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文库】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 彩虹的颜色消失,变成统一的红色

所有的彩色消失,变成统一的红色,还是有人会高呼只需要红色。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404文库】六虫虫说童书 | 燕郊,30 万人像蝼蚁爬向北京

新发地出事了! 所有出京的高速检车站,临时建起了棚子,架上了身份证扫描机子,对所有出京的人员,都需要查看核酸检测的报告,燕郊属于河北,所以进燕郊就算出京。 于是 30 万的燕郊上班族,就忙着预约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只管 7 天,等检测完出来报告,基本三四天过去了,也差不多到了有效期。 后来出了政策,说北京燕郊的通勤人员可以不用核酸检测,只需要核查身份证就可以。 就这样,出京的检查站,也开始查身份证了。4 个机器,30 万人,一个个查,导致还没进燕郊,公交车和私家车就排起 4 公里的长队 …… 所以许多人,就临时下公交,走 4 公里,进检查口。 密密麻麻的人群,晚上 6 点下班,进燕郊需要 10 点。 早上进京要一个个查身份证,晚上出京还是要一个个查身份证 …… 于是,回家就变成了艰难的事。

封面图片

清川书房|我不知道该怎样怀念左方,以及钢铁为什么终于没有练成

老左说,南方周末的任务是启蒙。老左是参加革命才成为老左的。后来他又转了个向。他本来想把自己锻造成钢铁,后来知道了,那种锻造钢铁的方法是错的,于是钢铁才炼不成。老左和江老师创办了一份惊天地泣鬼神的报纸。他们想给这世界练成另外一种钢铁,那种人性的,正直的,世界性的钢铁,启蒙的钢铁。 可是他们终于还是失败了。我们都失败了。 南方周末已经沦为一份极其普通的报纸,我已经许久不再看它,连在朋友圈里的链接,都不愿意点开。 所有的报纸基本上都已经不过是纸浆。那个时代的所有职业精神、独立精神和专业精神,已经全然消失不见了。

封面图片

"我宁愿不知道" - 总有人故意忽视背后的科学原理

"我宁愿不知道"-总有人故意忽视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故意无知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当消费者忽视他们购买的产品来源有问题的信息时,"第一作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生、理学硕士林赫-武(LinhVu)说。"我们想知道故意无知到底有多普遍,危害有多大,以及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这项研究于10月19日发表在《心理学通报》杂志上。Vu和她的同事对22项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共有6531人参与。这些研究都是在研究实验室或网上进行的,大多数研究都采用了一种协议,其中一些参与者被告知其行为的后果,而另一些参与者则可以选择是否了解后果。在一个例子中,参与者必须决定是接受较少的奖励(5美元)还是接受较多的奖励(6美元)。如果他们选择5美元,那么匿名的同伴(或慈善机构)也将得到5美元;但如果他们选择6美元的较大奖励,那么另一个接受者将只得到1美元。一组参与者可以选择了解他们选择的后果,而另一组参与者则自动被告知后果。在所有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有选择的情况下,40%的人选择不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这种故意的无知与利他主义的减少有关:当人们被告知其选择的后果时,他们对他人慷慨的可能性要比被允许保持无知时高15.6个百分点。研究人员假设,造成故意无知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有些人之所以做出利他行为,是因为他们想保持利他主义者的积极自我形象。在这种情况下,故意无知可以让他们保持这种自我形象,而不必以利他的方式行事。这项研究的合著者、阿姆斯特丹大学行为伦理学教授沙乌尔-沙尔维(ShaulShalvi)博士说,荟萃分析证实了这一点。这是因为选择了解其行为后果的人与默认获得信息的参与者相比,慷慨的可能性要高出7个百分点。这表明,真正利他主义的人会选择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沙尔维说:"这些发现令人着迷,因为它们表明,我们所观察到的许多利他行为都是由希望自己的行为符合他人期望的愿望所驱动的。虽然大多数人在充分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后都愿意做正确的事,但这种意愿并不总是因为人们关心他人。人们采取利他行为的部分原因是社会压力,以及他们希望自己有好的形象。由于见义勇为往往代价高昂,需要人们放弃时间、金钱和精力,因此无知提供了一条捷径"。本荟萃分析中包含的所有研究都是在美国或西欧的实验室,或亚马逊MechanicalTurk等在线平台上进行的。研究人员表示,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在更多样化的环境中考察故意无知的行为,并研究打击这种行为的方法。...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159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1597.htm

