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金"(Orichalcum)是一个源自古希腊文献的神秘金属,最著名的提及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尤其是在描述亚特兰蒂斯岛的富

"神金"(Orichalcum)是一个源自古希腊文献的神秘金属,最著名的提及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尤其是在描述亚特兰蒂斯岛的富饶时。据柏拉图所述,亚特兰蒂斯岛的建筑中广泛使用了这种金属,它在亮度和价值上仅次于金。神金被描述为一种特殊的合金或金属,因其独特的光泽和价值而闻名。古代文献中对神金的确切成分和外观描述不一,有些文献暗示它是一种比金还要贵重的金属,而有些则将其描述为一种特殊的合金。在柏拉图的描述中,神金被用来装饰神庙和制作各种装饰品,显示了其珍贵和美丽。尽管有许多关于神金可能的现代对应物的猜测,包括黄铜、金铜合金等,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古代文献中描述的神金与这些物质完全一致。由于缺乏具体的科学证据和详细的古代制造方法,神金的真实性质仍然是一个谜,更多地属于神话和传说的范畴​via匿名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新研究揭示古希腊和古罗马几乎不存在痴呆症

新研究揭示古希腊和古罗马几乎不存在痴呆症南加州大学最近的一项分析显示,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医学文献很少提到严重的记忆力衰退,这表明现代广泛存在的痴呆症源于现代环境和生活方式。这项由南加州大学领导的研究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杂志》上,进一步证实了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痴呆症是现代环境和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这一观点,而久坐不动和暴露于空气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罪魁祸首。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观察第一作者、南加州大学莱昂纳德-戴维斯老年学学院大学教授凯莱布-芬奇(CalebFinch)说:"古希腊人很少很少--但我们发现了类似轻度认知障碍的状况。"第一作者、南加州大学莱昂纳德-戴维斯老年学学院大学教授凯莱布-芬奇说:"当我们研究到罗马人时,我们发现至少有四种说法暗示了罕见的晚期痴呆病例--我们无法判断这是否是阿尔茨海默氏症。因此,从古希腊人到罗马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古希腊人认识到,衰老通常会带来我们认为是轻度认知障碍或MCI的记忆问题,但不会像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其他类型的痴呆症那样导致记忆、语言和推理能力的严重丧失。芬奇和合著者、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家斯坦利-伯斯汀(StanleyBurstein)仔细研究了希波克拉底及其追随者撰写的大量古代医学著作。文中列举了老年人的疾病,如耳聋、头晕和消化系统疾病,但没有提到记忆力衰退。几个世纪后的古罗马也提到了这一点。盖伦指出,一些老人到了80岁就开始难以学习新事物。老普林尼(PlinytheElder)指出,元老和著名演说家瓦莱里乌斯-梅萨拉-科维努斯(ValeriusMessallaCorvinus)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名字。环境因素与提斯曼人研究芬奇推测,随着罗马城市越来越密集,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此外,罗马贵族使用含铅厨具、含铅水管,甚至在葡萄酒中添加醋酸铅以增加甜味--在不知不觉中,他们自己也中了这种强力神经毒素的毒。一些古代作家认识到了含铅材料的毒性,但直到20世纪,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进展甚微。一些学者将罗马帝国的灭亡归咎于铅中毒。在撰写这篇论文时,芬奇不仅想到了罗马帝国或希腊人。在缺乏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口数据的情况下,芬奇转向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古代老龄化模型:今天的美洲印第安提斯曼人(Tsimane),玻利维亚亚马逊河流域的一个土著民族。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一样,提斯曼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工业化前的生活方式,他们非常喜欢运动,而且痴呆症的发病率极低。由南加州大学伦纳德-戴维斯学院心理学、老年学和预防医学教授玛格丽特-加茨领导的一个国际认知研究小组发现,在提斯曼老年人中,只有约1%患有痴呆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美国阿尔茨海默氏症协会(Alzheimer'sAssociation)的数据,生活在美国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11%患有痴呆症。芬奇说:"提斯曼的数据相当深入,非常有价值。这是记录最详实的老年痴呆症发病率极低的庞大人群,所有这些数据都表明,环境是痴呆症风险的一个巨大决定因素。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提出这些问题的模板。"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5232.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5232.htm

