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乱纪元:关于人类未来的十点狂想1.第一个乱纪元已经开启。过去的互联网产品秩序、商业生态将快速被推塌,创始人、技术大拿、产

欢迎来到乱纪元:关于人类未来的十点狂想1.第一个乱纪元已经开启。过去的互联网产品秩序、商业生态将快速被推塌,创始人、技术大拿、产品经理们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一切。新的生态体系能稳定存在多久,取决于AI世界的下一次大迭代。是为乱纪元。2.奇点已经来临。更准确的说,奔向奇点之路已经不可逆。3.积极的态度是:人类将迎来下一次演化,成为智人2.0。人机融合、人机共生势不可挡。AI从辅助人类到很多工作 #抽屉I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比尔·盖茨最新访谈:现在对AI的狂热远超互联网泡沫

比尔·盖茨最新访谈:现在对AI的狂热远超互联网泡沫 盖茨在访谈中指出,目前对人工智能的狂热远超过去互联网泡沫时期,他提到,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门槛非常低,资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这个新领域。盖茨举例说,有公司为人工智能产品筹集了巨额资金,这种情况在市值和估值方面都是空前的。盖茨还强调,尽管谷歌和微软等大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大量资本,但这并没有阻止其他公司在基础能力或垂直领域的发展。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虽然相对较小,但其潜力巨大,即使是小型机构也能借助这些工具与大型机构竞争,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新预言:耳机和眼镜才是AI硬件重点盖茨预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耳机和智能眼镜将成为AI硬件的两个重点领域。盖茨认为,耳机不仅仅是音频播放设备,它们将增加音频功能、消除噪音,并提升音质,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媒介。他进一步指出,智能眼镜能够将视频内容投射到用户视野中,开启人机交互的新形式。这些设备的发展,将使得个人智能体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助手,因为它们能够跟踪、阅读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并提供持续的帮助。在讨论中,盖茨还提到了人工智能助手的潜力,它们将能够理解电子邮件和会议内容的上下文,从而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排序和任务管理。他强调,尽管我们已经在数字系统中透露了大量个人信息,但人工智能助手如果能够总结会议或协助跟进事项,其价值将是巨大的。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当然,由于近十年来,绝大多数中文互联网的文本内容都沉淀在微信生态里,公众号文章里也不乏优质内容。

当然,由于近十年来,绝大多数中文互联网的文本内容都沉淀在微信生态里,公众号文章里也不乏优质内容。 但在鱼龙混杂的当下,还是需要用AI淘一下才知道,是不是真的值得读。 昨晚,我也在几十篇浮窗文章里,发现了一篇很有启发的内容:《怎样才能做到“认知领先”?想明白这三点对AI从业者很重要》

封面图片

日全食对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的互联网流量产生了明显影响

日全食对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的互联网流量产生了明显影响 Cloudflare 的数据显示,从墨西哥到加拿大的互联网流量受到了日全食路径的明显影响。日全食发生在 15:42 UTC 至 20:52 UTC 之间,从南向北移动,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这幅日全食路径和黑暗百分比图片所示。与前一周 19:00 UTC(东部时间 14:00,太平洋时间 12:00)相比,美国的总体字节交付流量下降了 8%,请求流量下降了 12%。从州一级的角度来看,日食发生时与前一周相比的流量下降情况更能说明问题。以下是美国各州流量变化的摘要。如上一张 NASA 的图片所示,我们几乎可以追溯到日食的轨迹。根据最新数据,佛蒙特州、阿肯色州、印第安纳州、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和俄亥俄州在日食前后的交通流量下降了 40% 或更多。这些州都位于日全食路径上,而其他几个州的情况并非如此。正如我们在前几次事件中观察到的那样,与人类和自然相关的事件会对互联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这包括黑色星期五/网络周、复活节、斋月庆祝活动、国王查理三世加冕典礼、最近影响 13 个国家的非洲海底电缆故障,以及现在的日全食。这是 2044 年 8 月 23 日之前在美国毗连地区看到的最后一次日全食,预计下一次类似广度的日全食发生在 2045 年 8 月 12 日。分析报告全文: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因为 ChatGPT,最近我是既兴奋又焦虑。作为一个 20 年码龄的前程序员兼产品经理,很难得又碰到一个比移动互联网更大的变革时

