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公布GMV背后,美团在担心什么?】美团历史上首次没有公布单季度GMV,这使得外界难以准确预估其外卖客单价的变化尽管美团在财

【拒绝公布GMV背后,美团在担心什么?】美团历史上首次没有公布单季度GMV,这使得外界难以准确预估其外卖客单价的变化尽管美团在财报会上披露,一季度外卖客单价仍然继续走高,但投资人普遍担心美团外卖的增长潜力。 #抽屉I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onlychigua 4月21日,因不满被降低单价和降低待遇, 广东汕尾的美团外卖员集体罢工,当晚,美团以高单价+超时免责从外

@onlychigua 4月21日,因不满被降低单价和降低待遇, 广东汕尾的美团外卖员集体罢工,当晚,美团以高单价+超时免责从外地紧急调派外卖员。 据称,从外地抽调的外卖员待遇已经超过了本地外卖员的要求,引发外卖员群体不满,认为美团宁愿花多成本调异地派人手,也不愿意恢复原本属于本地外卖员的单价和补贴 当地网友称,现在街上的感受是美团骑手很多骑着异地车牌在送外卖,因为刚来新环境,东张西望看导航的骑手特别多。 用群众斗群众

封面图片

美团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 股价仍倒跌7%

美团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 股价仍倒跌7% 中国外卖平台龙头企业美团在发布扭亏为盈的中期报告后,股价反现近三个月来最大跌幅。 美团在星期四(8月24日)股市收盘后发布中期业绩报告。业绩显示,美团上半年收入1265亿元(人民币,238.96亿新元,下同),同比增长30.2%,经调整净利为131.51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15.28亿元。 尽管该公司公布了自2021年以来最快的营收增长速度,但星期五开盘后,美团在香港交易所的股价一度下跌7.4%。 彭博社报道指出,美团的股价和美团高管预测其核心送餐业务的增长将在本季度放缓,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已开始伤害该国互联网头部企业。 报道称,美团被视为后冠病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复苏的晴雨表。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复苏远弱于预期。 报道也指出,美团上半年获得盈利,是因为正在努力应对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消费者不再购买高价商品,而是把钱花在旅游、电影和餐饮等体验上。这支撑起了美团的餐饮和旅游服务,该公司还在市场营销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以满足疫情后的需求。 据第一财经,美团CEO王兴星期四表示,“得益于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本季度公司各项业务均实现健康增长,不过,他预计三季度外卖业务增长将放缓,但到店和酒旅业务则有望实现较大增长。

