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制太赫兹探测设备首次在南极成功运行

中国自主研制太赫兹探测设备首次在南极成功运行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的南极内陆太赫兹天文试观测和通信收发等实验,在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完成。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太赫兹探测设备首次在南极内陆极端环境下成功运行。据中新社星期一(3月13日)报道,科研人员介绍,中国南极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是地面太赫兹天文观测的优良台址,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考察地。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22年10月先后从上海出发赴南极,并在时隔三年后再次派遣内陆队赴昆仑站、泰山站考察。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南极内陆科学考察,并携带一套中国自主研发的南极太赫兹探测实验系统,其中包括太赫兹超导接收机、太赫兹信号源和小型高精度天线等自主研制的核心设备。科研人员分别在昆仑站和泰山站开展了太赫兹天文试观测和通信收发演示实验,首次实现中国自主研制太赫兹探测设备在南极内陆极端环境下的成功运行,并精确测定冰穹A地区0.5太赫兹波(THz)观测窗口大气透过率,进一步完善了前期太赫兹天文台址测量结果,对未来南极内陆太赫兹天文观测具有指导意义。这次实验还首次实现南极内陆地区公里级0.5太赫兹波(THz)频段太赫兹信号收发实验,为今后在南极深入开展下一代通信技术研究和实验验证奠定了基础。这次实验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组织实施。相关工作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以及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通力协作。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第 40 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出征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出征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北京时间16日在中山站举行出征仪式,29名队员将分别前往泰山站、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地区,开展相关科学考察。本次内陆队有20名队员将途经泰山站,抵达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87米的昆仑站,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科学考察。另外有9名队员将前往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的格罗夫山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冰芯钻探、陨石搜寻等科学考察。

封面图片

中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

中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研究人员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近红外天文望远镜,成功测定了昆仑站全天空的近红外天光背景亮度等关键数据,为昆仑站开展全年天文和空间观测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李正阳研究员介绍,此次投入使用的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可以承受零下80摄氏度的极寒气温,并且无惧“地吹雪”对设备的干扰。经过近两个月的运行表明,该望远镜达到设计要求,满足极寒气温、无人值守等严酷环境指标。接下来,科研人员将远程遥控望远镜在无人值守的南极昆仑站开展宇宙和空间观测。...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2040.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2040.htm

封面图片

“中国天眼”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关键证据

“中国天眼”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关键证据据中新社报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这项纳赫兹引力波研究重要成果论文,星期四(6月29日)在中国天文学术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RAA)在线发表。作为引力波的一种,对频率低至纳赫兹的引力波进行探测,将有助于天文学家理解宇宙结构的起源,探测宇宙中最大质量的天体即超大质量黑洞的增长、演化及并合过程,也有助于物理学家洞察时空的基本物理原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说,后续将充分发挥FAST脉冲星测时精度国际领先优势,加快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科研攻关,积累更长期的观测数据,逐步发表更高精度的探测结果,打开人类利用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宇宙的新窗口。同时,该台还将积极推进FAST扩展和升级,基于脉冲星测时阵列方法,实现纳赫兹引力波事件的常规观测,从而建成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并开启更高灵敏度和更高分辨率的低频射电观测研究新纪元,将中国加快建设成为引力波天文和射电天文强国。——

封面图片

外交部:中国始终按照南极条约体系相关规定开展活动

外交部:中国始终按照南极条约体系相关规定开展活动中国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开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中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对于美国智库认为考察站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收集澳洲和新西兰信号情报,以及获取澳洲新阿纳海姆航天中心发射火箭的遥测数据。在北京,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说,中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始终按照南极条约体系相关规定开展活动。他说,中国南极站的建设完全符合南极国际规则和程序,将有利于增进人类对南极的科学认知,中国与各国南极科学考察合作提供平台,促进南极和平及可持续发展。2024-02-0715:24:24

封面图片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将建新站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将建新站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从上海和江苏出发,本次主要任务是在东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建设新的科考站。据澎湃新闻报道,自然资源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星期三(11月1日)在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共同举办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启航活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于11月1日从中国出发,2024年4月返回,历时五个多月。据报道,这是首次派出三艘船进行考察任务;其中“雪龙”和“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考察队由来自中国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本次的南极考察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包括在东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建设新的科考站。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是继长城、中山站之后的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另外,南极考察任务也将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以及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调查任务等活动。中国在2020年第36次南极考察首次开启“双龙探极”模式。据人民网报道,今年4月,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顺利完成各项预定任务,“雪龙”号和“雪龙2”号破冰船返回中国。2023年11月1日12:40PM

封面图片

中国将在南极建设卫星地面站

中国将在南极建设卫星地面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建设消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建设所属航天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设计)成功中标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海洋观测卫星地面系统海外卫星地面站建设工程项目,该项目位于南极中山站。根据《环球时报》报道,该项目是中国航天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又一次深入合作,是航天设计深入探索海洋卫星领域的又一里程碑,也是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南极项目的中标对航天设计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中山站不仅是我国南极考察的支持站点,也是我国开展南极内陆考察的大本营。”一位航天设计项目团队工作人员受访时介绍,本项目新建12米天线基座及驱动机房,天线与站区主楼之间新建站区道路,天线和驱动机房用电由发电栋提供,通过共用桥架敷设电力和通信电缆,通信电缆接至接收机房,以满足信号接收要求。据了解,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经过20多年的扩建,建筑面积达到5800平方米。中山站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