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毒的蛇见人就溜有毒的蛇原地不动

无毒的蛇见人就溜 有毒的蛇原地不动 大多数情况下,毒蛇咬伤会留下至个牙印,如果牙印是密密麻麻的一圈,大概率是无毒的蛇咬的。 蛇咬伤后,多数患者的伤口在四肢,应保持肢体下垂姿势,减少毒素回流。如果症状严重且患者被咬伤的地点距医院较远,应第一时间拨打,切记不要自行涂抹民间偏方草药,以免引起伤口感染,延误治疗。 一般情况下,无毒的蛇见到人会快速溜走,毒蛇有毒有“自信”,会待在原地观察动向,市民可以借此快速分辨。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五步蛇在中国并不是最毒的 却是最危险的

五步蛇在中国并不是最毒的 却是最危险的 银环蛇画像但如果要问什么蛇是中国最危险的,那么一千个人眼中可能有一千种答案,不过有一种蛇在这个榜单中非常出名,那就是五步蛇,许多人认为它就是中国最危险、最致命的毒蛇。五步蛇又名百步蛇,学名尖吻蝮,广泛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我们这边也有关于它的传说,一些老人坚信被它咬一口,五步之内就要倒,有些地方应该是100步之内倒下。五步蛇画像不过,五步蛇的毒性与银环蛇相比还是有有一些差距的,它的LD50值皮下注射为8.9mg/kg左右,腹腔则为2-4mg/kg之间,大约25毫克可以致人死亡,除银环蛇之外,中国还有多种蛇比它更毒。那么有趣的问题是,五步蛇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危险吗?在这里需要提一下,“五步蛇”名字的由来并不是传说的那样被咬的人五步或者一百步之内就会死亡,而是指被它们咬伤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疼痛,从而让人无法站立。被五步蛇咬伤致死的时间还是非常长的,在没有任何治疗的情况下,通常需要5-72个小时才有可能死亡。但它是血循环毒素,会溶解肌肉和血管,并造成大量组织坏死,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破坏力,所以随着血液循环毒素跑遍全身的时候,被咬的人会疼痛难忍无法前行,通常10分钟内就会出现疼痛难忍的症状。当然,五步蛇确实有足够实力成为中国最危险、最致命的毒蛇,有几个方面让它比其它毒蛇更加危险。毒性强度是衡量一种毒蛇危险系数的纬度之一,但并不是全部。首先第一点抛开剂量谈毒性没啥意义,所以一种毒蛇的致危险度和它一次能排出多少毒液量也有很大关系。五步蛇是为数不多体型巨大的剧毒毒蛇,它们的体长可以超过1.5米,这在毒蛇界算是鹤立鸡群了。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毒腺相当发达,一次排毒量在59-179毫克之间百科的数据甚至称它们一次排毒能达到214毫克。作为对比,银环蛇虽毒,但实际上一次只能排出4.6毫克的毒素,因为它们的毒腺非常小。其实,大部分毒蛇都和银环蛇一样,它们一次排出的毒液非常少,而且它们每次攻击都会有所保留,特别是对付人这样的“非猎物”,它们并不希望浪费毒液,所以有时候甚至可能出现空咬(只是咬而不注射毒液)的情况。