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拟于2049年实现太阳系边际探测

中国拟于2049年实现太阳系边际探测中国正在组织专家深化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方案,计划于2049年实现100个天文单位,也就是150亿公里远的深空探测。据中新社报道,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透露以上信息。吴伟仁说,深空探测是航天领域的一个制高点,无论是从技术难度、规模大小,还是科学贡献来看,都处于前沿领域,中国一直大力支持深空探测。吴伟仁说,中国希望在2030年之前实现火星采样返回,后续还准备进行太阳系边际探测,计划于2049年完成100个天文单位,也就是150亿公里远的深空探测。此外,深空探测还包括近地小天体防御。吴伟仁说,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极小概率,极大危害”事件,对于一些近地小行星,特别是可能撞击地球或会对地球产生威胁的小行星,将进行探测、预警、防御和处置。发布:2022年3月8日4:12P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成立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 望2030年前实施火星采样返回

中国成立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望2030年前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中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深空探测以及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中国成立了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这个位于安徽省的实验室是一个实现科学、技术、工程融合发展的新型科技研发机构。根据央视新闻报道,吴伟仁受访时说,(实验室)是支撑国家深空探测的重大工程,并开展在深空领域的前沿性、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同时要承担研究论证以及形成一些力量,能够对后续比如深空探测的一些工程进行深入论证,提出实施方案。吴伟仁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室、开放性的平台,同时也面向国际,希望能够吸引国际上一些人才到这个实验室来工作。深空探索这是一个和平的事业,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所以这方面它不受到什么限制。吴伟仁还说,中国在完成天问一号任务后,还将规划多个天问系列行星探测任务,探索浩瀚太空。还会有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等等陆续出台。后续的主要任务,一个是要对深远空间的小行星进行探测,把小行星的样品能够采集回来。小行星采样过后,还要准备在火星采样返回,希望也是在2030年前后能够实施火星采样返回。发布:2022年3月10日4:21PM

封面图片

研究:在小行星“龙宫”上发现的尘埃比太阳系还要古老

研究:在小行星“龙宫”上发现的尘埃比太阳系还要古老据BGR报道,小行星“龙宫”(Ryugu)距离地球大约有3亿公里。它每16个月完成一次绕太阳的轨道,许多人认为像这样的小行星有助于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现在,一个分析从“龙宫”收集的尘埃颗粒的国际研究小组认为,他们可能已经发现了前太阳系星尘--在我们的太阳系形成之前就存在的空间尘埃。这些证据是由“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在2014年开始的任务中收集的。现在,“隼鸟-2号”已将样本送回地球,科学家们终于对这颗小行星和以它为家的前太阳系星尘有了更多了解。“龙宫”,就像外面的许多其他小行星一样,是由被认为来自其他小行星的类似砾石的物质组成的。这颗小行星本身是巨大的,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于我们太阳系边缘之外。现在,这种早于我们太阳系形成的尘埃的存在可以进一步扩展“龙宫”的来源,或者至少是在什么时候。自从小行星探测器将其样本送回地球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挖掘这些样本。一组研究人员想确定这些样本的年龄。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他们指出,这些样本似乎来自不同的恒星形成过程。然而,单是这个前太阳系星尘就获得了一些关注。“龙宫”并不是科学家们发现的唯一带有太阳系之前物质的天体。在地球上发现的陨石中,约有5%的陨石藏有早于它的尘埃颗粒。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一些远在70亿年前的时间。来自“龙宫”的这些尘埃中的颗粒与太阳系之前的陨石中的颗粒含有相同的标识符。因此,“龙宫”上似乎有可能存在其他比太阳系更早的颗粒。前太阳系的星尘有可能构成了这颗小行星的大部分。由于它是如此遥远,而且收集样本的任务需要如此长的时间,所以很难确定其确切的构成。研究人员还发现了“龙宫”内脆弱的硅酸盐的证据。一定有什么东西保护它免受太阳的破坏性光线的影响。也许未来对“龙宫”和其他类似小行星的任务将提供更多关于太阳系前星尘的宝贵信息。而且,如果有一点运气和大量的研究,科学家们甚至可能了解到更多关于太阳系形成之前的宇宙。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660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6609.htm

