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其实没人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家关心的是如何从发生的事件之中”享乐“,获取与性快感类似的快感体验,从这个角度可以说,
##每日语言辨析昨晚在读《恋人絮语》的时候,我总是能感觉到各类的既视感,这种既视感并不完全来自于自己恋爱的体验,或者说除去恋爱体验之外,巴特对恋人话语的描写实际包含了更多的生活情景,我今天终于想明白这是什么了。这个既视感其实来自我在浏览国内公共话语平台(比如,微博,知乎,抖音等等)时的感受,这些平台对”事件“(event)的讨论,目的都不是了解或者解释事件本身,而是通过把事件符号化,再通过这些符号获取快感。比如印度疫情这个事件,在这些平台对于这个事件的所有解释和解读,目的都是把事件符号化(印度的火葬场,印度的恒河节日,印度和中国的对比),在通过这些符号为读者提供了享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其实没人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家关心的是如何从发生的事件之中”享乐“,获取与性快感类似的快感体验,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参与这些公共平台讨论的主体其实更像是一种只有爱欲这一个维度的机器,这些平台则为这些爱欲机器提供符合其爱欲结构的快感符号。而这些爱欲结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替代”大他者“的享乐,比如通过一些符号让人感受到大他者是站在我这一边的,大他者的言语就是这些爱欲机器的言语,这样可以获得快感(比如共青团,胡锡进他们的微博,都是提供这类快感的营地),还有一类是对”客体小a“的享乐,比如凝视某些明星,美人,帅哥的微博,通过客体小a获取快感。而《恋人絮语》这本书中也描写到,我们在很多的情景之下所说的这个”恋人“符号,其实重点不是人,而是这个人能为你提供享乐。所以,这本书里描述的很多的”情景“,和情景之中恋人的话语,和微博这些平台的讨论是何其相似,这真的是非常有趣。当然,《恋人絮语》这本书本身就是对这件事的反思,希望大家也能读读它,思考一下自己是如何看待恋人和自己的爱欲的,如何安置自己的爱欲,我认为这比读《会饮篇》更有帮助一些。
在Telegram中查看相关推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