封面图片

仅仅一年 美团外卖干到了香港第一

仅仅一年 美团外卖干到了香港第一 这些对美团的 KeeTa 来说,咋看都是一场硬仗。当时,一堆媒体也纷纷看衰美团的中国香港之旅,主打的就是不看好,但是祝福。然而谁能想到这才一年时间,美团就打了不少人的脸,因为从 “ 零 ” 开始的 KeeTa ,直接干到香港第一了。就在前不久,市场调研机构 Measurable AI 发了组数据,说是 KeeTa 的市场份额已经到了 44% ,把老二老三甩得只剩车尾灯了。不过我仔细看了下, KeeTa 的这份额是按照餐饮外卖的订单量来算的,而且这还只是 3 月份单月的数据。严谨地说,按所有服务 ( 包括餐饮外卖、自提以及生活百货配送在内 ) 的市场占有率来看, Foodpanda 还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但有一说一,单看餐饮外卖配送领域的话, KeeTa 确实已经坐上头把交椅了。立马去查了些资料,问了些人,想探探 KeeTa 的成功之路背后,都有啥。结果也让我大为震撼,那就是甭管是内地,还是香港,钞能力是真的好使啊。这么说吧, KeeTa 一到香港,就来了个十亿补贴,别看这十亿听起来不多,但按香港 200 万外卖用户来算,含金量约等于 “ 在 5 亿外卖用户的内地,搞了几十次百亿补贴 ” 。优惠包含但不限于:新用户注册就能领 300 港元的优惠券、专享 15 港元体验券、 3 张免运费券以及不同额度的 50 港元满减等优惠,如果拉新成功还能再拿 50 港元。因此在网上,也从此流传起来不少 “ 大型纪录片 KeeTa 外卖传说 ” 。就比如 KeeTa 的准时保,外卖订单超时平台就赔现金券,有老哥点餐花了 29 ,却直接反被倒贴了 100 元。还有 KeeTa 推的 “ 一人饭堂 ” ,没有起送门槛,配送费加上餐费不到 80 港币就能搞定。要知道,如果用 Foodpanda 和 Deliveroo ,免运费多是 100 港币起步, “ 一人饭堂 ” 能拿捏不少爱干饭又想省着点花的打工人。KeeTa 官方也透露,在过去的半年,有用户在 “ 一人饭堂 ” 专区重复购买 336 次,这等于是节假日无休,平均一天得点两次。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9 月 “ 全月免运费 ” 、 29 块吃米线外卖等等活动,只能说,就差把钱直接塞顾客的口袋里了。说白了,其实就是烧钱吸引用户的老路数。看数据也能发现,跟其他两家相比, KeeTa 餐饮外卖配送的平均单价要低得多。但也不得不承认,低价策略它就是管用,去年 12 月, KeeTa 已经拿下了大约 21% 的市场份额( 按照 GMV 计算 )。除了用低价笼络用户以外, KeeTa 对骑手同样也是三个字不差钱。去年刚上线, KeeTa 就打出了 “ 骑手月薪最高 3.5 万港币 ” 的广告,自那之后,看到过不少 “ 我在香港送外卖,月入好几万 ” 的类似报道。在某书上,也能看到不少人在上面发 KeeTa 送外卖的日常。有人一天 11 个小时走路送外卖( 步兵 ),送了 42 单,赚了两千多,还有人送了将近 14 个小时, 55 单赚了快一千五。一位 KeeTa 骑手小李( 化名 )告诉我,一单平均到手 30 港币,准时送达的话,平台会有 3 港币左右的准时奖,下雨可能平台还会有补贴,而且官方时不时还会搞一些活动,有额外奖金。总之,一个骑兵( 骑车送外卖 )如果一天干 10 小时,能赚 1200- 1500 港币。极限情况下,骑兵一个月能赚 4 万港币。步兵( 走路送外卖 )会少一些,算下来一个月也有个两万。