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检与国家外汇局发布惩治涉外汇违法犯罪典型案例

中国最高检与国家外汇局发布惩治涉外汇违法犯罪典型案例 中国官方发布的惩治涉外汇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显示,当前外汇违法犯罪中的资金跨境转移更加隐蔽、交易更加快速庞杂。 据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星期三(12月27日)消息,最高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惩治涉外汇违法犯罪典型案例。 这批典型案例共八件,主要涉及跨境对敲型非法买卖外汇案件,分别是:赵某等人非法经营案,郭某钊等人非法经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郑某东等人骗购外汇案,徐某悦等人非法经营案,李某杰非法经营案,章某虎、章某娴非法经营案,王某良等人非法经营案,张某群、吴某锐等人非法经营、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案情显示,当前外汇违法犯罪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资金跨境转移更加隐蔽。地下钱庄非法买卖外汇更多采取跨境“对敲”模式,境内划转人民币,境外划转外汇,境内外资金独立循环,有意逃避监管视线。 二是资金交易更加快速庞杂。银行卡、POS机、网络支付等支付结算工具便捷、高效,不法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多银行、多层账户间清洗、分散、聚合资金,虚拟货币等新型支付手段更增加了资金划转的隐匿性。 三是非法信息发布传播“社交媒体化”。社交网络、直播平台充斥大量信息,境外网站、聊天软件提供私密交流工具,不法分子通过公开和私密联络发布非法资金兑换招揽广告,对接非法交易,被打击封堵后,在极短时间内更换网址卷土重来。 外汇局管理检查司负责人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下一步,外汇局将切实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和要求,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会同司法机关保持对非法跨境金融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 2023年12月27日 1:02 P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最高检、国家外汇局联合出手: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

中国最高检、国家外汇局联合出手: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 5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公开发布6件外汇领域行刑反向衔接典型案例,聚焦外汇领域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明确办案规则,依法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外汇市场健康秩序。 最高检行政检察厅负责人介绍,这批典型案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聚焦当前困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衔接的管辖难题,做好示范引导;二是强化对外汇违法行为的全方位打击,形成有效震慑;三是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推进反向衔接常态长效。 “此次发布案例,重点警示社会公众,不要贪图一时之利,利用正常跨境经贸往来中积累的资金和客户资源等,协助地下钱庄团伙从事非法买卖外汇经营活动,或为地下钱庄团伙非法行为提供便利条件。 此类行为属于非法经营犯罪的共犯,即使符合刑事不起诉条件,也将被追究行政责任,将被处以行政罚款。”国家外汇局管理检查司负责人称。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外汇交易日益活跃,但伴随而来的非法买卖外汇活动,严重威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秩序。 检察机关和外汇管理部门加强协作配合,精准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外汇市场健康秩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同时,检察机关联合外汇管理部门深化外汇领域行刑反向衔接工作,在个案办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执法司法尺度、示范程序衔接路径,防止外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因“不刑不罚”产生监管漏洞,形成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治理闭环。 此次,两部门发布的典型案例对加强外汇领域行刑反向衔接工作具有示范指导作用。 “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意在帮助社会公众提升合法使用外汇的意识。”国家外汇局管理检查司负责人表示,社会公众买入和卖出外汇应在取得外汇业务资格的银行等机构办理。 在规定场所以外买卖外汇,扰乱外汇市场交易秩序的,属违法行为。非法买卖外汇数额较大的构成非法经营罪,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未达到刑事追责标准的,依法应追究行政责任。 此次典型案例还有利于构建外汇管理部门与地方检察机关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国家外汇局管理检查司负责人表示,两部门坚持执法为民、公正执法的理念,严厉惩处恶性外汇违法犯罪活动,同时惩教结合,秉承过罚相当的原则,共同做好刑事司法程序终结后的“后半篇文章”,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最高检行政检察厅负责人表示,检察机关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制度等要求,在事前、事中、事后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外汇管理部门行政处罚工作顺利开展,完善外汇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确保精准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行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欢迎订阅东南亚大事件频道 @HH9915 欢迎投稿爆料: @HFH179

封面图片

#中国最高检、国家外汇局联合出手: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

#中国最高检、国家外汇局联合出手: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 #国内新闻:5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公开发布6件外汇领域行刑反向衔接典型案例,聚焦外汇领域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明确办案规则,依法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外汇市场健康秩序。 最高检行政检察厅负责人表示,检察机关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制度等要求,在事前、事中、事后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外汇管理部门行政处罚工作顺利开展,完善外汇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确保精准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行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封面图片

