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替我一个硅工朋友发的。今天,对于那些致力于中国半导体独立自主的那些人来说,可能是最灰暗的一天。从此他们将不得不面对一切重头再

这是替我一个硅工朋友发的。今天,对于那些致力于中国半导体独立自主的那些人来说,可能是最灰暗的一天。从此他们将不得不面对一切重头再来的问题,而时间已经不允许。在中国,好像一夜之间,做半导体,做芯片,特别是美籍华人参与这些,成了一种原罪。 #抽屉I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大全能源:半导体级多晶硅首批产品 5 月出炉 已有多家客户表达合作意向

大全能源:半导体级多晶硅首批产品 5 月出炉 已有多家客户表达合作意向 大全能源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半导体级多晶硅首批产品已于 2024 年 5 月顺利出炉,现处于产品质量爬坡阶段,下一步将进入产品分级验证阶段,未来会根据验证结果制定后续发展计划。得益于在光伏级多晶硅领域沉淀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认可度,已有国内外多家下游客户向公司表达了合作意向,目前正在积极沟通过程中。

封面图片

美多家半导体企业人员撤出驻华员工

美多家半导体企业人员撤出驻华员工 中国半导体设备大厂人力及技术均来自美国 报导:自由亚洲粤语 @rfacantonese 美国扩大对中国晶片及设备出口限制,除了禁止向中国半导体业出售甚至运输受管制的先进制程设备、高速运算领域晶片,商务部的禁令还要求美国人(U.S. persons)在向管制名单上的中资提供支持时,必须向当局申报并获批许可。这部分适用于美国人的禁令条款(15 (§ 744.6))在周三(12日)起正式生效,预计受影响的涵盖美国公民、永久居民及公司法人等。 江苏半导体业内人士顾畔周四(13日)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中国大部分半导体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属于「海归派」,有的持有美国绿卡,有的已经是美国国籍,面临国籍与职业「二选一」时,这些人选择美国。顾畔认为,随著这些人才流失,中国半导体产业将受到致命打击。 时事评论人士马聚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美国总统拜登已经明确中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因此,商务部近期对中国实施新的措施极具针对性。 #晶片 #半导体 #美中关系 #美籍华人 #海归 #BoycottChina #NeverTrustCCP #TakeDownCCP

封面图片

张忠谋:台湾半导体优势二三十年后将不再

张忠谋:台湾半导体优势二三十年后将不再 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星期六(10月14日)说,他常以台湾工程师常在半夜12时接到公司机台出问题需要赶赴公司解决,太太可能在先生还没出门前就已倒头呼呼大睡的故事和美国友人分享,借此凸显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优势。但他话锋一转又说,台湾二、三十年后,这个优势也将因政策调整而不再。 根据联合报报道,台积电星期六上午举行员工运动大会,这是台积电在冠病疫情停办以来,时隔三年再度举办。张忠谋应邀出席,一入场就主动要求绕场一圈,更融入员工团队。他上台致词时更表明自己不是贵宾,而是“自己人”,每年的运动会都是他当年最愉快的一天。 张忠谋回忆说,约在27、28年前,在美国建厂可说是他的梦想,所以当时成立WaferTech,但这个梦想在两、三年间就变成噩梦,因为遇到包括文化各种问题,现在台积电已经和20几年前的台积电完全不同,人才、资金、技术统统都比当时要好,换句话说,台积电现在已有更好的准备,也许20几年前的梦想,可以在今天实现。 当媒体追问现有很多国家都竞相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以他的经验,哪个国家比较有机会成功?张忠谋说,以他的经验和观察,日本和新加坡都适合盖晶圆厂的地方,不过相对日本比新加坡还更适合。 他更以53年前在德仪负责半导体业务时为例,敲定在日本九州兴建封测厂,后来这个厂运作相当好,衡量九州土地水电比较充裕,且整个日本工作文化也都很勤奋,日本成功机会比较高。新加坡虽也是个理想的地方,但是地方太小、资源不够。 张忠谋认为,台湾半导体制造的优势在于工程师勤奋刻苦,他向美国友人举例,台积员工半夜赶赴公司解决问题的故事,他们听了都不可思议。 不过,他认为美国虽已失去很大部分的制造优势,但多数公司升级到半导体设计,这些设计公司不需要花很多资本支出,是一个很高级的行业,这些公司包括辉达、苹果,现在连微软、谷歌也开始自行设计晶片。 张忠谋认为,台湾现有优势,恐怕二、三十年以后就不会是这样,相信台湾半导体制造环境也不会那么有利,这跟政府政策发展有关。但他没有进一步提及是何种政策会导致优势降低。 ...

