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蹊说|“毒教材”的调查结果出来了,可新版插图,变好了吗?

我们不仅仅是在怀念青春,更是在怀念过去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里适合生长的土壤,审美的多元,以及思想的包容。但今天,这版新的插画,却让我看到了满满的贫瘠。一种思想的贫瘠,一种审美的贫瘠。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木蹊说|打趴外国企业,打工人就幸福了吗?

很多大棋党都会宣扬这样一种论调:只要现在苦一苦,把外国的企业、产业打趴下,未来就有好日子过了,工人的收入待遇,会像欧美那样,享受高福利、长假期。看上去挺有道理,只有产业升级,方能虎口夺食嘛。但在实践中,往往不是那么一回事。据多家媒体报道,有网友近日曝出了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的“奋斗100天”号召。

封面图片

英伟达正在“垄断”AI产业,国内厂商准备好了吗?

英伟达正在“垄断”AI产业,国内厂商准备好了吗?与其一同前往的还有特斯拉和OpenAI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这次OpenAI之行,老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把这台刚出炉的超算送给OpenAI,给他们的人工智能项目研究加一波速。这台DGX-1价值超过百万,是英伟达超过3000名员工,花费三年时间打造。这台DGX-1,能把OpenAI一年的训练时间,压缩到短短一个月。而这,是他对人工智能未来的豪赌,加的一波注。七年之后,在前不久的GTC大会上,老黄穿着皮衣,拿着芯片,整个宣讲不离AI。似乎是在告诉各位,AI的时代,我英伟达,就要称王了,当年的豪赌,他赢了!这么说吧,在去年经历一波矿难之后,不少人都以为曾靠着矿潮狂赚一笔的英伟达,会在矿难之下市值暴跌,一蹶不振。但实际情况却有点微妙……英伟达的股价在跌了大半年之后,从十月份开始,一路上涨,到现在,整个英伟达市值已经涨回到了6500亿美元,是AMD的4倍,英特尔的6倍。瞧瞧,这还是当年那个求着各位买显卡的老黄嘛?而让英伟达的股价疯涨的,那便是他们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押注的AI计算。给大家一个数据,从15年后,英伟达的GPU在超算中心的市场份额就一路上涨,这几年稳居90%左右。在独立GPU市场上,英伟达的市场占有率也一度超过80%。另外,包括YouTube、CatFinder、AlphaGo、GPT-3、GPT-4在内,AI历史上那些叫得出名的玩意,几乎都是在英伟达的硬件上整出来的。英伟达的硬件,仿佛就是新时代的内燃机,载着AI时代不断前进。差友们可能会有点疑问,为什么在AI爆发的时代,好像就只有老黄有好处,其它的显卡生产商们的显卡不能训练AI嘛?能训练,但只能训练一点点。为啥?这就不得不提到英伟达从2006年就开始着手开发一个东西——CUDA(统一计算设备架构)。差评君简单解释一下它是干嘛的,当你想要计算一些比较庞大的运算问题时,通过CUDA编程,你就能充分利用GPU的并行处理能力,从而大幅提升计算性能。差评君说一个听来的比喻。CPU就好比是个数学教授,GPU就是100个小学生,放一道高数题下来那100个小学生可能会懵逼;但是放100道四则口算题下来,那100个小学生同时做肯定比数学教授快多了。深度学习就是上面的例子中那100道口算题,那个让GPU处理器并行运算的“工具”就叫CUDA。一般来说,使用CUDA和不使用CUDA,两者在计算速度上往往有数倍到数十倍的差距。既然CUDA这么有用,为什么其它的GPU厂商不去搞个竞品呢?不是不去搞啊,而是他们真的没想到!在早期,GPU的作用只是为了加速图形渲染,各大厂商们认为它就是一个图形专用计算芯片,并没有想到把GPU用在其它通用计算方面。至于拿来做深度学习?以那个年代的AI能力,一是没有太大的必要,二是也没有人觉得它有用。