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在想,在创作领域,AI能为创作者带来的高价值增量究竟是什么。
我最近一直在想,在创作领域,AI能为创作者带来的高价值增量究竟是什么。
昨天开始重看 up 主「汤质看本质」《高手的黑箱:AI时代的学习、思考与创作》课程,隐隐约约找到了点答案。
或者说,似乎已经找到了线头了。这个线头就是:
“很多人只把Al当成搜索引擎来用,这无疑是用屠龙刀去杀鸡,更聪明的人,开始让Al扮演各种专家融入我们的生产流程。
但真正的屠龙术,是【让AI融入我们创作的改进循环】。
在这个意义上,AI就像是一种独特的肥料,让植物快速生长的同时不破坏它的有机性。”
下面我结合3个问题来来展开讲一讲,问题的答案主要来自课程内容。感兴趣,可以直接看up 主公众号上的课程介绍文章(
1、为什么「创作的改进循环」是高价值场景呢?
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好的作品都是反复打磨出来的。课程里也有很多知名作家的例子:
“村上村树说自己的‘初稿很乱,必须一遍又一遍地改写,一共写四到五遍’,他一般花六个月写完第一稿,然后花七八个月时间修改。
海明威每天停笔前会回头修改一遍当天写过的内容,全部完成后再改一遍,《永别了,武器》的结尾,最后一页,改了三十九遍,记者问是什么技术问题让他如此为难,他说难在‘找到准确的词’。
翁贝托•艾柯说自己对作品的语调极为敏感,他会把一页内容重写几十遍,将段落大声朗读出来。”
2、让AI融入我们创作的改进循环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课程中说是“保持流动性,避免被阻塞”提升创作的效率
我们都会在创作的过程中被卡住。有时候,是被技能薄弱或资源不足所困。
比如,查阅资料的工作过于繁重,缺乏阅读一手材料的外语技能,不擅长数理分析,缺乏某领域的专业知识等等。
这类困境,Al能提供很大帮助,这就是“流动性”的价值。
能通过AI,我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调取语言世界中的天量知识,包括不限于补齐人物角色的行业知识、了解新目标受众的审美偏好等等。
3、让AI融入我们创作的改进循环解决不了的是什么?
“没有阻塞感,作品则无法打动人心”
还有些时候,我们被卡住,是被卷入了世界神秘与混沌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阻塞感,除非你亲身去挣扎一番,否则不会有深刻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