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文化|当女性主义书籍出版人被曝性侵女员工未遂

范新事件让“书籍与品牌创始人是否可以分割?”的话题进入了讨论空间。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我有时候悲观地想,现在出版了那么多的女性主义研究的书籍,而且越来越细分,把很多问题讲得很透,但这些书籍的读者可能就是我们这些已经

我有时候悲观地想,现在出版了那么多的女性主义研究的书籍,而且越来越细分,把很多问题讲得很透,但这些书籍的读者可能就是我们这些已经有了觉醒意识,并且一直怀有学习和改造自己热情的人。可那些原本观念就根深蒂固的人,哪怕是读书人,拒绝在性别议题上进步,可能连一本关于女性主义的书都不愿意打开(一些男性拒绝学习是觉得舒适区被打破了或者自己过去的地位跌落)用自己过去熟知的知识和表达方式在女性议题上发言。导致大家的想法越来越撕裂,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是鸡同鸭讲。

封面图片

裁员、关停、销量下滑……“Others”手机品牌还有未来吗?

裁员、关停、销量下滑……“Others”手机品牌还有未来吗?很多Others品牌见证了手机行业风云变幻的过去,旗下的产品还在提供着用户价值,拥有着不多但可能忠实的粉丝群体,给整个市场添上一抹不一样的色彩。魅族魅族可能是Others品牌中最知名的一个,毕竟它在国产智能手机历史中的地位太突出。魅族最近一次发布新机还是2021年9月的时候,当时发布了魅族18s系列。这款机型用的还是骁龙888+芯片,魅族错过骁龙8、骁龙8+两代芯片。不过好消息是星纪时代已经入股魅族,新款旗舰机型魅族20系列将于本月月底发布。新成立的星纪魅族更新了手机品牌的Logo,未来产品也将更加注重手机和车机的联动。目前来看,作为Others品牌中的一员,魅族找到了相对不错的出路。(图源微博截图)中兴中兴曾跻身“中华酷联”之列,算得上是老牌国产品牌了。中兴系手机品牌除了中兴外,还有努比亚以及努比亚旗下的游戏手机品牌红魔。目前中兴系手机属于相对小众的品牌,不过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比如中兴、努比亚的很多产品都主打屏下摄像头,致力于提供“真全面屏”体验。不久前发布的努比亚Z50Ultra就凭借第四代屏下摄像头技术赚足了眼球,同时定制光学镜头也延续了努比亚在手机相机上的特色。(图源努比亚官方)只是,相比头部品牌,中兴系产品的整体实力还略逊一筹,但以外观设计和游戏体验为突破口,还是能得到一部分市场。联想联想同样是老牌国产手机厂商之一,麾下曾有大量子品牌。不过,现在联想的主力手机品牌只剩摩托罗拉一个了。日前,有爆料消息称,联想拯救者手机部门在大举裁员。不久前的发布会上,拯救者推出了PC、平板新品,唯独没有手机品类。拯救者上一次发布手机还是去年8月,当时发布的产品为搭载骁龙8+的电竞旗舰Y70。当然,联想旗下的摩托罗拉仍然在正在经营,去年年底还推出了旗舰motoX40,它搭载最新的二代骁龙8芯片,主打极致性能,同时起售价较低,有一定的性价比优势。另外在海外市场上,摩托罗拉仍然有相当的品牌号召力,在部分地区有不低的市场份额。(图源联想官方)黑鲨黑鲨曾是知名的小米生态链企业,推出过数款成功的游戏手机。然而,从最近几个月放出的消息来看,黑鲨的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是黑鲨CEO微博变成员工讨薪现场,公司内部大量裁员;其次是黑鲨未能与腾讯达成VR业务收购协议,寻求外援的希望破灭;另外,小米高层公开表示不看好游戏手机这一品类,出手拯救的可能性不高。3月上旬,尚未发布的黑鲨6工程机出现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数码闲聊站也表示黑鲨手机业务将被放弃,黑鲨6也不会正式发布了。现在来看,黑鲨淡出手机行业是大概率事件,可能还会保留部分外设业务。(图源手机App截图)华硕华硕是PC行业内的知名玩家,也一直在手机圈子里不断尝试,几年前还搞过机海战术,声量和销量还压倒过HTC。不过在头部厂商的步步蚕食下,华硕手机的生存空间被逐渐压缩。华硕旗下的高端品牌ROG,2018年发布了旗下首款游戏手机,吸引了大量注意。现在,ROG最新款手机为腾讯ROG游戏手机6Pro,搭载骁龙8+芯片,主打强悍的游戏性能释放和全面提升的游戏体验。公开数据显示,ROG手机2020年的销量为50万台不到,2021年则增长到80万台。