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就吃还能减肥大脑“减肥开关”找到了https://www.bannedbook.org/bnews/lifebaike/20

Non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减肥总反弹的原因找到了 研究发现肥胖会改变大脑神经元

减肥总反弹的原因找到了研究发现肥胖会改变大脑神经元在面对美味食物的诱惑时,控制能力较弱的个体会过度进食,久而久之导致肥胖。而控制能力较强的个体,则会合理进食,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重。那么,人体究竟是如何控制自己食欲的?为什么有人减肥易反弹?许多研究人员都在研究这一作用机制。肥胖者大脑对食物的应答遭到了破坏2023年6月12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米雷耶·塞利(MireilleJ.Serlie)博士团队和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拉尔夫·迪莱昂(RalphJ.DiLeone)博士团队在《自然》子刊《自然-代谢》(Nature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肥胖症患者大脑对营养物质的应答受损,且无法通过减肥逆转:一项随机交叉研究》(Brainresponsestonutrientsareseverelyimpairedandnotreversedbyweightlossinhumanswithobesity:arandomizedcrossoverstudy)的研究论文,对肥胖症患者大脑应答问题开展了相关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募集60名志愿者参与这项临床试验,在这60 位志愿者中,有30人是BMI(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超过 30的肥胖个体,另外30人是BMI在18.5~25的正常体重个体。研究人员使用饲管将两类食物(葡萄糖溶液、脂质溶液)直接输送到志愿者的胃中,然后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来检查他们的大脑对这些食物的应答反应。之所以不让志愿者按照正常进食方式吃进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食物,而是把糖和脂肪用饲管直接输进胃里,是因为要规避食物的感官效应对大脑活动产生的干扰。实验中他们发现:体重正常的个体:在摄入糖和脂肪后,大脑中负责饥饿调节的几个区域,活动就减少了,可以理解为他们进一步进食的欲望降低了;肥胖的个体:在摄入糖和脂肪后,大脑中负责饥饿调节的几个区域,活动水平在摄入前和摄入后并没有检测到差异,他们进一步进食的欲望并未降低。论文作者米雷耶·塞利博士表示,他们对此感到很吃惊,因为他们原先预计胖人和标准体重的人,在摄入食物后,大脑会做出不同的应答反应,但没有想到,胖人的大脑竟然是没有反应。研究人员还做了进一步的实验,他们让这些肥胖的志愿者先减肥,花12周时间至少减掉10%的体重。12周后,重复实验。结果发现,即使减了肥,他们的大脑在进食之后的表现仍然跟减肥之前差不多,在摄入糖和脂肪后,大脑中负责饥饿调节的几个区域,活动依然没有减弱,进一步进食的欲望并没有降低。这就意味着,相比于正常体重的个体,肥胖的个体大脑对食物的应答遭到了破坏,即使体重下降,这种负面影响也没有得到逆转。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减肥最终难以成功,因为他们在体重降低之后,胃口依然大开,体重又会迅速反弹。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具有2个局限性:1.研究人员给志愿者的胃部输入糖和脂肪后约30分钟内,就进行了fMRI检查。虽然在这个时间点未能检测到肥胖个体的大脑做出的应答,但无法排除在这个时间点之后,大脑做出了应答,也就是说,无法排除这种应答只是被延迟了,而不是完全消除了;2.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年龄都在40岁以上,但是对于40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试验结果还会如此吗?肥胖人群的大脑不能正常释放多巴胺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由于长期以来,科学家都在研究人类究竟是怎样控制住/控制不住自己食欲的。普遍认为,食物的色香味带来的感官愉悦效应,是导致一部分人过度进食的主要诱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个体在摄食后,大脑中控制饥饿感和饱腹感的相关区域做出的应答,在调节个体的进食行为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2年,一项对啮齿类动物的研究发现,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会刺激大脑内一个叫纹状体的区域释放多巴胺,获得进食愉悦感和满足感,纹状体在调节饮食行为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引发肥胖后,可能会抑制纹状体的反应。本文报道的论文作者则进一步研究了肥胖是否会导致大脑纹状体的反应迟钝。作者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SPECT),检测大脑中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发现虽然在输入葡萄糖溶液之后,肥胖者的纹状体也会正常释放多巴胺;但在输入脂质溶液之后,肥胖者的纹状体并不能正常释放多巴胺;而且肥胖者减肥成功后,也不能恢复正常的多巴胺释放。这个发现进一步表明,肥胖者大脑对食物的应答功能确实受到了破坏,这种破坏可能会导致肥胖者过度进食,以及在减肥之后容易发生体重反弹。总之,这项研究得到的结果,为人类饮食行为生理学和肥胖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今后开发针对肥胖者的减肥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应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既然“一次肥胖终身改变大脑,导致减肥易反弹”,而肥胖又与全身多种疾病息息相关,因此预防肥胖、保持健康体重,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持之以恒重视的课题。1、不同人群,健康体重标准是什么?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我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是18.5~23.9,BMI超过24为超重,BMI超过28为肥胖。65岁以上老年人的体重和BMI可以略高。6~18岁儿童青少年则可使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中提供的不同性别、年龄的BMI标准来进行判断。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截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2、如何保持健康体重?肥胖在本质上是由于人体摄入的总能量超过了人体消耗的总能量,日积月累而导致的后果。因此,在预防肥胖、保持健康体重时,“正确地吃”与“适量的动”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吃”的方面:我们要秉持“平衡膳食”原则和“食不过量”原则。可以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的结构,将谷薯类、蔬菜水果类、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进行合理的平衡与搭配,并控制总摄入量。在“动”的方面:-对于6~17岁的儿童青少年:建议每天进行至少60 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鼓励以户外活动为主。每周进行3次以上的肌肉力量训练。减少静坐、躺卧的静态行为,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要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小于2小时。-对于18~64岁的成年人:建议每周进行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 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的组合,每周进行2次以上的肌肉力量训练。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应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建议全社会关注健康问题,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从备孕期、孕期就开始关注,从一个人的婴幼儿期、儿童少年青年时期,就要预防和控制肥胖,成年后更应注意吃动平衡,保持健康的体重。最后,祝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230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2307.htm