封面图片

31【原创】开更。“自己绿自己”计划顺利结尾,yy显然已变成我的专属女人既然断更的原因上贴已经说明了,那今天就开始正式更新。这段

31【原创】开更。“自己绿自己”计划顺利结尾,yy显然已变成我的专属女人既然断更的原因上贴已经说明了,那今天就开始正式更新。这段“消失”的时间里,侄女yy已经答应了明面拍摄,所以我已经拍摄了不少的照片跟视频,接下来几贴我将用故事叙述的方法,给大家把事情连贯起来。我记得有海角评论说“既然已经在一起了,就好好的处下去,为什么还要搞这么多花样?”在这里我也讲一下,我这个系列贴讲的是心理调教+身体调教。想让女人死心塌地跟着你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是拿捏她的心理,让她觉得极度亏欠你,这样以后再发生别的情节,她也不会离开你(例如某帅哥勾搭她,某富二代追求她)。你们也可以学我这种“自己绿自己”的方法,来调教自己的女朋友故事线来到九月二十一日---yy接受暗我(暗面的我)在楼道的调教。那一次真的有些过分,狼牙套的确凶猛,用力过度,导致yy下体出血!当时我就决定引身而退,跺脚两下为暗号,告诉这次调教已经结束,让yy赶紧回家休息。临近中午,yy一脸疲惫的回到家。她手捂着小腹,看得出还是很疼痛的。我立马过去扶她,对于我的各种关心,yy却安慰我说是来大姨妈(月经)了,所以肚子不舒服,就去了厕所。从厕所出来后跟我说,她要去床上躺会儿休息一下,还对我勉强挤出了笑容说让我放心。看到yy整个人的状态,我知道我成功了,虽然“残忍”了些,但也证明这次暗我调教的效果达到了理想值----yy的背叛感达到了最大化。她小逼受伤后的这几天,我便更加无微不至的关心她,把她抱在怀里,说些浪漫的情话。背着男朋友,跟别人约会,而且还是户外楼道调教式做爱,更何况被操出了血,这所有的元素加起来,yy在明我面前,将不再有任何的底气了。让她感觉自己在感情中的地位变得极其卑微,对于明我的要求自然也一顺百顺,这样才能冲淡她心里满满的愧疚感。顺便提一下,以后只用一个第一人称--我(明我),因为暗我不需要出来了。好在伤的不厉害,第三天就已经无大碍了,我带着yy出来散心赏景。又恰逢天气晴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yy身上,仿佛就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看她在我身边幸福开心的模样,深知她已经彻底变成我的专属女人,全身心的变成我的专属女人

封面图片

今天说一下鹌鹑冻干 我发现很多猫主子很喜欢给宝宝喂冻干,尤其是整个的鸡胸肉啦,整小鱼啦,鹌鹑啦。而且很多猫主子主观上认为这样的整

#内幕消息今天说一下鹌鹑冻干我发现很多猫主子很喜欢给宝宝喂冻干,尤其是整个的鸡胸肉啦,整小鱼啦,鹌鹑啦。而且很多猫主子主观上认为这样的整冻干很好。巧的是我认识一个养殖貂的大哥,就是东北穿的貂皮的貂。之前一次聊天才知道鹌鹑冻干还是很坑的。首先大家要知道鹌鹑产业化生产后用来做什么,母鹌鹑用来下蛋然后卖鹌鹑蛋这个不用说了。可是等量的公鹌鹑呢?在鹌鹑冻干火起来之前,公鹌鹑都是统一卖给貂养殖户的,因为价格便宜而且貂不挑食。问题是,因为是工业养殖而且不是给人吃的,貂也只需要皮毛不会食用,所以整个产业链中的卫生条件极差。而现在鹌鹑做成冻干卖给宠物行业利润很大,所以很多公鹌鹑就开始做成冻干了。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之前是不会进入吃(饲料)行业的,而现在进入的话证明进行消毒杀菌呢?据说现在鹌鹑冻干的杀菌有2种技术手段,其一是消毒液浸泡,结果是细菌没了营养也没了,而且消毒液残留严重。其二是辐照灭菌,放射性灭菌。这个有没有残留和灭菌程度我不好说,大家自己评估。所以,我的建议真的想给猫咪弄吃的,买块鸡胸肉煮熟了切块吧……图一是比较正规的大型鹌鹑养殖厂图,而且是母鹌鹑的,公鹌鹑环境更差。另外所有的鸡蛋冻干几乎都不是鸡蛋做的…用的是蛋原液加稳定剂…总之别买…

封面图片

3D电影消失了?