另一位在 KeeTa 兼职过几天的步兵也告诉差评君,当时他对比了三家外卖平台,但 KeeTa 的申请条件更宽松些,有中国香港身份证可以直接申请,内地的话还需要合法的工作签。难怪有人会说 “ 以前送一单路上看不到半个同行,现在送一单,路上能遇到十几个 ” 。另外根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说法, KeeTa 对商家也毫不吝啬,佣金只收 20%-30%左右 。这在香港一众外卖平台中,算是跟平均拉齐,甚至低于平均,目前也有了接近一万家商户入驻(美团截至 2024.1 数据 )。等于是用户、骑手、商家都被 KeeTa 安排得妥妥当当,拿什么和它斗啊。不过在顺风顺水的背后,在和骑手们聊的时候,我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一个是平台对骑手的补贴,没有之前那么大气了。据小李说,最开始的时候平台还会给补贴,骑兵啥也不干就能拿 2000 ,步兵也有 1000 ,但最近这个补贴已经没有了。而且,还有不少骑手吐槽今年来能接的单变少了。在一个 KeeTa 步兵的群聊里,他们经常在群里抱怨 “ 没单 ” “ 单价下降 ” “ 活动变少 ” 。几位骑手 / 步兵都告诉我,订单量确实比平台刚上线的时候少了,就连订单薪酬也在变少,之前平均一单能赚 50 ,现在只有 30 左右。另外,香港的外卖小哥们,似乎也开始被困在算法中。我们从 @KeeTa 观察者那了解到,自从平台前段时间调整了算法之后,外卖的送达时间相比一开始压缩了 50% ,繁忙时段骑手经常被派到离自己很远的订单等等。这些 “ 科技 buff ” ,引起了一些全职骑手的不满,导致骑手平均在线时间下滑了约 30% 。而且不光是骑手, KeeTa 在商家上也有些被动。KeeTa 在上线后, Deliveroo 和 Foodpanda 这俩 “ 地头蛇 ” 是一点也没闲着。这两家平台表示,如果跟我签了独家协议之后还要在 KeeTa 上线,就把自家佣金提高到 30%-40% ,还搞控价那一套,不让商家在其他平台卖低价。后来被竞委会调查了,这两家才妥协,说让餐厅跟市占率在 10% 以下的小型外卖平台合作。但其实也没啥卵用,因为去年年底 KeeTa 的市占率就已经超过了 10% ,早就过了新手保护期。不过,对于美团来说, KeeTa 在香港能不能做到第一,其实根本就没那么要紧。“ 成绩、输赢不要紧,更重要的是积累经验。 ” 这句话其他人说,我会觉得他虚伪,但是美团在香港这么说,我信。美团的 CEO 王兴,在前不久的财报会议上,就明确说过,香港是个很好的试验场,可以实验他们基于全球的基础设施和实践路径。无论是各种传闻还是美团的动作,也都能看出,美团是真的考虑在全世界送外卖。比如上个月, KeeTa 就发布了招聘信息,准备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开展业务。根据知危的报道,现在已经有一部分美团中国香港员工被派到沙特了,而 KeeTa 大概率也会用中国香港经验,比如跟当地供应商合作,建立起自己的本地生活生态。虽说美团跑到中东打副本,免不了要跟 Jahez 、 HungerStation 、 Talabat 这几个外卖巨头交手,但有中国香港的经验在前,美团估计会从容不少。咱们且看到时候 KeeTa 在中东上线,又会整出什么 “x 亿补贴 ” 的花活吧。说不准,还能看到 KeeTa 的骑手用骆驼送外卖。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抖音做外卖会颠覆美团吗?最近关于要做外卖的新闻很多,感觉是个挺好的商业分析题目。尝试着简单分析了一下,得到的结论是:做外卖恐怕很