封面图片

【老照片】哈马斯的精神导师找到了!有图为证https://www.bannedbook.org/bnews/lifebaike/

封面图片

怎么才能#减肥不抑郁https://www.bannedbook.org/bnews/lifebaike/20240218/20

封面图片

欺骗大脑吃饱了最强减肥方法?https://www.bannedbook.org/bnews/sohnews/20230808/

封面图片

新研究发现冬天利于减肥https://www.bannedbook.org/bnews/lifebaike/20231021/1

封面图片

耶鲁科学家找到了人类大脑前额叶皮层区域的独有特征

耶鲁科学家找到了人类大脑前额叶皮层区域的独有特征在2022年8月25日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人类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独有特征。据悉,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是灵长类动物独有的大脑区域,其在高阶认知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借助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分析了从成人、黑猩猩、猕猴、以及狨猴身上收集的数十万个dlPFC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水平。截图(来自:Science)论文资深作者、耶鲁大学Harvey&KateCushing神经学教授、兼比较医学/遗传学/精神病学教授NenadSestan表示:尽管当下我们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视作人类身份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仍不清楚它为何被人类所独有、并将我们与其它灵长类动物区分开来。好消息是,现在我们已经知悉了更多线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首先遍历了在人类或其它分析过的非人类灵长类物种中,是否也存在任何独特的细胞类型。在对具有相似表达谱的细胞进行分组后,研究人员发现了109种共享的灵长类细胞类型、且其中有五种并非所有物种所共有。其中包括一种仅存在于人类身上的小胶质细胞/大脑特异性免疫细胞,以及仅由人类和黑猩猩共享的另一种细胞。深入了解后,可以确定这种具有人类特异性的小胶质细胞类型,存在于物种的整个发育和成年期——表明这些细胞在维持大脑、而不是对抗疾病方面发挥了作用。NenadSestan教授补充道,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同的环境中,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包括的小胶质细胞,对上述差异非常敏感——意味着该细胞类型可能代表了对环境的免疫反应。此外在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的分析中,耶鲁科学家还发现了另一个人类特有的惊喜,那就是FOXP2基因的存在。这一发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因为FOXP2的变体与言语运动障碍有关——这是一种让患者难以产生言语的疾病。另有研究表明,FOXP2与其它神经精神类疾病有关——比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癫痫。Sestan及其同事指出,在一部分兴奋性神经元中,该基因表现出了灵长类动物的特异性表达、但又在小胶质细胞中表现出了人类的特异性表达。该实验室的博士后助理兼研究合著者ShaojieMa总结道:几十年来,FOXP2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但我们迟迟没有知晓它是如何让人类具有这种区别于其它灵长类动物的独特性的。我们对FOXP2的新发现感到异常兴奋,因其开辟了语言和疾病研究的新方向。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242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242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