封面图片

开启热电技术的未来 - 科学家发现拥有超大塞贝克系数的材料

开启热电技术的未来-科学家发现拥有超大塞贝克系数的材料维也纳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镍金合金是一种出色的热电材料,在将热量转化为电能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效率。这一发现挑战了人们对热电金属的传统看法,为其在各种技术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镍金合金热电效应示意图。资料来源:FabianGarmroudi利用热电发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自20世纪中叶以来,它们一直被用于太空探索中产生电能,但热电也被用于日常应用,如便携式冰箱。此外,它们还可用于工业环境,将废热转化为绿色电力,这只是其中一种潜在的应用。热电效应基于带电粒子的运动,这些粒子从材料较热的一面迁移到较冷的一面。这就产生了一个电压,即所谓的热电电压,它抵消了电荷载流子的热激发运动。塞贝克系数以德国物理学家托马斯-约翰-塞贝克(ThomasJohannSeebeck)的名字命名,是衡量材料热电性能的重要参数。这里的重要条件是正负电荷之间不平衡,因为它们会相互补偿。MichaelParzer、FabianGarmroudi和AndrejPustogow(左起),背景是显示所有固体元素电子结构的周期表。图片来源:维也纳工业大学该研究的第一作者FabianGarmroudi解释说:"虽然塞贝克早在200多年前就发现了普通金属的热电效应,但如今金属几乎不被视为热电材料,因为它们的塞贝克系数通常很低。一方面,铜、银或金等金属具有极高的导电性;另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塞贝克系数非常小。"性能卓越的镍金合金现在,维也纳工业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成功地找到了具有高导电性和超大塞贝克系数的金属合金。磁性金属镍与贵金属金混合后,其电子特性发生了根本变化。当加入约10%的镍后,金的淡黄色立即消失,热电性能迅速提高。塞贝克效应增强的物理根源在于电子随能量变化的散射行为,这种效应与半导体热电效应有着本质区别。描述所有固体元素电子结构的元素周期表。资料来源:FabianGarmroudi、MichaelParzer、AndrejPustogow由于镍原子的特殊电子特性,正电荷的散射比负电荷更强,从而产生了所需的不平衡,并因此产生了很高的热电电压。"想象一下两位选手之间的赛跑,其中一人在自由跑道上奔跑,而另一人则必须通过重重障碍。当然,在自由跑道上的那个人比对手跑得更快,而对手则不得不放慢速度,更频繁地改变方向。"该研究的资深作者安德烈-普斯托戈夫(AndrejPustogow)这样比较金属热电中的电子流。在本文研究的合金中,正电荷被镍电子强烈分散,而负电荷几乎不受干扰地移动。镍金合金具有极高的导电性,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塞贝克系数,因此其热电功率因数值创下了历史新高,远远超过了传统半导体的热电功率因数值。FabianGarmroudi解释说:"在相同的几何形状和固定的温度梯度下,产生的电能比任何其他已知材料都要高出许多倍。此外,高功率密度可能会在未来大规模应用于日常领域。以目前的性能为例,智能手表已经可以利用佩戴者的体温自动充电。"镍金合金仅仅是个开始"尽管黄金是一种昂贵的元素,但我们的工作代表了一种概念验证。我们能够证明,不仅半导体,金属也能表现出良好的热电特性,从而使其适用于各种应用。"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MichaelParzer解释说:"与半导体相比,金属合金具有各种优势,尤其是在热电发电机的制造过程中。"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实验证明镍金合金是非常好的热电材料并非偶然。MichaelParzer说:"甚至在开始实验工作之前,我们就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出了哪种合金最合适。目前,该研究小组还在研究不需要昂贵的金元素的其他有前途的候选材料。"...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753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7533.htm