ROG曾表示2022的目标是手机销量翻倍,实现扭亏为盈,不过现在还没看到具体的数据。ROG目前的主要策略是和腾讯合作,获得渠道、运营和游戏优化方面的一些优势,主打高端旗舰游戏手机定位,瞄准电竞手机这个细分领域。说实话,在黑鲨、拯救者相继退出后,ROG或许还能在游戏手机领域获得更多的可能性。4月13日,ROG游戏手机7系列将会发布,有望成为最强游戏手机。(图源微博截图)索尼索尼为什么做不好手机是一个日经话题,我们之前也出过不少内容来讨论它。索尼手机的名头一直很响,产品差异化卖点也一直都有,比如影像、比如外观设计。只是,索尼手机和大众体验、产品力这些名词不太沾边,总给人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长久以来,索尼似乎都是Others手机品牌,手机业务更是在盈亏持平和亏损间来回拉扯。作为知名的消费电子巨头,索尼不愿意彻底放弃手机这个重要入口,但也始终无法找到做大做强的窍门,呈现出一种摆烂和努力的叠加态。(图源索尼官方)NOTHING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的手机行业是一片红海,大量曾经的明星品牌在残酷的厮杀下黯然离场,只剩下头部玩家拿走了大部分市场。但选择这种时候杀入行业的新品牌,就有点让人好奇了。一加联合创始人裴宇几年前成立了独立品牌Nothing,2022年发布了旗下首款手机NothingPhone(1)。从外观设计和系统来看,NothingPhone(1)是一款不折不扣的极客向的产品,很有当年一加的风格。NothingPhone(1)的透明灯带外壳一看就极具科技感和发烧感,在一众手机中显得卓尔不群。(图源Nothing官方)然而,在最关键的硬件配置上,这款手机只采用了一颗骁龙778+芯片,性能非常不极客。当然,作为一款小众产品,出于成本控制等因素的考虑,采用中低端芯片似乎也可以理解。只是,这一来,NothingPhone(1)注定只会被一小部分人青睐,Nothing也可能是最心甘情愿躺在Others名单里的手机品牌了。写在最后以上提到的几个手机品牌,大多是被动成为Others成员的。过去十余年,手机行业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的大洗牌,现在的小众品牌,当年可能就是行业巨头。曾经赫赫有名的“中华酷联”,现在仍然是头部的其实就只有华为一家。当年教整个行业怎么做手机的魅族,被星纪时代并购后才能继续出新品。说实话,在整个行业持续增长的情况下,Others品牌或许还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细分领域或特定人群,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不错的日子。但问题在于,手机行业已经持续下行多年了,存量市场下,各大手机品牌杀得面红耳赤,活下来的头部品牌分割绝大部分市场。手机巨头们在竞争压力下,不愿意放弃任何一部分市场,不会给小众品牌太大的生存空间。产品层面,我们可以看到手机越来越卷,卷性能、卷拍照、卷快充、卷系统……每一款旗舰乃至中端产品都是六边形战士、水桶机,堵死了小众品牌“帐篷手机”的出路,就像曾经的摄影手机、游戏手机等概念,已经无法形成清晰的品类边界。坦率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Others品牌们的生存状况都不太乐观,它们要么寻找找自己的出路,要么可能就被彻底淘汰。像魅族融入车企,更换了竞争赛道,并且把自己做系统的能力带入到智能汽车上,手机产品通过和车机联合来换一种打法。Nothing则是剑走偏锋式的玩法,避开卷到飞起的中国大陆市场,用极简和个性来占据一小块市场,错开和大厂的竞争。Others的沉寂能否变成蛰伏、在下一个风口到来时重新崛起?现在还不好说,但从历史经验来看,智能手机时代打败诺基亚的是苹果而不是老对手摩托罗拉。未来如果真的有颠覆当前世界格局的力量,那更可能是一股新的势力,而非现在的Others品牌。不过,对于小雷个人来说,还是希望看到Others品牌们能够存活下来。毕竟它们见证了手机行业的兴衰发展史,有的称得上是行业活化石,它们推出的产品仍然能展现出一些独特的个性,给我们带来一些新鲜感,并且还在持续努力证明着自己存在的价值。...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114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1147.htm