英伟达深度学习团队的布莱恩在聊到CUDA时这么说道:“在CUDA推出十年以来,整个华尔街一直在问英伟达,为什么你们做了这项投入,却没有人使用它?他们对我们的市值估值为0美元。”不过说没人用也是过于严重了。其实早在2012年,多伦多大学的AlexKrizhevsky就在ImageNet计算机视觉挑战赛中,利用GPU驱动的深度学习击败了其它对手,当时他们使用的显卡是GTX580。在这之后又经过了4年,那些搞深度学习的人才突然意识到,GPU的这种设计结构方式,在训练AI的速度上,真的是CPU不能比的。而拥有了CUDA原生支持的英伟达GPU,更是首要之选。到现在,资本们已经看到了AI的重要之处,为什么大家都还在卷AI模型,而不去卷老黄的市场呢?原因在于,它们已经很难再拿到AI加速芯片的入场券了。在人工智能产业上,整个深度学习的框架已经是老黄的形状了。AI发展的数十年间,英伟达通过对CUDA开发和社区的持续投入,CUDA和各类AI框架深度绑定。当今使用排行靠前的各类AI框架,就没有不支持CUDA的,也就是说你想要让你的深度学习跑的快?买张支持CUDA的高性能卡是最好的选择,说人话就是——买N卡吧。当然,在CUDA大力发展期间,也有其它公司在尝试着打破英伟达这种接近垄断的局面。2008苹果就提过出OpenCL规范,这是一个统一的开放API,旨在为各种不同的GPU型号提供一个规范,用以开发类似CUDA的通用计算软件框架。但是,通用就意味着不一定好用。因为各大厂商GPU的型号繁而复杂,为了适应各种硬件,驱动版本也多如牛毛,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缺少对应的厂商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所以,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OpenCL,在同等算力下,都比不过使用CUDA的速度。而且恰恰是因为OpenCL的通用性,想要开发支持OpenCL的框架,要比开发CUDA的复杂不少。原因还是同一个,缺少官方的支持,看看英伟达对CUDA开发的工具支持吧,CUDAToolkit,NVIDIAGPUComputingSDK以及NSight等等。OpenCL这边,就略显寒酸了……这就导致如今能支持OpenCL的深度学习框架寥寥无几。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下最火的框架PyTorch,就连官方都没有专门对OpenCL进行支持,还得靠着第三方开源项目才能用。那同为显卡供应商的AMD,在面对老黄如日中天的CUDA时,除了OpenCL,有没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呢?方法确实是有,但效果也确实不咋的。2016年AMD发布了全新的开放计算平台——ROCm,对标的就是英伟达的CUDA,最关键的一点是,它还在源码级别上对CUDA程序进行支持。你看,就算是老黄的死对头AMD,想的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降低自己适配CUDA的门槛……但是,时至今日,ROCm依然还是只支持Linux平台,可能也是用的人太少了,有点摆烂的味道,毕竟,既然你支持CUDA,那我为什么要费尽心力去给你的ROCm专门编写一套支持框架呢?同年,Google也有了行动,但毕竟不是芯片制造商,Google只是推出了自己的TPU平台,专门针对自家的TensorFlow框架进行优化,当然原生支持的最好的也只有TensorFlow了。至于英特尔那边,也推出了一个OneAPI,对标老黄的CUDA,不过由于起步较晚,现在还处于发展生态的环节,未来会怎样还不太好说。所以靠着先发优势还有原生支持,导致现在的深度学习,基本上离不开英伟达的GPU和他的CUDA。最近大火的ChatGPT,就用了老黄的HGX主板和A100芯片,而老黄对此也是很有自信的说道:“现在唯一可以实际处理ChatGPT的GPU,那就只有我们家的HGXA100。”没错,没有其它可用的了,这就是老黄的有恃无恐。而随着OpenAI对大模型AI的成功验证,各家巨头对大模型AI的纷纷入局,英伟达的卡已经立马成了抢手货。