因为 ChatGPT,最近我是既兴奋又焦虑。作为一个 20 年码龄的前程序员兼产品经理,很难得又碰到一个比移动互联网更大的变革时代。我与 NLP(AI 中的一个分支, 自然语言处理,也是 ChatGPT 主要依赖的技术之一) 结缘是在 2004 年,那一年我还在上初中,写了一个叫“燊燊中文简繁通”的简繁体转换软件。 这个软件意外得到海内外很多华人的喜爱,有人帮我把它翻译成外文版介绍到外国,有人写文章专门介绍它,甚至有台湾同胞还把它刻成光盘标价 100 新台币售卖……我后来坚持做创新产品也与它有关,因为那种看到用户喜爱的评价时的成就感。 但这段经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陆和港澳台不同的语言表达的转译难题。比如汉字简繁转换不是完全的一对一,“后”字对应的繁体字可能是“后”或者“后”,而“干”字对应的简体字可能是“干”或者“干”。又比如一些外国人名,大陆叫“特朗普”,港台叫“川普”,大陆叫“布什”,港台叫“布殊”……还有很多不能简单地一一替换的情形,所以这时候需要翻译程序懂“自然语言处理”。 可惜那时候我还是个初中生,搞不定这个事。后来大学我上了大学,专门去修了人工智能课,去请教老师这个问题。老师告诉我有个东西叫“NLP”。在那时,我也了解了数字生命,了解了高性能计算,了解了各种开源技术,它们的神奇都让我惊叹。但是老师告诉我,AI 在过去几十年都没有怎么大的发展,强人工智能遥遥无期,把它作为事业似乎不是好的选择。 我又碰巧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初期,参与了微信团队创始期的一些工作,一直忙着在“浪潮之巅”冲浪,后来又忙着创业,这方面的念想也就靠边站了。 直到看到 ChatGPT 的出现。我发现短短几年间真的 AI 完成了突破。我们又迎来巨大的新机会(和风险)。 ChatGPT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它的“连续对话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 RLHF“人工反馈强化学习”,它对语言的理解和熟悉已经完全超过了常人的理解。所以很多人惊呼 AI 真的有了智能。 我们在看很多科幻电影里面渲染的机器统治地球的情节,有一个大前提,机器人需要先获得人类的喜爱,人类开始把它当伙伴,带它进入千家万户,后来有一天,有一只机器人觉醒了、造反了…… 回归现实,我们却经常面对“人工智障”的 Siri 和小 X 音箱,这似乎很难让人愿意把它当做家人。 但是! 想象一个场景,你下班回到家,对着你家中的智能机器人说“好累啊”,它会安慰你,跟它说你不知道做什么菜,它能给你推荐食谱,你遇到难题它会给你想解决方案……这些电影里的情节,在今天不是科幻,只要把家里的“小 X 音箱”背后的程序换成 ChatGPT 就可以实现了。 实际上以它为基础的智能硬件在一年内一定会上市,而且可能会大行其道。 我和朋友半开玩笑说,从今年出生的孩子开始,他们从小见到的 AI 不再是智障,他们从小都会把家里的机器人当作朋友和亲人。那么 20 几年后,当这代人成为社会主流,机器也就统治世界了。 这也可能不是玩笑,那么集美们兄 dei 们,我们人类自嗨的时光,正在倒计时。 我不知道这是真正的未来还是杞人忧天,但一个新事物的未来注定是掌握在了解它的人的手里。希望我们中国也有一帮 懂 AI 、掌握 AI 的“自己人”,确保这个世界的“智能霸权”不会因为意识形态、政治、地理、文化因素而被某个唯一大国掌握。又或者,未来的 AI 之间各为其主,也能互相抗衡,给人类留下一点生存空间。 我是行者慎思科技咨询创始人陆树燊,我正和一群AI专家和产品专家一起研究AIGC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产品和应用。欢迎找我探讨,聊聊你的需求和创意。 (个人微信:shensinside,公号:行者慎思)

封面图片

AI发展和互联网发展路径很不一样的一点是:AI在大部分领域要做到足够好,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水平才能产生实际商业价值,智商从0到70

AI发展和互联网发展路径很不一样的一点是:AI在大部分领域要做到足够好,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水平才能产生实际商业价值,智商从0到70是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不愿为其付费,甚至免费也不会使用。这有点像水必须烧开到100度才能驱动蒸汽机,99度的水也不行。而互联网和很多其他技术在发展早期就可以开始产生商业价值,56K的拨号上网已经可以支撑足够多的应用场景。这种差异使得用互联网思路去预测AI产业发展容易产生很大差异。