#内幕消息 抖音做外卖会颠覆美团吗?最近关于抖音要做外卖的新闻很多,感觉是个挺好的商业分析题目。尝试着简单分析了一下,得到的结论是:抖音做外卖恐怕很难,相比之下本地生活(到店)才是抖音真正的机会。分析思路如下: 1. 抖音做外卖的ROI不划算。 抖音目前有6亿左右的DAU,单用户时长约120分钟,算下来每天大概会播放1000亿条短视频。按照之前WSJ披露的数据,2021年字节全球的收入是617亿美元,合3620亿人民币,其中抖音占了大约2800亿。这样算下来,用户每刷一条抖音视频,会为抖音创造0.8分钱的营收。考虑到目前抖音的商业模式以电商和广告为主,可以认为目前电商和广告的流量价值是0.8分/条,如果要做外卖,那么外卖的流量价值需要接近这个数值才可以。 而外卖刚好又是目前变现效率最低的商业模式之一,是最脏最累的生意。我们不知道外卖的流量转化率会有多高,不妨用本地生活的转化率来代替。据雪球上的一些专家访谈,抖音本地生活行业(本地网红的短视频挂小黄车)转化率大约千分之三,也就是说1000次点击,大概会产生3个订单。这里姑且乐观假设外卖的转化率会比本地生活的平均水平高一倍,达到千分之六,同时客单价按照美团的数据大约是50元,货币化率也按照美团外卖的数据达到14%,ad load按15%计算,点击率按5%计算,在这样理想的情况下,外卖的流量价值可以达到0.03分/条,比电商和广告低1个数量级。 这些假设中有一个最要命的是货币化率14%,因为美团外卖的货币化率中包含了骑手的配送费,大约占10%左右,去掉这部分之后,真实的货币化率只有3-4% - 这也是为什么外卖生意这么苦逼的原因。国内的电商,如阿里、拼多多之类的,是不会将快递费用看做营收的(猜测目前抖音电商应该也不会)。因此,如果按照同一口径计算真实的业务营收,外卖的流量价值还要再低一个数量级,可能也就是0.008分/条的样子,比电商和广告低2个数量级。 为什么外卖的ROI比起广告、电商差这么多?核心是因为转化率太低了。外卖是个local的生意,相比一条广告或一件商品可以推送给全国所有人,外卖只对周围3公里的人有价值(960万平方公里 vs 30平方公里,相差30万倍),并且只在饭点儿有价值,这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降低了网络效应,造成了匹配效率上的天然缺陷。 2. 在需求侧,外卖又是对服务和体验要求最高的生意之一。 别看外卖的货币化率低,但它对体验的要求尤其高。民以食为天,电商快递晚到1天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送餐晚到1小时是完全不能忍的。因此,美团和饿了吗花费多年时间建立起来的本地3公里配送网络是一座巨大的壁垒,想要突破这个壁垒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美团2021年的研发支出是167亿,多年来外卖业务累计的研发支出至少是大几百亿规模的。当然,狠心砸钱搞的话也不是不能搞,但这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强大的战略决心,并且这些投入会进一步拉低业务的ROI。 美团内部将商品服务的交易链条分为“种草(起心动念) - 考虑(决定是否购买) - 决策(决定买哪个) - 支付 - 履约”5个环节。抖音强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从最早的“种草”环节就开始影响用户,而传统的交易平台(淘宝、美团、携程等)更多是在“考虑”或“决策”这个环节才开始介入的。但抖音在“履约”这个环节要差很多,一方面,很多被种草的用户是冲动型消费,最终会有大量的退单,这从本地生活业务的优惠券核销率就能看出来,据说美团的核销率能够达到90%以上(买了就会用),而抖音的可能连60%都到不了。另一方面,生活服务和商品不同,其履约环节是非标的,需要有大量的人工参与,而对这个环节的质量把握是关键,而这同样是抖音的短板。 3. 在供给侧,相比广告主和零售商家来说,餐厅是更差的客户。 一方面,餐厅的毛利并不高,并且绝大部分餐厅原本是没有太多营销预算的。