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运规模远超去年

中国春运规模远超去年随着中国“清零”政策和疫情防控措施的结束,今年有更多人回故乡过春节。据彭博社报道,中国交通运输部官方数据显示,在春运头13天,中国通过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逾5.2亿次,远高于2022年同期的3.51亿人次,是2021年同期的两倍多,但仍比2019年即疫情爆发前的水平低了47%。细分数据显示,更多人选择了开车回家,而不是搭乘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交通运输部官员周四(1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从1月7日春运启动到1月18日,全国高速公路小客车累计流量是3.2亿辆,较2022年同期增长13%,比2019年同期增长12%。GavekalDragonomics中国消费分析师崔尔南(ErnanCui)在周四一个网络研讨会上说,公共交通复苏更慢,表明人们对公共交通保持警惕,担心再感染。“完全正常化将还需几个月时间。”在政府12月初突然取消防疫限制措施后,很多人今年都是三年来第一次回家过节。虽然正式假期是1月21日至1月27日,但许多务工人员都休了比以往更长的假,这将影响本月以及可能还有下月初的工厂生产。返乡的增长意味着大城市市内出行减少了。根据彭博汇总的数据,截止周四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的地铁乘客数量较一周前下降了10%至25%。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基于百度交通数据编制的指数,截至周四,中国15个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水平较前一周下降16%。根据美国公司MorningConsult的每日调查,消费者信心自12月初跌至一个谷底以来总体反弹,尽管过去一周有所波动并略有下降。然而,互联网票务平台猫眼娱乐的数据显示,观影人数在重新开放之初的飙升正在失去动力。截至周四,全国日均票房收入从两周前的8000万元人民币(1559.63万新元)降至4300万元人民币。下周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因为传统上春节是观影旺季。发布:2023年1月20日3:39P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大年初四中国春运单日跨区域人流首超3亿人次

大年初四中国春运单日跨区域人流首超3亿人次农历新年期间,中国各地人流量暴增。统计数据显示,大年初四(2月13日)全社会跨区域人流首度突破3亿人次,同比增18.2%。据“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公布,2月13日(春运第19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30139万人次,环比增长5.9%,比2023年同期增长18.2%,比2019年同期增长25.8%,春运单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首次超3亿人次。数据显示,铁路客运量1292.7万人次,同比增长50.5%;水路客运量137.8万人次,同比增长52.4%;民航客运量229.3万人次,同比增长57.4%。公路人员流动量最多,达28479万人次,同比增16.7%,其中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26185万人次,营业性客运量2294万人次。今年中国春运从1月26日开始,为期40天到3月5日结束,是冠病疫情后首次完整常态化春运。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春运节前15天(1月26日到2月9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31.1亿人次,平均每天20721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12.5%,较2019年同期增长6.2%,创历史同期新高。中国官方1月中曾预计,40天的春运将约有90亿人次出游和探亲,创历史新高。2024年2月15日10:24AM

封面图片

中国春运首日发送旅客同比增长38.9%

中国春运首日发送旅客同比增长38.9%中国今年春运首日发送旅客同比增长38.9%,比2019年同期下降48.6%。据中新网报道,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的数据显示,春运第一天(1月7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3473.6万人次,环比增长11.1%,比2019年同期下降48.6%,比2022年同期增长38.9%。其中,铁路发送旅客601.8万人次,环比增长13.2%,比2019年同期下降35.7%,比2022年同期增长18.4%。公路发送旅客2735万人次,环比增长11.1%,比2019年同期下降50.9%,比2022年同期增长46.9%。水路发送旅客39.2万人次,环比增长7.8%,比2019年同期下降44.0%,比2022年同期增长7.4%。民航发送旅客97.6万人次,环比增长1.4%,比2019年同期下降41.3%,比2022年同期增长24.9%。全国高速公路流量3210.3万辆次,环比增长0.4%,比2019年同期增长13.8%,比2022年同期增长9.8%。发布:2023年1月8日2:55PM

