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10年前的手机:

Non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你以为的30年前的飞机

封面图片

实际上10年前的手机

封面图片

你现在能刷手机 全靠他50年前的一句话

你现在能刷手机全靠他50年前的一句话戈登·摩尔,图片来源:维基百科至此,从肖克利博士手下出走的仙童“八叛徒”全部作古,属于他们的时代终结了,但他们带给人类的珍贵财富却令他们永垂不朽。1、“叛徒”带头“卷”芯片故事要从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Shockley)说起。这位科学家在贝尔实验室与其他人共同发明了晶体管,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威廉·肖克利,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为了赚更多钱,肖克利在1955年创办了自己的实验室——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实验室坐落于美国加州的帕洛阿尔托。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你可能对这个城市有点陌生,但这里曾经孵化过许多巨头公司,如今仍然是很多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它有一个更家喻户晓的称呼——硅谷。肖克利是位非常优秀的物理学家,但他没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公司仅仅创立6个月,很多员工就对他产生了极大不满。1957年9月18日,罗伯特·诺伊斯伙同7位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同事集体向肖克利递上辞职信。肖克利当时大发雷霆,将这8位年轻人痛斥为忘恩负义的叛徒,这就是“仙童八叛徒”的由来。当时肖克利没想到的是,这几个人会在未来成为硅谷的传奇,后来就连肖克利本人也改口把他们称为“八个天才的叛逆”。“八叛徒”合照,从左到右依次为:戈登·摩尔(GordonMoore)、谢尔顿·罗伯茨(SheldonRoberts)、尤金·克莱尔(EugeneKleiner)、罗伯特·诺伊斯(RobertNoyce)、维克多·格里尼克(VictorGrinich)、朱利亚斯·布兰克(JuliusBlank)、金·赫尔尼(JeanHoerni)和杰·拉斯特(JayLast)。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八叛徒”离开肖克利后就创立了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导体公司。仙童这一名字与硅谷紧紧相连,毫不夸张地说,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创立标志了硅谷的诞生。1968年,由于仙童半导体公司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历史又一次重演。摩尔叛离了仙童,与集成电路发明者的罗伯特·诺伊斯以及安迪·格罗夫一起创办了英特尔公司,就此开启了“三位一体的英特尔传奇”之路。1965年,摩尔受《电子学》杂志邀请,写下了《将更多的元件塞进集成电路》。在这篇仅有4页的文章中,摩尔通过几年的数据整理,写下了著名的摩尔定律:在未来十年内,单位面积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年翻一番。在1975年,摩尔可能是发现这样的速度太“卷”了,于是他又将摩尔定律改为每两年翻一番。论文内容,介绍在未来十年内,单位面积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年翻一番。图片来源:《将更多的元件塞进集成电路》可能就连摩尔自己都没想到,这短短数行字会成为未来半个世纪半导体的发展规律,被全世界努力追赶。之后著名的每18个月翻一番的摩尔定律,其实是由后来的英特尔CEO大卫·豪斯在此基础上所做的改动,他不仅改变了时间,还将晶体管数量翻一番曲解成“性能提高一倍”。摩尔定律诞生后,全世界半导体公司都开启了行业“内卷”之路,商业化时代的摩尔定律成了一种促销手段,变成了一条经济定律。2、摩尔定律晶体管的“瘦身”为什么晶体管数量能够实现短时间的翻倍呢?摩尔定律为什么能够成立呢?这些问题要从晶体管开始讲起。晶体管就像两个首尾相连的二极管。两边是同类型半导体,中间是另一种类型的半导体。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电流能通过它,但是当我们给中间的半导体施加电流,只要电流能达到一定阈值,晶体管就被导通,相当于打开了开关,而在阈值以下,晶体管则相当于断路。这种通过调节电流实现自由开关的功能就是晶体管最重要的功能,它打开了数字电子学与数字储存器的大门。不同大小的晶体管,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人类将很多晶体管与其他元件相互组合,构成各种类型的逻辑电路——与、或、非等门电路,这些电路可以组合成各种计算功能。相比于普通电路,这种电路不仅运算速度更快,还可以做得很小,方便集成到各种微型设备中,这就是所谓的集成电路,它正是现代互联网和你身边的电脑、手机的“鼻祖”。晶体管数量越多,构成的逻辑电路越多,我们能同时运算的数字就越多,从而构成越快的集成电路,这就是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的原因。集成电路内部晶体管,图片来源:维基百科通过以上描述你可以发现,相同芯片架构下,晶体管的数量其实决定了芯片的性能。那如何实现单位面积芯片晶体管数量翻倍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将每个晶体管面积变为原来的1/2。早期芯片只有二维排列,将晶体管看成一个长方形,只要它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0.7倍,0.7x0.7=0.49,就可以实现单个晶体管面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了。晶体管的长和宽变为原来的 0.7 倍,其栅极长度自然也会变为原来的 0.7 倍。什么是栅极?栅极在晶体管中的作用类似于栅栏,它可以拦住电子,也可以让电子通过。它的功能就是通过调节栅极的电流,以实现调节流过晶体管的电流强度的作用。栅极其实是晶体管功能的核心所在,因此科学家选择将最小栅极长度作为衡量工艺进步的标准,这就是商业宣传中常说的芯片制程。这下你应该知道为什么手机厂商宣传的芯片制程(从14纳米、10纳米到7纳米再到5纳米),每次进步都是按照0.7的比例缩小了吧。当然,由于晶体管的三维堆叠技术的发明、芯片频率的进步和物理极限等原因,现在的芯片已经“卷”不动晶体管数量了,也无法实现摩尔定律的晶体管翻倍定律。所以英特尔才无奈地将摩尔定律改为“性能提升一倍”。所谓芯片制程也变成了一种象征意义,为了遵循摩尔定律所创造的营销方式,不再代表实际芯片的最小栅极长度了。半导体行业历经半个多世纪,都在按照摩尔定律发展。从第一枚商用芯片的2250个晶体管,到现在一枚小小的CPU包含的数百亿个晶体管,都是万千工程师智慧的凝结。半导体厂商越来越“卷”,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芯片效能不断提升,价格自然也降低了。现在你能享受到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技术的快速变革和创新,都离不开人类对摩尔定律的坚守。3、摩尔定律要消失了吗?可惜的是,随着新工艺节点的不断推出,工艺制程也在一步步向着物理极限逼近,导致摩尔定律无法持续。对于摩尔定律达到极限的原因,可能你听的最多的就是量子隧穿效应。晶体管如果持续缩小,甚至可能到达几个原子的尺寸。在这个尺度下,量子效应会大大增强。这时,不需要给栅极施加电流,某些电子就可以直接从发射极直接流向集电极,这意味着晶体管的功能受到很大削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为了能继续减小栅极大小,人类也提出了各种解决手段,例如将栅极材料替换成高介电材料,以防止电子的穿透。或者将栅极做成类似鱼鳍的叉状3D架构,用立体结构取代平面器件来增强栅极的控制能力,以减小量子隧穿对芯片的影响。但这些方法都只是“缓兵之计”,如果没有材料学上的突破性进展,随着晶体管数量的增加,生产成本会不断增加,晶体管的性能提升也会遇到瓶颈,终有一天摩尔定律会“死去”。有预测认为,摩尔定律的极限将在2025年左右到来,但也有乐观的人认为还能持续更久。这几年,随着AI时代的到来,关于摩尔定律已死的讨论越来越多,其实摩尔本人也预见了摩尔定律失效的那一天。早在2015年,摩尔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摩尔定律不会永远有效,但如果良好的工程技术得到应用,那么摩尔定律仍...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585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5851.htm

