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硬核|那些给郑渊洁写信的“叛逆”孩子,30年后怎么样了?

30年前,他们给童话大王郑渊洁写信,把自己的故事、情绪和理想大胆地讲出来,在几百万人的记忆中留下一笔。30年后他们人到中年,当年的管束和反叛,究竟如何开花结果?他们自己也成了父母甚至老师,是否对社会与家庭有了更多的理解,与自己的童年握手言和?去年年末,郑渊洁宣布《童话大王》停刊。我们找到了四个当年的孩子,跟他们聊了聊。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童话作家郑渊洁称不再发表新作:商标维权艰难

童话作家郑渊洁称不再发表新作:商标维权艰难有“中国童话大王”之称的儿童书作家郑渊洁发文,称因商标维权艰难,将告别商标维权,同时将不再发表新的作品。郑渊洁星期二(4月18日)在个人微博发表“告别书”,称他在上世纪80年代原创的知名文学角色“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等被“不法商家”未经授权恶意注册了710个侵权商标,用于兜售卤腌食品、内衣、燃气阀门、餐饮店、鼠粮等多类商品。郑渊洁称,他从2002年就开始对侵权商标进行维权,但21年来只维权成功了37个商标,平均维权成功时间为6年,最长的一次维权则19年、一直打到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才维权成功。郑渊洁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今年2月驳回他对苏州市燃气设备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注册的舒克商标的维权请求,令他对商标维权丧失了信心。他说,自己选择“认输”,从此告别维权,不再对目前仍有的673个侵权商标进行维权。郑渊洁还说,他每天依然写作,但写出的作品,包括已经写出的长篇小说等,将永远不再发表,“因为发表了将面对商标侵权而难以维权成功。”他写道:“商标维权之难,难于上青天。我知难而退。”郑渊洁此前也在2021年因商标维权原因,宣布由他独立创作、1985年起已连载36年的《童话大王》月刊杂志停刊。对于郑渊洁的“告别书”,中国网民反应不一。有些网民对他的维权失败表达了哀叹,并对他的告别表达不舍,但也有一些网民认为,郑渊洁的部分维权行为过于偏执,有“碰瓷”之嫌。有网民贴出郑渊洁微博中提到,他曾举报侵权的德国全资“舒克(上海)管道设备服务有限公司”的信息,指这家1972年成立的德国企业创始人姓“Schuck”,按照中国的人名通用译法译作“舒克”并无不妥。有网民质疑,“通用名称怎么可能主张知识产权?”

