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人类拉屎后需要擦屁股?

为什么只有人类拉屎后需要擦屁股?人类之所以需要擦拭屁股,而其他动物通常不需要,主要与人类的站立行走方式和大脑发育程度有关。1.站立行走:人类是唯一完全直立行走的动物,这导致肛门处于更封闭的位置,容易在排便后残留粪便。相比之下,四足动物在排泄后,由于身体处于水平位置,通常不容易残留粪便。2.大脑发展:人类的大脑结构相对其它动物更为复杂,导致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社交行为和卫生习惯。擦拭屁股可以被视为一种卫生习惯,确保排泄后的肛门区域保持清洁,身体不会散发令人不快的异味。虽然其它动物不擦拭屁股,但它们通常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清洁,如狗舔自己的臀部保持清洁。每种动物都有适应其生活方式的生理和行为习惯。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为什么只有人类拉屎后需要擦屁股?人类之所以需要擦拭屁股,而其他动物通常不需要,主要与人类的站立行走方式和大脑发育程度有关。1.站

为什么只有人类拉屎后需要擦屁股?人类之所以需要擦拭屁股,而其他动物通常不需要,主要与人类的站立行走方式和大脑发育程度有关。1.站立行走:人类是唯一完全直立行走的动物,这导致肛门处于更封闭的位置,容易在排便后残留粪便。相比之下,四足动物在排泄后,由于身体处于水平位置,通常不容易残留粪便。2.大脑发展:人类的大脑结构相对其它动物更为复杂,导致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社交行为和卫生习惯。擦拭屁股可以被视为一种卫生习惯,确保排泄后的肛门区域保持清洁,身体不会散发令人不快的异味。虽然其它动物不擦拭屁股,但它们通常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清洁,如狗舔自己的臀部保持清洁。每种动物都有适应其生活方式的生理和行为习惯。

封面图片

人类为什么惧怕死亡?

人类为什么惧怕死亡?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而基本的生存本能。这种恐惧可能源自几个方面:1.生存本能:生物的本能是追求生存和繁衍后代。死亡对于个体来说通常是不利的,因此自然选择使得生物在面对危险或死亡时产生恐惧,以促使其采取适当的行为来保护自己。2.未知与不确定性:*死亡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因为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常常引发焦虑和恐惧。3.社会和文化因素:许多社会和文化因素强化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感,通常与宗教、哲学观念、道德价值观以及对来世的信仰等因素相关。4.失去亲人与自我的认同:死亡意味着与亲人、朋友的永别,以及对自我存在的终结。这种失去不仅是感情上的痛苦,也涉及到对个体认同和生活意义的冲击。虽然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对死亡的恐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人类追求安全、健康和长寿的愿望。这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知的谨慎。

