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与随想|新闻传播的“两种闭环”:从改变社会到改变媒体

新闻传播的闭环之所以会从改变社会走向“改变媒体”,表面看,是舆论方向的变化,被批判的对象从报道对象变成了报道者本身,内在来看,是权力之手使然,它并不只是出现在最后一个环节,而是出现在每一个环节。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宇宙神秘样品历时7年抵达地球 NASA拿到之后傻眼了……

宇宙神秘样品历时7年抵达地球NASA拿到之后傻眼了……图片来源:NASA远赴小行星贝努采样回到地球的样本返回舱。图片来源:NASA/KeeganBarber为了保证这份样本维持着原本的状态,对于如何运输样本舱、开启样本舱、取出盛装样本的密封装置、提取样本等一系列操作,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早有规划,甚至提前数月演练了一番。一切看上去都万无一失。直到一个月过去了,在万众期待着NASA已经取出样品、分送到各地实验室开始分析,甚至可能正准备为人类带来一些突破认知的新发现时,故事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研究团队至今仍打不开封存着大量样本的密闭装置。熬过最艰难的太空航行后,在地球上取出样本似乎是一个小问题。就像“把大象放进冰箱”一样,打开容器、取出样本、分发研究,如此简单。即使密闭装置卡住了,研究人员总能找到合适的工具开启它,毕竟只有几块零件出现故障。然而,取外星样本最大的困难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NASA有十八般拆装工具,无法靠近样本罐,当然也无甚用处。远赴太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窘境,还是源自对外星岩石样本纯净度的追求。此前科学家若想探究地外行星的组成,只能分析太空来客——陨石。但陨石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会因高速摩擦经受超高温度的烧蚀,从而改变自身成分。为了探究太阳系诞生之初的状况,比如其中存在哪些化学成分,我们需要保留原始状态的行星岩石样本。由此,便有了NASA于2016年发射的奥西里斯王号小行星探测器(OSIRIS-REx),类似地,还有采集回第一批小行星样本的日本“隼鸟”任务等。OSIRIS-REx在2018年抵达贝努后,在其周围绕转观测了两年,而后在2020年,才快速地接触到贝努表面,采集了样本。执行采样任务的是探测器底部的接触即走采样装置(Touch-and-GoSampleAcquisitionMechanism,TAGSAM),它由一条可自由伸缩的机械臂和头部的漏斗状收集器组成。OSIRIS-REx在距离贝努约24千米处拍摄的图像。图片来源:NASA/Goddard/UniversityofArizona在OSIRIS-REx靠近贝努的短暂瞬间,TAGSAM会喷出氮气搅动贝努地表的岩石和尘埃,将它们扫入收集器中。由于贝努并不是一整块星际岩石,而是由一团松散捆扎在一起的石子组成,这种方式让TAGSAM收集到了大量样本,甚至有多出的样本卡在了采集器的外侧。在完成采样后,TAGSAM会将头部的采集器放入探测器底部的样本返回舱。通过晃动确认采集器被安全锁定后,样本返回舱就会被密封,直到上个月抵达地球。按照计划,NASA在收到样本返回舱后,会将它送入附近的便携洁净室,拆除样本返回舱的隔热罩和外壳,露出其中的采集器。而后它会在24小时内被送往美国休斯敦约翰逊空间中心专门准备的洁净室,并在那里把采集器转移到手套箱中。意外横生为了避免采集器被拆开时暴露在地球大气中,一经送入目标物体,手套箱将被严格密封,其内部会持续通入流动的惰性气体——氮气,以确保样品可以安全地保存在稳定且富含氮的环境中。当然,NASA早已规划好一切拆解采集器所需的工具,并将它们提前放入手套箱中,这样科学家就可以在外部用手套操作。而问题就出现在了TAGSAM头部的采集器上。据NASA的一篇文章报道,采集器有35个紧固件,但其中有两个出现了故障,无法使用目前批准用在手套箱中的工具拆卸。而显然,所有其他的工具均无法送入手套箱中。研究人员正在隔着手套箱拆卸采集器。图片来源:NASA/JamesBlair研究团队正在努力开发打开采集器的新方法,他们使用的工具必须满足能安装在手套箱中、不会损害样本、符合洁净室标准这些条件,因此需要极其谨慎。一无所获?虽然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碍,但研究团队并非一无所获。事实上,他们原本只计划从采集器的外部和内部一共提取60克样本,但目前已成功提取到约70.5克的尘土。这其中不只有外部附带的许多样本,内部的样本也可以通过勺子从采集器顶盖聚酯薄膜的缝隙中挖取一部分。遗憾的是,内部大量的样本仍是可望而不可及。根据NASA的计划,他们在成功提取约四分之一的样本后,会将这些样本从约翰逊空间中心分发到全球各地的实验室。其中4%的样本会交给加拿大,至少0.5%的样本会被送往日本。而剩下的70%则将被封存,留给未来的科学家进行研究。技术一定会随着时间不断进步,届时研究人员定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样本。一旦科学家拿到这些样本,毫无疑问,任何基础的科学发现都会为我们带来新知。毕竟,这是人类第一次获取大量的、保持原始状态的小行星样本。从岩石颗粒的分子特性,到元素组成,再到其表面受粒子侵蚀的痕迹,都能向我们揭示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太阳系演化的线索。当然,所有期待的前提是,NASA可以“借来”一把扳手。参考文献[1]https://www.livescience.com/space/asteroids/nasa-is-locked-out-of-its-osiris-rex-asteroid-sample-because-of-2-faulty-fasteners[2]https://blogs.nasa.gov/osiris-rex/2023/10/20/nasas-osiris-rex-achieves-sample-mass-milestone/[3]https://www.iflscience.com/nasa-brings-back-actual-sample-of-asteroid-but-cant-open-the-lid-71285[4]https://mp.weixin.qq.com/s/xc9FA7BgbahZyl3wXAoVSQ策划制作来源丨环球科学责编丨钟艳平...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340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3409.htm