所以如今的AI创业公司,出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他们的项目报告上,往往会搭上一句我们拥有多少块英伟达的A100。当大家在AI行业纷纷投资淘金时,英伟达就这样靠着给大家卖水——提供AI加速卡,大赚特赚,关键还在于,只有它卖的水能解渴。因为它的硬件以及工具集,已经能影响到整个AI产业的战局和发展速度了。更可怕的是,英伟达的优势已经形成了一种壁垒,这壁垒厚到就连全球第二大GPU厂商AMD都没有办法击穿。所以在AI大浪滔天的现在,能整出属于自己的AI大模型固然重要,但差评君却觉得,啥时候能有自己的英伟达和CUDA也同样不可小觑。当然,这条路也更难。最后,差评君觉得在未来,我们需要抓紧突破的,绝对不只是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相关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整个计算芯片的设计,制造,以及AI生态的建设。新的工业革命已经到来,A...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27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2789.htm

封面图片

【劝退贴——盒马分拣-蜜雪冰城经历分享——你真的考虑好了吗?】

【劝退贴——盒马分拣-蜜雪冰城经历分享——你真的考虑好了吗?】楼主是去年毕业的某211硕士,以前没怎么干过体力劳动,出于对脑力劳动的“背叛”,我决定去找一个体力活儿干干,于是我伪造了高中毕业的学历,在2月底经由一个人力资源公司到了上海的一家盒马生鲜干分拣。分拣场所是在一个灯光暗淡的仓库之中,计件工资,按照“合流”和“一体化”两种计价方式,所谓的合流就是在捡好货物之后不需要自己打包的,一体化则需要自己拿个箱子打包,合流的一件商品2毛五,一体化的一单是1块2,这个“一件”商品不是真的一件商品,而是同一个商品,比如有人买了五瓶矿泉水,这五瓶矿泉水算一件,而一体化,无论你拣了多少商品都是1块2,一体化的一单平均要有10件商品左右,而且还要自己打包,所以拣货员不喜欢干一体化的,但是没法拒绝,被派到什么单就是什么单。拣货员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捡完货物,一般10件商品会给2-3分钟的时间,你需要在这2-3分钟的时间内,用手挎着提包,在面积大约600-700平米且构造复杂的仓库里,用一个扫描枪把商品塞进包里,然后拿着包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地点,一旦超时就会被扣钱。与此同时,在工人们奔跑的另一边,三个管理员(两女一男)在椅子上拿着大喇叭不停地催促人跑快点:“XXX!你干嘛呢!!磨磨唧唧的!“”跑快点!都给我跑起来!”“跑这么慢,还想不想干了?不想干就滚!”你一边需要忍受管理员的呵斥,一边要像被鞭子鞭打的牛一样干活,是的,这是真的牛马,在这里,你不会有任何的尊严,任何的一点小失误都会遭受严厉的呵斥,我每天要听到十几句“草你xx”,甚至没什么失误也会遭到打击,有一次,一个分拣员好像跟一个女的管理员发生了争执,然后另一个女生过去看发生了什么(这个女孩还没有18岁,和她的男朋友一起在这里干分拣),然后那个女管理员看她走过来,就骂她:“滚回去!给你脸了?!看什么看!”,我还听到女管理员这样喃喃自语:“我最近是不是骂的少了,好些人干活不勤快,蹬鼻子上脸了!”紧张而单调的劳动并不让我感到难受,顶多让我感觉到了一些人在劳动中的异化(实际上从研究的目的看,我并不排斥感受这种异化),但是那种充满了威权、严酷的工作环境却让我疲倦,以及内心深深的悲哀——我是学习心理咨询的,我的价值导向大体上是助人的,我并非不知道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冷漠、防御、虚伪、暴力(事实上我在家庭和学校中也体会了不少),但是这种黑色的东西以一种大规模系统性的方式展示在我的面前时,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心理学拯救个人是有可能的,但是拯救社会却是妄想,而从和分拣员同事的交谈中,我在看到力量的同时也看到了底层人民相比于其他阶层更多的迷茫——在这里,没有什么阶级上升/个人发展的太多可能,个人更多地只是无可奈何地接受或者压根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思考这些问题会让人焦虑。