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 中国抗疫专家张文宏因撑“与病毒共存”论遭攻击 风头浪尖上敢言专家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约20天前发声称中国应考虑“与病毒共存”后,受到网络暴力攻击。随即,中国的医生、科普工作者和部分网友呼吁支持和保护张文宏,希望保护中国医生的话语权。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张文宏回应冠病病毒共存:有质疑有讨论才会有发展

张文宏回应冠病病毒共存:有质疑有讨论才会有发展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回应其过往惹议观点“与冠病病毒共存”时说,有质疑有讨论才会有发展,最终希望大家能够达成一个共识。综合《星岛日报》和香港电台等报道,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著名传染病专家张文宏星期三(3月8日)在接受中外媒体视频联访时,首度对自己此前提出的“与冠病病毒共存”观点作出回应。冠病疫情暴发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一直就疫情发表意见,并出任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封面图片

张文宏认为上海抗疫成效初显但重症救治面临挑战

张文宏认为上海抗疫成效初显但重症救治面临挑战中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上海抗疫成效初显,但重症救治面临挑战。据中国《人民日报》今天(25日)报道,也是上海冠病救治专家组组长的张文宏接受该报的访问时指出,上海从4月初以来每天最高有2万7000人感染,目前已逐渐降至每日2万例左右。据张文宏的观察,上海疫情仍存在较高反弹风险,但管控区外的社会面病例数呈逐步下降趋势,部分行政区已实现社会面筛查全阴性。不过,他坦言,后续的社会面清零工作仍然非常艰巨,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特别是因为病例数量的增加,脆弱人群的救治挑战开始呈现。张文宏指出,上海医护人员在临床救治时面临的重症病例患者,几乎都合并有严重的多脏器基础疾病,且病情危重,包括晚期恶性肿瘤,严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等),肝硬化终末期,糖尿病、尿毒症等。他说:“这些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同时感染了冠病,虽然冠病引发的肺炎不一定严重,但基础疾病的救治,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张文宏观察到,与早前的武汉疫情相比,上海这波疫情病死率比较低,即便把基础疾病死亡的病例计算在内,上海总病死率维持在0.0178%,而早前的武汉疫情病死率最高的时候达5%以上。他建议让冠病定点医院成为不仅仅是救治冠病的医院,更是救治阳性但基础疾病更重的患者的综合性医院,大力推动各专科力量的投入,给核酸阳性脆弱人群提供与疫情前同质化的专科治疗。张文宏也呼吁大幅度提升前阶段因为担心疫苗副作用而没有接种的人群的疫苗接种,对疫苗接种有困难的老年人与长期基础病患者,可以积极地送疫苗上门,一定要保护好这部分脆弱人群,免于冠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他指出,在上海出现重症肺炎症状的冠病患者,绝大多数是没有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或者基础疾病患者。发布:2022年4月25日7:46AM

封面图片

张文宏:疫情或不会在短期内结束

张文宏:疫情或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中国传染病专家张文宏说,疫情可能在短期内不会结束,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耐心,还有更多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和科技来战胜这一切。据新浪新闻报道,中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昨天(22日)在一场演讲报告中说,现在看到这一波奥密克戎的挑战很大,但也应该看到更多的希望。他说,全球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逐渐增加,重症比例进一步降低。也就是说我们的挑战其实没有预想的那么高。张文宏认为,奥密克戎出现症状的减轻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注射过疫苗,二是奥密克戎的毒力也有所降低。他补充,目前主要的挑战还是来自于脆弱人群。他说,疫苗仍是有效的保护措施,尤其对减轻重症及病亡率。有效的药物,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都在逐渐问世,疫苗覆盖率的进一步提高可以预防重症。发布:2022年5月23日7:35PM

封面图片

张文宏预料内地或需2至4个月才能走出疫情

张文宏预料内地或需2至4个月才能走出疫情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社区医生将面临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新冠感染浪潮,基层医生将面临99%以上的新冠防疫压力,来避免患者大量冲击二级、三级医院;至于二级、三级医院则需要做好重症救治,才能将病死率降到最低。被问到内地何时才能够走出疫情,张文宏就引用新加坡的情况指出,新加坡从1月放开后,确诊和死亡数字上升,一直到4月中才到低谷,期间有长达4个月左右时间,这轮疫情内地要做好2至4个月的准备。另外,张文宏说,从上海的数据来看,Omicron毒株已经出现显著的毒力降低趋势,但是对于脆弱人群特别是长者的攻击性仍然存在,目前工作重点是对长者进行充分保护。2022-12-1817:38:43

封面图片

张文宏:中国最终走出疫情还是靠科技

张文宏:中国最终走出疫情还是靠科技久未露面的中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近日在一场会议活动中说,中国最终走出疫情还是靠科技,相信中国的生物医药有能力支撑整个抗疫。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张文宏在本周举行的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会议上表示,中国优化防疫政策20条颁布以来,很多人对未来中国走出疫情有更多的期待。张文宏说:“我们非常清楚最终走出疫情还是靠科技,但是现在生物医药所做的这些贡献是不是已经提供了充足的支撑,我们相信中国是有能力来支撑整个抗疫。”作为上海冠病救治专家组组长的张文宏曾在今年4月底上海封控接近尾声接受访问时指出,上海抗疫成效初显,但重症救治面临挑战。发布:2022年11月16日11:08AM

封面图片

张文宏:抗疫新阶段需衡量成本效益

张文宏:抗疫新阶段需衡量成本效益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发文称,踏入抗疫新阶段,既要避免一刀切,也不能发生“规模性的疫情反弹”失控,衡量的主要标准是抗疫的成本效益。中国两会正在进行中,中国严格的“动态清零”抗疫政策是否会调整受外界关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天(6日)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针对疫情防控强调“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张文宏昨天(7日)在个人微博发文分析中国当前的防疫策略,他写道,习近平所说的“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是中国近期防疫的总体目标,就是始终要将疫情控制到极低水平,不引起规模性反弹及医疗资源挤兑,“无论我们采取的是清零政策、动态清零政策、精准动态清零政策、逐步动态开放的政策,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将是我们的防疫底线”。他还分析沪港防疫经验指出,​针对未来抗疫,疫苗策略的布局将是重中之重。他写道,根据近期沪港经验,以及国际上如新加坡和新西兰等地的经验,疫苗接种的意义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这种趋势只要维持下去,再通过很好的医疗分诊体系,包括中国香港在内,全球在未来走出疫情是可以预计的。​针对近期中国多地出现成簇本土病例及应对策略,张文宏说,全国范围内迎来一波境外输入病例与本土病例叠加的严峻考验,随着抗疫进入深水区,“动态清零”策略得到更清晰的贯彻,所谓“动态”的内涵展现出了更多的治理智慧和多样性。他认为,​抗击疫情到了新的阶段,既要避免一刀切,也不能发生“规模性的疫情反弹”失控,期间衡量的主要标准是抗疫的成本效益,如何既达到抗疫的工作目标,又不要盲目一刀切,以牺牲正常生活为代价达到所谓的清零目的。因此,疫情防控除了医学科学之外,还有管理科学,如果把“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作为工作的标准与尺度,那么后续的“动态”内涵就可以发挥的更为精准,下阶段的工作应该是力求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力争在常态化防控和疫情处置的各个环节采取最优的防控措施,做到以最小的防控成本达到最佳防控效果。...发布:2022年3月8日9:21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