中国的毒蛇界单次排毒量能和五步蛇相提并论,且毒性极强的,只有眼镜王蛇,这种毒蛇的成年个体可以超过3米,据信发现的最大个体(世界纪录)达到5.58米,它们单次排毒量在56-153毫克之间。对成年人而言,眼镜王蛇的毒液差不多12毫克就足以致命,可以说它比五步蛇更毒一点。不过,在中国最危险毒蛇称号的争夺中,五步蛇绝对比眼镜王更加有竞争力。这就要说衡量毒蛇危险程度的另外两个维度,一个是相遇的概率和攻击性,还有一个就是毒液造成伤害。眼镜王蛇的毒液是以神经毒素为主,这种毒素造成的伤害不会那么可视化,它是作用于中毒者的神经系统,通常是让中毒者肌肉麻痹,最终的死亡原因是呼吸衰竭。五步蛇的毒液,我们前面提到过,它是血循环毒素,这种毒素的中毒症状就太明显了。它会让中毒者出现大面积的溶解、坏死,由于五步蛇注射的剂量非常夸张,所以它还有一个“烂肉王”的称号。另外,被五步蛇咬伤时间过长的话,即便是救了过来,那些坏死的组织也无法恢复,最终可能需要截肢,至人残疾。正因为五步蛇造成的伤害非常可视化,所以人们觉得它更危险,更致命也就情理之中了。另一方面,五步蛇遇到的概率也比眼镜王蛇高很多,就连我这种在乡下生活的时间不算长,而且户外活动不多的人,都看过好几次五步蛇。五步蛇有一个特征就是“尖吻”嘴巴的前端高高翘起,所以我们小时候都称它是长角的蛇。五步蛇还非常高傲,完全不惧怕人(好像许多体型大的毒蛇都是如此),人靠近的时候并不会逃跑。图片中有一条五步蛇最重要的是它们的隐蔽性非常好,身体花纹是枯叶状的,能够很好地融入大自然,那些不敏感的人很难发现它们。我个人对蛇是非常敏感的,我可以非常快速的发现蛇,这个能力让我好几次避免踩到蛇。但是有一次和两个朋友去找一种蜥蜴,我们在一个水井边上拨开一层层枯枝落叶的时候,一个同伴突然大喊有蛇。他指着一个位置表情十分惊恐,而且还说很可能是一条五步蛇,但是我和另外一个人怎么也看不到那条蛇在哪里。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我那位朋友在骗我们,只是他的表情真的不像是演的,不过,五步蛇确实会这样,你打扰到它的时候,很多时候它都会继续待在原地,而不是溜之大吉,估计五步蛇心里在默念“看不见我,看不见我”。难以被人发现就算了,五步蛇还会毫无征兆的发起攻击。其实很多毒蛇要么本身会有一些提示色或者声音,来警示那些试图靠近它们的非猎物,要么在发起攻击前会先提示非猎物,比如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等等,它们攻击前都会鼓起颈部,做出醒目的动作,让非猎物知难而退。但是,五步蛇不一样,它们不做任何提醒动作,直接攻击,而且非常精准,我看到一位博主说他自己被五步蛇在千钧一发之间咬到脚上唯一裸露的地方。你想想,一种稳重的,隐蔽性高的,毫无征兆发起攻击的,排毒量巨大的剧毒毒蛇,想想是不是很可怕。图:五步蛇最后虽然,我个人现在都觉得五步蛇是比较常见的毒蛇,但是这种蛇现在是真“三有”蛇类,不要随意捕杀。另外,五步蛇经常因夸大的药用价值被捕杀,但其实这种蛇无论是毒液还是身体,都没啥药用价值,不要过于迷信。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有钱,请把事做好,没钱,请把人做好,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而你的不好,就