金钱和权力的耦合让社会好像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扭曲状态,我在所谓的大厂也工作过,一边是阿里巴巴炫目的写字楼,一边和其旗下公司(盒马)处于原始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从道义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大厂的繁华之下不过是满地的虱子。--------------------先写这么多-------------------我看到有朋友说我是“高高在上”的,如果我让你有了这种感觉,让你受到伤害,我要向你道歉。也许是因为我使用了类似“底层人民”的话,我想这是一种用于讨论的“公共话语”。实际上,我觉得我没有什么资格高高在上,任何人都没有什么资格高高在上,人是平等的。我是农民工的孩子,我是一个贫穷的人,到现在依然是贫穷的人,我爸爸每年年底都要和工友去市政府拉横幅讨薪,以前和我妈出去摆摊,是要被城管追着跑的,在我初三的时候,耗尽积蓄,我家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是一套建于八十年代、大约是我市最为破旧的楼房,当时耗资十八万,我想在某种程度上,我也算是“底层人民”吧?我想讨论的一个核心话题是,当这个社会是充满了竞争和压迫(姑且先用压迫这个词吧,虽然它也不尽客观),我们该怎么办?这种压抑的环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而且包括我们自己都在维持着它的再生产。上文提到的那个“粗鲁”的女管理员,她自己以前就是一线的分拣员,我猜测她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过来的,很多人是可以适应这个环境并且成为这个环境的一分子,当她看到她的领导是用那种粗鲁的方式领导(而且这个方式还切实可行!),在她成为领导之后,她也毫不犹豫地使用了也许她以前讨厌的东西了。这就好比很多父母以某种方式伤害了孩子,虽然孩子厌恶了父母,但孩子长大后,他也很有可能继续以那种方式伤害他的孩子。老子告诉我们要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从个人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好的养生方式,更进一步说,这也契合了消灭善恶对立观念、允许一切发生的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如果一个单独的个人就焦虑抑郁的问题向我寻求建议,我大约会推荐TA尝试一下接纳和允许,但是当这个话题上升到社会层次的时候,我在内心却有着深深的疑虑:我这样做是不是在帮助某种不道义的社会体系?就好比让一个奴隶学会了感恩,的确,他幸福了,但是这就一定合适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或许,我们知道了尊严、自由、平等这些价值观念,如果说进入工厂就要让我抛弃这些观念,我舍不得,但我现在还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方式在工厂中实现这些价值,我该怎么办呢?---------------------------------------------------------------------------------------------------------------4/5更新刚刚在处理一件让我烦心的事情,之前租的房子押金拖了一个多月了也没退给我,合同约定好的是7个工作日,去要钱,对方就说:“又不是不退给你,你不要在这里胡搅蛮缠”,我当时血压就上来了,合理维权被说成胡搅蛮缠了。