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我一直在说,现在再说一次: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通膨潮,都不可能透过升息这种愚蠢的方式解决。 美国1980年代的通膨,也

这句话我一直在说,现在再说一次: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通膨潮,都不可能透过升息这种愚蠢的方式解决。美国1980年代的通膨,也不是联准会升息到15%以上的愚蠢操作解决的,而是资讯科技革命来临,这种全新的产业投资吸收了泛滥的货币潮,才解决了通膨问题。现在欧美的通膨问题,也绝不可能透过联准会升息到5%的愚蠢操作解决,连亿万分之一的可能性都没有。死了这条心吧。通膨一旦爆发,就不可消除,升息一丁点的用处都没有。没有资讯科技革命这种层级的产业革命出现,通膨就会永远肆虐的下去。现在的AI技术革新只不过是小打小闹,距离一次真正的科技革命的距离,大概相当于原始人抬头看了一眼星空,和真正的星际穿越之间的距离。所以,熬著吧。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台央行行长:台湾面临输入性通膨压力剧增

台央行行长:台湾面临输入性通膨压力剧增台湾中央银行行长杨金龙今天(10日)说,受乌克兰局势影响,台湾面临输入性通膨压力剧增,需要密切关注能源、石油与大宗物资对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影响。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杨金龙今天到立法院财委会进行业务报告时说,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国,金属、能源、大宗物资价格都会受到影响,目前台湾进口的能源占较多,大宗物资也占一些,但目前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要传递到台湾内来稍微要有一段时间。杨金龙说,台湾目前输入性通膨压力增加,到目前为止可说是供需失衡。他分析称,这一波物价上涨有两原因,第一是疫情因素,产生供给与需求落差,疫情解封需求增加,但进口到美国港口操作较缓慢,供给来不及符合需求;第二是俄乌战争,物价上涨。但他强调,基本上台湾物价仍可控。针对台湾是否出现停滞性通货膨胀,杨金龙说,停滞性通膨的意思是经济没有成长,但他认为,台湾经济基本面今年还是很好,政府稳定物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会稳定物价,以主计总处的预估,物价涨幅到第二季会慢慢降下来。因应通膨,美国联准会最快将在这个月升息,央行在报告中也预估美国3月可能升息0.25个百分点。针对台湾是否会跟进美国升息,杨金龙说,去年12月有提及台湾升息三条件:通膨上涨情况、受疫情影响的内需产业复苏情况、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动向。他透露,货币政策将于下周四理监事会讨论。另外,针对台湾是否会利用新台币升值因应输入性通膨,杨金龙回应说,新台币升值或贬值由市场供需来决定,台湾经济基本面好、出口好、台商资金回流,外资认为台湾经济基本面好,所以新台币升值,央行政策就是汇率要稳定,升值或贬值由供需决定。发布:2022年3月10日11:56AM

封面图片

美国联准会(Fed)本周将公布最新利率决策,而 5 月的通膨数据也将出炉,两大事件将考验市场对降息的押注,在多空未定之前,加密货

美国联准会(Fed)本周将公布最新利率决策,而5月的通膨数据也将出炉,两大事件将考验市场对降息的押注,在多空未定之前,加密货币市场早已「先跌为敬」,今(11)日盘面一片血红,比特币掼破68,000万美元、以太币失守3,600美元。#加密货币#Fed决策#比特币#以太币https://blockcast.it/2024/06/11/bitcoin-drops-below-68k-as-traders-await-cpi-fed-decision/

封面图片

欧洲央行决策者周四连续第二次加息75个基点至1.5%,达到2009年来的最高水平。欧洲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通膨仍然太高,会在

欧洲央行决策者周四连续第二次加息75个基点至1.5%,达到2009年来的最高水平。欧洲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通膨仍然太高,会在目标水平之上维持较长时间。管理委员会作出了今天的决定,并预计将进一步加息,以确保通膨及时回到2%的中期通膨目标。”欧洲央行还收紧了疫情时向银行提供的逾2万亿欧元超廉价贷款(TLTRO)条款。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央行的主要任务是对抗通胀,并敦促各国谨慎支持处于能源危机中的公民,以免通胀恶化。(,)