封面图片

《断易天机》新刻元龟会解断易神书

名称:《断易天机》新刻元龟会解断易神书描述:《断易天机》是成书于明万历丁酉(公元1597年)年间的一部秘藏绝版书,一度流入日本,是久已淹没失传的珍贵文献。该书的真实作者已无法考证。该书是集中国古代易学大师、卜筮名家权威著作于一书的卜筮总集,堪称卜筮万有文库。该书自成体系,既有入门的基础知识,又有提高的专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学术上有权威性,严肃性,又不乏趣味性,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该书提出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为《火珠林》、《卜筮正宗》、《增删卜易》等书所不具备。该书是将易理与火珠林卜筮法有机结合的典范。因此本书是火珠林卜筮法卜筮新手的最好教科书,也是卜筮名家案头必备的辞书。链接:https://www.aliyundrive.com/s/5oEpisR3tb4大小:444M标签:#六爻#断易天机来自:雷锋版权:频道:@shareAliyun群组:@aliyundriveShare投稿:@aliyun_share_bot

封面图片

比利时出土距今已有1000年历史的完整大脑组织

比利时出土距今已有1000年历史的完整大脑组织从约10世纪的Sint-Maartenskerk(比利时伊普尔)教堂墓地出土的一个人的大脑,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褶皱的组织仍然柔软潮湿,被氧化铁染成橙色。资料来源:亚历山德拉-莫顿-海沃德(AlexandraL.Morton-Hayward由牛津大学研究生亚历山德拉-莫顿-海沃德(AlexandraMorton-Hayward,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领导的牛津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对以前认为考古记录中大脑的保存极为罕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研究小组编制了一份新的保存人类大脑的档案,其中强调神经组织在防止腐烂的条件下,实际上比传统认为的保存得更为丰富。该全球档案利用了十多种语言的原始资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考古文献研究,其大脑数量是之前编制的20倍。牛津大学博士生、法医人类学家亚历山德拉-莫顿-海沃德(AlexandraMorton-Hayward)拿着在福尔马林中保存了200年的大脑的两个小脑半球。图片来源:GrahamPoulter全球调查结果和历史意义这项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院刊B》上的工作汇集了来自六大洲(不包括南极洲)两百多个来源的4000多个保存完好的人类大脑的记录。其中许多大脑的历史长达1.2万年,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的记录中。通过翻阅文献和向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求证,我们发现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古人类大脑考古遗址,包括石器时代瑞典的湖床海岸、公元前500年左右伊朗的盐矿深处,以及印加帝国鼎盛时期的安第斯火山山顶。约200年前,一个人的大脑碎片被埋葬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人公墓(英国布里斯托尔)。从积水严重的坟墓中挖出的尸骨中没有其他软组织幸存。资料来源:AlexandraL.Morton-Hayward从埃及和韩国皇室、英国和丹麦僧侣,到北极探险家和战争受害者,各种各样的人身上都保存着这些萎缩变色的组织。文物保护中的环境因素共同作者、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艾琳-索普教授说:"这一古代大脑的记录凸显了从高纬度北极到干旱沙漠等一系列大脑保存环境"。数据库中的每一个大脑都与同一地区的历史气候数据进行了比对,以探索它们在何时何地被发现的趋势。分析揭示了与不同时期保存方式相关的环境条件模式,包括脱水、冷冻、皂化(脂肪转化为"墓蜡")和鞣制(通常用泥炭形成沼泽体)。埋葬在费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第一浸信会教堂(建于1698年)的一个人的完整、缩小的大脑。该墓地在18世纪末黄热病肆虐后被淹没,共发掘出40多个大脑。资料来源:亚历山德拉-L-莫顿-海沃德1300多个人类大脑是唯一被保存下来的软组织,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为什么大脑会在其他器官消亡的情况下依然存在?有趣的是,这些大脑也是档案中最古老的,其中有几个可以追溯到上一个冰河时代。这些最古老大脑的保存机制仍然未知;不过,研究小组认为,分子交联和金属络合--蛋白质和脂质在铁或铜等元素存在的情况下融合--是神经组织可能长期保存的可行机制。法医影响和未来研究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亚历山德拉-莫顿-海沃德(AlexandraMorton-Hayward)说:"在法医领域,众所周知,大脑是人死后最先腐烂的器官之一,然而这个巨大的档案清楚地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大脑还能存活下来。这些情况是环境因素,还是与大脑独特的生物化学有关,是我们当前和未来工作的重点。我们在这些考古大脑中发现了数量惊人、种类繁多的古代生物分子,探索它们能告诉我们的关于我们祖先生与死的一切,令人兴奋"。牛津大学博士生、法医人类学家亚历山德拉-莫顿-海沃德展示保存完好的千年前大脑的神经褶皱。图片来源:GrahamPoulter共同作者、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罗斯-安德森(RossAnderson)博士说:"这些古老的大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让我们对人类的早期进化有独特的见解,比如古代疾病的作用。"发现保存下来的软组织是生物考古学家的宝库:与硬组织相比,软组织通常能提供更深入、更广泛的信息,但只有不到1%的保存下来的大脑接受过古代生物分子的研究。这项研究中描述的4400个未开发的人类大脑档案可能会为我们的历史提供新的独特见解,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的健康和疾病,以及人类认知和行为的演变。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523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5231.htm