之前租房子也被中介坑过,上学的时候,导师和我们讨论职业规划,他说:“你们以后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干房产中介,不然不要和别人说你认识我。。。。”言归正传,在盒马干了一个多星期,和我一起去的两个小伙子都跑了。小伙子A跟我说这里钱少还要挨骂,然后第二天就不见了,小伙子B,有一天捡错了商品,然后管理员先骂了他一顿,然后把带他的师傅痛批了一顿,他师傅也很委屈:“我跟他说过了怎么捡,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接着他也跑了。我的忍耐似乎也到了极限,于是当管理员再一次说我跑得慢的时候,我说“那我走吧”,他挥了挥手,我就走了。盒马的人员流动率是极高的,有一个原因是挣不到钱,抛去吃饭的时间,我每天大约要工作11个小时,但是收入却不到100块,因为招的人太多,接的单就少,因为接的单少,所以挣不到钱,员工就跑的多,因为员工跑得多,所以就多招人,恶性循环了不是。在这里,核心的是几个老员工,老员工跑得快,接到的单就更多,之前中介跟我说跑的最快的能拿一万二一个月,然后给我画大饼说希望我也是那个拿一万二的人,但是进去之后发现,老员工的普遍工资就是六七千。接下来我要谈到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好处,那就是晚上睡眠好了不少,基本上就是倒头便睡,我以前可是要在床上磨磨蹭蹭一个多小时才睡着的人啊。说来也奇怪,我算了一下,我大概平均十分钟才接一单,每单大约耗时三分钟,剩下的时间就坐着聊天或者发呆,照理说挺清闲的,但是身体确实非常劳累,胳膊被袋子勒着失去了感觉、腰疼腿疼啥的,而且时间过得非常快,一睁眼一闭眼两小时就过去了,假若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这还真是一份打发时间的好工作。------------------------再次分割---------------------我想是不是我从事的工作种类不对,或者打开的方式不对,换一份体力劳动会不会更好一些?于是,我回到了老家,找了一个蜜雪冰城的兼职工作,一小时10块钱,每天5小时,从8:30到13:30。第一天,给了我一件不知道多少人穿过的脏脏的工服(盒马也一样,给一件从来没洗过的工服),而且这衣服还没发带回家洗,因为洗了没干第二天就没得穿。一小时10块钱的工作,我以为是蛮轻松的,但是接触下来并不是这样,这份工作的主要内容有:1.制作后场原料,煮珍珠、煮芋圆,切柠檬,切橙子,煮布丁,泡红茶、绿茶、四季春茶,煮奶茶,配冰激凌,然后贴效期标签2.根据配方做餐3.前台收银4.做任务,清洗机子、翻倒柠檬橙子、擦拭墙面、拖地、摆放物料。在这里工作不像盒马只需要跑,而是要一心多用,比如说切柠檬的时候也要想着那边的芋圆好没好?泡茶到了哪一步了?那边放着的水接了多少毫升了?效期有没有过期?除了下雨天人少,基本上片刻也不得闲。这份工作同样让我感到难受,再次说明,让我难受的点并不是繁忙的工作,而是管理制度和人际关系。我进去的时候,店里有三个店员,两男一女,最大的女孩A才02年,还有带我的店员B,和入职一个月的店员C,店员B和店员C都是高中还没毕业的年龄。上班第二天,B和C晚上出去跟人打架,B的脸上缝了十几针,问他们打架的原因,C说他也不知道怎么打起来的。C有抑郁症,胳膊上布满了割腕的伤痕,让我看着很痛心。简单说一下让我感到难受的点吧:1.完全命令式的工作方式。2.对错误缺乏容忍,我认为作为新人,犯错是很正常的,即使是老员工也不时会犯一些错误,不必训斥,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3.只有惩罚,没有奖励公司罚门店,门店罚员工,有一天,有个顾客外卖点了5杯餐品,但是有餐品店里没有料了做不了,女孩A就和顾客沟通换别的餐品,然后让我骑个电动车去送餐,我都到地方了,那边顾客说他不要了,然后这笔餐费就扣在了女孩A的工资里,一共33,小半天的工资没了。

封面图片

为什么男人都爱穿大黄靴?

