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取证和定罪 ——

人脸识别取证和定罪——我们听说BBC剧集《TheCapture》(中文译作)“真相捕捉”,在中国获得了好评。这很不错,这可能意味着*关于大众监视和相关取证学*的议题在中国已经有了可喜的关注度。如今遍地都是摄像头,一些大众监视的支持者给出的理由往往是“这些监视器会令我们更安全”。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即便我们假设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并且假设政府“只想抓坏人”、而不是瞄准活动家和反抗者,(请注意这两个假设都有大量的证伪依据),那么是否可以就此信任监视技术能保护安全?不一定。取证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甚至充分显示了什么叫眼见不为实——监视器录制下来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的。就如《TheCapture》那部剧中所描述的故事。数字取证分为两个领域,我们已经上传过<针对电子设备取证>的专业书籍,并且今后会有详细文章对此进行说明;另一部分则是依据监视摄像头的取证,<人脸识别取证>。下面将上传一本书,专门介绍这点;您也许可以从中了解到那些冤案是怎么造成的。如果您不幸遭遇了不专业的取证而被错误地定罪,您和您的律师需要知道该如何有效辩护。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面向人脸识别的百万人脸图像数据集

面向人脸识别的百万人脸图像数据集DigiFace-1M数据集是100多万张用于人脸识别的不同合成人脸图像的集合。它在我们的论文《DigiFace-1M:1MillionDigitalFaceImagesforFaceRecognition》中被介绍,可用于训练面部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数据集包含:720K的图像,10K的身份(每个身份72张图像)。对于每个身份,有4组不同的配件被采样,每组有18张图像被渲染。500K的图像,100K的身份(每个身份5张图像)。对于每个身份,只有一套配件被取样。DigiFace-1M数据集可用于非商业研究,并根据LICENSE中的许可进行授权。#数据集

封面图片

数字取证实用指南新版 ——

数字取证实用指南新版——我们此前多次介绍过数字取证,不论是文章还是推荐的书籍,比如《取证学》、《人脸识别取证和定罪》、《手机安全和取证实用方法》等等,都是为防御的目的,即:从专业的角度帮助您了解警察会怎么做,您就能知道应该重点堵住哪些漏洞了。当然,这套技术完全可以用在正义的目标上,比如公民调查犯罪和揭露恶行,这是很好的直接行动方案;前提是您能做到足够精通。今天这本书也一样,它是2020新版,有很多新的技术、工具和思考方式,是数字取证领域的权威指南。新版的每一章都进行了修订,以反映更新的技术、最新的挑战、技术解决方案和最新的法院判决。增加了可穿戴技术、物联网取证、5G通信、车辆取证、和移动应用取证(云取证)的详细内容;事件响应的进展;以及新的iPhone和Android设备破解技术。通过实践活动、现实的例子和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您将建立动手能力,“进入”当今发展最快的领域。上述这些领域我们大多有过中文介绍,比如物联网取证,见《你家冰箱如何作为呈堂证供?》;车辆,见《小心你的汽车变成间谍:如何从联网汽车中删除个人隐私数据?》;移动应用程序,见《让政府机构从您使用的应用程序中提取大量数据的秘密技术:云取证》。在这本书中您将学习到:-数字取证的工作内容、警察所处理的证据以及他们可利用的机会;-探索现代设备的特点如何影响证据收集,并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调查;-建立经认证的取证实验室,实践管理和处理证据的最佳做法;-在线收集数据,调查当今复杂的任何目标人和群体行为;-及时发现危害指标,掌握事件应对的最佳战略;-用数字证据调查金融欺诈;-使用数字照片证据,包括元数据和社交媒体图像;-调查可穿戴技术和其他物联网设备;-学习从许多iPhone中提取完整文件的新方法;-从流行的应用程序中获取大量数据和实时情报;-遵循严格的规则,使证据可被接受,即使在最高法院裁决之后也是如此。……再一次,开源情报及其中心技术-社交媒体情报,是贯穿数字取证技术的核心武器。https://www.iyouport.org/%e4%bd%a0%e5%ae%b6%e5%86%b0%e7%ae%b1%e5%a6%82%e4%bd%95%e4%bd%9c%e4%b8%ba%e5%91%88%e5%a0%82%e8%af%81%e4%be%9b%ef%bc%9f/

封面图片

中国网信办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征求意见

中国网信办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征求意见中国国家网信办星期二(8月8日)发布公告,向社会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以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征求意见稿共列出25条规定,涵盖人脸信息的使用范围、信息采集场景和监督检查等。意见稿提出,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意见稿还说,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或者依法取得书面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需取得个人同意的除外。对于信息采集场景,意见稿提到,旅馆客房、公共浴室、更衣室、卫生间及其他可能侵害他人隐私的场所不得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同时,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显著提示标识。意见稿还提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分析个人种族、民族、宗教信仰、健康状况、社会阶层等敏感个人信息。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也不得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作为出入物业管理区域的唯一方式。此外,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或者存储超过1万人人脸信息的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向所属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备案。意见稿最后提出,网信部门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依据职责,加强对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监督检查,指导督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履行备案手续,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督促限期整改。

封面图片

中央网信办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要求人脸识别须“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

