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蔓延影响 中国12月经济活动放缓

受疫情蔓延影响中国12月经济活动放缓中国放宽疫情管控措施后,冠病疫情在全国范围内蔓延,随着染疫人数增加,统计数据显示更多人选择呆在家里,12月经济活动进一步放缓。据彭博社星期一(12月26日)报道,彭博新能源经济(BloombergNEF)数据显示,中国首都北京市上星期四(12月22日)的地铁乘坐量仅为360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低了70%,城市街道交通拥堵情况也只有2021年1月的30%。同时,北京的零售额也在11月下降了近18%。报道分析指出,在放宽疫情管控之前,中国经济就处于消费支出下滑加深、工业产出增长放缓的挣扎中,而12月的经济活动相比疲软的11月也进一步收缩,新一年的经济前景严峻。数据还显示,中国房屋和汽车销售数据在本月的前几周都有所下降。其中,受到政府补贴支持的汽车销售是今年消费者支出的一个亮点,但受疫情影响消费意愿,该数据上个月业开始下降。另一方面,疫情也打击了工业产出,汽车产量自5月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与5月时因“动态清零”政策封控影响生产不同,目前的减产主要源于许多工厂员工染疫导致的生产力不足。受需求前景不明影响,中国铁矿石的价格也走向了每周小幅下跌。广发期货在一份说明中说,中国钢厂目前正在减产,行业协会的数据也显示,本月中旬起产量下降,库存上升。近期的疫情蔓延也抵消了宣布重新开放股票和商品市场的兴奋情绪。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股价指数已经回落到11月11日官方开始放宽限制之前的水平附近,并在过去两周里一直在下跌。据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Plc)的数据,市场的下跌也反映出小企业的信心不佳,该数据连续第三个月处于收缩状态。虽然与11月相比有小幅改善,但主要指数仍显示小型企业对当前形势和未来并不乐观。渣打银行分析师在上周的报告中指出,或因防疫措施放宽带来的积极影响,制造业出现了一些改善,新订单、销售和生产比11月有所上升。但他们也在报告中说,在感染病例增加的情况下,服务类中小企业将继续面临消费情绪疲软的阻力。...发布:2022年12月26日9:52A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11月经济活动在疫情升温下减弱

中国11月经济活动在疫情升温下减弱在多处传出疫情和限制措施下,中国11月的经济活动恶化,且在政府突然退出其防疫清零政策后的未来几个月可能会出现更多干扰。据彭博社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15日)在一份声明中说,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低于接受彭博调查的经济学家下降4%的预估中值。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低于10月份的增长5%,预估中值为增长3.5%。1月至11月不含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降至5.3%,经济学家预估为增长5.6%。调查失业率升至5.7%,为5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上个月,随着首都北京和其他地方的新冠病毒病例增加,中国疫情恶化,引发更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工厂生产并危及信心。但随后当局突然放弃长期实施的清零战略,随着疫情的蔓延,给增长前景注入更多不确定性。地铁和交通数据等高频数据已经表明北京和其他地方的增长放缓。另外,中国央行周四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资金1500亿元(人民币,下同,300亿新元),为今年3月以来首度超额续作MLF。在流动性面临季节性压力及债券市场持续遭遇理财产品赎回冲击之时,央行发出呵护资金面并提振市场信心的信号,并可能有助于促进经济复苏。领导层已经表明,明年的重点将放在提振经济上,而非控制疫情,这表明可能会采取更多的财政和货币行动。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将放缓至仅3.2%,如果不计入2020年疫情爆发后导致的经济衰退,这将是自1970年代以来的最低增速。发布:2022年12月15日10:36AM

封面图片

部分城市疫情高峰已过 经济活动正反弹

部分城市疫情高峰已过经济活动正反弹中国一些疫情高峰已经过去的城市经济活动正在反弹,尽管许多地区仍设法应对病例数的飙升,人口流动仍远低于几个月前达到的水平。据彭博社报道,在截至周三(28日)的一周内,北京、重庆、成都和武汉使用地铁的乘客数增长约40%至100%,表明这些地区的居民再次重返工作、购物和餐饮等场所。在此期间,这些城市的交通拥堵程度增加约150%至240%。人口流动数据支持中国疾控中心周四的说法,即北京、天津、成都的新冠疫情高峰已经过去。该中心还说,重庆、安徽、上海、湖北、湖南正在高位流行。根据基于七天乘客数滚动平均值的计算,截至周三,上海、深圳和苏州地铁使用量比一周前下降34%至42%。同期道路交通量下降34%至57%。这表明这些城市的疫情仍在蔓延,居民因生病或害怕被感染而留在家里。尽管人口流动仍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但像北京这样的城市的活动迅速反弹表明,一旦感染潮消褪,经济的复苏可能会比预期更快。海通证券包括LiangZhonghua在内的分析师周四在一份报告中写道,12月大概率会是经济的阶段性的底部。他们认为,全国疫情可能正在达到高峰,这意味着人口流动和经济活动可能会反弹。目前中国交通活动仍低于10月和11月初的水平,当时疫情基本受控,较少地方处于封控。例如,过去一周北京的地铁使用量比10月底低41%,仅为一年前水平的一半左右。重庆地铁的乘客量也比10月底减少约50%。BloombergNEF根据百度公司的流量数据编制的一个指数显示,截至周三,中国15个主要城市的交通拥堵程度较一周前反弹近60%,但仍比2021年1月的水平低30%。包括北京、成都、重庆、石家庄、天津、武汉、西安和郑州等城市带动交通拥堵程度的上升。其他城市的拥堵程度则急剧下降,包括上海、深圳、宁波、东莞、青岛和苏州。在为期三天的新年公共假期之前,航空旅行出现复苏。根据中国航空数据公司VariFlight的临时数据,截至周五,每日国内航班数量比一周前增加50%,但仍比2019年的水平低32%。...发布:2022年12月30日4:45PM

