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称,一名澳大利亚妇女的大脑中被发现有一条8厘米长的活体蛔虫,为世界首例。

科学家称,一名澳大利亚妇女的大脑中被发现有一条8厘米长的活体蛔虫,为世界首例。 去年堪培拉一家医院的医生在手术时,从这名64岁患者受损的脑额叶组织中取出了一条红色寄生虫。它可能已经寄生了两个月之久。 研究人员警告说,该病例突显了从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当(外科医生)用镊子夹起异常物时,手术室里的每个人都感到无比震惊,结果发现这是一条蠕动的、活的8厘米浅红色蠕虫。”堪培拉医院传染病医生桑贾亚·塞纳纳亚克(Sanjaya Senanayake)说。 “即使你去掉令人厌恶的因素,这也是一种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记录过的新感染。” 这种名为“Ophidascaris robertsi”的蛔虫通常寄生在澳大利亚常见的地毡蟒体内。 澳大利亚寄生虫学专家梅赫拉布·侯赛因(Mehrab Hossain)在《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撰文称,他怀疑该女士在烹食了被蟒蛇粪便和寄生虫卵污染的植物后成为“意外宿主”。 据报道,该女士先开始出现了胃痛、咳嗽、盗汗和腹泻等“不寻常症状”,后来病情升级为健忘和抑郁症恶化。 患者于2021年1月下旬入院。后来的扫描显示“大脑右额叶出现非典型病变”。直到2022年6月,外科医生在活检中才找到她的病因。她目前恢复情况良好。 侯赛因博士写道:“以前没有关于Ophidascaris幼体入侵大脑的报告。”他称该情况值得注意。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澳妇女大脑住八公分寄生蠕虫 世界首例

澳妇女大脑住八公分寄生蠕虫 世界首例 澳大利亚科学家在一名妇女的大脑中发现一条八公分长的寄生蠕虫,为世界首例。 路透社报道,星期一(8月28日)发表在《新兴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的病例研究说,一名64岁妇女去年在堪培拉接受手术时,被发现大脑有一条寄生蠕虫。经科学家鉴定,这是一种常见于地毯蟒的蛔虫,凸显了传染性生物在物种间出现的风险。研究说,科学家将这种寄生虫称为蛇蛔虫(Ophidascaris robertsi)。 这名妇女此前曾抱怨腹痛、健忘和抑郁。科学家认为,可能是有蟒蛇通过粪便将寄生虫排入草丛,这名患者可能是摸了有虫卵的野草,再去摸食物或厨房用具,导致虫卵入口。 撰写研究报告之一的塞纳纳亚克博士说:“当你对某人的大脑进行手术取活检时,你永远不会料到会遇到活的东西。” 他说,虽然科学家对人体内的寄生虫很熟悉,但如此巨大的蠕虫以前从未在人体内出现过。“这肯定是我们永生难忘的事情。” 塞纳纳亚克称赞这名妇女“非常勇敢”,出院后她恢复了正常生活,但仍在接受医生的观察。

封面图片

在乔治亚州一名患者的大脑中发现了一条活的 15 厘米蠕虫这可能是医学史上的首例此类病例。

在乔治亚州一名患者的大脑中发现了一条活的 15 厘米蠕虫这可能是医学史上的首例此类病例。 该妇女在癌症治疗后定期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医生最初判定她患有第四期癌症复发。 然而,在手术过程中,他们发现的不是肿瘤,而是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这是猪肉绦虫(Taenia solium)。神经外科医生表示以前从未发生过这种情况。

封面图片

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已知分布区以外发现不寻常的七鳃鳗物种

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已知分布区以外发现不寻常的七鳃鳗物种 澳大利亚七鳃鳗是一种非寄生无颌鱼,在昆士兰州被发现,扩大了其已知的分布范围。由于被误认为是更常见的物种,保护工作面临挑战。科学家们强调,在栖息地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等威胁面前,保护这一濒危物种非常重要。图片来源:大卫-莫法特澳大利亚七鳃鳗的幼鱼埋在溪流底部,以滤食为生,寿命约为三年。它的成鱼期约为一年,在此期间它根本不进食。在这项由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国家环境科学计划(NESP)弹性景观中心(Resilient Landscapes Hub)提供部分资金的研究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该物种只生活在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边界附近170公里海岸线上的几条溪流中。一条成年雄性澳大利亚七鳃鳗的头部特写。图片来源:David Moffatt这项研究是在另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之后开始的:格里菲斯大学澳大利亚河流研究所的卢克-卡彭特-本德胡博士在弗雷泽岛(K'gari)的溪流中发现了这一物种。为了揭开七鳃鳗的神秘面纱,卡彭特-本德胡博士与澳大利亚河流研究所的戴维-莫法特(David Moffatt)合作,后者曾在昆士兰的其他溪流中发现了孤立的七鳃鳗种群。他们共同证实了昆士兰州(包括最北端的罗克汉普顿)出现七鳃鳗目的报告,由此澳大利亚七鳃鳗的分布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世界上唯一生活在真正热带水域的七鳃鳗物种。莫法特先生说:"发现一个濒危物种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它远离已知的分布区,但又离人口稠密的地区如此之近。我们预计这些动物会在昆士兰自然出现,而且已经在这里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由于它们的隐蔽性,一直隐藏在这里。"澳大利亚七鳃鳗被认为在其首次被描述的新南威尔士州南部已经灭绝。人们认为,沉积、野火和人类开发威胁着它的生存。也许对它们的保护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它们很难被识别这个物种确实面临着被误认的情况。在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无寄生虫的澳大利亚溪流七鳃鳗与其更常见的吸血南方亲戚短头七鳃鳗(Mordacia mordax)无法区分,后者的保护级别为"不需要担心"。且在全球范围内只有少数人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大卫-莫法特(David Moffatt)和卢克-卡彭特-邦德胡(Luke Carpenter-Bundhoo)博士与一小缸澳大利亚七鳃鳗。图片来源:特洛伊-哈里斯Carpenter-Bundhoo 博士和 Moffatt 先生在他们新发表的《濒危物种研究》文章中概述了为这种鱼实施保护战略的困难,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鉴于预计的海平面上升意味着澳大利亚七鳃鳗生活的许多低地淡水沿海溪流很可能变成咸水,因此保护该物种尤为重要。有了这些新发现,科学家们将能更好地保护这一不同寻常的濒危物种。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人脑细胞在培养皿中学会打游戏,比AI学习速度快18倍还省电】科学家对外把它们叫做盘中大脑 (DishBrain),正式论文里描