封面图片

#短讯1.中国确认习近平将赴旧金山与拜登会面

#短讯1.中国确认习近平将赴旧金山与拜登会面2.中国发布治藏政策白皮书为藏族儿童强制寄宿辩护3.贪了近10亿!中信银行原行长被判死缓4.Meta将在2024年戴着“头盔”重返中国5.巴菲特被曝以个人账户交易伯克希尔买卖的股票6.美联准会主席:若有必要将毫不犹豫的进一步升息降通膨7.中国大使放话:若台湾设代表处就离开爱沙尼亚8.厦门成立首个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中心9.印度和台湾将达成就业流动协议10.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朱宏接受审查调查11.CloudFlare承认最新中断事故是因为遭到DDoS罪魁祸首是苏丹匿名者

封面图片

日经引述知情人士报导,日本政府正考虑支出约五兆日圆缓解民众面临的通膨压力,范围包括发放补助金给低收入户家庭,以及一次性的全面调降

日经引述知情人士报导,日本政府正考虑支出约五兆日圆缓解民众面临的通膨压力,范围包括发放补助金给低收入户家庭,以及一次性的全面调降所得税计划。包括纳税人与扶养亲属都将符合减税资格,包括每人所得税减免三万日圆、住民税减免一万日圆,意味著每户三口家庭的减税额最多可达十二万日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6日将在政府和自民党会议,指示审议具体措施,自民党内颇有影响力的税务委员会将在年底讨论调降所得税的细节,在明年三月前通过相关立法,预估减税措施最快明年六月左右实施。另外,日本政府正在评估发放七万日圆现金给每户低收入家庭,且这笔收入免征地方税。ByMandark5678https://reurl.cc/9RWMVa