【最高检:以虚拟货币为媒介,实现人民币与外汇兑换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

【最高检:以虚拟货币为媒介,实现人民币与外汇兑换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惩治涉外汇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典型意义为:以虚拟货币为媒介,实现人民币与外汇兑换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行为人以虚拟货币为媒介,通过提供跨境兑换及支付服务赚取汇率差盈利,系利用虚拟货币的特殊属性绕开国家外汇监管,通过“外汇虚拟货币人民币”的兑换实现外汇和人民币的价值转换,属于变相买卖外汇,应当依法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 明知他人非法买卖外汇,以兑换虚拟货币为媒介提供帮助的,属于非法经营罪的共犯。在我国,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但以虚拟货币为媒介帮助他人间接实现本币和外币之间的非法兑换,系非法买卖外汇犯罪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应予依法惩治。提供虚拟货币行为人与非法买卖外汇人员事前通谋,或者明知他人非法买卖外汇,仍通过交易虚拟货币等方式为其实现本币与外币转换提供实质帮助的,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共同犯罪。 快讯/广告 联系 @xingkong888885

封面图片

国内非银行支付监管新规将于2024年5月1日生效

国内非银行支付监管新规将于2024年5月1日生效 2024年4月29日,国内权威网站发布公告称,自2024年5月1日起,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微信和支付宝等非银行支付将有重大改变。 主要变化: 1. 转账抽查: - 单笔转账3000元以上会面临风险抽查。 - 0-1万元的抽查率为2%,单笔10万元以上的抽查率高达10%。 2. 重点检查: - 单笔或累计现金交易超过5万元人民币。 - 公对公转账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 私人账户之间跨境交易超过20万元人民币,境内交易超过50万元人民币。 这种改变意味着跨境汇款和大额转账的风险增加,尤其对依赖非银行支付工具的海外华人影响重大。例如,在加拿大,华人通常通过换汇公司以微信或支付宝进行转账,这种方式在国内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 跨境汇款需谨慎: 对海外华人来说,自2024年5月1日起,通过微信、支付宝等非银行支付工具进行的跨境交易将不再是“灰色地带”,而是受到明确的监管和抽查。建议选择正规途径进行跨境汇款,以避免违法风险。 案例警示: 2023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一批典型的涉外汇违法犯罪案例,强调了跨境对敲型非法买卖外汇案件的严惩,包括: 1. 赵某等人非法经营案。 2. 郭某钊等人非法经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 3. 郑某东等人骗购外汇案。 4. 徐某悦等人非法经营案。 5. 李某杰非法经营案。 6. 章某虎、章某娴非法经营案。 7. 王某良等人非法经营案。 8. 张某群、吴某锐等人非法经营、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执法重点: 执法机关将更加关注境内资金流向,重点审查银行流水、通讯记录等证据,特别是针对跨境交易中的非法行为。 全球监管加强: 不仅国内加强了监管,其他国家也提高了对来自中国跨境汇款的警惕。例如,2024年1月25日,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发布紧急公告,指出通过新加坡某汇款公司向国内汇款导致大量华人账户被封。 综上所述,随着《条例》生效,跨境转账的监管力度显著增强。各位海外华人应注意选择正规途径进行汇款,避免因不当操作而面临法律风险。

封面图片

【国家外汇管理局:严厉打击非法跨境金融活动,严肃查处虚拟货币等违规跨境转移资金】

【国家外汇管理局:严厉打击非法跨境金融活动,严肃查处虚拟货币等违规跨境转移资金】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众号发文《强监管 防风险 有力有效维护外汇市场健康秩序》,指出将严厉打击非法跨境金融活动,着力提升外汇监管质效,2017年以来共查处外汇违法违规案件超1.6万起,处罚没款近70亿元。国家外汇管理局还表示,针对重点领域加大监测力度,聚焦地下钱庄、出口骗税、虚拟货币等重点领域定期组织全系统集中分析,不定期组织跨部门联合研判,有效提升及时发现团伙式重大非法跨境金融活动的能力。始终保持对非法跨境资金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做好行刑衔接,严肃查处跨境对敲、虚构交易、个人分拆、虚拟货币等违规跨境转移资金活动。 快讯/广告 联系 @xingkong888885

封面图片

【广东省最高法发布判例:利用虚拟货币变相买卖外汇构成非法经营罪】

【广东省最高法发布判例:利用虚拟货币变相买卖外汇构成非法经营罪】 12月18日消息,在一起案件中,被告人陈某伙同邹某(未到案)、黄某(未到案)商量以虚拟货币USDT作为交易对象,按美元价格兑换人民币。商量好后,陈某在互联网上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向散户收购泰达币。因担心被抢劫,便雇请被告人李某以保镖身份护送与散户交易的现金。2022年2月,在中山市某高速路口,陈某利用手机与黄某进行泰达币交易约81.4万个,按当天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进行兑换共计人民币510万余元。租车返程途中,陈某、李某在检查站被公安干警人赃俱获,上述交易款项被当场扣押。 大埔县人民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陈某、李某无视国家法律,利用买卖虚拟货币的形式变相买卖外汇,情节严重,已构成非法经营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予以支持。根据二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及认罪态度,以非法经营罪分别判处二人相应刑罚及罚金。宣判后,二人均表示服判。 快讯/广告 联系 @xingkong888885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