封面图片

特斯拉在上海的两家“超级工厂” 背后的玄机大有不同

特斯拉在上海的两家“超级工厂”背后的玄机大有不同根据公开资料,Megapack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和大型工/商业场景,能够存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电力,还可以和各国市场现行的电网进行并网,根据情况随时改变充放电功率,有助于稳定电网、预防断电。这座新的储能超级工厂,将会是特斯拉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座,美国本土以外的第一座储能超级工厂。它将跟随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GigafactoryShanghai)的足迹,继续落地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新华社报道新工厂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动工,2024年第二季度正式投产——看来,特斯拉誓要复刻上海超级工厂“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速度了。时代背景不同了,国际环境和2019年相比,也发生了巨变。有趣的是,特斯拉在中国的两座“超级工厂”,背后的玄机也大有不同。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投资逻辑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投建储能超级工厂,尽管表面上仍然彰显了中国制造的优势,内里却呈现一种和原上海超级工厂不同的投资逻辑。而这种逻辑的背后,是中国在不同时间点上变化中的发展诉求。2019年,特斯拉将尖端制造项目超级工厂放在上海,不仅项目本身从获批到首辆交付只用了一年半,创造了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口中的“上海服务、临港速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助力上海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对当地、周边和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供应链的转型升级带动效应明显。在特斯拉生产落地中国之前,本土消费者对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难以被当时的中国汽车品牌和特斯拉进口完全满足。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链自身也确实需要壮大和技术升级,更需要通过创造出口来体现出中国制造的高效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当时的中国汽车产业更需要特斯拉成为其中一员。五年过去了,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另所有同行艳羡的成功,2021年以来不断有传闻特斯拉将在中国开设第二家汽车超级工厂,除了上海临港,广州、深圳、武汉、西安等地也曾出现在传闻中。与此同时,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工厂陆续落地,电动车型本土规模化生产已经启动——特斯拉的新“超级工厂”,在众声喧哗之侧却迟迟没有下文。比起2018、19年时,增加本地产能和汽车出口对于特斯拉提升在中国地位的作用已经明显降低了。而从提升整个中国新能源相关产业技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维度,问题也不再是增加一座造车超级工厂能够解决的了。特斯拉也必须因时因势,找到它在中国长期深耕发展承诺的最新方式。好在特斯拉在这个问题上反应并不慢:同样建在上海临港的储能超级工厂,成了特斯拉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相向而行”的最新样本。在一众中外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催化下,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和制造产业链发展迅速。特别是已经养活、带火了一批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企业的临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产业升级,在“风-光-氢-电-制-储-用”产业领域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布局。作为“中国储能大会”等对口方向重大活动的举办地,临港将推动技术自主创新、提升新能源装备技术水平、加快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集聚,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新能源和储能的产业集群新高地。