以餐厅王者海底捞为例,毛利大概在50+%的样子,但海底捞的租金成本不到5%,营销费用占比不足2%,并且火锅行业是极致标准化的行业。 相比之下,电商和直播类的大品类,如女装、零食、美妆等等,毛利动辄60-70%以上,相比餐厅要宽裕得多。 另一方面,餐厅的供给严重依赖人工,产能是有上限的。后厨就那么大,厨师就那么多,饭点就那么长,因此每天能够提供的外卖数量是恒定的,订单再多也接不了了。这和广告、电商相比是个巨大的缺陷,也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最后,因为产能有上限,所以真正优秀的餐厅是供不应求、不缺订单的,这也是为什么海底捞不打广告。真正需要营销驱动的餐厅(以及本地生活类商家)只有两类:新开张的,和经营不善的。餐厅的毛利原本就低,还要从预算中拿出额外的费用来做营销,并且短视频营销相比传统营销来说环节更多(需要联系探店播主,以及代理),参与方更多,费用更高,折扣更大,这势必会进一步压低商户的利润,导致商户想办法偷工减料,降低服务质量以减少损失,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恶性循环。结果就是,新开张的优质餐厅借助短视频占住了心智,活了下来,之后无需再大规模投广告,而新开张的普通餐厅,以及大量经营不善的餐厅,在尝试了广告之后反而加速了死亡。而对用户来说,在体验过几次并不满意之后,也会逐渐降低通过短视频来定外卖的积极性。 综上,个人认为,抖音做本地生活的“种草”,同时向商家收“营销税”,是商业上更加合理的选择。至于外卖,属于履约端过重、壁垒过高、流量变现效率过低、ROI不划算的生意,很难动摇现有美团和饿了吗的市场份额。流量并不能带来一切,之前字节做教育、游戏、社交、硬件等业务都并不成功,如果硬要做外卖,恐怕挑战会更大。 但很多时候,企业的战略选择不仅仅着眼于商业。和朋友聊过之后,发现抖音如果做外卖还可能会有其他的考虑,包括: 1. 带来新流量。抖音的DAU已经见顶,而外卖又是一个刚需,因此做外卖或许可以成为拉新用户的手段,或者也可能增加现有用户的访问频次、时长、VV等指标。毕竟民以食为天,美团之所以用外卖做基本盘,看重的就是它的刚需属性,而这个属性同样可以让其他App收益; 2. 市值管理。同样,抖音需要新的故事才能支撑其高估值,而本地生活也好,外卖也好,都是下一条增长曲线的好故事; 3. 内部团队需要证明自己。这里不展开。 最后,相比外卖,抖音做本地生活(到店优惠券业务)对美团的威胁要大得多。据说2022年抖音的本地生活已经做到了接近1000亿的GMV(个人理解是核销前的GMV,计算核销后也接近500亿了),可能接近美团的1/8(到店+酒旅,核销后4000亿左右)。相比外卖,本地生活的频次没有那么高,但短视频的表现力更强(比如婚庆、酒吧、儿童乐园、酒店等),转化率和客单价都更高,算下来的ROI是很有竞争力的。当然,不仅仅是抖音,快手和微信视频号想必都会染指这个市场。 竞争是好事。竞争会教育市场,提高本地生活和餐饮行业的市场化水平和经营能力。相比于广告主和零售商家来说,本地生活类商户的经营水平(尤其是线上经营水平)要低得多。到目前为止,本地商户的线上化率也只有10%左右,相对于商品端20%-30%(3C等品类可能已经在50%以上)来说要低得多。竞争会淘汰掉低水平的商户,提高整个行业的体验。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体验的提升也是有代价的。一个本地生活圈里,“好”商户和“差”商户的比例是恒定的。原本大家都不做营销,但如今被逼着都需要或多或少做些营销了 - 尤其是那些新开张的和快倒闭的。内卷的结果就是,这些商户要额外交一笔“营销税”给美团和抖音这样的平台,而商户自己也要赚钱,只能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每年本地商户的淘汰率是10% - 有10%的商户死掉,换成新商户入场,而这些商户都要交这笔营销税才有希望活下来。于是,最终消费者花了更多的钱,买到了更好的体验。 美国的企业们在大踏步地脱实向虚,而中国的企业们在大踏步地脱虚向实。真是个魔幻的世界。 以上。 2023.2.23

