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9 11:43 by 遗忘之海

2022-09-19 11:43 by 遗忘之海 中国疾控中心国内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的细节:一名 29 岁中国籍销售于 9 月 2–8 日访问德国,期间发生了 MSM 行为(男男性行为)。他随后到西班牙旅行,9 月 14 日返回重庆。这名男子 9 月 9 日出现喉咙干痒和发烧症状,右腿出现红色皮疹和脓疱。9 月 11 日他去了一家私人诊所就诊,服用了抗炎药物。9 月 14 日在重庆的一个新冠隔离点隔离。采集的样本显示他猴痘病毒阳性,后续检测确诊为猴痘西非系 B.1 分支。 #长城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9月16日,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

9月16日,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 该病例为自国外中转重庆入境人员,在按规定进行入境人员新型肺炎疫情防控集中隔离期间,发现皮疹等症状,经重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结果猴痘病毒核酸阳性,国家组织专家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该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集中隔离治疗,情况稳定,其密切接触者均已落实隔离医学观察措施。目前,该病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 经专家研判,该病例入境重庆即被隔离管控,无社会面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低。 (央视新闻)

封面图片

马国出现首两起猴痘病例

马国出现首两起猴痘病例 马来西亚卫生部宣布,当地出现首两起猴痘确诊病例。首名猴痘确诊患者是一名外国人,第二名患者的是首名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首名患者已经康复出院。 卫生总监慕哈末拉兹星期五(8月25日)发文告说,首名患者是在7月26日确诊,他是一名自去年4月起在马国居住及工作的外国男子。“他2023年7月6日前往出现猴痘病例的国家,并在2023年7月10日返回马国。” 他指出,这名患者7月19日开始出现症状,并在7月23日冒出水泡。患者已接受隔离,并在完全康复且没有并发症后于8月10日出院。当局相信他是在国外染疫。 慕哈末拉兹指出,第二名患者是一名男子,他是首名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他在隔离期间出现症状。“当局下令他今年7月23日起隔离,他在7月29日确诊感染猴痘。”他说,这名患者目前仍处于隔离期,健康情况良好。 他强调,当局已检查首名患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并观察他们的健康情况。当局发现除了这两人,暂时没人出现猴痘症状。他说,第二名患者没有任何密切接触者。 慕哈末拉兹说,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感染,染疫途径是与出现猴痘感染症状者进行密切身体接触。他劝请所有来自通报猴痘国家的旅客,在抵达马国首21天内,每天观察个人健康情况,包括猴痘感染症状。

封面图片

猴痘病例渐增 台陆委会吁赴陆做好预防

猴痘病例渐增 台陆委会吁赴陆做好预防 中国大陆猴痘病例数量渐增,台湾陆委会提醒民众,8月大陆已新增超过500例猴痘病例,赴大陆旅游应“做好预防措施”。 根据中国大陆国家疾控局消息,去年9月大陆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今天6月开始新增本土猴痘病例为106例、7月491例、8月501例,目前大陆20多个省份已有病例。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陆委会星期五(10月6日)晚在社群媒体贴文指出,大陆自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提醒有计划要前往大陆的台湾民众做好预防措施。 陆委会也提醒近期曾经前往大陆的民众,若出现皮肤病灶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脓疱等,以及发烧、畏寒、头痛、肌肉痛、背痛、关节痛等疑似症状,应尽速佩戴口罩就医,并主动告知医师旅游史、高风险场域暴露史及接触史。 公开资料显示,这是陆委会首次发布针对猴痘的旅游提醒。 目前陆委会官网上的“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旅游警示讯息”仍显示为“黄色”灯号,也就是需要“特别注意旅游安全并检讨应否前往”,但理由并不是猴痘,而仍是“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疫情,以及大陆实施“反间谍法”修正案、香港实施国安法等。

封面图片

澳门现首例猴痘患者 潜伏期内曾访港

澳门现首例猴痘患者 潜伏期内曾访港 澳门卫生局星期二(26日)深夜通报,接获当地首例猴痘病例,患者是一名29岁澳门男子,报称无业,潜伏期内曾到过香港和珠海。 根据《星岛日报》报道,该男子在9月16日起发烧,上周二(19日)出现淋巴结肿大、全身皮疹、水泡等症状,分别于9月17、18、20日曾到澳门镜湖医院就诊,症状未见好。周一(25日)再到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就诊,皮肤脓泡拭子经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证实为猴痘。目前病情稳定,已住院隔离治疗。 澳门卫生局指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患者于潜伏期内在澳门曾有高风险性行为,也曾到过香港和珠海,声称在香港、珠海及出现症状后均没有高风险性行为。患者的其他情况仍在调查中,包括密切接触者追踪和溯源。

封面图片

中国医师预测当地未来或出现猴痘在家庭内传播情况

中国医师预测当地未来或出现猴痘在家庭内传播情况 中国通报女性猴痘感染者个案,感染综合科医师预测,女性感染者人数在未来可能会增加,甚至可能出现猴痘在家庭内传播的情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官网公布,中国大陆在8月新增报告501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五人为女性,发病前21天内均有异性性接触史,通过异性性接触感染可能性大,“异性伴侣中三例为猴痘感染者、一例近期有出疹史、一例无猴痘相关症状”。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决定,自星期三(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冠病也被列为乙类传染病。 据中国《人民日报》报道,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说,出现女性感染者,意味着中国猴痘感染人群进一步扩大。赵卫建议,预防猴痘感染的方法是尽量避免接触患者,“特别是他们的皮疹和体液,注意外出活动后,使用洗手液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指出,过去三个月,中国绝大多数猴痘感染都发生在男男性行为比较活跃的群体中,猴痘在国外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样是男男性行为接触。 李侗曾说,从传播途径上来说,无论男女,如果发生皮肤密切接触,就有被感染的风险。由于感染者的皮疹液中携带病毒,一旦病毒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上的细微伤口进入身体,就容易引发感染。一些男性感染者也会与女性发生性行为,因此出现女性感染者是很自然的情况。 李侗曾也说:“未来女性感染者数量可能会增加,甚至可能出现家庭内传播,例如老人和孩子被传染了,但概率较低。预防的策略是不变的,大家不必恐慌。” 李侗曾提醒,要尽量避免和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发生密切接触,尤其是已经出现发烧、疱疹的人群;当个人身上有伤口时,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去人员密集场所,要注意使用创可贴、无菌纱布覆盖伤口,避免意外接触感染。此外,感染者本人要做好自我隔离,避免传染他人。

封面图片

台湾通报首例猴痘死亡病例,为籍30多岁男性,未接种猴痘疫苗。

台湾通报首例猴痘死亡病例,为台湾籍30多岁男性,未接种猴痘疫苗。 该病例今年8月出现症状,9月11日才就医,后确诊。其就医时身体免疫状况极差,身体有大范围皮肤脓疡及坏疽,并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等伺机性感染症状,后续亦检验确诊感染艾滋。于10月22日病况恶化,11月1日死亡。 (卫福部疾管署)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