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培养了全球一半顶尖AI人才

中国培养了全球一半顶尖AI人才 从毕业的本科院校来看,中国高校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AI人员,相比之下,仅有约18%人员来自于美国的大学。据介绍,该研究主要是2022年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NIPS)上,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的背景,该智库认为这些研究人员代表了AI领域的顶尖人才。而在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高校的顶尖AI研究人员占全球的比例仅为29%,而美国这一比例为20%。报道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部分原因是中国在AI教育方面投入了巨资,自2018年以来,中国新增了2000多个AI相关本科专业,其中300多个在最精英的大学。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研究表明: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研究表明: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在为 ChatGPT 等聊天机器人提供支持的人工智能方面,中国落后于美国。但在培养新一代人形技术背后的科学家方面,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新的研究表明,从某些指标来看,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生产国,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近一半来自中国。相比之下,根据保尔森基金会运营的智库MacroPolo的研究,大约18%的人来自美国本科院校,该机构致力于促进中美之间的建设性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人才数量跃升,三年前,中国培养了约三分之一的世界顶尖人才。相比之下,美国的情况基本保持不变。该研究基于在 2022 年神经信息处理系统会议上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的背景。众所周知,NeurIPS 专注于神经网络的进步,神经网络奠定了生成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

封面图片

全球顶级AI人才调查:最精英的首选美国就业 中国输出最多

全球顶级AI人才调查:最精英的首选美国就业 中国输出最多 麦克罗波洛智库利用了神经信息处理系统会议(NeurIPS)的作者数据 。NeurIPS被公认为AI领域的顶会之一。在NeurIPS上发表的研究特别关注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理论进展,这两个子领域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许多最新进展。在2022年的NeurIPS会议上, 2,671 篇论文被接受,接受率为 25.6%。2019年的接受率更低,为21.6%。麦克罗波洛智库将这些被收录论文的作者视为AI研究领域的顶级人才,大致占据了整体AI研究人才的前20%。NeurIPS会议上,能够获得口头报告的机会更是难能可贵。2022年仅有190篇论文获得了这一荣誉,录取率仅为1.8%。这些论文的作者共计955名,麦克罗波洛智库将他们认定为AI人才中最精英(约前2%)的成员。由于会议接受的论文数量过多,麦克罗波洛智库从中随机抽取了186篇进行分析,这些论文的作者总数为867名。根据论文作者的求学经历和工作机构,麦克罗波洛智库总结出了顶级AI人才流动的特征和趋势[1]。在2020年,麦克罗波洛智库曾经公布过一次“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调查数据,这次是数据库的一次更新。对比两次的数据,能够看到人才流动趋势的变化。最精英的AI人才首选在美国就业,中国其次数据显示,中国和美国是顶级AI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和目标工作地,70%的顶级AI人才在中国或美国的机构中工作,65%的顶级AI人才出自中美两国。其他国家虽然也有各自的特点,但中美两国在AI人才方面仍然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中美两国的竞争中,美国在顶级AI人才方面又有着明显的领先优势。美国拥有全球60%的顶级AI研究机构,是全球最精英(前2%)AI人才的首选就业目的地,57%的最精英的AI人才首选在美国就业。中国仅次于美国,是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但也只有12%的最精英的AI人才首选在中国就业,差距非常明显。最精英的AI研究人员工作的主要国家美国的这一优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领先的大学,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实力和硅谷的强大人才磁场。拥有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学府,加上Google、OpenAI等科技巨头和活跃的创业生态,使美国在吸引和培养AI顶级人才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实际上,美国在STEM领域相当依赖,也很好地利用了外国人才,这建立在美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之上。美国 2019 年毕业的 33,759 名 STEM 博士中,有 39% 是外国出生的。美国每年毕业的、来自外国的STEM博士人数,几乎与德国全国每年毕业的STEM博士总数一样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顶级AI人才输出国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充分反映在了AI领域的人才分布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顶级AI人才输出国,也是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的顶级(前20%)AI人才占全球47%,在美国接受本科教育的只占18%。但在研究生阶段,大量中国AI人才流向美国,接近四成的中国AI人才选择去美国深造,逆转了中美的AI人才比例。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之后,77%的非美国学生选择了留在美国工作。现在美国的顶级AI研究机构之中,来自中国的AI人才甚至比来自美国的还多。这些机构中四分之三的顶级AI人才来自美国和中国,美国和中国的人才分别占到37%和38%,中国人才的比例略高。反观中国的顶级AI人才来源要单一很多,吸收的人才75%都是在国内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仅国外的人才少,甚至研究生阶段有留美经历的人才也只有10%左右[2]。顶级 AI 人才从学习到工作地点的动向,从左往右依次是本科就读地点、研究生院就读地点和毕业后工作地点中国AI人才在美国表现很活跃。例如,GPT-4团队的核心贡献者名单中,大概20%的研究人员来自于中国。按专业领域划分,GPT-4核心贡献者名单上中国人才比例最高的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有30%的成员来自中国。在GPT4的完整的贡献者名单里,有32位人才来自中国,这里统计的中国AI人才不包括在外国出生的华裔科学家。这32位为GPT-4做出贡献的中国AI人才中,11 人在中国完成了本科学习,21 人在美国完成了本科学习。在研究生阶段,这些人才中接近八成都在美国读书,并且留在了美国。可以说,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在美国读研读博并工作、发表顶级人工智能研究,这是一代中国AI人才的画像。GPT-4团队在这方面并不是特例。具体到计算机领域,中国研究生占美国计算机科学研究生总数的14%,占在美国学习的整个国际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90%的中国研究生选择留在美国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3]。对于美国来说,中国AI人才的涌入成就了美国在AI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对中国来说,这些有着美国顶级高校研究生教育背景及世界领先科技公司工作经验的人才,是政府和顶级科技公司希望尽力争取的对象。他们的回归,对中国AI领域的教育和产业帮助会非常大。中美两国差距正在缩小实际上,近几年中国在培养和吸引AI人才方面进步已经很快。根据麦克罗波洛智库统计,2022年中国培养的全球顶级AI研究人员比例升至47%,较2019年的29%有了大幅提升。来自中国的AI人才在质上也有进步,最精英的(前2%)AI人才现在有26%出自中国,美国是28%,两者非常接近。而在上一次调查中,这些最精英的AI人才只有10%出自中国。顶级AI研究人员的原籍国(前20%,基于本科学历)从工作选择上看,上一次调查中,只有11%的顶级AI人才(前20%)选择在中国工作,美国则聘用了全球接近6成的顶级AI人才。而这次调查显示,现在有28%的顶级AI人才选在中国工作,42%在美国工作。可以看到在近几年内,中美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AI人才的工作地选择从美国独大转化到了中美竞争的态势。顶级AI研究人员(前 20%)工作的主要国家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AI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增长,以及国内高校和科技公司在AI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比如在研究机构方面,上一次麦克罗波洛智库列出的顶级AI研究机构前 25 名列表中(根据论文作者的隶属机构),清华和北大是仅有的两家中国研究机构。但在今年的统计中,中国研究机构占据6席,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和华为也进入了前25名,清华和北大更是分列第3和第6名。选择在中国而不是美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AI人才更多了,麦克罗波洛智库2020年的报告显示,中国获得接受本科教育的AI研究者中,大约 56%则前往美国深造。而在今年的报告中,这个数字只有36%左右。由于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国家和未来的工作地联系紧密,这也意味着未来更多人才会在中国工作。这可能也和疫情期间留学的不便,以及美国对中国在STEM方面留学的限制有关。2019年到2022年,在美国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中国留学生总数减少了1万多人。AI 机器人公司Covariant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曦曾在采访中表示,美国政府进一步的限制可能会伤害整个领域,这肯定会影响公司招聘人才的能力,如果继续下去,他的公司可能会面临招不到人的窘境[4]。但问题也不能只归咎于新冠的阻碍和美国对中国STEM领域留学的限制,因为印度也出现了类似的人才回流趋势。虽然印度仍是顶级AI人才的重要输出国,但留住人才的能力正在增强。2019年,几乎所有印度AI研究人员(根据本科学位统计)都选择在海外发展,但到2022年,已有五分之一的人才留在印度工作。中印的发展趋势似乎反映了过去几年顶级AI研究人员的整体流动性下降。2022年,只有42%的顶级AI人才是在其他国家工作的外国人,比2019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意味...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微软将部分顶尖AI专家调往加拿大