【人脑细胞在培养皿中学会打游戏,比AI学习速度快18倍还省电】科学家对外把它们叫做盘中大脑 (DishBrain),正式论文里描述为体外神经网络 (In vitro neural networks)。这项研究来自澳大利亚初创公司Cortical Labs,他们的目标是把活体生物神经元与传统硅集成电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芯片新物种。 #抽屉IT

封面图片

不速之客:亚洲蜜蜂如何在澳大利亚打破进化预期?

不速之客:亚洲蜜蜂如何在澳大利亚打破进化预期? 最近的研究表明,入侵的亚洲蜜蜂在北昆士兰迅速适应并蓬勃发展,尽管遗传多样性较低,但其数量已超过 10,000 群。一只亚洲蜜蜂(照片摄于其在中国的自然分布区)。图片来源:Ben Oldroyd/悉尼大学共同第一作者、悉尼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罗莎琳-格洛阿格(Rosalyn Gloag)博士说:"我们对这一蜜蜂种群的研究表明,尽管相对于其本土范围的种群而言,某些物种一开始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低,但它们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Gloag 博士说,一般认为,高遗传多样性对于一个种群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非常重要,例如当一个物种被迁移或经历自然或气候变化灾害造成的快速环境变化时。昆士兰北部凯恩斯的入侵蜂群。图片来源:Ros Gloag 博士研究小组强调了这一案例研究对了解一般人口复原力的重要性。她说:"然而,我们已经证明,尽管遗传多样性急剧下降,但这一入侵蜜蜂种群自抵达后已迅速适应了环境。当我们观察到许多物种正在应对人为气候变化时,这一点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该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 Ros Gloag 博士。图为 Gloag 博士与一个四角蜂巢(不是研究中的亚洲蜜蜂)。资料来源:悉尼大学研究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昆士兰的入侵种群,研究小组获得了罕见的自然入侵的完整遗传年表,从蜜蜂到达后不久就开始了研究。该蜂群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于 2007 年抵达澳大利亚,由于蜜蜂可能携带寄生虫,澳大利亚的生物安全引起了关注。最终发现这些蜜蜂并没有携带最令人担忧的寄生虫变种螨,而变种螨已通过未知途径抵达澳大利亚,威胁着国内的蜂蜜产业。昆士兰凯恩斯的亚洲蜂群。图片来源:Ros Gloag 博士"我们很幸运能够获得这一入侵种群的完整采样时间表,这要归功于昆士兰州农业和渔业部做出的巨大努力。虽然这次尝试没有成功,但收集到的生物材料对于了解这些入侵是如何进行的非常有价值。这反过来又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入侵。"有了这个全面的样本集,科学家们得以对 10 年来收集的 118 只蜜蜂的整个基因组重新测序。Gloag博士说:"我们基本上可以观察到自然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中发挥作用。从这个独特的有利位置,我们可以看到,选择是作用于基因组中的变异,而这些变异是随着最初的几只蜜蜂一起出现的。这不是后来通过突变产生的变异。换句话说,一些遗传多样性很低的物种可以很快适应环境。虽然这对于应对新来入侵物种的环境来说可能是个坏消息,但对于在气候变化或其他自然或人为灾害(如丛林大火)面前暂时崩溃的种群来说,这可能是个好消息。"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澳大利亚另类蟾蜍狩猎比赛:只要赶亲吻它 就有大奖