封面图片

小行星贝努样本带返地球 科学家冀了解太阳系形成

小行星贝努样本带返地球科学家冀了解太阳系形成美国太空总署的太空舱,将历来最大份量的小行星样本带返地球。搭载太空舱的「奥里西斯.雷克斯」探测器,在距离地面约10万8千公里的高空,释出太空舱,太空舱之后在盐湖城以西一处属于美军测试和训练场的指定著陆区著陆,结束七年的航行任务。「奥里西斯.雷克斯」探测器在2016年发射升空,4年后从小行星「贝努」的岩石表面,采集到约250克样本,是历来第三个带回地球的小行星样本,亦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小行星样本。样本稍后将分发给约200名科学家。科学家希望透过这些样本,更了解太阳系的形成,以及地球如何变得适合居住。2023-09-2507:32:29

封面图片

中国计划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中国计划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星期三(4月24日)说,中国已经开始筹划建设世界首个火星样品实验室,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根据澎湃新闻报道,吴伟仁在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介绍中国深空探测重点任务和国际月球科研站有关情况时说,中国计划在2025年前后发射天问二号,对地球4000万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进行伴飞探测和取样返回。他说,目前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进展,中国有望成为第一个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目前,中国已经开始筹划建设世界首个火星样品实验室,同时深化论证天问四号探测任务,实现木星及其卫星环绕探测,随后抵达天王星。报道指出,目前,正在开展的火星采样返回计划主要是美国的“火星采样返回”(MSR)。美国宇航局(NASA)4月15日宣布将向旗下各中心和产业界征集新的“火星采样返回”(MSR)设计方案,计划将进行调整,降低其成本并加快工程进度。方案征集到5月17日截止,此后NASA很快将授予为期90天的研究合同。除了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吴伟仁还介绍了中国一些其他深空探测计划。吴伟仁说,在本世纪中叶,中国将计划发射新型动力航天器,飞抵80-100AU太阳系边际,对极远、极暗、极寒的未知区域开展科学探测,有望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上树立新的丰碑。2024年4月25日4:09PM

封面图片

中国计划10年内开展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

中国计划10年内开展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中国计划在未来10年内,开展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试验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的能力。综合香港中通社和《科技日报》报道,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星期天(10月22日)在中国科协年会上,介绍国家未来15年的太空探索计划,包括计划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以及在未来10年内展开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吴伟仁介绍,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的具体做法,是瞄准一个距离地球数千万公里、几十米大的小天体,然后在它1000万公里外发射撞击器,使其运行轨道改变,再评估效果。这一任务的目的是验证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的能力,实现“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的目标。2023年10月23日9:01PM

封面图片

隼鸟2号带回样品揭示地球之水或源自太阳系边缘小行星

隼鸟2号带回样品揭示地球之水或源自太阳系边缘小行星日本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分析了隼鸟2号探测器从小行星“龙宫”收集的稀有样品后发现,地球上的水可能是由太阳系外缘的小行星带来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数十亿年前海洋在地球上如何形成的奥秘。为了揭示生命如何起源以及宇宙如何形成,研究人员对2020年隼鸟2号探测器从“龙宫”带回地球的5.4克岩石和灰尘样本进行了分析。今年6月,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在这些样本中发现了有机物质,这表明地球上生命的某些组成部分——氨基酸可能在太空中形成。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指出:“具有挥发性且富含有机物的C型小行星可能是地球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小行星如何向地球输送挥发性物质(即有机物和水)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最新研究中,我们在‘龙宫粒子’中鉴定出的有机物可能是挥发物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人员假设这些物质可能来自“外太阳系”,但表示“它们不太可能是输送到早期地球的挥发物的唯一来源”。他们认为,“龙宫粒子”无疑是可用于实验室研究的受污染最少的太阳系材料之一,对这些珍贵样本的持续研究必将扩大人们对太阳系早期形成过程的理解。隼鸟2号于2014年12月从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2018年6月飞抵距离地球约3亿公里的目标小行星“龙宫”附近,并对“龙宫”进行了全面的信息采集。“龙宫”直径约1公里,被认为含水和有机物,与约46亿年前地球诞生时的状态相近。2020年12月,隼鸟2号回收舱返回地面。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574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574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