封面图片

人类胃酸的酸度接近食腐动物 进化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人类胃酸的酸度接近食腐动物进化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所有这些独特中,有一个经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我们的胃酸。智人的胃液pH值在1.5左右,这个数值比大部分动物都要低得多。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胃酸水平决定的是动物的消化能力,其实不然,科学家很早就已经了解到动物高水平的胃酸并不能使食物更容易分解。在一项针对68种鸟类和哺乳动物胃酸度和饮食的研究中发现,真正影响动物胃酸水平的是它们的饮食行为[1]。图:食腐的秃鹫胃液pH值在1左右动物的食物构成中被微生物污染风险越高的,则胃酸水平也就越高,通常情况下,食腐动物的胃酸水平高于食肉,再高于杂食,最后才是食草动物。对于哺乳动物而言,胃通常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让蛋白质、甲壳质等物质降解,另一个则是充当“生物过滤器”。充当过滤器的部分就是胃酸发挥作用部分,胃液的pH值越低,则意味着它对微生物的过滤越显著,那些食腐动物因为摄入更多的微生物,所以需要高水平的胃酸来杀死这些潜在的致病菌。智人的胃酸水平实际上比一些被定义为食腐的动物都还要低一点,和那些以超强胃酸著称的动物——比如秃鹫的胃酸水平相当。无论从智人的生理需求来看,还是从生理结构来看,智人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杂食动物,我们需要均衡饮食来获取必须得营养物质,同时我们的牙齿、嘴部结构等都是为杂食而设计的。但是,如你所见(上图),杂食动物胃液的pH值在2.8-5.9之间,而人类的是1.5,而且作为智人现存最接近的两个物种——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它们的胃液pH实际上接近中性。那么,有趣的问题是,智人的进化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杂食性的我们胃酸酸度要接近于食腐动物呢?这个问题,其实还比较好回答,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通常饮食行为就会决定动物的胃酸水平。所以人类奇怪的胃酸情况现在主流的解释自然就是我们的祖先在过去的某个阶段进入了一个食腐或者接近食腐的阶段。为什么人类演化会有食腐阶段?南方古猿属的一个分支被认为是人属谱系的祖先(具体是哪个目前并不明确),而南方古猿属大约是在400万年前在东非进化。图:南方古猿源泉种,很可能古代人类亲戚的过渡形式由于气候变化,森林的退去,南方古猿第一次从树上尝试进入地面生活,而它们的形态也逐渐趋于直立行走。随着在地面发展,这个谱系产生了两个主要分支,一个是优化自己的捕猎能力——获取优质蛋白,另外一个则是优化自己的草食能力——吃更多没有营养的草并消化它。大约在210年前,一个有别于其它南方古猿的物种出现,因为它的独特,古生物学家不得不给它单独编类——也就是现在的人属。很多人可能已经猜到这个物种是谁了,它就是能人——是目前人属最早的物种。图:能人能人的形态其实更接近南方古猿,而不是其它人属物种,最早人们认为能人有别于其它南方古猿的原因是它会使用工具,这是“能人”名字的由来,同时这(是否使用工具)也成为之后判定一个古猿化石到底是不是属于人类的重要依据。不过,随着考古的继续,古生物学家逐渐发现,其实早300多万年前,一些被归类南方古猿的物种已经在使用工具了,所以现在能人的地位有点尴尬,它到底属于南方古猿,还是属于人类,存在太多争议了,但这个不是我们这篇文章的讨论范畴。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思考,这和我们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好吧,关键就在于古猿使用的工具上,这些工具到底是用来打猎的,还是用来做其它事情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的许多工具和装置其实是用来撬开骨头和头部,而不是用来猎杀的。虽然有证据表明能人确实有捕猎能力,但发现他们猎杀的证据还是非常有限的,它们更多的应该算是“拾荒者”,而不是“捕食者”。换句话说,最早人类祖先尝试吃肉时,它们的食物来源其实是那些猛兽的“厨余垃圾”,和现在的食腐动物是没有太大区别,在生态位上完全一致。这种表现在能人之前更明显,因为捕食能力是伴随直立行走出现的,我们可以预见一种植食性动物想要吃上新鲜的肉肯定不容易,所以吃吃“厨余垃圾”是不错的选择。好消息是,大型猛兽通常不具备咀嚼能力,它们无法获取大型食草动物的骨髓和头骨下面的大脑,这给饥肠辘辘的原始人留下足够的食物。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一整头被大型动物吃过并丢弃的斑马尸体,至少还能够提供15公斤的各种大小的肉——特别是骨髓和大脑脂肪含量丰富。作为一个“拾荒者”,古人类如果得到这样一头斑马尸体,那么它们将得到超过60,000卡路里的热量,这足以满足大约27名男性直立人一天的全部热量需求[2]。这种拾荒且半食腐的行为在人类谱系中持续了很长时间,如果有一天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人属的演化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完全走向食腐的分支,我一点都不会感到意外。但是,很明显智人的祖先并没有往食腐这条路走得太远,它们最终通过优化工具,直立行走,大脑、耐力跑、语言和协作……等等走向了杂食。图:拾荒行为影响人属方方面面,甚至连迁徙可能都是由此主导“饮食就是宿命”,这句话真的特别适合人类的演化,早期的拾荒影响了人类工具的使用,从而改变了人类捕食行为,捕食行为的改变进而让我们继续改变生理特征。所有这些改变,让我们应对了一次次灭绝危机,成为人属唯一存活来的物种。而那些优化吃草的南方古猿呢?它们也一样,饮食也决定了它们的宿命!南方古猿属大约在200万年前被“灭属”了,没有一个物种存留下来,吃更多劣质的草最终也影响了它们的生理结构——比如肚子变得越来越大就像现在的大猩猩一样,而这些特征没能让它们因对更多气候变化。参考:[1].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34116[2].https://doi.org/10.1016/j.jhevol.2014.06.020...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648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6483.htm