3D电影消失了?曾经电影行业的宠儿,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划过时代的脸庞,风干在银屏上。罗马不能在一天建成,也不会在一天倒塌,3D电影的衰落其实早有征兆。只不过,对于经历过《阿凡达》震撼的观影者来说,情感深处的某个角落始终还是为3D保留着一座神座。无怪乎我们刻骨铭心,实在是彩色电影普及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影院观众再未体验过这种“划时代”的革新感。每年都有导演挑战新技术,但那些“激动人心”的变化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几乎是不可感的:除了诺兰本人,恐怕没谁在乎《星际穿越》是不是使用了35mm加70mm的IMAX胶片。很执着,很优雅,但某种特殊规格的胶片,显然不可能成为我们走进影院的理由,而3D可以。十四年前那个冬春之交,昏暗的影院里,无数只手伸向空中,试图将近在眼前的荧光孢子轻轻拢进掌中。如梦似幻,似幻似真,潘多拉星球就这样蛮不讲理地突破第四面墙,来到每个人触手可及的距离。3D电影裹挟着未来无尽的可能性哐地一声出现,砸得每个人头晕目眩。在小屏幕日益抢占娱乐时间的时代,它重新给了人们走进影院的理由——只有在电影院,才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于是接下来,属于3D电影的狂飙时代来得顺理成章。2009年,中国只有900块适合放映3D电影的数字银幕,第二年,银幕数飙涨至1460块,十年后,全国8万块银幕中,有四份之三可以放映3D电影。疯狂在2016年抵达顶点,这一年,票房前十的影片,只有一部《湄公河行动》没有3D版本。《美人鱼》《疯狂动物城》《魔兽》《美国队长3》等其余9部影片不是只有3D就是3D排片远超2D。这些电影吃走了全年近70%的票房。热门档期走进影院,几乎没得挑拣,放眼望去,全是3D电影。当时便有影院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拿2D和3D做过对比,观众就是爱看3D。”realorfake3d.com列举的2015、2016年真(左)假(右)3D电影。但跑得太快,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近乎某种诅咒,狂飙突进很少不以悲剧结局。3D电影的滑落正是从2016年开始,此后,3D电影的数量和票房占比一路走低。到2020年,全年3D电影数量占比已经下跌至7%,票房占比也从当年的69%跌到了可怜的15%。此时,3D电影的颓势便已显露,只不过人倒架子在。很多外国大制作还是会被转制成3D格式在国内上映,给3D留住了最后的体面。但无论如何,3D的祛魅是遮掩不住的,即便是开山鼻祖《阿凡达》也无法挽回颓势。众所周知,《阿凡达》系列不以剧情见长,一整套星际版的“风中奇缘”堪称俗套和平庸。但对于第一部,观众宽容得出奇,在视效的绝对震撼后,没有人苛责剧情,所有评论汇聚向同一句脏话:“操,真他妈牛逼!”13年后,同一批观众显然不再耐心:“《阿凡达2》:从张家界到马尔代夫。”“我的膀胱里积满了从剧本里挤出来的水。”卡神的视效依旧是卡神的水准,然而观众已经不再如当年般“没见过世面”,于是人们变得挑剔和刻薄起来。祖师爷这一战,票房说得过去,但对比多年前那场喧天的热闹,却是彻底泄了3D电影的气。转过年来,2023年,除了动画片,几乎很难想起一部有名的3D电影。事实就是没有,一部都没有,即便是最“适合”拍摄3D版本的《流浪地球2》也没有采用3D。流行品的消逝总是这样悄无声息,甚至没有来得及发出一声呻吟,3D电影便不再被提起。然而3D电影从万人迷到万人嫌,究竟是为什么?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这事儿不言自明。为什么不看3D电影了?因为被坑怕了。但凡是近十年走进过影院的,就难免吃一次“中国特供3D”的血亏。什么是中国特供3D,就是本来以2D形式拍摄的影片,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临时转制成的3D。