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调研报告倡审慎处理信访上访寻衅滋事案

最高人民法院调研报告倡审慎处理信访上访寻衅滋事案最高人民法院在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司法实践存在寻衅滋事罪泛化倾向,将指引地方法院准确适用该罪名,审慎处理信访、上访引发的寻衅滋事案件。《人民法院报》日前刊登调研报告,指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第四庭庭长滕伟,5至6月在浙江省和福建省调研。过去10年,浙闽两地农村寻衅滋事案件数量均排在各类罪名前列,被告绝大部分是年轻人,以外来务工人员或无正当职业者居多,酒后肇事、赌博引发的犯罪常见多发,因违法上访而被追究寻衅滋事罪亦时有发生。报告指,寻衅滋事罪的认定存在5个问题,首先是难把握被告主观动机;其次是对违法信访行为能否以寻衅滋事罪处理认识不一;第三是因边界不清导致容易被泛化适用的倾向明显;第四是与其他相关罪名的区分较难;最后是行政违法行为与刑事犯罪衔接不畅,容易导致行政违法行为被拔高为刑事罪处理。报告建议,要加大对寻衅滋事案件的审判指导,以司法文件或典型案例的形式,指引地方法院准确适用该法律。2023-08-1810:32:33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最高院承认「寻衅滋事」被滥用】【评论:禁滥捕防爆民变】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开多项调研报告,其中涉及「寻衅滋事」条文

【中国最高院承认「寻衅滋事」被滥用】【评论:禁滥捕防爆民变】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开多项调研报告,其中涉及「寻衅滋事」条文,承认此罪名有被「泛化适用」的情况。报告建议,应加大对「寻衅滋事」犯罪案件的审判指导,以司法文件或典型案例的形式,指引地方法院准确使用法律,审慎处理因信访、上访引发的「寻衅滋事」案件。化名陈东的法律界人士对本台表示,有关调研属最高人民法院的内部研究,虽然反映部分实况,特别是在农村发生有基层官员等公权力,处理涉及土地拆迁等问题出现执法毛病,但有关部门一天不修改法律,没有出台具体文件规管泛用,单靠公开报告不足以改善问题。北京时评人季风表示,「寻衅滋事罪」被滥用的情况存在已久,他父亲多年前与友人上访,执法人员就是用「寻衅滋事」拘留围观和没有行动的同行者。近年不少异见者和涉及网上言论的案件,也是用「寻衅滋事罪」处理,形容此法是用来拘捕官方无法安插其他罪名又不喜欢的人。他相信,官方现在突然正视此法被滥用,与当前社会气围、民怨沸腾有关。季风相信,最高人民法院也想借此机会,为当局树立正面形象,以抵销部分对公权力滥权不满的民间声音。曾参与多宗维权案件的江苏宜兴时事评论人张建平表示,今年法律界有不少声音,要求当局正视「寻衅滋事罪」被滥用的情况,包括人大代表朱征夫,以及早前山东5名律师的公开上书等,但公开这份调研,只能视为表面回应民间诉求,留意报告的细节有多处,更让人感到担忧和不安。至于报告提出要对审判发指引,张建平表示,是延续司法黑箱审判的做法,当局不进行司法改革,再多的调研也不会使审讯能公平进行。来源:自由亚洲

封面图片

中国最高法报告:寻衅滋事罪近年有被泛化适用倾向

中国最高法报告:寻衅滋事罪近年有被泛化适用倾向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调研报告显示,寻衅滋事罪是实践中常见多发犯罪,近年来有被泛化适用的倾向。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星期三(8月16日)刊发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第四庭庭长滕伟,在2023年5至6月先后在浙江省金华市、绍兴市和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就“新时代农村刑事犯罪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寻衅滋事行为的刑事规制”课题,进行调研的调研情况报告,提出上述发现。调研情况报告指出,寻衅滋事罪是实践中常见多发犯罪,近年来该罪名有被泛化适用的倾向;为准确适用法律,对该罪适用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显示,过去十年中,浙闽两地农村寻衅滋事案件数量均排在各类罪名的前列。被告人绝大部分系年轻人,其中又以外来务工人员或无正当职业者居多,因酒后肇事、赌博引发的犯罪常见多发。因违法上访而被以该罪名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也时有发生。调研中发现,该罪认定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被告人的主观动机难把握,容易陷入客观归责;二是对违法信访行为能否以本罪论处认识不一;三是因边界不清导致容易被泛化适用的倾向明显;四是与其他相关罪名的区分较难;五是行刑衔接不畅,容易导致行政违法行为被拔高作为刑事犯罪处理。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调研报告建议,要加大对寻衅滋事犯罪案件的审判指导,以司法文件或典型案例的形式,指引地方法院准确适用法律;审慎处理因信访、上访而引发的寻衅滋事案件。