有钱,请把事做好,没钱,请把人做好,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而你的不好,就像一道伤疤,会永远存在,这就是人性…. #头像|摆烂平躺萌娃情侣专用头像 来自文案素材吧顾佳佳 狗推中心群 欢迎投稿

封面图片

他踩了4万次毒蛇 终于知道了蛇什么时候会咬人

他踩了4万次毒蛇 终于知道了蛇什么时候会咬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有 81000~138000 人死于毒蛇咬伤的并发症。但是,科学家一直没能弄清楚,为什么有些蛇会咬人,而另一些蛇却不会。科学家并不知道蛇的咬人倾向受哪些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例如,同一个品种的蛇,其中哪种性别、多大年龄的蛇更容易咬人,一天中什么时间更容易咬人,受到哪种刺激后会咬人等等。为了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巴西布坦唐研究所(Instituto Butantan)的生物学家若昂·米格尔·阿尔维斯-努内斯(Jo?o Miguel Alves-Nunes)决定把人类和蛇放在一起。而他选择的人类对象正是他自己。4 万次踩踏布坦唐研究所因收集各种有毒生物(有毒的蛇、蜥蜴、蜘蛛、昆虫和蝎子)而闻名,他们也研制出了许多抗毒血清和基于动物毒素的药物。背靠如此强大的后援团,阿尔维斯-努内斯所在的团队放心大胆地开始了实验。团队收集了 116 条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具窍蝮蛇,并用铝板和泡沫塑料搭建了一个 2 平方米的场地,作为阿尔维斯-努内斯和蛇的“竞技场”。面对如此危险的实验,阿尔维斯-努内斯自然不能毫无防备地上场。他穿上了一双特殊的过膝防护靴,靴子外面包裹着泡沫塑料。巴西具窍蝮蛇(图片来源:原论文)然后,阿尔维斯-努内斯的任务就是在危险边缘疯狂试探:他要一步步挑战这些具窍蝮蛇的“耐心”。在让这些具窍蝮蛇提前适应了 15 分钟场地后,阿尔维斯-努内斯会采用接触和不接触两种方式刺激它们。所谓非接触刺激,就是用靴子在距离蛇 5 厘米的区域内随机踩踏,但不能踩到蛇。而所谓接触刺激,就是随机在蛇的头部、身体和尾部轻轻踩踏,每隔 3 秒踩一次,每个区域踩 10 次,即每条蛇踩 30 次。最终,阿尔维斯-努内斯一共踩了 40480 下。其实,许多研究动物防御行为的科学家都会尝试“激怒”动物,例如戳戳或者碰一碰它们。虽然其中许多研究对象都是无毒的动物(例如小鼠),但研究西部黑寡妇蜘蛛(Latrodectus hesperus)等有毒生物的科学家也会这样做。而阿尔维斯-努内斯导师的导师伊万·萨齐马(Ivan Sazima)更是早在 1988 年就开创了试图让蛇咬自己腿的先河。不过,像阿尔维斯-努内斯这样以如此直接的方式“挑衅”数万次的还从未有过。摸清规律数万次尝试后,阿尔维斯-努内斯发现,圈养的具窍蝮蛇和野生具窍蝮蛇的咬人倾向没有明显区别。一些人此前认为,具窍蝮蛇只有在被踩到的情况下才会咬人。但阿尔维斯-努内斯的研究反驳了这一观点,在他们的研究中,具窍蝮蛇在接触刺激和非接触刺激的情况下都出现了咬人的情况。而且,无论是接触刺激还是非接触刺激,新生的小蛇都远比青年蛇和成年蛇更容易咬人。靴子踩到蛇后,小蛇咬人的概率是成年蛇的 2.17 倍,特别是较年轻的雌蛇最容易咬人。而且对于雌蛇而言,体型越小越容易咬人,这也与流行病学数据完美匹配。不同性别、年龄的具窍蝮蛇在不同时间段咬人的概率(图片来源:原论文)在测试踩踏具窍蝮蛇的不同部位后,阿尔维斯-努内斯还得出结论:踩具窍蝮蛇的头部最容易被攻击,概率为 44%,而踩具窍蝮蛇的身体和尾部被咬的概率只有 20%。踩具窍蝮蛇不同部位被咬的可能性(图片来源:原论文)此外,阿尔维斯-努内斯还发现环境温度和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也可能影响蛇的攻击性。雌蛇体温越高,就越倾向于咬人。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上午时段的防御性咬伤事件(蛇会在防御时分泌更多毒液)通常为雌蛇所为(占 64%);到了下午,雌蛇和雄蛇的攻击性差异逐渐缩小,雌蛇咬伤的比例只占到了 58%;而到了夜间,不同性别的攻击性会出现小小的反转,雄蛇咬伤的比例占了大多数(57%)。利用这些结论,他们就能推测哪些区域出现蛇咬事故的概率更高。由于沿海地区的具窍蝮蛇通常比高地区域的同类体型更小,再加上沿海地区的气温也比高地区域更高,因此研究人员推测沿海地区更易发生蛇咬伤的事故。流行病学数据支持了这一观点,并且显示,气温每升高一度,被蛇咬伤的几率就会增加 28.27%。不同地区蛇咬伤事故的发生情况(图片来源:原论文)此前的研究显示,厄尔尼诺现象相关的气候周期与蛇咬伤事故的发生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蛇咬伤事故未来可能增多也是人们需要纳入考量的一件事。人们最好避免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在这些区域穿行。意外事故不过,阿尔维斯-努内斯的防护并非万无一失。当阿尔维斯-努内斯用一条响尾蛇做实验时,响尾蛇的毒牙突破了防护靴外的泡沫塑料,咬到了他。虽然阿尔维斯-努内斯及时注射了抗蛇毒血清,但他却不幸地发现自己同时对蛇毒和抗蛇毒血清过敏。于是,阿尔维斯-努内斯不得不请了 15 天病假。但是,这次经历又给阿尔维斯-努内斯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被具窍蝮蛇咬了上千次都没能咬破的防护靴居然被响尾蛇一举击破,这不正说明二者的咬合力存在差异吗?于是,阿尔维斯-努内斯如今已经开始研究二者的咬合力差异,看它们能咬穿什么样的材料和鞋子。当然,发现自己对蛇毒和抗蛇毒血清过敏之后,阿尔维斯-努内斯再也不敢直接与蛇接触了。凡是需要与蛇接触的实验,他都交给技术员完成,自己只负责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请不要轻易尝试自行复刻这样的研究!这既可能给自己造成危害,也可能伤害到动物!毕竟阿尔维斯-努内斯在踩踏时十分小心,没有将全部重量都放在脚上,才没有给这些蛇造成伤害。参考文献[1]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解开新型恐惧:蜘蛛捕食比自己大355倍的蛇 像喝奶一样吸干它

