死亡患者可以代表这个省的病毒株流行情况,那么可以去申请搞笑诺贝尔奖。可这并不影响专家们头头是道地说某地流行哪个病毒株。起始现实是我们只知道少数测序病例里有哪些突变株,根本不足以推断实际流行的突变株是什么,流行范围在哪里,流行程度是多少。即便有新突变株出现,按当下的情况,国外的一些机场海关的病毒基因组监控可能比国内的监测还要早发现。第三个担忧,我们把一切的防疫责任都推给了医疗工作人员。过去三年,全球积累了多个有效的防疫工具,这些防疫工具共同点是什么?就是让人不用去医院。高效的疫苗即便面对免疫逃逸严重的奥密克戎,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传播,并且长时间大幅降低重症风险。高效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则能帮助高危人群进一步降低重症死亡风险。和新冠共存的关键不是到了医院后神医妙手回春,而是利用有效的工具,让我们感染后不需要去医院也都平平安安。而国内的工具是什么呢?如果说疫苗,灭活疫苗证据是很充足,但属于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显著弱于国外主流mRNA疫苗——包括降低重症风险的起始有效性、持久性,巴西、新加坡等地都有证据表明灭活疫苗更弱。灭活疫苗以外的几个疫苗,数据量又显著少于灭活疫苗。这让中国的人群免疫基础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抗病毒药物方面,准备不充足显而易见——最近刚批了默克口服药,之前仅有paxlovid,实际上瑞德西韦早就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效性,但已被中国遗忘。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三个药不仅应该在开放前批准,还需要在开放前储备充足,做好相关使用培训。如今不仅是储备不够,连怎么用都是糊里糊涂。网上平台每日抢购,倒爷炒作上万一盒,应在感染早期使用却常常等病情重一些才用,医学药学基础说好听点属于层次不齐的社区培训存在多种药物冲突的paxlovid。如果说当下的有效抗病毒药储量肯定不足以弥补免疫基础的弱势,现实中的用法恐怕连有限的丁点作用消除了。疫苗、药物两端不足,又不管不顾地撤出一切疫情监测、物理防疫手段,结果就是把一切防疫责任与疫情冲击压到了一线医疗机构。我们可以更改新冠住院乃至新冠死亡的定义,但改变不了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的现实。这对所有有医疗需求的民众来以及所有医疗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种危险也是一种不公。第四个担忧,我们在提供权威但不真实的信息。国内有很多机构以及专家不断提供各种说法,遗憾的是其中不少部分存在问题,还有一些是明显的误导。以疫情状况为例,不断有省市报道估计多少人感染,报道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夸张。可问题是这些估计的基础是什么?就算是模型估计,也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可靠数据为基础才行。其它国家的疫情建模估计,是大量感染数据输入,得到一个误差范围不小的区间。国内的报告,明明什么可靠的感染数据都没有,估计出来的数字反倒极为“精确”。如果不知道疫情是什么状况,那么就老老实实承认。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是什么意思,想故意误导民众吗?提供误导信息的自然少不了权威专家们。国内多位专家——包括一些不容置疑的专家,均说过某个奥密克戎亚株R0是18或21,让人深刻怀疑这些人到底知不知道R0是什么,以及是以什么样的认知水平在提供防疫指导。R0方面的胡说八道或许还能当个笑话看,专家们的另一些说辞危害则更为致命。例如宣传90%以上无症状,宣称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这些不仅与当下国际上的医学共识冲突,对民众也是更为直接的误导。第五个担忧,我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可能有太多盲点。当我们的专家信口开河说估计北京有80%的人已经感染的时候,小城市、乡镇、农村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这些地方的防疫准备又是什么?有些地方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讣告的频率猜测。可那些讣告少的地方和没资格发讣告的人呢?就算是北京这类不缺专家估计疫情的大城市,所谓60%感染甚至80%感染,又有多少靠谱程度?在检测消失的情况下,真能如此断定绝大部分人都感染过了?还是我们忽略了很多高危人群可能仍面临威胁?第六个也是最大的担忧,是我们在虚构现实,抹杀真实的记忆。某些专家不久前还在宣称奥密克戎致死率比流感高六七倍,如今却大言不惭称一直跟踪病毒变化,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下降。至于打有准备之仗的说辞,更让我怀疑准备二字是否有了新的定义。新冠去世的人,还能否得到公开明确的死因承认?如果新冠被认为没有后遗症,那些恢复慢一些的人,还能否得到必要的救助支持?如果说奥密克戎疫情终能过去(这点专家们确实没说错),只是代价高低,过了寒冬就是春天,对于疫情或许是真的。可是这种抹杀现实的危害呢?是否会止于2023年春?这一切让我在岁末想起电视剧切尔诺贝利的开场独白:Whatisthecostoflies?It'snotthatwe'llmistakethemforthetruth.Therealdangeristhatifwehearenoughlies,thenwenolongerrecognizethetruthatall.Whatcanwedothen?Whatelseisleftbuttoabandoneventhehopeoftruthandcontentourselvesinsteadwithstories?Inthesestories,itdoesn'tmatterwhotheheroesare.Allwewanttoknowis:"Whoistoblame?"在这2022的最后时刻,只能希望一切担忧都是杞人忧天。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