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鱼鳔的喜爱或导致鼠海豚灭绝]#生态

[中国对鱼鳔的喜爱或导致鼠海豚灭绝]#生态根据环境调查机构的一份报告,全世界小头鼠海豚的数量只剩下60只,而它们是否能逃脱灭绝要指望中国人。这种濒危动物经常会因为缠在捕捉黄花鱼的刺网上死亡。黄花鱼也是濒危动物,被禁止捕捞和交易。黄花鱼的鱼鳔或者叫黄花胶被中医认为具有显著疗效,它在中国每斤的售价高达5.1万美元。环境调查机构认为,只有中国配合打击非法黄花鱼交易才能拯救这两种濒危动物,否则这两种动物都会灭绝。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106369-chinas-fancy-for-aquatic-cocaine-could-wipe-out-rare-porpoise/?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Echobox&utm_source=Twitter&utm_term=Autofeed&cmpid=SOC%7cNSNS%7c2016-Echobox#link_time=1474342230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世界濒危物种伊犁鼠兔现身天山 以金银花、雪莲为食

世界濒危物种伊犁鼠兔现身天山以金银花、雪莲为食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有志愿者在天山拍摄到伊犁鼠兔,这是时隔八年再次用相机拍到清晰的伊犁鼠兔照片。伊犁鼠兔的体型像兔子般大小,脸部像老鼠,整体看起来呆萌可爱,它是中国特有物种,然而它所面临的可能是灭绝!目前伊犁鼠兔不足1000只,是世界濒危物种。它于2005年被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伊犁鼠兔主要栖息在海拔2800~4100米天山裸岩地区的高寒地带。它不冬眠,有储备食物的习惯,多以金莲花、虎耳草、红景天、雪莲等高山植物为食。在天山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活下来是它们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这里长得萌不能当饭吃,而且还有被吃的风险,不仅猞猁、貂、狐狸等小型食肉动物喜欢吃它们,就连雪豹、熊以及大型猛禽对它们也是十分喜爱。有网友建议将伊犁鼠兔进行人工饲养,这样可以帮助其繁殖后代,远离天敌。事实上,伊犁鼠兔属于高原生物,很难适应人类居住环境,所以还是适合它们的才是最好的,大自然的选择总是有其道理存在的。目前,天山山脉周围已经建立起两个伊犁鼠兔自然保护区,希望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保护好珍稀的伊犁鼠兔。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46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4685.htm

封面图片

中国研究:诺氏驼或因“挑食”加速走向灭绝

中国研究:诺氏驼或因“挑食”加速走向灭绝中国科研人员对已灭绝诺氏驼的古基因组进行研究后,揭示了旧大陆骆驼属动物演化历史的复杂性,发现诺氏驼因“挑食”在末次盛冰期加速走向灭绝。新华社报道,中国地质大学科研人员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联合就“与现生双峰驼有着交叉亲缘关系的诺氏驼为何在晚更新世末期走向灭绝”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挑食”或是导致诺氏驼加速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通讯作者之一盛桂莲教授介绍,骆驼对干旱恶劣气候环境有很强的耐受性,是学界探究生物环境适应性的理想物种,其演化历史一直备受关注。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分布在欧亚大陆的骆驼以现生的单峰驼、家双峰驼、野双峰驼和已灭绝的双峰驼诺氏驼为主。研究团队获取了中国东北地区七个晚更新世时期诺氏驼化石材料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及部分核基因组,利用骆驼属动物灭绝种与现生种的遗传学数据,结合形态学、年代学、稳定同位素数据开展跨学科分析,并对诺氏驼与现生双峰驼祖先种群可能存在的基因流动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骆驼属动物的演化史上,欧亚大陆双峰驼不同物种存在广泛的基因流动,诺氏驼与家双峰驼、野双峰驼之间的演化关系不能模式化概括为简单的分叉树,推测其应为网状结构,其演化历史比学界已有认知更为复杂。研究人员通过对诺氏驼样品的碳同位素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诺氏驼食性变化不大,饮食习惯较单一,比较“挑食”。相比现生家双峰驼和野双峰驼,诺氏驼的核苷酸(nucleotide)多样性更低,这可能反映了在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期间诺氏驼种群就已发生了收缩,随后到来的末次盛冰期严酷气候环境成为压垮诺氏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大加速了其灭绝进程。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2024年5月17日9:08PM