封面图片

是什么让人类的智慧与众不同?科学家找出了解大脑的新窗口

是什么让人类的智慧与众不同?科学家找出了解大脑的新窗口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大脑增强的处理能力可能源于我们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图像来源:昆士兰大脑研究所/斯蒂芬-威廉姆斯教授他们最近在《细胞报告》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昆士兰大学昆士兰大脑研究所(QBI)的斯蒂芬-威廉姆斯教授解释说,他的团队研究了人类新皮层锥体神经元嵌入其神经元网络的电特性。"为了研究人类神经元,我们从人类新皮层的小块组织中制备了活体组织片,这些组织片是从两家医院接受神经外科手术以缓解难治性癫痫或切除脑肿瘤的病人身上收集的,"威廉姆斯教授说。"我们通过对人类和啮齿类动物的锥体神经元的细胞体和细树突进行错综复杂的同步电记录来比较人类和啮齿类动物的电特性。我们的研究显示,人类和啮齿动物的新皮层锥体神经元具有共同的基本生物物理特性。例如,我们发现人类和啮齿类新皮层锥体神经元的树突都会产生树突钠尖峰,这表明整合一个神经元接收的成千上万个输入信号的机制是一致的。然而,我们发现人类新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计算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该研究的共同作者、QBI博士后HelenGooch博士表示,研究小组发现人类新皮层锥体神经元的树状结构,也就是携带电信号的树枝状延伸部分比其他哺乳动物,如啮齿类动物的树状结构更大、更复杂。Gooch博士说:"人类树突树的这种阐述伴随着在多个地点产生树突尖峰,这些尖峰积极地在神经元中扩散,以驱动每个神经元的输出信号。我们认为,这种分布式树突信息处理的增强因此可能是提高我们大脑整体处理能力的一个因素"。这种发现的转化为更好地理解人类大脑的电活动在疾病中如何受到干扰铺平了道路。母校医院神经科医生和共同作者LisaGillinder博士说:"作为临床研究人员,我们不仅对了解人类脑细胞的正常功能感到兴奋,而且通过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我们还旨在更好地了解像癫痫这样的疾病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希望能改善治疗。"...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335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3357.htm

封面图片

为什么有人显老 有人显年轻?

为什么有人显老有人显年轻?1、皱纹和细纹提到显老,首先就要提到皱纹。皱纹是人衰老的特征,几乎每个人都不希望它在自己的脸上出现。皱纹和细纹主要出现在暴露在外的部位,比如脸、脖子、手和前臂。脸上常见的皱纹有法令纹、鱼尾纹和抬头纹等等。那这些皱纹和细纹是怎么出现的呢?其实,原因主要有:1.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变大,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逐渐减少,皮肤变得松弛,就会出现皱纹和细纹。2.长期累积的日晒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它能够引起皮肤的多种光老化,皱纹和细纹就是其一。3.环境污染物以及长期吸烟会引起皱纹,它们含有可能损害皮肤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的成分,例如尼古丁、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4.眯眼、微笑、皱眉等面部动作也会引起皱纹。这是因为每次使用面部肌肉时,皮肤表面下方都会形成一个凹槽。随着皮肤老化、失去弹性,不再能够弹回原位。鱼尾纹就是一种常见的表情纹。每个人的皮肤和皱纹状况都各有特点,想要预防和减少皱纹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避免暴晒或长时间日晒、合理使用防晒产品、注重皮肤保湿、均衡健康饮食以及戒烟等。2、肤色不均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长期日晒的影响,皮肤中的色素分布可能变得不均匀,出现皮肤的色斑、肤色暗沉或者肤色不匀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让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老。拿色斑为例,常见的是晒斑,医学上叫作日光性黑子,是皮肤对长期日晒的反应,表现为几个毫米大小的浅褐色或深褐色的斑点,通常出现在脸上,比如颧部和周围,有的还可以长在脖子、手背和前臂等部位。一方面,累积的日晒越多,出现晒斑的风险越高,另一方面,皮肤越白、越容易晒黑的人,出现晒斑的风险也越高。所以说,想要避免出现肤色不均的问题,首先一定要采取适当的防晒措施,比如:1.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直晒皮肤。2.外出的时候,使用宽边帽、太阳镜和遮阳伞等防护物品来遮挡阳光。3.如果方便,可以优先选择穿长袖、长裤,以减少皮肤接触阳光的面积。4.在没有遮住的暴露部位涂抹上广谱防晒霜。3、皮肤下垂和松弛除了上面这些,松弛的皮肤也特别容易让人显老。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中的结缔组织减少,皮肤逐渐会失去弹性,这就使得脸部和身体的皮肤开始松弛下垂。另外,面部脂肪和骨质也可能有所流失,进而导致面部轮廓变平,出现凹陷和颧骨突出等现象。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叫作“面部容量缺失”。想要预防(或延缓)皮肤松弛,可以定期进行一些适度的运动。这样有助于增强肌肉支撑、提升皮肤的紧致度,并提升身体的整体稳定性。其次,体重快速增减也可能会导致皮肤拉伸或失去弹性,所以保持稳定的体重可以减少皮肤松弛的风险。4、眼部变化眼袋、多种黑眼圈和眼纹也是让人看起来显老的常见变化。考虑到眼部皮肤比较特殊,也特别薄,因此更容易受到年龄、压力和睡眠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无法完全消除它们,但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一定程度地预防或减轻,比如:1.保证良好的、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减少眼部浮肿和黑眼圈。2.尽量选择新鲜食品、蔬菜和水果,保持均衡的饮食,不要摄入过多的盐分。3.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化妆品或清洁产品,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眼部皮肤敏感或过敏,进而加重眼部情况。另外要提醒的是,眼袋和黑眼圈等眼部变化可能受到遗传、年龄、生活习惯和其他个体因素的影响,如果问题严重或持续存在,建议咨询医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处置建议。5、头发变化我们人类的头发随着年龄增长会越来越少,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好比人都会衰老一样。一般来说,头发最茂密的年龄大概是在30~35岁的样子,在这之前也都比较稳定,但等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头发就会慢慢地变细、生长速度慢慢地减缓、头发密度也会慢慢地下降。不止于此,很多人的白头发也随着年龄在逐渐增多,有的20多岁就有白头发了。还有的人,头皮出油多,头发贴着头皮,显得很油腻的同时,看着自然也不是很年轻。要想预防或改善头发的问题,首先要注意头皮的清洁卫生,避免过于油腻,也可以换成清爽、蓬松的发型,必要时可以用一用有丰盈、控油、去屑等作用的洗发水。当然,如果有疑似脱发的情况,则建议在医生评估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比如抹药、吃药或者植发。总之,判断一个人是否显老,通常是通过观察外貌、皮肤状况以及面部特征等来实现的。这些显老的迹象并不仅仅取决于单一的因素,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虽然我们没办法完全避免避免衰老,但能做的还有很多——延缓衰老,并非束手无措。...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895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8953.htm