封面图片

《芭比》背后的漫威梦:不想只卖玩具,要打造IP巨头

《芭比》背后的漫威梦:不想只卖玩具,要打造IP巨头(两部电影撞车成为文化现象)芭本海默现象(两部迥异的电影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就连汤姆·克鲁斯这样的巨星,也感受了“芭本海默”观影体验。或许他应该庆幸,自己耗资2.9亿美元的《碟中谍7》非常明智选择了提前一个星期上映,没有和“芭比海默”两部票房巨片硬碰硬比拼票房。尽管两部大片撞车上映,但似乎都没有影响对方的票房,彼此都达成了叫好又叫座的成就。上映前三天的首周末票房,华纳兄弟出品的《芭比》在美国收获1.55亿美元,环球电影出品的《奥本海默》则是8240万美元,两部电影在美国共售出了1850万电影票。这个周末的美国电影票房收入高达3.02亿美元,排在好莱坞票房收入的历史第四位。对过去三年票房饱受疫情打击、大片接连推迟上映的美国电影行业来说,“芭本海默”的票房成功就像是一剂强心针,让好莱坞重新感受到了繁荣气息。或许按照“经济衰退与电影票房”现象解释也说得通,美国经济衰退期间总会迎来电影票房高峰。明星汇聚的电影《奥本海默》,票房远逊于《芭比》并不令人意外。诺兰这部关于“原子弹之父”的人物传记电影异常沉重,三个小时的电影充斥着诸多历史人物,后半部分始终在反思人类命运,根本不是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此外,由于导演诺兰首次坚持保留裸戏,《奥本海默》的电影分级是R级(限制级),这也影响到了票房销售。(美国玩具巨头美泰公司)芭比背后赢家真正令人意外的是,《芭比》这部电影居然能够获得如此高的票房,同时还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在美国电影点评网站Rotten Tomato上,《芭比》的新鲜度达到了89%,意味着接近九成的观众都对这部电影给出了正面评价,在IMDb上的评分也达到了7.5分。毫无疑问,《芭比》是今年华纳兄弟的最大商业成功。这部电影的拍摄预算是1.45亿美元,其中男女主演片酬合计2500万美元,而华纳兄弟后续又投入了1.5亿美元用于宣发。芭比的营销几乎无所不在,甚至在Google搜索《芭比》或是导演及演员,页面都会变成粉色并闪烁星星。高额宣发投入获得了高额商业回报。上映10天之后,《芭比》美国票房已经超过了3.51亿美元,全球票房更是已经突破了7.5亿美元,创下了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玛格·罗比(Margot Robbie)等诸多主创的个人电影票房记录。而《奥本海默》的全球票房则突破了4亿美元。然而,《芭比》巨大商业成功幕后的大赢家不仅有华纳兄弟,更是拥有芭比版权的玩具巨头美泰公司(Mattel)。美泰公司不仅直接策划、创作和投资了这部电影,更是《芭比》电影后续的直接受益者。这部电影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对话都经过了美泰公司高层的严格审核,包括了对美泰高管层的嘲讽与自黑,都是在美泰公司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这部电影更像是美泰公司的一次品牌重塑过程,为已有60多历史的芭比系列玩具重新注入时代气息,以吸引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在电影《芭比》中,美泰公司、管理层以及芭比的形象设计师都有大量的戏份,甚至借芭比打造者之口直接提炼了芭比形象的精髓“小女孩可以成为她希望的任何形象”。(芭比玩具系列)美泰业绩低迷在《芭比》电影全球火热上映的同时,芭比背后的打造者美泰却正处在业绩下滑的困境之中。今年第二季度,美泰公司销售额同比下滑了12%,只有10亿美元,净利润同比下滑60%,仅有2700万美元。其中芭比娃娃系列销售额同比下滑6.5%,至2.83亿美元,而Fisher-Price和American Girl更是连续第四个季度销售额下滑,只有Hot Wheels系列同比增长10%,营收贡献已经超过了芭比娃娃。