封面图片

财新网 | 豫失地农民到中央巡视组驻地上访 寻衅滋事罪成获刑一年半

河南四名失地农民上访被刑拘,其中一人在看守所身亡。此后,其余三名涉案人员先是被控敲诈勒索政府,后又被追诉案发四年前于中央巡视组驻地上访及多次在县纪委监委闹事构成寻衅滋事。10月21日,河南省南召县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三人寻衅滋事罪成,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退赔违法所得15万元,敲诈勒索罪则因依据不足未获法院支持。

封面图片

中国政协委员建议取消寻衅滋事罪

中国政协委员建议取消寻衅滋事罪对于长期在中国法学界和社会上具有争议的寻衅滋事罪,中国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朱征夫认为,寻衅滋事罪存在体系上的逻辑缺陷,应该适时取消。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朱征夫说,“寻衅滋事罪是从1979年刑法流氓罪中分解出的罪名,在实践中,该罪名逐渐沦为类似于流氓罪的新的‘口袋罪’。”而旧罪名是否适应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是法律界近年来讨论的焦点。朱征夫认为,寻衅滋事罪罪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该罪名有关的概念过于模糊有关,这样的现状不仅对现实中的司法实践构成困扰,也极容易被滥用,造成社会过度刑法化。他介绍说,“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缺乏明确性”,明确性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但在现实情况中,寻衅滋事罪对具体犯罪行为的表述难以准确界定。例如,在公共场合“追逐、拦截”中的行为到了什么程度才具备破坏社会秩序的程度?“随意”“任意”“情节严重”“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等表述也具备极强的主观性,但这些又是构罪的关键要件。他认为,在两高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中,即使明确了行为人要有“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无事生非”等主观动机,但在具体案件中对行为人主观上的判断可能存在不同意见,所以“司法解释仍无法消除该罪在犯罪界限上的模糊性。”朱征夫说,在司法实践中,寻衅滋事罪的界定很容易做扩大解释。北京市律师协会刑事诉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彭逸轩同样认为寻衅滋事罪的入罪门槛过低,适用的时候虽有流氓动机作为前提,但“流氓动机”也是模棱两可的主观判定。对于寻衅滋事罪的看法,彭逸轩也认为该罪在实际适用时弹性太大,缺乏刚性标准,从此前的流氓罪分离出来之后,是否适用当下社会有待考量。朱征夫还说,寻衅滋事罪所打击的危害行为,目前已有相应法律予以处理,取消该罪不会出现法律的空白;因此,对于不构成犯罪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仍可施加行政处罚,并非听之任之,对于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并非唯一打击手段。对于应适时取消寻衅滋事罪的理由,朱征夫还认为该罪与多个刑法法条存在竞合,且存在体系上的逻辑缺陷。...发布:2022年3月7日9:26AM

封面图片

界面新闻|孙大午案一审宣判,因寻衅滋事罪等八项罪名获刑18年

高碑店市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孙大午犯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妨害公务罪、寻衅滋事罪、破坏生产经营罪、强迫交易罪、非法采矿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一十一万元。

封面图片

法度LawBJ|疑遭刑讯逼供|被劳教的“上访妈妈”被控寻衅滋事

2006年,湖南永州发生一起幼女被迫卖淫案,唐慧年仅11岁的女儿遭到轮奸、虐待并被迫卖淫。唐慧就此案不断上访,被永州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认定扰乱社会秩序,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十年后,被劳教的“上访妈妈”唐慧被指控寻衅滋事罪。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