封面图片

那些经常挤痘痘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那些经常挤痘痘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不信?我们接着往下看。长期挤痘痘会怎么样?很多皮肤科医生,之所以不主张挤痘痘,是因为这不是靠谱的治疗手段,挤痘痘并不能治疗痘痘。另一方面,挤痘痘确实有实实在在的健康风险。而在这方面,学者是有统计学数据的。他们发现,爱挤痘痘的人当中,有72%的人会出现痘痘相关的并发症,而不爱挤痘痘的人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更低,比值为61%。换个类似的说法,相当于有11%比例的并发症,全是拜挤痘痘所赐。那么,长期挤痘痘的后果具体有哪些呢?罗列起来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痘痘移位:当从不同方向挤压痘痘的时候,有的时候会让痘痘的核心移动到其他的地方,甚至通往更深处,这时,挤压的动作就让痘痘雪上加霜了。-不利于废物排出:虽然挤痘痘多少能看到有成果,比如挤出白色的脓液,但看不到的是,有一些废物并不能顺利排出,比如油脂和角质栓,反而可能会顺着毛孔的通道推到了里面去。-毛孔破裂、感染扩散:挤压力度很大的话,毛孔不堪重压,可能会破裂,而本身在毛孔里面的物质,包括细菌,就会顺着破裂的部位扩散到其他地方去,有一定概率会加重感染。-红痘印:这是痘痘的短期后遗症,和遗留有炎症、红血丝都有关系。-黑痘印:这是另外一种痘痘后遗症,主要问题就是炎症干扰了黑色素细胞的功能,遗留了色素。-皮肤破损:这就是频繁或暴力抠抓之后的结果,尤其是一些有强迫行为的人,最容易抓破皮肤。-痘疤、痘坑:这算是痘痘长期的后遗症,表现为各种形状,本质上是疤痕组织。-疼痛:这是各种人为损伤后的常见主观症状。即便出现疼痛,仍止不住挤痘的快感。为什么有人总管不住手?相信我,爱挤痘的人远不止你一个。有学者调查了巴格达几所大学的医学生,年龄在17岁到27岁。调查发现,高达62%的人都会挤痘痘。另外,不管痘痘的严重程度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普遍都爱挤。作为佐证,相信大家也有一个印象,就是网络上有很多人喜欢观看各种挤痘痘的视频。这些视频非常直接地展示了人们如何把皮肤里面的脏东西排出来。人们看视频会有很复杂的一些情绪,比如满足、酸爽、紧张、释放……有一句老话,“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宝贝”,意思是一个人可能认为丑陋和糟糕的东西,对于另一个人来说,不仅能够接受,甚至觉得是美丽的、吸引人的。挤痘就是这样一种充满争议的现象。那么为什么有人会管不住手要挤痘痘呢?这种行为可能由以下几个因素驱动:-想要即时满足感:挤痘痘(也包括看人家挤痘痘的时候)可以给人一种短暂的满足感,尤其是在看到这些痘痘因此而消失时。-误会:很多人真的认为挤痘痘是治疗痘痘的有效方法,而没有意识到这可能加重皮肤问题。-心理压力和焦虑:如果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貌,当面对痘痘这种损容性皮肤问题时,可能会引起焦虑和压力,导致一些人试图通过挤压痘痘来控制这些情况。-感觉上的不适:有些人可能因为有痘痘而在心理上感觉不适,从而试图通过挤压来减轻这种感觉,甚至达到了一种强迫症的状态。甚至有科学家还在使用前沿的手段,去探究喜欢看挤痘的那些人有什么潜在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这类人有特定的大脑活跃区域,比如额叶皮层的顶端以及伏隔核的活跃度更高,并且还有特定的神经连接模式,比如伏隔核-脑岛的耦合作用更强。怎么减少挤痘痘的冲动?某种程度上说,挤痘是感性战胜理性的结果,有时候还是很难控制。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强调理性的力量,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挤痘痘往往会带来负面后果,能控制就尽量控制,尤其是不要硬挤。当出现挤痘的冲动时,可以尝试从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努力,尽量优化和调整,减少挤痘痘的内心冲动。下面的一些技巧或许就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转移注意力:比如多关注皮肤以外的情况,比如自己的生活、工作,最好是把心思都放在别的事情上去。-让自己的手“分心”:不要让手闲下来,减少用手接触面部的机会,尤其是别用手去感知不平整的长痘区,这种触感很容易引起挤痘的欲望。可以试着让手忙起来,比如玩解压玩具、翻书或者做点其他事情。-避开一些可能引发挤痘欲望和动作的场景:这可能会是无所事事的时候,可能是焦虑的时候,可能是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锻炼忍耐力:每当有挤痘欲望的时候,就锻炼忍耐能力,记录每次忍耐的时间,看能不能越来越能忍。