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澄清“水稻上山”非开山造田
中国官方澄清“水稻上山”非开山造田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提出的“水稻上山”想法引发部分网民批评,中国官方解释,“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并称“不存在网民质疑的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等情况”。《农民日报》星期五(6月23日)在微信公号发布对中国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的专访。面对《农民日报》记者提问很多人不理解朱有勇的“水稻上山”想法,并质疑山上种水稻不切实际的问题,不具名的负责人回应说,“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像种玉米一样种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负责人强调,这些田本来就有,不存在网民质疑的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等情况,也不会破坏生态。“这个栽培模式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广”。针对有网民质疑在丘陵山区搞高标准农田建设破坏生态,费钱费力还不讨好,负责人在访问中回应,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由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负责人说,中国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约4.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74%。在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些地不仅要种,还必须要种好,就需要通过把斜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提高这些耕地的产能。负责人称,中国对在坡耕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因地制宜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比如,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水资源、气象条件等,不同条件有不同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像雨水多的地方要采取建护坡、田坎等农田防护措施,避免产生塌方和泥石流;建设选址要合理,禁止在25°以上坡地、生态红线区域内建设高标准农田,特别是不得借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名,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垦山、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