为什么男人都爱穿大黄靴?提起大黄靴,大家自然会联想起“Timberland-踢不烂”的经典产品。但在商业社会发达的今天,人们早就有了一黄各表的能力,拥有了除此之外更多的消费选择。正因此,大黄靴风尚恰恰是最有趣的现象,纵使人类在靴子设计上早就无数次的突破自我,给予了这个商品五颜六色,但男孩们最中意的,也是最常见的,仍然是:黄色的靴子。如果说,膜拜于神祇之下的教众因忠诚自成一派宗教,那人们对大黄靴的狂热追逐,绝对算得上一种宗教。但这种追逐也引来他者的嘲讽。在跟风成为原罪的网络社区里,人们认为那些跳入大黄靴狂潮、昏头购入热门款式的人,不过是被情怀和消费主义洗脑过度,交着最重的智商税,享受最痛的磨脚体验。不仅如此,黄靴过分亮眼的颜色对有的人来说,还得专门思考如何搭配实在太过费劲;不少人提到如果身高不到180,谈资不够的腿长容易被大黄靴吞噬,暴露身材缺陷。如果说中国网友对待大黄靴的态度还是理性批判,那么外国人对待它的态度这是一场时尚霸凌。在Reddit上,一位网友回忆,由于大黄靴多是蓝领工人的标配,所以他小时候穿这双鞋去上学的时候,惨遭同学的校园霸凌。这种霸凌不仅仅是针对个人的,也是针对城市的。在无数网友的社会观察里,纽约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爱穿大黄靴的存在。人们将这一现象归因为上个世纪80、90年代,众多在纽约发迹的嘻哈歌手们带起的风潮。如今,纽约黄靴泛滥已经成为无处翻案的都市传说,这一现象也成了网友们的烂梗源泉。在Timbsoptting小组里,纽约就是只巨大的大黄靴。南来的北往的,所有来到这里的人,脚上都会长出一双黄靴:纽约的圣诞树,头戴扬基帽,脚蹬大黄靴;而纽约好市民蜘蛛侠,脚上也套大黄靴。墨西哥人到纽约,也得来一双组里还列举了不少大黄靴的抽象演绎范例。有在健身房,瞎搞健身器材的;漫步沙滩,脱光上衣也不舍脱鞋的;还有在纽约地铁站里,演绎闺房秘事的等等。每一张meme图都在实锤一件事,只要在纽约,哪里有大黄靴,哪里就有大蠢事。尽管不分中外,时尚弄潮儿都对大黄靴大加批驳,将之称为跟风,但大黄靴的火爆确有其脉络。要知道,靴子从古至今都是青年文化的重要符号:机车党爱 RedWing,足球流氓和朋克喜欢马丁靴,嘻哈歌手爱黄靴。嘻哈文化的传播,使年轻人不但学会了rapper们的手势和嘶吼,同时还有布鲁肯林小伙穿大黄靴的搭配。上个世纪伦敦流氓们经常在帮派斗殴时,切断马丁靴前面的部分,用露出的钢圈猛踢对方屁股。时尚对于潮人来说是一件大事,而对更多人来说只是一件小事。大黄靴的身份,在文化热潮的推波助澜下,从一种小众群体穿搭变成了大众的公式基本款,而人们选择它的理由也变得极为淳朴。翻阅网络论坛上大黄靴的评价,“增高”、“防水”、“耐穿”、“穿个七八年没问题”之类的字眼高频出现。Reddit上关于终生购买的靴子选择中,大黄靴也总出现种草榜单上。在时尚评论家来看,大黄靴的风靡,是属于工人阶级时尚的光荣。他们的理由是大黄靴在初生阶段,曾是工人的劳保用品。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现代工人的认同,一方面是出于对其性能的不屑,而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其地位的反感:“你说大黄靴是工人阶级时尚的代表?哦不,它太时尚了。”Reddit上有人抗议,以光鲜姿态,频繁出没于时尚版块的大黄靴,背刺了它的原生家庭——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群体。工人阶级时尚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曾经底层劳动人民们穿的衣服。时间追溯至第一次工业革命,分工体系创造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工人阶级。