封面图片

互联网已死?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机器人生产的

互联网已死?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机器人生产的 该理论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分是机器人取代了人类在互联网上的活动;另外一部分是行为者正在利用这些机器人来操纵网民。当机器人在互联网的活动超过人类的时候,一些人认为这就意味着互联网“已死”,而在这个理论中互联网的“死亡”日期2016年到2017年之间。这个日期的主要依据是,2016年的时候,安全公司Imperva(网络安全领导者之一)发布了一份关于机器人访问流量的报告,揭示机器人占据了互联网52%的网络流量。已死的互联网理论最早是在哪里被人提出的,已经很难进行考证了,它经常被认为只是阴谋论而已,但也许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机器人内容其实,现在的机器人不仅使用了超过50%的网络流量,超过50%的内容也是由机器人生产的,特别是在社交平台上,机器人不仅在生产文章、视频和图片等内容形式,甚至连评论区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由机器人生产的。你会发现,中文互联网中,现有的社交平台很多都引入了官方的评论机器人,有些会直接告诉你那是AI评论,有些则不会告知。图:这个就是微博的评论机器人由于我个人一直在做自媒体,在各个平台上发表我的作品,所以我比较清楚这一点,那些牛头不对马嘴的评论基本是由机器人贡献的。至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内容超过一半都是由机器人生产的,一些报告显示,是从2022 年开始的。2022年是生成式AI诞生的年份,这一年 OpenAI 推出了首款生成式AI大模型ChatGPT,它能够直接模仿人类创作内容,而且它对所有普通用户开放,甚至一些服务现在是免费的。以前所谓的机器人创作内容,其实只是一种“伪原创”,通过一些工具将原有文章进行一些简单的修改比如把一些词语用同义词替换一下,以此来欺骗搜索引擎或者社交平台,来得到更好的搜索排名。但是,有了生成式AI大模型之后,一切都变了,人工智能可以直接根据你的简单指令几秒内生成相应的内容,文章,图片,视频都可以通过指令直接生成。所以,没什么好意外的,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内容如果不是机器人生产的那才奇怪。不过不仅如此,你在社交平台上关注的很多所谓大V,背后可能也只是机器人而已。社交平台不会对外公布它们有多少内容是由机器人生产的,也不会对外公布哪些账户是由机器人在输出内容的。不过,在马斯克收购推特平台(现在的X平台,类似国内的微博)的时候,推特上机器人运行的账户比例被搬上了台面来讨论。推特原有的老板告诉马斯克大约每日活跃用户 (mDAU) 的5%是机器人,但是马斯克请了专业机构 Cybra 公司进行了重新评估,该公司回馈给马斯克两个报告,一份报告显示13.7%的推特日活用户是机器人,而另一份则显示11%。更搞笑的是,这10%多点的机器人日活用户创造了大部分的推特内容。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人们要让机器人不遗余力的去生产内容呢,而社交平台也不进行筛选。其实,答案很简单,平台根本管不过来,机器人会专门不停针对算法来调整自己的内容,以此来躲避搜索引擎或者社交平台的审查。马斯克博文的AI翻译但由于机器人生产的内容确实影响了真实用户的体验,所以马斯克现在正在探索让推特用户支付会员费以阻止机器人内容(估计在他眼里机器人内容就像广告一样烦人)。至于生产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据我了解主要就是三点:第一点就是挣取这些社交平台的广告分成。很多没有接触过自媒体的人可能并不清楚,你在平台上发表作品是有广告分成的,这部分收益现在也是我们怪罗这个ip的主要收入来源。在行情好的时候,一篇百万播放的视频有几千块的收益,而即便是现在行情不好的时候,这个收益依然还算能维持。由于热门内容很容易继续出爆款,所以你会发现,一个稍微热门一点的事件或者话题,你会刷到不同用户制作的完全雷同的内容。第二点就是账户买卖。做自媒体的应该都知道,从最早微博兴趣开始,互联网上就出现了一个专门买卖社交媒体账户的产业链,这个产业算是互联网的灰色地带,但是它从诞生到现在就没有停止过。而且从最初的微博账户买卖,演变成今天我们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去购买任何一个社交媒体平台的账户,而且拥有上百万粉丝的账户都可以轻松买到。很多人可能想要知道,这些账号的粉丝都是怎么来的,以前我一直以为就是一些僵尸粉(不活跃的账户)而已,但其实即便僵尸粉也是有成本的,而且质量还差。很多这类账号其实就是靠内容吸引来的,只是它们的内容并不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而是直接由机器人批量抓起,批量修改,然后24小时不停发布。因为完全由机器人制作和发布,效率非常高,一个运营人员可以同时运营数十个账户,每天大量的发布热门内容,以此来吸引用户关注。等粉丝基数达到一定程度,直接将账号出售,以此盈利。第三点,也是最让人讨厌的一点,行为人通过发布一些内容来引导舆论。评论区是一个引导评论的方向的好地方,但其实机器人创作内容可不是仅通过评论来引导,而是直接制作和发布相应的内容。由于大多时候我们很难了解到事件的全部,所以很容易被这些断章取义的内容误导。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通过海量机器人发布“断章取义”的内容把舆论引向有利自己的那一边。所以,任何互联网的瓜都要理性地吃,不然一不小心可能就站错队了最后如果行为人的目的只是赚取广告分成和吸粉卖号的话,那么他们不会对自己发布的内容负责,他们只会在乎内容能够拿到多少流量。而目前机器人创作的内容,没有人工审核的话,它只会创造虚假内容,加上我们前面提到的断章取义引导舆论的。可以说现在的互联网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因此说互联网已死真的不为过。参考链接: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