封面图片

诞生不过百年 无处不在的塑料:竟是在一次偶然中被发明出来

诞生不过百年无处不在的塑料:竟是在一次偶然中被发明出来1905年,他第一次人工合成了一种叫“酚醛树脂”的产物,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塑料。他随后注册了这种塑料的专利,以自己的名字命名(Bakelite,中文翻译为“电木”或者“胶木”),并投入了大量生产,而他也在1940年5月20日被《时代》周刊称为“塑料之父”。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下面咱们就来聊聊。一些古老的电话,外壳材料就是电木。图片来源:pixabay新材料在召唤塑料这种廉价的工业产品,突破了天然材料的限制,绝缘、稳定、耐腐蚀,从而成为了万用材料,而贝克兰自己也凭借着这个发明成为了工业大亨。这个故事乍一看是一个知识转化为应用,并且获得巨大成功的故事。然而,塑料的诞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贝克兰能够合成出塑料,也有着相当多的机缘巧合。那时候,参与化工材料行业的人,大致都抱着两个目的,一个是代替天然材料,另一个是开发绝缘材料。工业革命之后,中产阶级崛起,对于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大大提高。一部分人想要用人工材料来取代天然材料,例如象牙、玛瑙、琥珀等等,使其可以量产。举个例子,当时的消费市场,对台球的需求非常高,但如果使用象牙来造的话,一根象牙也就能制作8个台球,产量可想而知,于是开发新材料变得有利可图。图片来源:pixabay在不断摸索中,人们发现,天然含纤维的材料,例如木头、棉花等,经过一些处理,加入硝酸和樟脑并加热,就能形成具有可塑性的材料,能倒模做成不同的样子,质感和象牙非常类似。这种材料被称为“赛璐珞”(celluloid)。然而,这种材料有一个十分致命的缺点:易燃。而台球又不断地承受着击打,配上易燃的赛璐珞材料可谓是定时炸弹,也难怪当时的台球厅里偶尔会传来可疑的爆响了。毕竟,赛璐珞主要成分是硝化纤维,的确很不稳定。不信你在安全空旷周围没有易燃物的地方,用打火机点个乒乓球(主要成分是赛璐珞),就能稍微感受到这玩意烧起来有多快。而另一种需求,则来自新兴的电力行业。电力的崛起带来了对于合成材料的渴求,人们想要找到一个可以便宜、量产的合成材料,以满足电线线路的绝缘需求。类似于橡胶的东西是他们的“范本”,但即使热带殖民地的橡胶种植园开足马力,也赶不上电力扩张的脚步。但那时候,合成材料的“技能点”还根本点不了那么远,人们对于好材料的想象也十分有限。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当时,无论是找天然材料的代替物,还是找绝缘材料,其实都和真正的化学研究距离比较远。那么化学家那时候在干什么呢?答案近在眼前,但是……其实,当时的化学家距离“正确答案”已经很近了。早在1872年,德国化学家阿道夫·冯·拜尔(AdolfvonBaeyer)就发现,苯酚和甲醛反应后,会有一些无色、树脂状、浑浊的残留物遗留。但这些残留物,被当时的化学家当作垃圾丢弃了。这不能怪化学家“有眼无珠”,这是因为那时候的化学行业,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染料上,甚至后来的制药行业,都是由染料的制造而衍生出来的。鼎鼎大名的“百浪多息”(Prontosil),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生素,前身就是一种红色染料,开发的公司名为法本(Farben),也是德语的“颜色”的意思。一心寻找纯净染料的化学家,对这种看起来没什么用的残留物,当然也就不太感冒了。说回到贝克兰本人。他在投入制造业之前,的的确确是化学研究出身,即使当时化学作为一个学科发展还没有后来那么成体系,但也系统地训练了他对学科的敏感,特别是对实验的高度重视。在他来美国之前,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教授化学,而他研究的是照相化学,也就是如何使用各种手段优化成像技术。他的研究内容,就是研究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和条件,控制各种变量,以观察成品的不同。这一方面让他拥有了化工制品行业的人所没有的、对各种条件和元素的敏感,另一方面,他也得以接触到当时一些前沿的、新的材料,并将实验室制品批量生产,比如他参与发明的一种叫Volex的相纸,最后被柯达公司买走专利。总结起来就是,贝克兰既懂研究,同时也很注重新发现的物质能拿来做什么。凭借着对化学反应和合成材料制造的双重敏感,他敏锐地发现了苯酚和甲醛反应的“副产品”的潜力,并在不断试错中,最后合成了酚醛树脂塑料并申请了专利。贝克兰的启示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贝克兰的成功,那就有点落入科学“励志爽文”的俗套了,下面咱们稍微深入一点分析一下。贝克兰的成功,有几分时势造英雄的偶然,但也揭示了科技创新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突破性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对既有框架的打破。科学技术研究学者、荷兰社会学家维比·拜克尔(WiebeE.Bijker)用“技术框架”(technologicalframe)一词解释了这个现象:人们在探索新的技术发明的时候,并不是没有方向的,往往是出自于一套既有的框架。而这个框架,定义了“什么是目标”“什么是当下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逻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相应的策略、采取相应的手段、应用相应的技术。这样的框架有助于集中资源,解决问题,但有时候也会导致我们错过重要的新发现。回到塑料的发明过程,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框架。首先,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塑料”,在发明的过程中,人们只是站在他们既有的框架上,从已经定义好的问题和解决方式中,探索一个方案。像当时材料行业的人们,因为已经有了赛璐珞,他们的重点是要使赛璐珞不那么易燃,靠通过更换溶液、调整反应和制模温度、掺入稳定剂等等来解决问题。而当时他们对于材料的想象,也只建立在天然材料之上,然后再加入制作成本、制作工艺等考虑,这个框架在当时已经成熟,但却有无法解决的瓶颈:只能改良,难以突破。而另一边的化学家呢,他们的技术框架是截然不同的。合成染料及其相关制剂的目标,是寻找到并尽可能提取出一种纯净的化合物,而其他的产物只是垃圾,或者“副产品”罢了。在苯酚和甲醛的反应中,那种树脂状的“塑料”原型,很难进行提纯,因此被那时候大部分的化学家所忽略。这种既有的框架,提供了清楚的目标和行为路径,能够帮助人们不断地优化现有的发明和产品。但突破性新发明的关键,就在于它的“新”,在于它的不可预知。著名历史社会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在对于科学发展的研究中,也提出了相似的概念,即“范式”(Paradigm)。范式能够助益常规科学的发展,但类似于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全新的科学概念的诞生,则需要有完全不同的范式,打破原有的解释框架。图片来源:pixabay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留给了能够打破既有框架,进行开放式的想象和观察的人。贝克兰的塑料帝国,是时势造英雄,也是具有胆识的灵活的思考的成果。这种思考,往往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而我们的创新,也不是对于“标准答案”的追求,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于规模和投入的计算,也不宜限定领域和框架。当下,许多科学和技术领域都极度专业化,专业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尤其重要。技术的创新,也不是一个人、一个发明能够促进的。未来的科技进步,需要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认知框架的交锋和切磋,才能不断地打破既有框架的束缚。参考文献[1]Bijker,W.E.(1997).Ofbicycles,bakelites,andbulbs:Towardatheoryofsociotechnicalchan...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443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443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