封面图片

瑞幸重回亏损、星巴克罕见大跌 2024年Q1咖啡业竞争白热化?

瑞幸重回亏损、星巴克罕见大跌 2024年Q1咖啡业竞争白热化? 瑞幸自2024年以来就频繁传出9.9元咖啡补贴收缩的消息。在财报发布后不久,“瑞幸9.9元活动再缩水”等相关话题再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截至目前,瑞幸9.9元优惠仅限5款基础咖啡单品。更有部分网友表示,9.9元优惠券在部分地区的部分门店不可使用。与此同时,星巴克中国则积极适应国内咖啡行业竞争节奏,也在尝试“补贴”消费者,诸如“满70元减15元”“55.9元三杯”、“45.9元两杯”各种优惠券也纷纷出现。同时,持续布局中国低线城市,低线市场正在持续为其带来更强劲的回报。此外,星巴克多位高管在不同场合均强调,星巴克无意参与中国的价格竞争,对其而言,重点仍是高端市场。不过,虽然瑞幸与星巴克仍占据中国的咖啡市场的头部位置,但咖啡市场分层明显,不同价格带都涌现了颇有竞争力的品牌。包括库迪咖啡、蜜雪冰城、肯德基等品牌,甚至连茶百道等奶茶品牌仍在不断投入,并加入“补贴”战,这也让咖啡赛道的竞争充满不确定性。低价补贴拖累净利润?一季度瑞幸“增收不增利”4月30日,瑞幸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一季度总营收为62.78亿元,同比增长41.5%。同时,一季度月均交易用户数从2023年的2949万人次,增长至5991万人次,同比上涨103.2%。此外,第一季度瑞幸全球门店数量净增2342家,门店总数达18590家,其中自营门店12199家、联营门店6391家。然而正是在营收、门店扩张、交易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2024年一季度瑞幸重回亏损局面。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亏损6510万元,营业利润率为-1%,而2023年同季度公司净利润达6.784亿元,营业利润率达15.3%。值得注意的是,单季瑞幸咖啡自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率为-20.3%,2023年同期为29.6%;自营门店层面营业利润为3.2亿元人民币,门店层面营业利润率为7.0%,2023年同期为7.9亿元,门店层面营业利润率为25.2%。针对亏损的情况,瑞幸咖啡董事长兼CEO郭瑾一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主动调整的结果。客观上,一季度的寒潮、温度波动使得消费出行受到影响。主观上,公司将市场占有率作为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调整了开店节奏,通过迅速拓店进一步拉开了品牌与竞争对手的距离。由于门店结构调整,商场及街边店的周期性更强。在财报的多项支出中却透露出更为简单直接的原因大规模持续补贴低价咖啡导致公司出现“入不敷出”。具体而言,2024年第一季度总运营费用达63.433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37.584亿元增长68.8%。同时,营业费用占净收入的百分比从2023年一季度的84.7%增加到2024年第一季度的101 %。如此大规模的运营支出背后,是开设新店、对品牌和促销活动的战略投资等多种开支。但财报也多次提到,公司产品的平均售价下降,导致门店租赁成本、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占净收入的百分比增加。受此影响,瑞幸直营门店整体利润率从2023年一季度的25.2%,下跌至2024年一季度的7%,堪称“大跳水”。郭瑾一表示,在节假日消费的拉动下,公司基本盘保持平衡。目前随着气温上升,门店整体杯量有所改善,但二季度业绩依然面临挑战。较为直观的挑战包括,近期库迪宣布现行门店补贴政策将延长至2026年12月31日,根据门店不同经营状况最高单杯可补贴至14元,再次加码咖啡价格战。同时,库迪马鞍山生产基地也已开始投产,为其参与竞争提供不少助力。全球咖啡消费提振难 星巴克罕见大跌同样是2024年一季度,此前稳定增长的星巴克也遭遇营收业绩、净利润双双下滑。5月1日,星巴克发布2024财年第二财季数据(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显示,星巴克实现营收85.6亿美元,同比下降2%,此前市场预期为91.3亿美元;同期净利润为7.72亿美元,同比下降14.96%,也明显低于市场预期。更为“致命”的是,星巴克在中美两大消费市场均出现门店销售额下滑的情况。其中,最大市场美国门店销售额同比下滑3%,此前市场预期为增长2.3%;第二大市场中国门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1%,此前市场预期为下降1.64%。全球订单同比下滑6%、客单价下滑2%,最终导致星巴克整体销售额同比减少4%,直接影响营收、净利润。受财报表现不佳影响,摩根大通将星巴克目标价从100美元下调至92美元,而德意志银行、William Blair纷纷下调星巴克股票评级。业绩与评级的双重“打击”直接引发星巴克美股股价“跳水”。5月1日当晚,星巴克股价大跌15.82%,市值蒸发约1150亿人民币,创近四年以来最大跌幅。不过在5月2日晚,星巴克美股下跌趋势并未持续,股价出现微调回升。在严峻的增长瓶颈下,星巴克管理层不得不第三次修改2024年公司增长目标,从此前预计的7%~10%调整为“低个位数”。星巴克首席财务官Rachel Ruggeri在财报电话会中透露,1月比平常更冷的天气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到店水平,叠加全球消费趋于理性、地区冲突等因素,最终对公司业绩造成了影响。但另一方面,星巴克门店仍在持续扩张。截至2024年3月31日,星巴克全球门店规模达38951家,同比增长6.32%;一季度公司全球门店净增加364家,开店计划稳步推进。本季度内,星巴克中国新增门店118家,总门店规模达7093家,持续下沉并覆盖更多地区市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市场的外卖收入占比持续增长,一季度啡快业务占比达26%,创历史新高,专星送同店销售额实现增长。得益于多样化的会员优惠券、多杯折扣,当前不少星巴克会员平均一杯咖啡支付的价格已从30元+,逐渐下滑至20元+,带动会员消费成为公司重要营收支撑。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静瑛透露,在本季度,星巴克中国利润率实现环比增长,门店经营利润率继续保持双位数良好表现。同时,星巴克90天活跃会员规模达到2100万的历史最高点,会员销售额持续增长,销售占比增至75%,创历史新高。据财报电话会透露,星巴克仍将在中国继续落实三大策略,包括更多的咖啡新产品、数字化赋能门店、进一步布局下沉市场,尤其是在新的县级市场拓展门店。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