封面图片

中国政府正在以华为为中心建立独立自主的半导体生态系统。

中国政府正在以华为为中心建立独立自主的半导体生态系统。 出口管制以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方式将国家和行业推向了一起。 作为芯片生产商和中国领先的芯片设计商最重要的客户,华为越来越多地在不透露其参与的情况下向芯片供应链战略领域的小型公司提供工程专业知识和资金支持。 国家对该公司的支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彭博社揭露了一个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的企业网络,该基金专注于帮助华为建立自给自足的芯片网络。该小组包括光学专家、芯片设备开发商和化学品制造商。 据熟悉内情的人士称,让华为成为中国发展自给自足的芯片产业的实际负责人,是政府高层直接下令的结果,由于该话题的敏感性,他们要求不具名。

封面图片

美国拜登政府年内三度针对中国推出限制半导体技术出口政策,由最高科技的人工智能晶片、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半导体制造设备,

美国拜登政府年内三度针对中国推出限制半导体技术出口政策,由最高科技的人工智能晶片、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半导体制造设备,以至落后5年的14纳米制程技术亦不放过。美国用意明显由以前保持积极领先,转为主动出手降低中国技术水平,特别是针对近年取得一定技术水平及市场份额的中国公司,大有可能在今轮限制之下受阻。 美国最新10月7日公布的出口限制政策,针对人工智能晶片及生产设备,限制任何美国公司及美籍人员协助中国生产包括16/14纳米逻辑晶片﹔128层以上3D NAND Flash晶片﹔18纳米或以下DRAM晶片,并将31间中国公司纳入未核实名单,当中针对中国目前最有前景的公司。 Credit: BossMind #晶片 #半导体 #美中关系 #美籍华人 #BoycottChina #NeverTrustCCP #TakeDownCCP