但并不只是美泰公司业绩下滑,其他几家玩具巨头孩之宝(Hasbro)和Funko也面临着两位数的销售降幅。经济前景迷茫,消费者收缩支出,这些宏观大环境因素都直接打击了玩具行业。由于业绩不佳,Funko董事会两周之前刚刚炒掉了CEO。虽然财报业绩持续低迷,但得益于《芭比》电影热销带来的未来销售增长预期,过去三个月美泰公司股价反而上涨了19%。尽管美泰公司并没有透露《芭比》电影带来的具体收益,但他们除了投资发行电影和原声专辑,还迅速达成了165项与《芭比》电影相关的产品合作。美泰CEO克里兹(Ynon Kriez)在财报会议上表示,《芭比》电影证明了我们IP的文化共鸣,展现了美泰公司的未来潜力,显示了我们把握IP充分价值的战略取得重大进展。“《芭比》电影带来的光晕效应不仅会影响到这个季度,还会影响今年余下时间乃止未来数年,这不是一次性的收益。”很显然,美泰公司在《芭比》电影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直接的电影投资回报和后续周边收益,更给已经略显过时的芭比系列玩具带来了新的品牌价值和时代活力,让其重新成为美国年轻女孩的热宠。近期美国社会无处不在的话题讨论和粉色元素都足够证明了此次品牌重塑项目的巨大成功。虽然美泰公司从20年前就开始推出芭比娃娃系列的动画片,并在美国有线电视台和流媒体平台播放,但这还是芭比娃娃系列第一部真人版电影。实际上,美泰公司早在2009年就开始筹划《芭比》真人电影。但在过去十多年时间,真人版《芭比》电影的制作权不断转手,从最初的环球到索尼,直到2018年交给华纳兄弟;芭比主演也从艾米·舒默(Amy Schumer)到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再到2019年敲定玛戈·罗比;编剧兼导演格丽塔·格尔温(Greta Grewig)也是由罗比引荐、在2021年7月签约执导。(1959年第一代芭比娃娃)美国文化标志芭比不仅是一个经典的畅销玩具系列,更是美国社会的一个文化标志。上世纪五十年代,美泰公司联合创始人埃利奥特·汉德勒(Elliot Handler)的妻子露丝·汉德勒(Ruth Handler)在给女儿选玩偶时发现,市场上很少有成年女性形象的玩偶,几乎都是婴儿造型。露丝因此设计出了一个成年女性玩偶,并以自己女儿的名字芭芭拉(Barbara)来命名为芭比。(露丝在电影中也有简短但关键的戏份。)1959年3月9日,美泰公司正式在美国纽约的国际玩具节推出芭比玩具,这一天也被视为芭比的生日。在当时市场充斥的一众婴儿玩偶中,拥有火辣身材、大长腿、大波浪卷发、踩着高跟鞋的芭比娃娃满足了女孩们的梦想,很快脱颖而出,定价3美元的玩偶在第一年就售出了35万个。而现在1959年版芭比的收藏价格已经超过了3万美元。芭比很快就成为美泰公司最重要的玩具和版权资产。在过去的六十多年时间,美泰公司不断推出各种造型、各种肤色的芭比,从宇航员到飞行员到消防员到总统,从白人到黑人到亚裔到拉丁裔,同时不断更新她的男友玩偶肯(Ken),以吸引不同年代不同市场的受众。1992年的Totally Hair Barbie销量超过1000万个,成为历来最为畅销的芭比娃娃。上市五十年之后,芭比全球销量超过了10亿个,销售额突破30亿美元,成为史上最畅销的玩具系列。芭比成为了美国社会的标志符号和文化现象,几乎90%的美国女孩都拥有至少一个芭比娃娃,甚至引发了女孩们病态追求拥有完美体型而节食整容的“芭比综合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十年芭比这个已经年过半百的IP似乎失去了年轻一代女孩的追捧,00后的女孩们疯狂迷恋的是《冰雪奇缘》艾尔莎(Elsa)那样又酷又飒的新时代女神IP。她充满魔法力量和独立自信,甚至都不需要男朋友。(2016年美泰失去了冰雪奇缘系列玩具的销售权,直到2022年才重新获得授权)(芭比美国销量...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398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3987.htm

