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2013年许小年狠怼林毅夫】网友:现在看事实是啥via

Non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林毅夫:中国经济不会步日本后尘

林毅夫:中国经济不会步日本后尘中国全国政协常委林毅夫称,中国经济可以维持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不会出现像日本一样的情形。据中新社报道,担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的林毅夫,星期二(3月5日)在全国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林毅夫说,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人谈论日本经济会超越美国,结果不仅没超越,还与美国差距一路加大。他说,日本的情况不会在中国发生。20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放缓。尽管中国目前也面临老龄化挑战,但林毅夫称,对经济增长而言劳动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效劳动,即劳动力数量乘以劳动力质量。从中国人口看,过去是“数量红利”,现在是“质量红利”。林毅夫还提到,日本20世纪90年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越美国,产业技术同样属于世界最前沿,但因美国技术打压,日本放弃了半导体芯片这一先进产业。中国在新经济绝大多数领域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且具备人才、市场等方面优势,哪怕有些技术稍有落后,中国也可利用新型举国体制来进行技术研发和突破。产业政策支持方面,林毅夫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认为政府不该制定产业政策,由此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停滞,生产力水平也处于相对停滞状态。“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用产业政策能够追赶上发达国家,也没有一个发达国家不用产业政策能够继续维持技术领先。”林毅夫说,中国这些年能在新科技领域有所突破,离不开政府的产业政策。他说,中国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会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可以维持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不会出现像日本一样的情形。2024年3月5日5:10PM

封面图片

网易网友对林毅夫言论的回应:via

封面图片

林毅夫:科学落实防疫方针并非层层加码

林毅夫:科学落实防疫方针并非层层加码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中国当前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时,要做到科学防疫,不能滥用权力,层层加码。北京大学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今天在《北京日报》撰文时提出上述看法。他说,就当前来讲,在疫情防控上,要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但在落实上要做到科学、有效,不能在落实当中滥用权力,层层加码。在落实防疫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原则,开动脑筋,因地制宜,而不是层层加码。层层加码本质上是一种懒政的表现。林毅夫说,各地在争取动态清零以后,要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由于疫情已经两年多,在一些封控城市,很多中小微企业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在这种状况下,一定要出台有效的政策来共渡难关,像减税、免税、减租金、贷款延期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必要的。同时,中国的救助也要关注受疫情冲击的个人和家庭。在救急措施之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也要发力,包括支持新基建,为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条件。通过多方的努力,中国今年保持5.5%左右的增长还是有可能的。他认为,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是经济工作应该有的一条底线。中国必须努力保持增长,这样可以增强信心,其他国家也会对中国有信心,这是对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外驾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好办法。谈及中国经济目前面对的挑战,林毅夫指出,从国外看,美国总统拜登2021年上台以后,试图在政治上孤立中国,进而在经济上联手民主同盟国家和中国脱钩。中国是石油和粮食的主要进口国,俄乌战争会使中国进口成本增加,影响短期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讲,经过这次俄乌战争,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不信任和安全局势的紧张一时间注定难以消除。有些势力试图浑水摸鱼,推动欧洲与中国在经济、贸易上脱钩。这些是国际环境中出现的重大新挑战。...发布:2022年6月13日12:24PM

封面图片

林毅夫:数字经济可助中国“换道超车”

林毅夫:数字经济可助中国“换道超车”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将实现“换道超车”,发展数字经济是其中关键。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担任院长的林毅夫,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提出上述观点。林毅夫说,数字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组成部分,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具有研发周期短、技术迭代快的特点。他认为,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为特征的新技术发展方面,中国有比较优势。发展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换道超车”的机会,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林毅夫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有望与其他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用数字化缩短落后产业追赶周期,保持领先产业的优势,提升快要失去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发展数字经济是中国在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很好机遇。林毅夫也提醒,数字经济建立在数据要素基础上,涉及海量个人信息。要注意合理使用及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利用数据形成的垄断等问题,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国内更多平台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垄断反过来变成创新的障碍。他也指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在服务业上进展较快,但在制造业上还有差距,需要针对不同产业特性提供相应的措施,克服法律法规滞后于产业发展等障碍。发布:2021年12月19日8:25PM

封面图片

林毅夫: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林毅夫: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星期六(4月8日)在中国官媒《经济日报》发文说,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同时他也强调,对经济增长而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未来的经济政策,一方面需要提升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增强消费者对收入增长的信心。这篇刊发在《经济日报》头版的文章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以高质量为导向的发展,在发展基础上实现高质量,这就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当前在创新方面具备三个优势。一是后发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除了原始创新,还拥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创新来源的后来者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奇迹,原因之一就是利用后发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实行进口替代并转而出口,这方面的空间非常巨大。二是换道超车优势。以数字为生产要素的新经济方兴未艾,其特性是新技术研发周期较短、人力资本投入较大。在新经济领域,中国不仅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而且作为14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力资本雄厚、国内市场广阔,再加上产业配套齐全等条件,都有利于新技术取得突破和快速发展。这一优势较为独特,是其他一些国家在追赶阶段时所没有的。三是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遭遇国际格局加速演进、外部打压遏制而被“卡脖子”的问题,是中国在利用后发优势进行追赶时面对的困难。不过,中国大部分制造业还处于相对传统的领域,被“卡脖子”的可能性较低。在高新技术领域,一是技术一般为多个发达国家所拥有,二是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投入,突破后能带来多大利润取决于有多大的市场,中国拥有庞大市场规模,这是任何高科技企业取得技术突破之后获取利润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对于一些的确可能“卡脖子”的技术,可以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来攻关。林毅夫在文章中说,除了这些创新优势,中国还有人口质量红利的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有效劳动。中国虽然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但人口质量的红利随着新增劳动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持续增长。而且,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减轻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挑战。...

封面图片

林毅夫:人类未来每周或只需工作一天

林毅夫:人类未来每周或只需工作一天对于ChatGPT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的问题,中国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有了人工智能“加持”,未来人类每周可能只需工作一天。据中新社报道,担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的林毅夫星期三(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上说,与其担心,人们更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在当天举行的“世界经济展望”分论坛上,林毅夫说,面临变革性技术的兴起,人们一方面会看到生产力提升、机遇增加;另一方面,又觉得这对就业、工作岗位以及生活方式带来了挑战和威胁。“应对这种挑战,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吸取经验和教训”,林毅夫说,在工业化之初,当人类发现机器可以做得更好时,也曾担心自己的工作被取代。但现在回头来看,这种技术发展和进步需要人们用全心来拥抱,因为生产力提高是人类进步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林毅夫并不否认技术变革会让一些工作岗位消失、一些岗位减少,但他认为,这同样给人们更多机会来享受生活。比如在工业革命初期,几乎所有人每周都需要工作七天,每天12小时;现在人们每周只用工作五天,每天8小时。未来当人工智能承担了大量工作,人们可能每周只用工作一天,每天5小时,所以要拥抱这样的机会。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