-远离挤痘的工具:有时候镜子、粉刺针等工具眼神能够得着的地方,也会勾起挤痘欲望。如果长痘,最好是及时看医生,寻求专业、靠谱的治疗建议,及时控制住痘痘。另外,很重要的一个是建立健康的皮肤护理习惯,这对控制痘痘也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痘痘的复发风险。比如,要注意日常清洁,可以每天洗脸,按需使用洁面产品,避免皮肤过于油腻。日常注意不用过于油腻的产品、堵塞毛孔的产品、容易致粉刺的产品。如果化妆,要注意当天及时卸妆。饮食方面,则要适当留意反复引发和加重痘痘的食物,如果有这种情况,则适当减少摄入量和摄入频率。忍不住挤痘痘,可以这样做虽说不挤痘痘更好,但现实情况可能会更复杂,退而求其次的建议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选择性地挤痘,或许问题也不是很大。下面则是一些过手瘾之前需注意的一些要点:-做好准备工作。注意清洁卫生,主要是手卫生和洗脸,指甲也要适当修剪,这样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挑“软柿子”来挤。比如位置比较浅、疱壁比较薄的脓疱,感觉“熟”了,就可以试着用很小的力度挤一挤。如果能用棉签协助会比较好,可能优于徒手挤压。-挑选对的工具。如果是挤粉刺,那么可以选择靠近皮肤表层的、最好有开口的来下手。这时比较适合用工具,比如说干净、没有生锈、消毒后的粉刺针。-如果尝试挤但一无所获,则建议及时收手,不要和痘痘较劲,过段时间再看。尤其不要硬挤位置深的红痘痘、肿痛的疙瘩、大的结节或囊肿,也不要挤得皮肤出血、疼痛不止,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挤痘和“徒手修容”上面。挤痘一时爽,一直挤痘一直好不了。总的来说,不停长痘痘的话,还是建议及时就医,在专业指导下规范用药和护理,及时控制和减少反复发痘,这是比挤痘性价比高很多的方式。参考文献[1]NHS.Skinpickingdisorder.https://www.nhs.uk/mental-health/conditions/skin-picking-disorder/[2]Pickingyourskin?Learnfourtipstobreakthehabit.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picking-your-skin-learn-four-tips-to-break-the-habit-2018112815447[3]Howtopopapimple:Safety,sideeffects,andothersolutions.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is-it-ever-ok-to-pop-a-pimple-or-squeeze-a-blackhead-3996549[4]Pimplepopping:Shouldyoudoit?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1011#outlook[5]Pimplepopping:Whyonlyadermatologistshoulddoit.https://www.aad.org/public/diseases/acne/skin-care/popping[6]PimplePopping101:Howto(Safely)ZapYourZits.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pimple-popping-101-how-to-safely-zap-your-zits/[7]AdelD,OllaAliAH,AliM,etal.Generalizedlookonacneproblemsamongstmedicalstudents.2023.[8]MooneyA.Ritualsabouttheskin:commentsonpimplepoppingvideos.SocialSemiotics.2023,33(2):286-304.[9]WabneggerA,H?flerC,ZussnerT,etal.Enjoymentofwatchingpimplepoppingvideos:AnfMRIinvestigation.BehaviouralBrainResearch.2021,402:113129.[10]Acnevulgaris:management.NICEguideline.2023.https://www.nice.org.uk/guidance/ng198...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313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3135.htm