封面图片

为什么人类不能喝生水,动物都直接喝?

为什么人类不能喝生水,动物都直接喝?或许动物也想用烧水壶? 图源:纪录片《大裂谷:美丽的非洲心脏》又或者当你看到一群鬣狗秃鹫正围着一只死去的角马大快朵颐,你是否有过疑惑,这肉能吃吗?对于多数现代人来说,我们如今遵循着极其严苛的饮食标准。生水从水源地到水龙头需要经过絮凝、沉淀、过滤、消毒、水质检测等多道水处理步骤,生肉也要经过仔细的清洗和烹煮后才能放心食用。直接从路边的水坑喝水?逮着猎物就开啃?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超过50万人死于因饮用不洁水源而产生的腹泻,超过2亿人因为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解放初期统计,全国一千万余患者,一亿人口受到血吸虫感染威胁。图为上世纪末血吸虫病患者但为什么野生动物们这么干就不会有事呢?是真的没事儿吗?敏锐的感知力首先必须明确一点,野生动物并不是拉到篮里都是菜,见水就喝的,它们也是有选择性地进行取食。在美国怀俄明州西南的红沙漠中,生活着当地规模最大的叉角羚(Antilocapraamericana)种群,众所周知,水是沙漠中最宝贵的稀缺资源。但有意思的是,科学家发现叉角羚们很有原则,并不会渴不择水。它们几乎从不光顾水中溶解性固体总量(TDS)超过5000ppm的水源,而当水体酸碱度(pH)超过9.2后,它们便会集体离开,寻找新的水源。虽然我们还不确定它们是如何做到的,但它们确实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感知出不同水体之间水质的差异,而且非常敏感。我们需要酸碱度测纸才知道的事,它们却有超能力似的 图源:invasive.org所以这些动物所饮用的,看似糟糕的水,可能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在对老虎摄食行为的观察中人们也发现,它们对食物的气味非常敏感,通过简单嗅闻就可以轻松区分面前的肉是否新鲜。在这方面,我们人类的嗅觉就相形见绌了。适配的免疫力但即使再强大的感受系统,也无法做到滴水不漏。相较于pH、气味等物理化学指标,隐藏在水和食物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往往更难被察觉,也更为致命。这时,动物自身的免疫系统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对野生西欧家鼠(Musmusculusdomesticus)免疫系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同一物种,但生活在不同地方的种群,在血清抗体浓度、体内免疫细胞数量、免疫反应激活状态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个体之间,它们的免疫水平则相对接近。在田鼠(Microtusagrestis)中的研究也证实,虽然拥有相同的免疫系统,但受到不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生成关键免疫因子的基因表达上,不同种群个体可能存在天壤之别。上野生西欧家鼠;下田鼠 图源:naturephoto-cz.com;lookphotos.com回到喝水吃肉这件事上,这些野生动物由于世世代代栖居在相似的环境中,取用同一地区的水源,捕食相似的猎物,已经对该地区水体/食物中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产生了基本的免疫力(无法适应的个体则会生病,被淘汰)。这种抗性又会通过母源免疫的形式遗传给后代,循环往复,自身和群体的免疫力得以不断巩固。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人工饲养的动物,一旦进入野外环境后容易出现水土不服。虽然它们的装备看似和野外同胞的并无不同,但因为它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野外的病原体,也就无法激活有效的免疫机制来与之抗衡了。强大的消化力除了免疫系统,野生动物的消化系统也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先,动物的口腔中除了含有水、各种营养物质、消化酶外,还包含了溶菌酶、白细胞、免疫球蛋白等多种免疫组分,形成了它们应对“病从口入”的第一道防线。在体外试验中,犬科动物的唾液就展现出了不俗的杀菌实力,对于食物中常见的诸如大肠杆菌、链球菌都有不错的杀灭效果。再回想下你是不是经常看到动物们用舌头舔舐伤口?这其实就是它们在利用口腔里的“小药箱”帮助清理伤口,加速愈合。