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者:储蓄率高致消费率低是错误观点

中国经济学者:储蓄率高致消费率低是错误观点中国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中国消费过低是由中期结构性问题决定的,认为民众储蓄率高导致消费率低的观点是错误的。据第一财经网报道,刘元春星期一(11月6日)在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消费分论坛上演讲时说,解决中国的消费问题,不能照抄美国作业,通过“大水漫灌”和“天上掉馅饼”等举措刺激短期消费,有可能导致跨期紊乱、通货膨胀。他说:“如果照抄作业,也许我们未来的通货膨胀可能是两位数,治不了消费率过低的问题,反而会引来更大的麻烦。”刘元春认为,消费过低是既定事实,这是由中期的结构性问题决定的,“很多人说中国人太爱储蓄,是我们消费率过低的原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中国居民储蓄率并不如一般认为那么高。刘元春指出,中国消费低迷,既有结构性的问题,也有短期的问题,最主要体现在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既有房地产资产缩水对不同阶层的收入冲击,也有股票、债券市场等金融资产的萎缩。中国居民的负债表依然在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他认为,需要推出组合式扩消费的政策来刺激消费,“一项政策打天下,一招灵、一招鲜的时代已经过去”。2023年11月9日9:05P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适度降低高储蓄率 为经济发展助力

适度降低高储蓄率为经济发展助力中国人有爱存钱的习惯,长期以来,中国都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经济体之一。统计表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2023年,中国居民储蓄率(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长期保持在36%至45%之间。同期,发达国家中,加拿大居民储蓄率为20%左右,英国为16.7%左右,美国为17.8%左右,法国为14.2%左右,德国为29.6%左右,意大利为20.7%左右,日本为28.8%左右,韩国为34%左右,希腊为8.1%左右;发展中国家中,巴西为17.4%左右,印度为30.2%左右;全球所有经济体的平均储蓄率在25%—27%的水平。

封面图片

根据研究,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储蓄率的增加与我们已知的诸多理论都不相符。

根据研究,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储蓄率的增加与我们已知的诸多理论都不相符。一般来说,经济高速发展、养老系统、医疗系统与保险系统日渐完善的社会将会观察到储蓄率的下降,即所谓的“预防性储蓄”会下降。但中国市场的独特文化与人口结构导致了“竞争性存款”的增加,其中一大推手就是婚恋关系中对物质基础的需求。部分数据显示婚前储蓄率可以高达50%,这个比例是非·常·夸·张的。不过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各位都并不会觉得奇怪,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一个月赚4000靠着省钱能存下来2000+的(当然,这只是诸多假说中的一个,不过我觉得很有趣。

封面图片

北大经济学者指李克强是团结亲民深入经济一线领导人

北大经济学者指李克强是团结亲民深入经济一线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在上海病逝。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表示,李克强过去10年担任总理期间,在三方面有比较大的贡献。曹和平表示,中国经济从超高速增长,向中高速、新常态增长过渡时,李克强起了很大作用,包括推出一系列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以推动消费经济增长,使消费占整个经济板块超过一半再向前增长,铺垫政策基础。他又表示,李克强一直强调,除了国家主导的正规金融之外,在新金融方面,例如p2p的发展都扮演积极角色,虽然因发展太快,出现金融不稳的现象,但其后较好解决有关问题。曹和平指出,李克强是团结、亲民、深入经济一线的领导人,从同事和整个舆论反应来看,对方具有大国领导人的形象,面对经济危机处惊不乱,亦顾全大局。2023-10-2716:38:47(1)

封面图片

经济学者:日元短期内可能继续贬值 日本经济多重承压

经济学者:日元短期内可能继续贬值日本经济多重承压日本东短研究公司总裁加藤出认为日美之间存在利差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日本央行和日本政府在外汇市场上的能够进行的操作十分有限。此外,劳动力短缺或因日元贬值进一步凸显。现在日本人口减少、人手不足问题逐渐严峻。但日元贬值如此持续,即使来日本工作,但因为日元贬值的原因工资情况也并不理想。外国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后,优秀的人才将不会来到日本工作,甚至可能现在在日本工作的人也会离开,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的。长期来看这将会对日本的经济产生打击,那么为了避免日元过度贬值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多管齐下引导居民从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

中国官媒:多管齐下引导居民从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对于中国居民储蓄率偏高的问题,官媒发表评论提出,要多管齐下引导居民从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证券时报》星期三(2月15日)在头版发表文章称,近年来,中国居民存款增长较快,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居民长期以来有着较为强烈的储蓄习惯;其次,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居民对流动性的偏好有所上升;第三,居民购房减少。文章称,居民存款数据增加有利有弊。对个人而言,可以抵御未来不确定的风险,但因为货币只有在市场中有效流通才能更好带动经济增长,存在银行只会造成货币挤压,也反映出未来预期转弱、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意愿下降等问题。文章写道,如何让居民从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下一步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系列有效政策组合拳,稳定居民预期和信心,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和投资。至于具体方法,文章提出,一方面是鼓励各地区增加消费券发放,另一方面是鼓励汽车消费并向更广的城镇农村市场下沉。此外,今年有关部门也可择机降低利率水平。这些措施均有利于促进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文章最后写道,真正提振消费者信心的关键还是增收和保障民生。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居民养老、就医、教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降低居民后顾之忧进而降低防御性储蓄意愿。中国央行公布的今年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居民存款增加6.2万亿元(人民币,约1.21万亿新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

封面图片

瑞信经济学家仍预测中国经济可增长5.9%

瑞信经济学家仍预测中国经济可增长5.9%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下调了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但是来自瑞士信贷集团的经济学家,依旧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可能增长5.9%。据彭博社报道,瑞士信贷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YiDavidWang,是调查中最乐观的预测。他认为,一旦疫情封控的影响更加清晰,他可能会把预估修正到接近5.6%,但这两个数字仍高于中国2022年将增长5%的共识。论点基于三个支柱。首先,疫情封控措施对生产的影响小于对消费的影响。二是政府和企业投资将强劲增长。最后,住房投资仍然可以增长,尽管在现有项目需要时间完成下房企销售下滑。该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数据是工业增加值,而不是需求指标,例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中国的GDP而言,生产与支出之间存在差距。依赖支出侧指标的习惯并没有很好地转移到中国。他认为,在封控期间,当局将优先考虑工业增加值,这意味着预测和支出之间的差距将持续存在。他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国内风险是封控,但影响仍不清楚,无法完全纳入预测。发布:2022年4月14日1:11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