解开新型恐惧:蜘蛛捕食比自己大355倍的蛇 像喝奶一样吸干它 根据照片来看,捕食者是金丝蛛,而悬挂在树木之间的蛇,是一条幼年的绿树蛇。金丝蛛看起来体型不小,但和蛇一比,体型相差比较悬殊。发现时,蛇已经死亡了,在蛛丝的缠绕下,蛇的身体是扭曲的,而金丝蛛正在认真进食,蛇的尾巴已经被吃掉了一点。根据进食的进程来推算,蜘蛛可能是昨天晚上捕获这条蛇。经过一番较量,蜘蛛以失去一条腿的代价获胜了,得到了这顿超级丰盛的美食,而且可以连着“吃席”吃好几天。当这三张照片被传到网络上后,瞬间引来了众多网友围观。许多观众觉得这也太恐怖了,恐怖的来源,一方面来自蜘蛛的大小,比手掌还大。金丝蛛是一种大型蛛,腹部通常拇指大小,但其腿很长,伸展后可达20厘米另一方面,是诧异蜘蛛居然可以吃比自己体型大这么多的蛇。不常见,但全世界的蛇都在捕食蛇类蜘蛛到底有多厉害,其实从它的饮食就可以看出来。你以为蜘蛛只吃昆虫这样的小型动物吗?其实它还会吃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还包括开头提到的蛇:在和蛇的较量中,蜘蛛不光能战胜无毒蛇,剧毒蛇也上了它的菜单。最关键是,即使两者体型相差几百倍,蜘蛛也能获胜。为了准确评估蜘蛛的捕蛇能力,2021年5月,来自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文章发表在《蛛形纲动物学》杂志上。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分析并记录了319条蜘蛛捕蛇的真实记录,其中有297个案例是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其余22条则是在圈养中发现的。吉本斯教授是参与者之一,他总结道:蜘蛛平时主要是吃昆虫的,但偶尔也会吃蛇。全世界除了南极洲外,都会发生,而且发生地主要集中在美国(1/2)和澳大利亚(近1/3)。虽说,蜘蛛捕的大多是一些小蛇,但是,蛇终究是蛇,对于蜘蛛来说,体型还是非常悬殊的。在这319个真实案例中,最小的蜘蛛只有1.1厘米,最大的受害者蛇类长达1米。一般来说,捕食比自己大10-30倍的蛇,蜘蛛是没有压力的。在一个极端案例中,一只三角肥腹蛛,捕食了是自己体重355倍的蛇,这条蛇是一条长达15厘米的袜带蛇。那这些蜘蛛是如何杀死一条蛇的呢,蛇难道就这么笨,无法逃脱吗?蜘蛛如何一步一步吃掉比自己大几百倍的蛇?此次研究,研究人员还发现,作案最多就是黑寡妇,将近一半。黑寡妇在蜘蛛里体型不算小,身长一般2-8厘米,它织的网如果足够大,粘性足够强,那么就足以困住一条蛇。蜘蛛的捕食是守株待兔型的,当一条倒霉的蛇穿过蜘蛛网时,如果蛇本身比较大,那么它可以冲破蜘蛛网离开,如果蛇体型偏小,那么就会被蜘蛛网缠住,而且越挣扎,越容易掉入蜘蛛网“口袋”中。有时候黑寡妇蜘蛛会让蛇自己扑棱几分钟,消耗一下能量,然后迅速靠近,注入毒素。黑寡妇的毒素极其强大,有一种毒素主要针对的就是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10分钟就能起效,很快,蛇就会失去动静,慢慢死去。当蛇不再动弹之后,蜘蛛将消化酶注入猎物体内,等猎物内部“液化”后,就会像喝奶一样嗦干猎物,几天或者几周后,蛇就只剩外皮一层空壳。据研究表明,被黑寡妇吃掉的蛇里,不乏剧毒蛇,蛇毒在这场较量中没有任何优势。一旦落入蜘蛛网里,即使有毒牙,蛇被缠住也咬不上,蜘蛛体型还小,更是难以下口。最后总的来说,对于蜘蛛这个体型,能够杀死大得多的蛇,这是让人比较吃惊的。有的蜘蛛,已经强大到不需要蜘蛛网,也能捕食蛇类的程度。两种动物在较量中,也有少数一部分能逃脱,概率为11%,但这是大多是人类的功劳。吉本斯教授曾调侃道:“人类这么怕蛇,这么怕蜘蛛,但遇到蛇被蜘蛛网缠住,还是会主动去救那条蛇,太不可思议了!”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原来,「放蛇」发起人是「的总」资深会员,占中时拿利剪清场的的士司机周展图。