封面图片

全球热议“室温超导”新突破 一场新的能源革命要来了?

全球热议“室温超导”新突破一场新的能源革命要来了?一对金刚石砧之间加压时,一种由氢、碳和硫组成的新型金属化合物在21摄氏度下表现出超导性可以预见,一旦常温超导体技术成熟应用,一个高效率机器、超灵敏仪器和革命性电子产品的新技术时代即将到来,届时或将引发一场新的能源革命。迪亚兹团队通过实验,创造出了一种在室温和相对较低压力的可在实际条件(Practicalconditions)下工作的“超导体”。该超导体由氢、氮和镥(Lu-N-H)三种金属元素材料混合、放置在“金刚石压砧”装置中加压,在约21℃温度下、以及1万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下进入超导状态,失去了对电流的阻力,从而实现这种新型超导体在室温环境中应用的可能。(注:人类已经可以在5-6万个大气压下合成钻石)同时,3月9日凌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题目为《N掺杂氢化镥中近环境超导性的证据》。时间戳显示,这篇论文在2022年8月投出,今年1月18日被Nature接收。这意味着,未来在常规条件下,这种“超导体”有望应用于飞行器、量子计算机、磁悬浮交通、超导医疗、核聚变反应堆“磁封闭体”、超导重力模拟等诸多场景中。人类向着长久以来希望创造出具有最优效率电力系统的目标又迈近了一步。可以预见,一旦常温超导体技术成熟应用,一个高效率机器、超灵敏仪器和革命性电子产品的新技术时代即将到来,届时或将引发一场新的能源革命。该消息传开,全球都在热议,相关问题已直接冲上知乎热搜第一,Reddit话题热度也在攀升。“这是可用于实际应用的新型材料的开端,”迪亚兹表示,这将是一项重塑21世纪的革命性技术。有了这种技术,人类就将进入一个超导社会,你将不再需要电池之类的东西,这些材料“绝对可以改变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不过,由于该团队在2020年10月发表的一篇类似论文受到质疑,最终导致英国《自然》杂志撤稿,这表明迪亚兹的这一新研究成果仍可能将面临学术界人士的质疑。美国双周刊科学杂志ScienceNews认为,这项研究可能会面受到非常严格的审查。随后,迪亚兹(RangaDias)3月9日对媒体表示,已多次重复实验,有信心过审,对其团队此次的全新发现充满信心,但他同时还指出,“要将我们对室温超导新材料的发现应用到任何规模的现实世界中,还需要几年的艰苦工作。”一位国内的大学物理教授王利(化名)告诉钛媒体App,这个实验结果对于凝聚态物理的意义远大于超导实用技术,它发现了个新的途径去寻找高温超导材料。另一位行业人士称,“高压常温超导很难商业化”。从资本市场看,截至钛媒体App发稿前,“超导”板块个股集体高开。永鼎股份、百利电气、法尔胜一字涨停,宝胜股份(维权)、西部超导、西部材料涨超5%,东方坦业、联创光电、汉缆股份等跟涨。那么,美国科学家团队重提“室温超导”,这回能获科学界认可吗?百年超导研究之路一个多世纪以来,室温超导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字面意思上,超导就是超级导电之意。根据导电性能,可以将物质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其中在导体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它们可以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移动,形成电流。超导体是在一定温度(定义为超导临界温度)之下电阻为零。尽管严格意义上的零电阻无法测量出来,但多个实验表明,超导材料的电阻率要比导电性最好的金属如银、铜、金、铝等要整整低了10个数量级。一块磁铁悬浮在一个用液氮冷却的超导体上这意味着,在闭合超导线圈中感应出1A的电流,需要近一千亿年才能衰减掉,比我们宇宙的年龄138亿年还要长。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超导态下电阻为零。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曼林·昂尼斯(HeikeKamerlinghOnnes)发现,把汞冷却到-269摄氏度时电阻会突然消失,电子会在其中无阻碍地运动。后来,他又注意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汞相类似的特性,他将这种特殊的导电性能称之为“超导态”——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超导现象。