事实上,从2021年开始,中国在新能源工业上的发展诉求,已经从相对简单的“扶持国产新能源汽车和配套供应链行业”,升级为了让整个能源工业实现更大比例和更高水平的清洁化,从而进一步加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顺应这些诉求,在锂电、充电、储能等技术领域作为中国龙头企业的宁德时代,已经宣布在临港投资数十亿元人民币,构建包括智能工厂、仓库、研发机构等在内的成套单位,布局先进材料、系统结构、极限制造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身上,特斯拉已经不止一次尝到甜头了。2020年,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被Model3采用,显著降低成本并提高了产品稳定性;2021年宁德时代再次为特斯拉ModelY供应电池,帮助特斯拉弃用三元锂,提高产品线整体续航水平以及性价比。自从采用了宁德时代主要供货的磷酸铁锂方案,特斯拉于2022年又在大型商用储能业务上迎来爆发:全年Megapack出货量达到6.5GWh,同比增长超过六成%,其中四季度出货量2.5GWh,同比增长152%,在手订单仍不断增长。如果没有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锂电和配套供应链行业的支持,特斯拉恐怕无法实现储能业务年产量40GWh的产能爬坡,以及“终极计划”(MasterPlan)当中的1TWh储能产品年产能、新储能产品等后续目标。如果没有上海临港和它已经形成的新能源产业基础,储能超级工厂无法(或者至少很难)行得通。除了特斯拉之外,包括大众在内的一些欧洲汽车巨头,以及中国一大票新能源造车势力公司,都已经或准备即将全线采用硫酸铁锂电池。而考虑到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磷酸铁锂电池研发公司都是中国企业,中国已经锁定了未来短期内硫酸铁锂电池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可以说造车的上海超级工厂只是特斯拉对中国的试水;而造Megapack的储能超级工厂,才真正体现了今天的特斯拉对中国先进能源技术上游领域与日俱增的依赖。另外,从这一角度来看,马斯克本月将朱晓彤擢升为全球副总裁,位列包括自己在内的四人执行高管名单,除了职权和工作重要性上锁定了朱晓彤作为公司二号人物之外,也从侧面宣告:在储能和汽车这两大新老核心业务上,中国都已经成为公司的命门。位于澳大利亚的一座采用特斯拉Megapack的储能设施图片来源:特斯拉唱“供应链转移”反调,和中国加强捆绑最近两任美国总统期间,中美关系以可见的速度和趋势走低,联邦和州级政界对华的负面情绪日益提高。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卡脖子”频现,技术禁运和禁止采购呈现高发态势。“供应链转移”,也即外资企业和它们的供应链会否转移出中国,成为了很多人的担忧。在这一变化的背景下,特斯拉将储能超级工厂这一项目在上海临港落地,直接在其核心供应商的“隔壁”开张营业,既是一种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更多技术和运输封锁进行提前避险,更显示了特斯拉直接否认“供应链转移”,和位于中国的供应链加强捆绑的决心。储能是特斯拉“光-储-充-车”业务闭环的关键环节,而正如前文提到,大型商用储能产品的生产制造,在中国是躲不开也搬不走的。以临港和上海为代表的智能密集型、创新密集型的产业新区,其供应链环节的相互依赖性和供应商集群特性更加明显,不具备“供应链转移”的条件。与此同时,一些外商将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和南亚,或者将生产制造工序“回岸”(reshorng,与“离岸”off-shoring相对)到美国的做法,都遭遇了不小的挫折。比如,富士康在印度生产iPhone的计划曾因当地原因一度中断,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AI+5G+8K”建厂计划至今没有实质推进等。中国应当担心“供应链转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如果有成功案例的话,则更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一些遗留问题(比如工作环境、工人待遇、生产质量等)敲响警钟。不过就目前来看,这座筹建中的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至少证明了在新能源技术产品领域,中国仍然保持着绝对的供应链优势。最后,就以特斯拉自己为例:它即将在墨西哥新莱昂州的蒙特雷修建一座全新的造车超级工厂,并且采用的将会是朱晓彤带去的全套上海经验。但...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395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395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