原来,「放蛇」发起人是「的总」资深会员,占中时拿利剪清场的的士司机周展图。 周展图承认行动至今举报18名Uber司机,约有10多名司机参与行动,扬言会继续「放蛇」,直至有满意的网约车规管方案,「特首唔系谴责我哋嘛,佢系呼吁我哋,惊我哋出事咋嘛」。他说,如果去举报人都会误堕法网,「点会仲有人出嚟举报人呀咁」。 被问到会否应网民要求「放蛇」捉「黑的」,周展图直言:「𠮶啲真系误堕法网㖞,『黑的』随时会打人㗎嘛,我还手咁咪误堕法网啰」,相反他认为Uber司机并非动粗之人。 #放蛇 #爱国蓝蛆 #的士 #黑的 #Uber

封面图片

几年前被狗咬过的男子狂犬病发作3天死亡 潜伏期有多长?

几年前被狗咬过的男子狂犬病发作3天死亡 潜伏期有多长? 医生初步判断是狂犬病,于是询问以前有没有被猫狗咬伤过,或者被挠破皮,但男子均否认了。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医生开具了化验检测,结果在其脑脊液里发现了狂犬病毒。三天之后医生打了回访电话,可惜的是,男子已经去世了,其妻子也透露了一个细节:“他几年前被狗咬过!”新闻出来后,立马上了热搜。“几年前咬的,现在还会发作,狂犬病的潜伏期这么长吗?”“确定是狂犬病,为何还让男子走了,医生为什么不做治疗?或许还能救呢!”“难怪我总听别人说,狂犬病潜伏期可长达19年,这回我信了。”各位别急着做判断,可以先了解一下狂犬病。嗜神经病毒,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是100%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99%的狂犬病症是由犬类咬伤或者挠伤直接造成的。全球范围内,患病人数最多的是非洲和亚洲。在美洲地区,犬类控制比较好,狂犬病毒主要来自蝙蝠咬伤,只有5%来自犬类。狂犬病只要发病,致死率几乎是100%,这是因为:狂犬病毒侵染的是神经,潜伏期无症状,也没有非常有效的办法检测到病毒,很容易被忽视,等病毒发散,一旦侵入大脑,就意味着来不及了。狂犬病的发作会进入以下几个阶段:潜伏期:如果人被患病动物咬伤后,没有及时打疫苗干预,导致病毒随着患病动物的唾液进入人体,人体伤口暴露被患病动物舔舐也会被感染。此时,人体是没有症状的。但病毒没有闲着,它从伤口侵入,先在局部繁殖,然后随着神经游走全身,终极目标是大脑。潜伏期间,病毒静悄悄地,没有“攻击”人体,是因为它还没有占领主要位置(例如脊髓和大脑)。出现症状:早期,患者会出现疲劳、头痛、发热等症状,被咬伤处虽然已经养好了,但大部分人会在这个时候觉得伤口痒。慢慢地,就会出类似恐惧、兴奋、失眠、焦虑等症状。狂躁期:这个时期,会出现狂犬病典型的症状,例如恐风、恐水、吞咽困难,想喝水不敢喝,喝水还不解渴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意味着病毒已经侵入大脑,它接管人体的唾液腺后,大量分泌唾液,为的是制造更多的病毒(唾液里有病毒);在它的控制下,患者不敢喝水,还会做出攻击性行为,是因为喝水会稀释病毒含量,同时,咬伤这一类攻击性行为,是传播病毒最有效的方式。可以说,病毒的终极目标就是繁殖和传播。昏迷期:狂躁过后,人体最终还是会进入安静的状态。这是因为晚期,人体的重要器官严重损伤,大多基本功能已经无法维持了,导致肢体软瘫,而病毒也达到了繁殖扩散的目的。几天之后,患者就会死亡。