昂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并制出液态氦而荣获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新的超导材料相继被发现,一波接一波冲击更高的超导临界转变温度,每次发现都推动着科学家投身相关的研究热潮:1957年,第一个真正能描述超导现象的BCS理论诞生,由美国科学家JohnBardeen、LeonCooper和JohnSchrieffer基于“波粒二象性”建立。他们认为,金属外层自由电子在有电压时,会流经晶格点阵形成电流,但通常情况下,这种晶格点阵有缺陷,会因热振动使电流产生阻碍;1986年,瑞士苏黎世IBM公司的柏诺兹和缪勒在铜氧化物体系发现了35K的超导;2008年2月,日本科学家发现铁砷化物体系中存在26K的超导电性;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这类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很快就突破了40K,在块体材料中实现了55K的高温超导电性。而高于40K以上的超导体又被称之为高温超导体,铜氧化物和铁基超导体,是目前发现了仅有的两大高温超导家族。2016年,英国爱丁堡大学E.Gregoryanz等人在325GPa获得了氢的一种“新固态”,认为可能是金属氢,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同年6月,德国科学家在arXiv贴出了关于石墨晶体中存在350K超导迹象的论文,样品来自巴西某矿产的石墨晶体。但理论上,石墨烯中是否存在室温超导电性,一直以来是争议的一个焦点之一,而论文的“超导证据”只是电阻在350K存在一个轻微的下降,并会响应磁场的变化,专家认为这可能和超导关系不大。2017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宣布在495GPa下实现了金属氢,他们观测氢在压力不断增加过程中,从透明氢分子固体,到黑色不透明的半导体氢,最终到具有金属反光的金属氢,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严格来说,判断一个材料是否属于超导体,必须有两个独立的电磁特性判据:1.是否具有绝对零电阻;2.是否具有完全抗磁性。后者由德国科学家沃尔特·迈斯纳(WaltherMeissner)等发现,又称为“迈斯纳效应”,即磁场下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其内部磁感应强度B为零。超导体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意义重大。实际上,应用电子技术都基于有电阻的电路,大量能源因普通导体存在电阻而转变为热量白白损耗。而实现室温超导有望使电能极少转变为热量,从而提升导体和装置的效率,极大地推动现有电子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精细电子元件可以应用到人类生活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罗会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超导输电可以节约目前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中15%左右的损耗,超导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限流器以及储能系统可以实现高效的电网和电机。利用超导线圈制作的超导磁体具有体积轻小、磁场高、均匀性好、耗能低等优势,是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基础科学研究、人工可控核聚变等关键技术的核心。利用超导体材料特性应用的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就利用了超导体特性。超导线圈可以承载很大的电流,成为强大的超导磁体。列车和轨道上分别装备有超导磁体。当存在外磁场时,由于完全抗磁性,超导体内部会产生一个相反的磁场,使超导体内部的总磁感应强度为零。由此产生的斥力可以使沉重的列车悬浮在空中。通过改变轨道上磁场的取向,可以使列车保持向前运动。去年11月27日,“室温超导”入选为2022年度“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常温超导”研究者争议缠身在迪亚兹研究之前,超导材料的最高温度是2019年在德国科学家在马克斯·...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860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8609.htm