澳大利亚另类蟾蜍狩猎比赛:只要赶亲吻它 就有大奖 今年的灭绝活动于1月13日开始,持续一周,到1月21日结束。网站截图(机翻)按照举办方的要求,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可以参与这项活动,没有报酬,但活动结束后,会登记成绩(统计捕获的数量)并公布,还会进行排名。据官方数据统计,今年的活动总共捕获了35400只成年蟾蜍,诱捕的蝌蚪超过19000个,清初的卵无法统计,是最近几年捕获成果最多的一年。有的团队已经参与好几次了,成绩斐然,一个星期至少捕获了2700多只蟾蜍。为了鼓励民众踊跃参加,并且能捕获更多的蟾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还出了各种教程,包括如何区分甘蔗蟾蜍和其他蟾蜍的蝌蚪,如何科学诱捕蝌蚪,以及如何人道处死成年蟾蜍。早期,很多参与者杀死蟾蜍的行为都比较暴力,会采用棒球棒或者高尔夫球杆直接打死,有的采用“毒杀”,更暴力的是用汽车压死,死后用来堆肥或者作为饲料。而今年,科学家推荐了一个更为人道的方式,那就是:装袋,先冷藏24小时,后冷冻。科学家认为,当温度下降时,蟾蜍的新陈代谢就会下降,那么身体就会变麻木,感觉不到任何疼痛,这个时候再将它放入冷冻室24小时,它就会冻死。用这种方式处死甘蔗蟾蜍,更人道。甘蔗蟾蜍,如何一步一步成为澳洲人民的公敌?澳大利亚甘蔗蟾蜍泛滥成灾,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甘蔗蟾蜍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在澳大利亚属于外来物种。1840年代初期,甘蔗蟾蜍作为天然的农业害虫防治手段,引入多个国家,并取得成功。于是,在1935年,澳大利亚也效仿,引入了102只甘蔗蟾蜍,目的则是控制甘蔗地里的甲虫数量。然而,到了澳大利亚后,甘蔗蟾蜍没有按照原先预期的那样去消灭甘蔗甲虫,反而以一己之力开始破坏和蚕食本土物种。在这片土地上,它的优势非常明显,其他动物一时之间难以招架。可以说,初来乍到的甘蔗蟾蜍在澳大利亚所向披靡,混得风生水起。比它小的动物会被它吃掉,而比它大的动物,吃掉它的同时也会被毒死。它凭借自身各种优势,发展成澳大利亚最让人头疼的泛滥物种之一,2011年,预估数量超过2亿只(治理后的成果)。被毒死的蛇吃,可以解决甘蔗蟾蜍泛滥问题吗?1935年,引入102只,培育一段时间后,向野外释放2400只。到2011年,数量便超过2亿只,现在是2024年,据报道显示,还有2亿只。从这些数据来看,澳大利亚治理甘蔗蟾蜍是失败的,蟾蜍还在不断地发展和扩散。在此期间,澳洲人民试过很多办法,传统的方式包括毒杀和生物素引诱捕捞蝌蚪,更科学一点的方法,像引入对甘蔗蟾蜍有害的病毒细菌或者寄生虫,以及架围栏减少蟾蜍获得水源。但这些效果都不太好,有些方式还会对其他动物,以及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博主展示烹饪蟾蜍于是有科学家提出:“我们可以效仿中国人吃牛蛙,用吃来解决吗?”事实上,刚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还是有支持者的,因为他们坚信,只有吃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为了鼓励民众吃甘蔗蟾蜍,媒体上介绍了多种甘蔗蟾蜍的烹饪技巧,并耐心地一一解答民众心中的疑惑:蟾蜍很黏?煮熟了就不会黏糊;蟾蜍有毒?快速把皮剥掉,只吃蟾蜍腿就不会中毒;蟾蜍好吃吗?营养丰富,特别吸腌料,吃起来像鸡肉;怎么煮?用橄榄油煎腿部肉,直接吃或者做成沙拉。思想觉悟高、胆子大的环保主义者也会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吃甘蔗蟾蜍的经历,证明吃这种动物是安全的。然而,这些都没能说服当地民众,他们均以“太恶心”婉拒了。这意味着,用吃来解决甘蔗蟾蜍计划,失败了!最后当其他办法都不行的时候,澳洲人民就开始用最原始的方式人工捕杀,来解决甘蔗蟾蜍。甘蔗蟾蜍,虽然体大有毒,但其他方面和青蛙很相似。在夜晚,动作缓慢,电灯一照,一抓一个准,我们小时候抓青蛙就是这么干的。只要戴好手套,也不会有中毒风险。当地人也很会苦中作乐,很多地区都会举办抓甘蔗蟾蜍比赛。除了开头提到的活动,每年3月29日,澳洲昆士兰州也会举办“Toad Day Out”活动,这个活动2009年就开始了,抓到最大的蟾蜍和最重的蟾蜍,都会获得奖品。甘蔗蟾蜍比赛在一些城镇和酒吧很受欢迎,在他们眼里,每只大的甘蔗蟾蜍都有自己的名字,他们会打赌哪些会被抓,也会高价购买最大的蟾蜍。有的比赛还有“潜规则”,获胜的参赛者想要拿到奖品,必须亲吻捕获的蟾蜍。总之,甘蔗蟾蜍虽然给澳洲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影响,但它已经成功融入了当地文化,也给当地人带来了欢乐!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