封面图片

对半导体国际化人才流失的思考

对半导体国际化人才流失的思考 熟悉芯谋研究的朋友们都知道,芯谋研究做了大量国际化工作。例如去年ST与重庆达成重磅合作,在重庆落地先进的碳化硅工厂;博世碳化硅项目合作伙伴的选择,芯谋研究都在其中发挥了些许作用。还有2023年张江高科·芯谋研究集成电路产业峰会请到了恩智浦全球CEO Kurt Sievers出席,这是去年中国所有公开的半导体大会中,唯一一个全球领先的国际半导体企业现场参加的会议。在此过程中芯谋研究深深地认识到,国际化需要很多外在和内在条件,尤其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在此不妨用一篇旧文,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中国半导体国际化的机遇是何等珍贵,推动中国半导体的国际化是何其难也。2021年初以来,半导体行业有几则重磅人事消息引起大家关注,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宣布退休计划;德州仪器前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胡煜华宣布离职;前AMD全球副总裁李新荣离职并加入壁仞科技;新思宣布陈志宽将于2022财年上半年卸任联席首席执行官一职;Cadence CEO陈立武将于今年12月15日转任公司执行董事长,不再担任CEO……这些国际半导体公司中位居高位的华人陆续离职,此前他们负责国际半导体企业中国区的战略发展,对中国产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华人高管的离开,并没有新的华人来接替。有些国际公司甚至撤走了研发中心,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人揪心。内有“碰壁”,外有“诱惑”如下图所示,芯谋研究整理了过去几年国际半导体大厂华人高管离职信息。他们在国际大厂任职多年,有些兢兢业业从事技术研发;有些是职业经理人,搭建了国际企业和中国产业的桥梁。在他们任期里,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他们的离职将对产业、对国际关系、对人才输送有着巨大影响。当然下图只是公开的重磅人事消息,在很多国内初创的半导体企业的高层中,活跃着很多从国际半导体大厂离职的人。鉴于复杂的中美关系,国际公司的华人高管人数在不断减少,一方面由于华人很难升到国际公司的核心岗位上,导致华人高管会遭遇无形的天花板,限制个人发展。另一方面,华人不善言辞,更注重实干。碍于表达和性格的因素,很难在刀光剑影的国际大公司高层吃得开。既然升不上去,那就干脆离开,到国内公司发光发热。与华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印度裔国际高管善于抱团,Intel Inside成了India Inside。如果一家公司有一个印度人,会有更多的印度人加入,“举贤不避亲”的现象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同时,印度裔把MBA看得和技术一样重要,让他们拥有不错的管理才能。所以印度盛产职业经理人,业界听说了不少印度职业经理人在国际大公司“开挂”的故事。当然,华人的离职除了“碰壁”还有“诱惑”。随着国内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大量资金投入到半导体,国内的半导体公司站到了历史舞台上。这样的历史机遇下,那些在国际公司做高管的,做团队领导的,做技术带头人的大佬们,甚至技术平平的工程师们都看到了机会,纷纷涌入国内半导体发展的大潮中。此前在国际大厂的华人一般会熬到40多岁,升到总监以上的位置再回国发展。也有不少将自己的一辈子交给了国际大厂,将其作为职业归宿,最终功成身退。原来产业人士的职业规划多选择在国际大厂晋升,一步步往上完成自己的财富积累,实现自己的产业价值。如今,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年轻的“大咖”在国内创业,他们的履历上有着漂亮的国际半导体大厂工作经验,但年限较短。有些大厂由于出来寻找创业机会的年轻人太多,导致了严重了人才流失问题。愿意在国际公司坚持下去的人少了,职级也变低了,也缺少了必要的积累。桥梁消失,合作受阻对于国际半导体大厂的华人离职现象,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单纯认为对国内产业发展不利。在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利和弊两方面看待这种现象。毫无疑问,国际大厂的资深专家,不论是擅长管理的职业经理人还是专长技术的技术大咖,选择加入国内半导体企业或者在国内创业,都非常有利于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首先是为国内半导体产业补充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例如曾经的海归如陈大同、武平等人,都开创了一个时代。如下图所示,科创板中不少半导体企业的创始人也是海归,他们涉及材料、设备、设计等多个领域,他们在国际大厂的积累对自己的创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的海归,所面临的产业环境和机会大不一样,在高端技术的积累上可能不如此前。科创板半导体已/待上市企业创始人/董事长/CEO国际大厂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华人在国际半导体大厂中担任高级职业经理的人数量在不断减少。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的退休便是典型例子。杨旭35年职业生涯全部交给了英特尔,推动了英特尔和中国PC产业发展,拓展了英特尔在中国生态的全面建设,可谓是英特尔与中国之间的一座桥梁,更是中美产业的一座桥梁。纵观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很少有如此典型的代表。与此同时,国内产业的发展热潮提供了“离职契机”。各地政府对产业的重视,招商的热情,让国际大厂出来的人有了创业的土壤。资本的喧嚣也让产业鱼龙混杂,一时间创业的号角四处响起,不少国际大厂的华人也被招于麾下。由于大环境的变化,一些国际大厂已经将研发中心撤走,回到了曾经只有销售部门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国际企业与国内的客户的交流合作,也影响了人才培养和输送。随着掌管国际企业中国区的华人的离开,也很难再有华人接班,未来合作难度加大,必须引起重视。结语半导体是一个开放合作、追求互赢的产业,全球产业链分工让彼此联系紧密。国际半导体大厂中的华人高管是中国与世界半导体合作的桥梁,加速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实现了彼此的共赢。现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内外逢源的时代结束了,堪做国际化“桥梁”的人才越来越稀有。越是这种艰难时刻,越要认识到国际化的重要、国际化的机遇难得,越需要有能力推动国际化的产业人多出一把力,继续推动和维护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国际化。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