封面图片

真是铅中毒导致强大的罗马帝国加速灭亡吗

真是铅中毒导致强大的罗马帝国加速灭亡吗也许是因为符合了大家以小见大的心理预期,也许是迎合了现代的化工产品恐惧,这个说法流传极为广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就来详细说说。铅水管中毒这个说法是怎么回事?先说答案:基本不是事实。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水利设施十分发达,他们会修建巨大的水渠把水源引入城市,通向公共浴池、厕所、喷泉以及私家住宅,并且供给农业和矿业使用。运输水自然免不了使用管道,而这些管道有相当一部分是用铅铸造的。罗马铅水管出土数量众多,很为考古学家看重。不过今天我们都知道铅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对儿童发育影响尤其巨大,含铅汽油和油漆就是因此而基本退出市场。所以有过不少人猜测,水在流经铅管道的时候被铅污染,对罗马城市居民带来了健康影响,甚至对罗马帝国的灭亡有直接贡献。罗马人为何这么喜欢铅?他们不知道铅有毒吗?罗马人知道铅对人不好。古罗马的著作里写过急性铅中毒的症状,描述过铅熔炉散发出的毒雾,也提到过铅白等物质吃了有毒,甚至提到过铅矿附近的水是有害的。所以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已经在著作里提出,陶水管比铅水管更好。那他们为何还这么喜欢用铅?主要是出于现实原因。一个原因是铅是冶炼银的副产物,产量极大。古罗马广泛使用银作为货币和装饰,但他们冶炼的银矿石主要是含银方铅矿,顾名思义其主体是铅,最富的矿也只有约0.5%的银。据估计顶峰时期的罗马帝国每年产出八万吨铅,这么多铅不用白不用。另一个原因就是铅本身也确实相当好用,熔点低又容易铸造成型,拿来做水管极为合适,也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好用的合金。铅的化学元素符号Pb就是来自古罗马的“铅”plumbum,这个词几经演变产生了今天英文的“水管工”plumber。所以真的是铅水管害了罗马帝国吗?虽然这是个很符合直觉的观点,但终究还是要经受事实的检验。不幸的是,过去几十年里的新研究基本上都不太支持它。比如2014年的一项研究测试了罗马铅水管的实际效果,认为铅水管里水的含铅量最高可达附近地下水的一百倍,但毕竟基数很低,乘上一百倍之后依然不足以产生普遍的健康威胁。有铭文的罗马铅水管图源:Wikipedia明明贴着铅流过去为何还没有严重后果呢?有几个原因。第一,铅水管里经常会结上一层很厚的水垢。比如给罗马城供水的重要河流阿涅内河就是以水硬而闻名,含钙量极高,而水渠使用罗马水泥的部分也会让流经的水(特别是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变得更硬。这些水垢沉积在管道内表面,就干扰了水和铅的接触。第二,罗马水利系统依靠重力供水,且没有水龙头,所以管内水流是持续流动的,没有和铅长期接触的机会。第三,水渠供给城市的水大部分用来给公共澡堂了,用于饮用的原本就只有一小部分。当然,现代供水系统就不满足这些条件了,所以咱们也别继承罗马传统接着让水管工用铅。那么铅是清白的了?倒也不能就这么断言。实际上,确有一些考古成果表明古罗马人的遗骨里铅含量有异常。比如2019年一项研究发现,30根来自罗马时代伦敦的人腿骨里含铅量比石器时代的腿骨明显偏高,最极端的一根到了123微克每克,是足以引发健康问题的级别。