封面图片

中国春运旅客预计比去年多三成达11.8亿人

中国春运旅客预计比去年多三成达11.8亿人中国今年春运全国发送旅客预计达11.8亿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三成左右,官方称期间人员流动和聚集大幅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综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和中新网报道,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昨日(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当前中国面临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输入疫情的双重挑战,春运又即将开始,人员流动和聚集大幅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交通运输部应急办副主任周旻则透露,今年预计春运发送旅客11.8亿人次,日均2950万人次,较2021年同比增长35.6%,较2020年同比下降20.3%,较2019年,也就是疫情发生之前的春运,同比下降60.4%。周旻指出,春运防疫工作将按照引导错峰出行、降低旅途风险、加强人员防护的基本原则开展。交通运输、人社、教育、文旅等部门将密切沟通协作,积极引导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高校学生避峰放假开学、旅游景区限量预约错峰接待。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司长韩光祖说,为满足春运期间热点地区、热点航线的客运需求,截至目前春运期间已安排国内定期客运航班计划近60万班,在此基础上批复国内航线加班2万余班。铁路春运方面,国铁集团客运部副主任朱文忠说,春运每日席位可供给能力最高可达到1050万左右,较2019年提高10%。发布:2022年1月16日11:03AM

封面图片

中国春运机票预订量环比增长近8.5倍

中国春运机票预订量环比增长近8.5倍中国放松疫情防控推动国内航空旅行市场急剧复苏,2023年春运机票预订量呈大幅增长趋势,数据显示,春运期间机票预订增长近8.5倍,部分航线机票价格接近全价。据界面新闻报道,携程平台星期一(12月12日)数据显示,从12日凌晨至下午1点,春运期间跨省游交通、度假等产品搜索热度环比上周同期大增12倍,机票搜索量基本和疫情前持平。另外,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自12月7日以来,春运期间机票预订量显著增长,环比一周前增长近8.5倍。随着预订量的增加,机票平均支付价格也在持续走高。疫情前,春运机票价格都是一年当中的高位,热门航线往往一票难求。去哪儿方面预测,今年不少航线也将恢复疫情前的情况,春运机票预订高峰提前至火车票开票前,预计价格一周后将维持在高位水平。去哪儿数据查询显示,春运期间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飞往三亚、昆明等旅游城市的经济舱机票,已接近全价。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郭乐春分析,“从供给侧来看,目前计划内航班数量是疫情前的九成。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航司、机场恢复运力也需要一段时间。预计2023年春运机票预订量将达到近三年峰值,接近疫情前的八成。”报道还称,除了春运旺季量价齐升,新十条发布以来,中国国内民航市场已步入快速复苏通道。据飞常准民航看板数据显示,“新十条”措施12月7日宣布后,国内客运航班量从7日的4254架次增加至11日的7127架次,涨幅接近70%,约为2019年日均水平的六成。报道还提到,目前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的民航机场航班取消率降低,有效的航班座位供给不断增加,12月11日离港旅客量达到十一国庆假期后的高峰。携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谢晓青认为,春运即将开启,多方限制优化下,旅客们的心态已经从观望转为直接行动。他说,随着商旅人员流动性率先释放,元旦春节将迎来探亲、度假客流的显著增长,传统冬季冰雪游、暖冬游等消费市场也有望迎来实质性复苏。发布:2022年12月13日6:00PM

封面图片

今年中国铁路春运累计发送旅客3.48亿人次

今年中国铁路春运累计发送旅客3.48亿人次今年中国铁路春运收官,累计发送旅客3.48亿人次,日均发送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85.5%。据澎湃新闻报道,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为期40天的2023年铁路春运星期三(2月15日)收官,全国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铁路春运累计发送旅客3.48亿人次,同比增加9473万人次、增长37.4%,日均发送870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85.5%,其中有11天单日旅客发送量超千万,铁路客流实现大幅回升;铁路累计发送货物4.15亿吨,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国铁集团运输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运40天,中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9410列,比2019年同期增长6.8%,单日最高开行旅客列车1万零700列,较2019年春运同期增长14%;共开行夜间高铁列车2990列,较2019年春运同期增加845列。另外,国铁集团优化升级铁路12306系统功能,单日售票量最高达到1325万张,高峰时1秒钟售出车票超过1000张,接近2019年同期峰值;候补购票兑现成功率达75%左右。

封面图片

全国春运结束 客流量预计近16亿人次

全国春运结束客流量预计近16亿人次2023年春运2月15日结束,作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第一个春运,跨区域人员流动明显增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字显示,春运40天,全国预计发送旅客15.95亿人次,流动中国呈现旺盛活力。2023年春运预计发送旅客15.95亿人次,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50.5%。旅客错峰有序出行,交通部门全力保障。投稿:@ZaiHuabot频道:@TestFlightCN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