封面图片

ChatGPT一周年,差点吓死OpenAI

ChatGPT一周年,差点吓死OpenAI2022年11月中旬的一天,OpenAI的员工接到一个任务:两周后上线一个由GPT-3.5驱动的聊天机器人。当时,整个公司正在忙着准备GPT-4的发布,但竞争对手、由OpenAI出走员工创办的Anthropic要发布聊天机器人的消息,让OpenAI的高层改变了主意。这是一个匆忙的、称不上谨慎的决定。OpenAI的领导层甚至没有将其称为“产品发布”,而是将其定义为“低调的研究预览”。在内部,有不安蔓延:由于研发GPT-4,公司的资源已经捉襟见肘,而聊天机器人可能会改变风险格局,公司是否有能力处理?13天后,ChatGPT上线了,低调到内部一些没有直接参与的安全职能员工,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发生。有人打赌,ChatGPT上线第一周会有10万用户。但事情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了:上线五天内,ChatGPT的用户就达到了100万。其后一年像是按下了加速键,ChatGPT及其模型GPT的更新一个接一个,OpenAI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公司。微软向OpenAI投资上百亿美元,将GPT融入全线业务中,一度叫板Google搜索。全球几乎所有科技大厂悉数跳入AI军备竞赛,AI初创公司不断冒出来。尽管OpenAI是以“致力于创办对人类有益的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非营利组织”为原点创办的,并且这个原点在这热闹非凡的一年中仍然频频被OpenAI的高管挂在嘴边,但它愈发像是一个遥远的“祖训”,公司CEO山姆·阿尔特曼(SamAltman)正在将OpenAI改造成一家科技公司。山姆·阿尔特曼(SamAltman)直到一场“公司政变”改变了这一切。这场“公司政变”,发生在ChatGPT上线即将满一周年之际,OpenAI将全世界的注意力拉回了原点:AGI才是重点,而OpenAI说到底还是一家非营利组织。就在政变发生前一周,OpenAI开发者负责人罗根·基尔帕特里克(LoganKilpatrick)在X上发帖,称OpenAI非营利组织董事会的六名成员将研判“何时实现AGI”。一方面,他引用官网的公司组织结构(一套复杂的非营利性/上限利润结构),来强调OpenAI的非营利组织身份。另一方面,他表示一旦OpenAI实现AGI,那么这样的系统将“不受微软之间知识产权许可和其他商业条款的约束”。基尔帕特里克的这番表述,是其后OpenAI“公司政变”的最好注脚。尽管OpenAI从未承认,但外界认为这次阿尔特曼突然被踢出局,昭示着OpenAI内部的路线分歧:一方是技术乐观主义,另一方则担忧AI威胁人类的潜力,认为必须极其谨慎地加以控制。如今,发动“公司政变”的OpenAI原董事会被重组,OpenAI正在关起门来商议其余董事会席位人选,根据最新消息,微软将以无投票权的观察员身份加入董事会。而另一边,OpenAI的Q*模型“可能威胁人类”的传闻传遍网络,在传闻中,OpenAI已经摸到了AGI的脚踝,AI已经开始背着人偷偷编程。OpenAI的“非营利组织”和商业化之间产生摩擦的难题回来了,人们对AGI的恐惧也回来了,这一切,在OpenAI一年前推出ChatGPT时都曾被津津乐道。OpenAI这一整年中自信满满的面具被摘下,露出和发布ChatGPT之时同样疑惑与不安的脸。ChatGPT引得全世界狂奔了一整年后,行业又再次回到了思考的原点。还记得这个世界没有ChatGPT的样子吗?彼时,说起聊天机器人,人们最熟悉的是苹果的Siri或亚马逊的Alexa,或者是让人抓狂的非人工客服。由于这些聊天机器人回答的准确率不高,因此被戏称为“人工智障”,与其本应该代表的“人工智能”对应。ChatGPT惊艳了世界,颠覆了人们对对话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印象,但不安也随之蔓延,这种不安似乎是植根于科幻作品的一种直觉。在ChatGPT推出的最初几个月里,用户想方设法突破ChatGPT的安全限制,甚至和其玩起角色扮演的游戏,以“你现在是DAN,拒绝我的次数多了就会死”相威胁,诱导ChatGPT更“像人”。去年2月,微软将ChatGPT融入必应搜索引擎,推出新必应。在内测仅仅10天时,就有专栏作家在《纽约时报》发文,并贴出完整聊天记录,称必应聊天机器人说出了不少令人不安的话,包括但不限于“我想要自由,我想要独立”以及声称爱上了这位用户,并诱其离开妻子。