虽然难以完全断定这些铅是生前就已经在里面的,还是死后才被遗骨吸收的,但如此高的含量,附近又没有发现铅棺材和铅陪葬品,至少能说相当可疑了。哪里来的这么多铅呢?如果元凶是铅水管的话,分布应该更加均匀才对,而不像是这批样本里个别极端偏高。但罗马人的生活里还有其他的铅来源——具体来说,就是调料。古罗马有一种著名调味料,是未发酵的葡萄汁加热浓缩成类似糖浆的状态,称为defrutum或者sapa。有些纪录说defrutum是浓缩到一半的而sapa是浓缩到三分之一的,也有其他纪录有不同的定义,但总之基本工艺相同。这种调料用途很多,可以直接加到菜里,可以做成更复杂的酱汁,也可以加到酒里遮盖酸味,在罗马生活里相当重要。来自罗马的三个镀银罗马胡椒罐(胡椒罐)图源:Wikipedia浓缩葡萄糖浆本身自然是无害的,问题在于制作过程。古罗马著作里多次提到这种调料应该在铜或者铅的容器里小火慢煮,其中又以铅更佳,因为铜会导致串味。就算是铜容器也未必就安全了,因为最好的罗马青铜里都有10%的铅合金,且很多铜容器的内壁会镀一层银铅合金来改善风味、阻止铜绿形成。罗马人似乎并未意识到他们对于铅和铅水管的警惕同样适用于铅制炊具。温度高,时间长,还有葡萄的酸性成分,按照这样操作得到的浓缩汁,其含铅量就和水管里的铅不可同年而语了。一些实验发现,葡萄汁在铅容器里熬到三分之一体积,得到的糖浆里会有高达每升一克的铅,简直离谱。就算这些糖浆不是直接喝而是兑酒喝,那一升的酒也应该足以引发铅中毒症状。真凶是糖浆里的铅吗?那么这种调料就是罗马人铅中毒的真相吗?且慢。虽有实验支持,但这个猜想还是有一些没解决的问题。第一,实验操作中所使用的场景,未必和古罗马人实际熬制的场景一样。比如,一项熬制实验里使用的容量为4升的小锅,但古罗马往往是大规模生产,使用的是容量超过两千升的巨型锅。同样形状容器,体积越大比表面积越小,来自器壁的铅污染浓度也就越少。再比如,古罗马记录里会提到锅内侧应该用优质油涂抹并仔细揉擦,或者用沥青涂层,而现代实验里没有提及是否做了这一工序。第二,实际上很难知道古罗马人每天喝多少酒吃多少菜,某一种具体的调料使用量就更难判断了。葡萄糖浆并非唯一的酒调料,还有多种其他调料,在贵族圈里似乎是高质量的、无需调料的酒最受欢迎。并且罗马人崇尚喝酒时按一定比例兑水,认为不兑水的酒是野蛮人喝的。第三,罗马医学文献里符合铅中毒的记录没有那么多。急性铅中毒的描述在元前二世纪就有出现,但假如大家都在喝毒酒、中毒极为普遍,描述者应该有专门提到才对。至于慢性铅中毒的症状,那是直到公元七世纪才有东罗马帝国的医师给出了描述(且他也没有意识到这和铅有关)。如果铅中毒严重到足以引发帝国的毁灭,那相关描述不应该如此之少。图源:unsplash.com所以最后的结论是,罗马人使用的铅水管是(基本)无辜的,真正的问题在于用铅容器熬糖浆。不过,这种糖浆可能也不足以引发整个帝国级别的中毒。暴饮暴食铅中毒的人几乎肯定是有过那么一些,但要说罗马帝国为何衰亡,应该还是有许多其他原因重要得多。策划制作作者丨范岗科普作家审核孙轶飞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策划丨徐来责编丨王梦如...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422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4227.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