在有的案例中,病毒有时候也会掌握不好杀伤力,一开始侵染就很猛烈,导致有的患者没有经历狂躁期,直接进入最严重的瘫痪麻 痹期。开头提到的男子,其实已经处在狂躁期,就医后3天后死亡,也是符合狂犬病发病历程的。一般来说,狂犬病发病也就7-10天,最后会因为呼吸道、脏器衰竭等原因死亡。狂犬病的潜伏期最长有多久?一般来说,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狂犬病潜伏期是1-3个月。潜伏期的长短,其实就是指病毒的扩散时间,它的制约因素有很多,例如:咬的位置,更靠近大脑的地方,路径显然就短了,潜伏期就短一些;咬人的动物处于发病什么状态(病毒载量),动物若是到了狂躁期,说明唾液中的病毒浓度高数量多,被咬伤,进入伤口的病毒就更多,潜伏期也会短一些;狂犬病毒种类,狂犬病毒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种类发病的时间也会有差异。也正是因为狂犬病因人而异的特性,于是就有了一些罕见的极端的案例。根据过往案例统计,潜伏期不到1个月的(最短的是4天),占30%;1-3个月的,占54%,超过3个月的,占15%,而超过 1 年的,有1%。以下这些案例是可以查到文献的:1、《武汉市一例潜伏期较长的人类狂犬病病例》,2020 年 11 月 4 日发布,63岁武汉女子2018年5月6日发病,3年前被狗咬伤;2、《人类狂犬病多年潜伏的系统发育和流行病学证据》,2014 年 1 月 23 日发布,男子从巴西移民美国8年后确诊,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是拉丁美洲犬狂犬病毒株,美国是没有的,因此确认其狂犬病潜伏期长达8年。他离开巴西之前,处理过犬类尸体。3、《狂犬病毒脑炎潜伏期可能长达25年!》,2012年7月-9月发布,印度一名48岁男性于2009年11月狂犬病发作,他本人描述自己25年前腿部被咬伤。研究人员调查了男子的工作和家庭环境,以及人际交往关系。根据已有的调查来看,认为潜伏期25年的可能性非常大(没有百分百肯定)。由此可见,现实中狂犬病潜伏期长达十几年的案例还是有的。但是,大多数科学家依然认为“狂犬病潜伏期长达十几年”,这个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支撑的。因为这种案例太少,而且很多案例间隔时间太久了,存在调查不严谨、患者自己忘记搞错等现象。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被体内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病毒进入人体,人才会得病。咬伤后如果及时打疫苗干预,也能百分百防止疾病发作。存有侥幸心理的人,往往就会因此错过最佳治愈时期,等发病了,基本就是药石无效了。但也有人治愈的,全球狂犬病治愈的数据,到2019年是29人。可能是这些人生命力顽强,也可能是运气好,最后活了下来,代价则是一身的后遗症。可惜的是,他们的治疗经验不能复制。同样的治疗方式对不同的人,效果完全不一样,因此无法推广。也就是说,以现在的科学水平,狂犬病致死率依然是100%。但我相信,攻克狂犬病不会太久了,中国科学家前几年就已经找到了一处抑制狂犬病毒的基因开关了。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