封面图片

1100万年后 决定性别的Y染色体将消失:人类会怎么样?

1100万年后决定性别的Y染色体将消失:人类会怎么样?为什么说Y染色体正在消失?关于Y染色体如何决定性别的,现在已经非常清楚了。1990年的时候,科学家确定了Y染色体上的一些特殊基因——被命名为SRY基因(Y上的性别区域)。SRY基因是一种转录因子,在受孕后大约12周的时候,它会启动其他调节睾丸发育的基因促使睾丸发育,然后胚胎睾丸产生雄性激素,并确保胎儿发育成男孩。虽然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这点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整条Y染色体对其它性状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图:人类的性染色体基因情况因为其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拥有1000多个基因,而Y染色体实际上只有45个基因,以及大量的非编码DNA(一些简单重复没啥实际作用的DNA)。对于大部分哺乳动物而言,在性别决定方面基本一致,都是由Y染色体上SRY基因决定的,而且Y染色体现状也基本一致——携带的基因很少。不过,有两种哺乳动物除外。第一种就是像鸭嘴兽这样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虽然已经进化到用母乳哺育后代,但是它们没有胎盘,也没有育儿袋,而是像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的。通过观察鸭嘴兽的遗传信息发现,它们也不是单一的XY染色体决定性别,实际上他们拥有多条X和Y染色体,共同决定了鸭嘴兽的性别,在脊椎动物中独一无二。除此之外,鸭嘴兽的XY染色体也并不像其它哺乳动物那样十分“不对等”,在鸭嘴兽的细胞中,XY染色体更像是一对普通的同源染色体,携带的基因种类和数量基本一致。从鸭嘴兽的例子中,科学家推测出两个可能,第一个就是单一决定性别Y染色体是在哺乳动物出现之后才出现的,第二个则是它最初应该也是一条正常的染色体,和现在的X染色体应该基本一样。图:地球陆地现存几种动物分离时间鸭嘴兽和现存的其它哺乳动物的祖先在大约1.66亿年前开始分道扬镳,彼此演化,一些科学家就是以这个时间计算出人类Y染色体的“退化”速度的。大约就是平均每100万年丢失4.6个基因,那么剩下的45个基因,差不多就是还有1000万年,这可能就是人类Y染色体的寿命了。不过,很明显这种计算方法十分粗糙,所以人类的Y染色体具体还能存在多少时间有许多争议——现在我找到的数据来看,从几千年到永远不会消失的说法都有。虽然Y染色体永远不会消失的结论也有很多人相信,但更多人还是相信它确实会消失的,毕竟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Y染色体确实有这种潜质。如果没有Y染色体的话,意味着男性将消失,而哺乳动物无法通过所谓的孤雌生殖用自己的基因直接产生后代——因为至少有30个“印记基因”必须来自雄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哺乳动物最终结局就是灭亡于“雄性消失”呢?好吧,好消息是这样的事情可能不会发生,因为自然界已经有哺乳动物的Y染色体完全消失了,但是它们并没有灭绝。这些失去Y染色体的哺乳动物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种不使用XY性别决定系统的哺乳动物。奄美刺鼠ASATOKUROIWA失去Y染色体会怎么样?目前已知有两种哺乳动物是真的没有Y染色体,一种是在日本奄美大岛发现的奄美刺鼠(Tokudaiaosimensis),另一种是东欧的东部田鼠(Ellobiustancrei)。这两种哺乳动物的雌性和雄性都只有一条X染色体,这条曾经的“性染色体”没有与自己配对的染色体,以单一形式存在,但是动物依然出现了雌性和雄性。很多人可能好奇,缺少一条染色体它们怎么还能正常活下来。其实这是正常的,特别是像Y染色体这种本身就没几个基因的,能决定的东西有限,真正奇怪的是他们怎么还能有雌雄之分。其实,在人类中确实存在拥有XX染色体是男性的情况,也存在XY确实是女性的,这个被称为性反转综合征。性反转综合征比想象得要多许多,就拿XX男性来说,大约是每2万人中就有一人是这样的。在人类中,之所以不需要Y染色体也能出现男性,其实原因特别简单,就是因为Y染色上的SRY基因在减数分裂的时候转移到其它染色体上了。只要有SRY基因,它就能激活睾丸的发育,自然就出现雄性,但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两种动物,它们没有Y染色,也没有SRY基因。现在没人知道它们是如何发育出性别的,这依然是个谜,不过这两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哺乳动物的结局没那么可悲。日本的科研团队对奄美刺鼠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也完成了基因测序.虽然他们并没有发现任何雄性独有的变异,但是他们声称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事实,那就是奄美刺鼠3号染色体的两个副本之一有一个重复区域,就在SOX9基因旁边。我们前面提到过SRY基因是激活了其它基因才最终导致睾丸发育的,而它激活的途径就是开始于SOX9基因。东部田鼠这个变异很可能就是奄美刺鼠在没有SOX9基因的情况下,依然出现了性别的原因所在,因此他们把3号染色体定义为proto-X和proto-Y(原始XY染色)。奄美刺鼠的3号染色体能不能成为新的性染色体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证实,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对染色体可能会再次经历之前XY的过程——Y染色体不停减短。人类可能也会经历这个过程,大约1000万年后,或许人类种群中的一部Y染色体完全消失,只剩下一个X染色体继续繁衍。你可能还会好奇剩下的那个一个X染色体,其结果会怎么样?或许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它要么也逐渐消失,因为没有配对的染色体,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突变量会快速积累,这不利于生存,如果种群没法将其剔除的话,等待它们的可能只有灭绝。北部鼹鼠另外一种可能是出现了一条与之配对的染色体,就像现在东部田鼠的近亲——北部鼹鼠一样,它们也是没有Y染色体的,但是它们的雌雄都有XX染色体。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毕竟人类的Y染色体消失与否,都还存在很大争议,就短期上来看,确实没有找到有力证据表明它存在一些不稳定,会让它继续“退化”。不过无论结局如何,这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漫长到那时候的物种和现在的,在遗传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只能划分为不同物种。...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368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368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