中央网信办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要求人脸识别须“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或存储超1万人脸信息的技术使用者,应向地级以上网信部门备案,提交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报告。不得将人脸识别验证身份作为出入物业管理区域的唯一方式,应向不同意人脸验证者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身份验证方式。除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人脸外,宾馆银行车站等经营场所不得强制或误导人脸识别。公安国安可依需要在公共场所远距无感式辨识特定自然人,及人脸识别分析种族民族宗教信仰健康状况社会阶层等敏感个人信息。除此之外,远距识别仅可在紧急情况保护自然人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使用,由其主动提出,并限定在最小时空、人群和信息关联范围内。()

封面图片

视频转声音技术可帮助盲人识别人脸

视频转声音技术可帮助盲人识别人脸有趣的是,2009年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即使人们看到的东西看起来有点像人脸,FFA也会被激活--因此它参与了"幻视"现象,即我们在无生命的物体上看到人脸。当人们开始发展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时,同一区域也会开始激活,例如,这显然有助于汽车疯子通过视觉区分不同的车型,或帮助国际象棋专家识别棋盘上熟悉的构型。202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将盲人置于fMRI扫描仪中,让他们感受各种3D打印的形状,包括脸、手、椅子和迷宫,结果发现,触摸这些小脸也会以类似的方式激活FFA。观看示意性面孔的受试者纺锤形面区的视觉激活图/乔治敦大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FFA似乎并不在乎是哪个感觉系统向它提供了与脸部有关的信息--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科学小组的最新研究为这一假设提供了证据。该团队招募了6名盲人和10名视力正常的受试者,并开始使用"感觉替代装置"对他们进行训练。该装置包括一个头戴式摄像机、蒙眼目镜、一副耳机和一台处理计算机,处理计算机将摄像机的输入转换成音频,将视野分割成一个64像素的网格,并赋予每个像素各自的听觉音调。研究论文描述,如果图像只是位于摄像机视野右上角的一个点,相关的声音将是高频率的,主要通过右耳机传递。如果点位于视野的中上部,声音将是高频音,但通过左右耳机发出的音量相同。如果图像是左下角的一条线,相关的声音将是低频的混合物,主要通过左耳机发出。受试者用这些设备进行了10次每次一小时的训练,学习用耳朵"看",同时左右移动头部。卡片上会出现一些简单的图形;水平线和垂直线、不同形状的房子、几何图形以及基本的表情符号式喜怒哀乐表情。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训练过程,但在训练结束时,所有受试者识别简单形状的准确率都超过了85%。感官替代装置的分辨率仅为64像素。右下方是向受试者展示的一些形状。在fMRI仪器上进行形状识别测试时,当出现基本的脸部形状时,视力正常的受试者和失明的受试者都显示出FFA的激活。一些盲人受试者还能正确识别出人脸是喜脸还是愁脸--您可以从研究中一段45秒的音频片段中听到这一点,您也可以从这段片段中了解到该设备的声音。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神经科学教授JosefRauschecker博士在一份新闻稿中说:"我们从盲人身上获得的结果表明,纺锤形脸部区域的发育并不取决于对实际视觉脸部的体验,而是取决于对脸部几何构型的接触,这种几何构型可以通过其他感官模式传达。"研究小组还发现,视力正常的受试者主要在右侧纺锤形面区出现激活,而失明的受试者则在左侧FFA区出现激活。Rauschecker说:"我们认为,盲人和非盲人之间的左右差异可能与左右两侧的纺锤形区域如何处理人脸有关--要么作为连接的模式,要么作为独立的部分,这可能是帮助我们完善感官替代装置的重要线索。"研究小组希望继续进行实验,有可能开发出分辨率更高的感官替代装置,最终让训练有素的受试者能够识别真实的人脸。需要提醒的是,像这样的图像声音转换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不会有太大帮助--部分原因是它们需要大量的训练,部分原因是盲人已经非常依赖听力,不太可能希望额外的哔哔声和噗噗声扰乱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更不用说,随着深度学习多模态人工智能的兴起,已经有一些系统可以让GPT风格的语言模型查看图像或视频,并以人们喜欢的任何详细程度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事实证明,这种自然语言解说比直接从视频到音频的馈送更容易实现、使用和满足个人需求。尽管如此,这仍然是非常吸引人的东西,它显示了两眼一嘴的老形状在我们的硬件中埋藏得有多深,以及这些形状对我们这种社会动物的重要性。这项研究已在《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杂志上公开发表。...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035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0353.htm

封面图片

最高法发布司法解释规范人脸识别应用,不得强制索取非必要个人信息

最高法发布司法解释规范人脸识别应用,不得强制索取非必要个人信息最高人民法院周三发布《》,明确规定在多种经营场所、公共场所违反法律法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人脸验证、辨识或者分析,应当认定属于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最高法并规定,处理未成年人人脸信息,须征得监护人的单独同意。应用程序不得强制索取非必要个人信息;小区物业不能以智能化管理为由,侵害居民人格权益。物业不得强制将人脸识别作为出入小区唯一验证方式。同时明确五类情形可以使用人脸识别: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必需而处理人脸信息的;为维护公共安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人脸信息的;在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的范围内合理处理人脸信息的;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