封面图片

华为Mate 50 Pro 10倍抗摔的昆仑玻璃 让网友想到了7年前的moto手机

华为Mate50Pro10倍抗摔的昆仑玻璃让网友想到了7年前的moto手机昨天,华为Mate50Pro正式发布,该机首发昆仑玻璃。官方称“华为昆仑玻璃材质经过24小时高温纳米晶体生长、108道微晶原材及面板加工工序、1600度铂贵金属熔炼工艺的打造,在抗冲击方面可以做到坚若磐石”。它通过复合粒子强化注入,一片昆仑玻璃的面板中就有数亿亿个高强度纳米晶体,抗冲击阻开裂。华为昆仑玻璃还获得了业界首个瑞士SGS五星抗跌耐摔认证,Mate50Pro昆仑玻璃版整机耐摔抗跌落能力相比普通玻璃提升至10倍。对此,有网友想到了摩托罗拉7年前发布的一款手机,国行版命名为motoX极,美版命名为DROIDTurbo2,和华为Mate50Pro类似,motoX极采用“不碎屏”技术,机身坚固。具体来说,motoX极搭载的是5.4英寸Moto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显示屏,该屏幕由五层创新保护结构组成,可以吸收手机跌落时所受冲击力,从而保持触摸屏的正常表现及屏幕的完整性。第一层是一体化的硬铝材质基座,能够在手机摔落的时候分散着力,为屏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第二层为AMOLED柔性显示屏,不仅具有像素密度更高、色域范围更广、响应时间更快等特性,还能够吸收外力,避免碎裂;第三层采用了双触摸架构,提供双重保障,当主触摸架构失灵时,辅触摸架构依然能确保手机的正常使用;第四层为通透防碎内层,在额外提供一道保险机制外,还能展现AMOLED柔性显示屏的靓丽色彩;第五层为极御防碎外层,采用较为精密的防护材料,能够抵御来自外部的冲击和创伤。当时联想为了证明这款手机非常“抗造”,官方提供4年内碎屏保修的售后保障服务。motoX极,美版名为motoDROIDTurbo2...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334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3343.htm

封面图片

十年前,刚开始大家以为只是扫黄by匿名投稿

封面图片

一百年前的洗衣机,你见过吗?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