嗐,人家屎都能吃 下图源:doghealth.com其次,野外肉食动物们还配备了更厉害的胃肠屏障。杂食性动物的胃环境平均pH约为2.9,人类的胃环境平均pH数值为1.5-3.0,像鬣狗、秃鹫这样的食腐动物,它们的胃内pH低至惊人的1.3。在如此强酸的保护下,食物中的病菌要想兴风作浪那是谈何容易。甚至有学者提出,由于我们人类现在食物中病菌的减少,对于利用胃酸阻挡有害菌的需求也在逐渐降低,未来人类的胃酸可能会向着减少或稀释的方向演化?!肉食性动物的平均PH较低,特别是食腐动物除了胃酸,较我们人类更短的肠道也是它们的优势。我们人类肠道约七八米,是身高4~5倍,像老虎的肠子只有5.4米,是身长的3~4倍,狼的肠子仅为身长的3倍.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有害菌通过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尽快将它们排出体外,将伤害降至最低。狗和猫的肠道长度 图源:veteriankey.com最后,这些动物还有着更适合在野外吃生肉的肠道微生物体系。科学家对比了野生狼和家养狗的肠道菌群,结果发现,野生狼体内的菌群和狗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在狗体内,与碳水和多糖代谢相关的微生物较多。而在野生狼的肠道中,与免疫力、高蛋白、高脂肪摄入吸收相关的微生物数量明显更高,充分体现了肠道微生物对于宿主生存环境和食物的完美匹配。类似的微生物区别在野生和人工圈养的东北虎中也有发现。所以模拟它们野外老祖宗食谱,给家中的宠物猫狗喂食过多生肉也许未必是个好主意哦!而以上这一系列适应性变化的结果就是,这些野生动物获得了更强、更有针对性的抗病能力以及更好的食物吸收效率。幸存者偏差所谓“幸存者偏差”指的是由于我们过度关注那些“幸存者”,从而忽略了那些没有幸存的或没有观察到的个体,因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野生动物在水坑边喝水,在草原上食腐,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不会吃坏肚子,可能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机会观察到那些反面案例。说不定,野生动物因为喝生水吃生肉而致病致死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所以保持野生动物栖息地中水源的洁净,是野生动物保护中一个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环节。2020年,博茨瓦纳330多头大象因食用了水中的蓝藻细菌产生的毒素而死亡我们也不必为自己不能大口吃生肉、随便喝水而感到可惜,把水和肉烧熟了再吃也许就是最符合我们人类需求的生存之道!这样做不仅能帮助我们减少食物中病原体的发生,同时也为我们大大减少了在消化食物上的投入,让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能量用在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参考文献[1]Rosenstock,StevenS.,WarrenB.Ballard,andJamesC.DeVos."benefitsandimpactsofwildlifewaterdevelopments." RangelandEcology&Management/JournalofRangeManagementArchives 52,no.4(1999):302-311.[2]Marigorta,UrkoM.,OscarLao,FerranCasals,FrancescCalafell,CarlosMorcillo-Suárez,RuiFaria,ElenaBoschetal."Recenthumanevolutionhasshapedgeographicaldifferencesinsusceptibilitytodisease."BMCgenomics12(2011):1-14.[3]Hart,BenjaminL.,andLynetteA.Hart."Howmammalsstayhealthyinnature:theevolutionofbehaviourstoavoidparasitesandpathogens."Philosophical...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740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740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