封面图片

关于濒临灭绝的“恐龙鱼”的新发现:“倒立”进食的秘密

关于濒临灭绝的“恐龙鱼”的新发现:“倒立”进食的秘密据CNET报道,腔棘鱼(Coelacanths,也被称为“恐龙鱼”),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了,直到1938年有一个标本被网住。这些罕见的原始动物生活在水下洞穴中,使它们很难被研究。因此,一个科学家小组对几十年前保存的标本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这条鱼--被称为“23号标本”--已经在哥本哈根动物学博物馆的酒精中保存了60年。哥本哈根大学和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把这个标本取出,通过CT和MRI扫描仪来了解更多关于海洋生物的工作原理。该团队在《BMC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关于该鱼的研究报告。哥本哈根大学在周二的一份声明中说:“由于许多其他腔棘鱼的标本已经被解剖,它的解剖结构已经不是秘密。但对该鱼的生理学--它的功能方式--知之甚少。”这项研究有助于解释这种鱼不寻常的“倒立”进食策略,即它沿着海床漂流,头朝下,捕捉猎物。研究人员绘制了该鱼的骨骼和脂肪图。“我们发现腔棘鱼有一个特殊的骨架,头部和尾部有大量的骨骼,而几乎没有脊椎骨。这是很独特的。”共同作者、奥胡斯大学的生物学家HenrikLauridsen说:“最重的部分在鱼的两端,这使得鱼很容易用它的头来‘站立’。”腔棘鱼在这个星球上有很长的历史。这种鱼的化石证据可以追溯到4.1亿多年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即受威胁物种目录,将西印度洋腔棘鱼(Latimeriachalumnae)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离在野外灭绝只有一步之遥。了解更多关于这种鱼的信息可能有助于保护它的计划。捕捉稀有动物进行研究可能会给该物种带来更大的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对保存的腔棘鱼的研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这是一个已经存在的资源,同样的技术可以用在其他标本上。研究人员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腔棘鱼神秘的繁殖周期。这种鱼在产下活体幼鱼之前会保持五年的怀孕期,但没有人很清楚它们在哪里产下幼鱼。Lauridsen说:“通过分析幼鱼的骨骼和脂肪的分布,我们也许可以找出鱼苗适应生活的深度。这些知识对于保护这种极度濒危的物种也很重要--因为当我们不知道它们在哪里时,我们就无法知道在哪里保护它们。”...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798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7981.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们将摄像机绑在海豚身上并拍下了从未见过的捕食画面

科学家们将摄像机绑在海豚身上并拍下了从未见过的捕食画面如果你想知道海豚是如何进食的那么你并不孤单。本月,发表在PLOS上的一项新研究旨在弄清这一点。为了做到这一点,该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SamRidgway将摄像机绑在六条由海军训练的海豚身上从而让它们能够自由活动。Ridgway和他的团队拍摄的录像清楚地展示了海豚如何捕食--乃至它们吃猎物的方式。海豚是一种聪明的生物,甚至会教其他海豚耍花招。但当涉及到喂食和狩猎时,它们仍是一个谜。现在,科学家们终于有了一些答案。尽管它们并不像一些人希望的那样清晰。科学家们以前认为,海豚如何吃东西和捕猎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形式。首先,它们要么游得比猎物快并把猎物抓进下颚,然后吃掉或啜饮猎物。这两种进食方式被称为冲撞式进食和吸吮式进食。然而Ridgway的新研究可能最终阐明了海豚实际依赖的方法。在视频中,你可以看到一只海豚在圣地亚哥湾追赶并捕捉一条鱼。研究人员指出,每当海豚确定其下一个目标时它就会变得很明显。当它这样做时,它将会加快速度,其心跳也会增加。研究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海豚参加了吸食活动。此外,研究人员还得到了海豚如何吃掉蛇的画面。至于海豚为何选择了蛇而不是水中的其他美味的鱼目前还不清楚。据悉,负责训练这些海豚的MarinMammalProgram已经花了几十年时间来研究和观察这些海洋生物。然而这是人们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海豚如何捕食。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702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7023.htm

封面图片

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

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儒艮(rúgèn),被认为是古代美人鱼传说的原型。它长得与海牛类似,但有一条类似鲸鱼的尾巴,因为需要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因此常被水手误认为是美人鱼。但遗憾的是,继“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灭绝之后,一份最新科学研究报告称,儒艮在中国也已经灭绝。这份最新出炉的科研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和伦敦动物学会的科学家共同完成,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杂志上。1988年,儒艮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然而自2008年以来,已没有儒艮在中国出现的记录。中国近岸最后一次儒艮记录,出现在海南岛的文昌东郊椰林。科学家调查研究后认为,儒艮在中国已经功能性灭绝,这意味着“它已不再能自我维持生存”。/功能性灭绝/一般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野生物种数量减少到不能维持继续繁衍,虽然还有个体存在,但已经无法繁殖扩大族群了。若不加以紧急救助,将会走向“野外灭绝”的状态。来自:雷锋频道:@kejiqu群组:@kejiquchat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所罗门群岛巨型维卡鼠的照片 轻松咬开椰子

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所罗门群岛巨型维卡鼠的照片轻松咬开椰子艺术家对最近发现的巨型维卡鼠(Uromysvika)物种的描绘,到目前为止,人们只从这些插图中了解到这一物种。图/VelizarSimeonovski直到2017年,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科学家团队在一次考察中发现了一只活体标本,并通过DNA分析证实这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这种动物被命名为巨型维卡鼠(Uromysvika),体重可达1千克(2.2磅),体长达45.7厘米(1.5英尺),比典型的黑鼠或棕鼠大三到四倍。当时,人们是通过插图向世人展示它的,但现在,人们首次拍到了万古努巨鼠的照片。根据当地人对动物的了解,研究人员在万古努岛周围设置了相机陷阱。果然,这种巨鼠出现在95张照片中,研究小组确定这些照片可以对应到四只该物种的个体。不幸的是,这可能是巨型维卡鼠仅有的几张照片。尽管这个物种几年前才被发现,但它们的稀有性已经让它们迅速进入极度濒危名单,它们在扎伊拉村附近的家园正受到威胁。"图片显示,巨型维卡鼠生活在扎伊拉的原始森林中,这些土地(尤其是多科索部落地区)是该物种仅存的栖息地,"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泰隆-拉弗里博士说。"在扎伊拉已经获得了伐木许可,如果继续伐木,无疑将导致巨型维卡鼠的灭绝。"研究小组希望,新的物种照片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其保护工作的认识。这项研究发表在《生态学与进化》(EcologyandEvolution)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89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898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