众所周知,一部真正的3D电影,需要使用专门的3D技术拍摄,两台摄影机,分别模拟人类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最后通过计算机合成出3D效果。这样做,成本高昂,技术难度也不低。因此市面上还有一种“转制3D”。所谓转制3D,就是通过后期流程,将一部普通2D电影分出左右眼画面,形成3D效果。这样转制一部影片,通常只需要500万元成本,甚至更低,相比实拍3D,着实价廉。高质量的《泰坦尼克号》转制3D,花费了两年时间,1800万美元但价廉不代表物美,最常见的情况是,转了,但“如转”。某些微妙的时刻,能出现一些立体效果,而更多情况下,看起来“只有字幕是3D的”。抱着看《阿凡达》的期待走进影院,结果发现自个儿是cos了个瞎子看戏——全程戴着墨镜,看了个天昏地暗。不仅如此,还有更糟糕的情况。很多影片之所以不3D拍摄,正是因为它不适合3D。比如当年引起过众怒的《谍影重重5》,直到今天打开豆瓣,前排影评还是在吐槽3D。《谍5》拍得相当精彩,充满激烈动作、摇晃画面与快速跳切。但这些精彩的镜头表现力转制成3D后,就成了史诗级灾难,所有动作糊成一团。看完整场,头痛欲裂、头晕目眩,“看吐了”不再是夸张表达,而是实际体验。还有《沙丘》。3D电影亡了,恐怕要数《沙丘》系列导演维伦纽瓦最高兴。当年《沙丘1》上映的时候,老爷子就贡献过捏着鼻子硬夸3D的名场面。只见他面对镜头,艰难地在良心与钞票之间寻找着平衡点,最后满脸写着高兴地憋出一句:“3D版的《沙丘》,让我大开眼界。”因为老哥当年压根就没拍3D版《沙丘》,中国上映的还是特供转制版。本就偏于阴郁的光线变得更加昏暗,视线焦点的来回切换中,观众头晕目眩,看到最后发现,想象中的沙虫扑脸一概没有,只有字幕是真正的3D版。与其说,现在的3D电影减少是一种异常,不如说当年3D电影泛滥才是异例。真正的3D电影需要高昂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它本就不该以如此频繁的姿态出现在银幕上。3D观影并不舒适,在眼镜佩戴率领跑东亚的中国,对于很多人来说,看3D电影就意味着眼镜外头还得套个“墨镜”。3D观影也并不经济,它不仅比常规影片票价更贵,有时还需要付费购买眼镜。当大量粗制滥造的3D电影不足以带来奇幻的观影体验,我们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要去影院花钱找这个罪受。于是去影院感受3D的激情,自然也就变成了“别买3D”的叮嘱。然而,观众的抵制却不足以完全解释3D电影衰落的原因,因为影院放映什么,往往不是观众能决定的。3D版《谍影重重5》大规模抗议后,片方服软,向影院开放2D密钥,允许影院自行安排2D版本。结果明知道影迷的呼声,很多影院还是把最好的时段、最多的场次给了3D。最终,《谍影重重5》的3D票房仍是2D票房的两倍。那么,中国影院为何如此偏爱3D电影,又为何将它抛弃?影院喜欢3D,当然是因为3D赚钱。根据拓普电影数据,同样一部电影,3D版本能比2D版本的票价多卖3-5元。以2016年8.91亿人次的3D观影人数来粗略计算,这就是44.5亿元的差价。同样的影片,3D更加赚钱,影院自然更加青睐3D。但影院可以只在乎钱,电影片方也不在乎影片口碑吗?为何片方愿意提供诸多质量更差的转制3D给影院播放?要回答这个问题,时间线又要拉回2012年,只能说,时也,命也。仔细观察会发现,2012年至2017年正是3D转制电影井喷期。而这正好与一项特殊政策重叠。2012年,中美签署了《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也就是俗称的中美电影协议,协议提出,中国从美国引进电影的数量由原来的20部,再增加14部,但增加的14部必须是imax或3D电影。于是,为了抢夺这14个新增名额,“中国特供版3D电影”应运而生。不转3D进不来门,转了3D不仅可以进门,还有机会多赚。唯一牺牲的只是一些画质与...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3954.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3954.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