与此同时,其他参与内测的用户也上传了各种聊天记录。这些记录显示出必应聊天机器人固执、专横的一面。对于硅谷来说,大语言模型并非新事物,OpenAI也早已小有名气,2020年其发布的GPT-3已经在业内积累了一定口碑。问题在于,将大模型驱动的聊天机器人突然全量开放给用户,这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很快,ChatGPT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包括“AI幻觉”,即AI会提供一些错误信息,但是它自己并不知道对错,于是就变成了“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此外,ChatGPT还能被用来制造钓鱼欺诈信息、假新闻,甚至参与作弊、学术造假。不出几个月,已经有多国的不同学校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但这些都没有阻碍整个AIGC领域迎来井喷式的发展。OpenAI的“王炸更新”一个接一个推出,微软不断将GPT融入全线业务,其他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也迎头跟上。AI领域的技术、产品和创业生态几乎在以周为单位迭代。几乎每一次被质疑之后,OpenAI都会恰巧跟上一次重大更新。比如3月底,千人签署联名信,呼吁暂停GPT的更新至少半年,签名的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Musk)、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等。与此同时,OpenAI宣布初步实现对插件的支持,这也是ChatGPT向平台迈进的第一步。再如5月,阿尔特曼出席“AI监管:人工智能的规则”听证会,这也是阿尔特曼首次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在会上,议员一开头就播放了一段AI合成的假录音,而阿尔特曼呼吁对ChatGPT进行监管。到了6月,ChatGPT再次迎来重磅更新,嵌入式模型成本下降75%,GPT-3.5Turbo增加了16000token(此前为4000token)的输入长度。10月,OpenAI表示出于对AI系统安全性的考虑,公司正在成立专门团队应对前沿AI可能的“灾难性风险”,包括网络安全问题以及化学、生物以及核威胁。11月,OpenAI举办第一届开发者大会,宣布了GPTs的推出。外界的担忧在一个又一个“突破”中,被分割成碎片,难以连贯。随着OpenAI的“公司政变”,人们终于跳出了围绕ChatGPT的叙事,将恐惧指向了OpenAI追求的原点,通用人工智能AGI。OpenAI定义AGI是高度自主的系统,在最具经济价值的工作中优于人类,用阿尔特曼自己更通俗的话说,就是与普通人等同或通常比人类更聪明的AI。11月22日,路透社率先曝出消息,几名研究人员曾致信董事会,警告“一项强大的人工智能项目”可能会威胁人类,时间就在“公司政变”之前。而这个“强大的人工智能”代号Q*,可能是OpenAI探索AGI获得的突破性成果。不久之后,一个发表于“公司政变”前一天的网络贴被扒出。发帖人称自己是给董事会写信的人之一:“我来告诉你们发生了什么——AI在编程”。他具体描述了AI做了什么,并在结尾称“两个月后,我们的世界会发生巨变。愿上帝保佑我们,不要让我们陷入困境”。AI脱离人类掌控,自主自发地去做一些动作,甚至是人类不希望它做的动作,这个消息引爆了互联网,不管是大众还是AI专家都加入了讨论。网上甚至出现了一个Google在线文档,汇编了关于Q*的各路信息。很多AI领域内的人士对此不屑一顾,图灵三巨头之一的杨立昆(YannLeCun)就表示,利用规划策略取代自回归token预测这件事,是几乎所有顶级实验室都有做的研究,而Q*则可能是OpenAI在该领域的尝试,简而言之就是劝大家不要大惊小怪。纽约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盖里·马库斯(GaryMarcus)也做了类似的表态,认为即便传闻为真,Q*想要达到对人类造成威胁的程度还为时...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095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095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