封面图片

德国 12 月经济活动恶化 预示年底将陷入衰退

德国12月经济活动恶化预示年底将陷入衰退本月德国经济衰退加剧,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双双萎缩,预示着经济将在今年年底陷入衰退。12月综合PMI连续第六个月下降,从11月份的47.8降至46.7。汉堡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CyrusdelaRubia说:“你不会在最新的德国PMI调查中找到好的迹象。这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即到今年年底,德国经济将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萎缩。”“服务业领域经济前景仍然笼罩着滞胀的阴霾。产出萎缩,而投入价格上涨。”制造业PMI从11月的42.6升至43.1,仍处于收缩区间。新订单继续快速萎缩。与此同时,通胀压力在第四季度末加大,企业报告的产出价格创下七个月来最大涨幅,而平均成本则有更明显的上升。

封面图片

标普全球:香港5月私营经济活动增幅放缓

标普全球:香港5月私营经济活动增幅放缓标普全球公布,5月香港采购经理指数降至50.6,较4月下跌1.8,反映通关的刺激效应开始减退,私营经济活动升幅放缓。标普指出,防疫限制放宽,配合派发消费券、旅游活动频繁,企业在5月新接业务增多,但整体订单及新出口订单升幅按月收窄。来自内地的新增订单则一枝独秀,5月升幅创13年来最大。企业上月继续扩张经营活动,但增长率减慢,当中以消费服务行业的增长最突出,制造业则明显萎缩。随著需求放缓,企业去库存,投入品存量今年以来首次减少。整体雇员人数6个月来首次下跌,受访公司指出,积压工作量上月大致持平,毋须急于在第2季中扩充人手。供应商表现6个月好转后倒退,随著原材料及工资上升,整体投入成本亦攀升,企业上月继续调高销售价以转嫁成本,但升幅较4月放缓。由于跨境业务空间不断扩大,企业憧憬未来12个月扩张业务,但同时继续忧虑全球经济走向,整体信心进一步偏离2月的历史高位,创6个月低位。2023-06-0509:12:47(1)

封面图片

冠病疫情反弹影响房屋需求 中国去年12月房价进一步下滑

冠病疫情反弹影响房屋需求中国去年12月房价进一步下滑冠病疫情反弹影响房屋需求,令中国去年12月房价进一步下滑,新建商品住宅价格连续五个月下降。路透社引述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一(1月16日)公布的数据报道,中国去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2%,与11月降幅持平,同比连续八个月下滑,下降1.5%,较11月降幅收窄0.1%。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5%,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55个,比上月增加四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63个,比上月增加一个。中国政府近期推出的房地产援助措施,加上北京上月宣布取消“动态清零”防疫措施,振奋市场气氛,但需求持续疲弱将抑制楼市的复苏。中国经济的重启引发新一波冠病疫情,将至少在未来几个月给经济活动带来阻碍,并给家庭增添负担。发布:2023年1月16日11:13AM

封面图片

中国出口增速放缓 受疫情及全球需求走弱影响

中国出口增速放缓受疫情及全球需求走弱影响随着全球需求继续走弱及国内制造业减速,中国8月份出口增速放缓程度超过预期,而进口几乎持平。中国海关总署星期三(9月7日)公布称,8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7.1%,至3149亿美元。据彭博社报道,出口增速低于彭博调查经济学家得出的预估中值13%,也是4月以来最慢。8月进口同比增长0.3%,增速低于7月的2.3%,也低于1.1%的预期中值。当月贸易顺差收窄至794亿美元。此前,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工厂活动最近几个月走疲,反映全球经济势头放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能源和其他消费品和服务价格飙升,导致消费需求下降。另外,8月中国多地暴发冠病疫情,导致诸如制造和出口枢纽义乌等地封控管理。发布:2022年9月7日12:21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