矿工、车间工人等类似职业的人都属于这阶层,他们居住在工业区附近,每日通过从事体力劳动来赚取报酬。19世纪初,专供工人穿着的功能性工作服大量出现,面料采用例如帆布、牛仔布等耐用材质,款式上会增加口袋数量,方便存放工具。LeviStrauss为美国西部的矿工、农民、工厂工人制定的工作服,款式包括工装裤、牛仔长裤。在那个年代,一个人如果身着款式粗旷、面料粗糙的工作服,那他大概率就是名体力劳动者。工作服也仅仅是工人阶级时尚里的一支派别。一些出自这一阶层的设计师们,会选择把年少时的时代记忆,重现在服装上。多数这类设计,也可以被称为工人阶级时尚。俄罗斯设计师GoshaRubchinskiy把前苏联时代少先队的口号,印在卫衣上。不知各位是否发现,近年来买衣服的时候,“工装、“机能”之类的字眼频频出现。事实上,脱胎自工人阶级时尚的设计风格,正是最近这几年的一片大红海。早在2015年前后,曾经不被摆上台面、被称为贫民时尚的chav文化,闯进了时尚名利场,收获颇丰。DemnaGvasalia创立的VETEMENTS品牌,也在那个时期,创下三年实现年销售额1亿欧元的战绩。时装秀场被各种喧嚣撞色的宽松运动服占领如今,这场“农村包围城市”的时尚文化运动依旧进行着。走进北京、上海里任何一家潮流买手店,时髦的店员们给顾客推荐的热门款式离不开劳保鞋、工装服。功能性面料,像Gore-Tex面料、Vibram鞋底,也借此热潮成为商家涨价的最佳理由。潮人们的态度自然也更激进些,他们搜罗起原本仅劳动工作者会购买的雨靴、冲锋衣等单品,只为一展自己独特品味,提高社交平台的红心点赞量。奢侈品牌老大哥LV也加入了这场文化运动,在近期推出了和Timberland的联名大黄靴。卖得火热的工人阶级时尚,俨然成为当下时尚界的一大派别。金属部件采用18K金,价值约54万人民币总的来说,曾经劳动人民的耐用着装哲学,倒腾进时尚圈,就变成了富人游戏桌上的一颗小筹码。工人时尚走出贫民窟,尽管表面一团和气,但在有些人眼中,这是对工人文化的剽窃,是新时代下,另外一种形式的阶层资源掠夺。Complex的时尚编辑SamDiss直言,设计师们高傲地忽视了工人阶级身处的贫穷困境,冷漠地将工人文化中窘迫的一面,当作灵感、事业的垫脚石。Reddit论坛上也有网友抗议,认为这是富人们的又一场资本运作。工人时尚被奉之高台,只是方便资本家垄断话语权。事实也的确如此。简单来说,当下的工人阶级时尚就是一场淋漓尽致的消费主义。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街头朋克文化从工人阶级兴起的。人们反主流审美的着装方式、艺术表达,目的在于提出对政治、种族、阶级的抗议。在这场文化运动里,人们的离经叛道,切实地在社会意识、立法变化上产生影响,也催生了后续更多样化的文化艺术形式。但在当下,工人阶级时尚只是简单粗暴的销售概念。不是工人阶级背景的设计师,他们即使没有真实生活经历,也能靠着Pinterest的亚文化图库,捕捉一些疯狂、酷炫、反主流的情绪,进行一些chatgbt式的嫁接加工,做出好卖的“工人阶级时尚”。是的,工人阶级时尚,面临着解读权旁落的困境。这一现状,刨根问底还是得归因于俗气的“钱”字。文科难赚钱,时尚更是烧钱,多数创意相关的工作,经济回报率都比不上理科行业来得稳定,中外皆如此。根据SuttonTrust的2019年的报告,86%的艺术实习岗位(包括戏剧、电视、电影、时尚和音乐)不会支付最低工资,这是所有行业中比例最高的。加上高昂的学费和平时的面料花销,就足以吓跑一众源自底层的学生。低收入背景的人,愈发不会选择在当下这个经济环境,一腔孤勇地闯进一个很有可能加剧贫困状态的行业里。创意领域一直都是富人小...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649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649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