微软将部分顶尖AI专家调往加拿大 知情人士称,微软公司正在将其部分最顶尖的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从中国调往加拿大,其中部分原因是为了防止这些人才被国内公司挖走。四位知情人士透露,总部位于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已经开始申请签证,以便将其顶尖AI专家从北京转移到其在加拿大温哥华的研究院。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旗下的麦克罗波洛智库今年发布了更新版的全球人工智能(AI)人才追踪报告。报告评估了全球多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储备

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旗下的麦克罗波洛智库今年发布了更新版的全球人工智能(AI)人才追踪报告。报告评估了全球多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储备和流动情况。报告认为,目前全球前 2% 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者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员原籍为中国或工作所在地位于中国。《纽约时报》等外媒分析表示,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占据领先地位。中国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人才成长的 “孵化器” 和 “蓄水池”,为未来产业发展积蓄了创新要素。

封面图片

数据显示中国在一半以上的AI研究领域领先美国

数据显示中国在一半以上的AI研究领域领先美国  CSET 的新兴技术观察团队发现,2017 年至 2022 年间,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翻了一番多。大约 32% 的人工智能研究集中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在这五年中,该领域的研究增长了 121%。自然语言处理大型语言模型在 ChatGPT 和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中的应用占人工智能论文的 11%,增长了 104%。机器人研究的增长速度低于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仅为 54%,约占所有人工智能研究的 15%。CSET 团队的分析负责人扎卡里-阿诺德(Zachary Arnold)说:"事实证明,机器人技术中的很多问题都很难解决。"与此同时,语言任务等方面的进展也非常迅速"。而人工智能安全研究仅占所有研究的 2%,尽管在 2017 年至 2022 年间增长了 315%。阿诺德说:"研究发展如此之快,方向如此之多,这凸显了联邦投资基础测量评估的必要性,我们需要这些科学技术来确保在现实世界中部署的人工智能是安全、可靠和可理解的。但是,负责确定这些测量方法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拨款最近被削减了。"全球人工智能研究论文数量排名前五的机构都是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中国机构。多年来的主流说法一直是,虽然中国机构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但论文质量并不高,中国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应用美国、欧洲和其他地方研究人员取得的基础性进展。但是,当 CSET 的研究人员将分析范围缩小到高被引论文时,中国科学院仍然遥遥领先。Google位居第二,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的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但是在国家层面,美国在发表高引用率文章方面居首位。阿诺德说:"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绝对是世界领先的,不仅如此,在许多领域,中国很可能是世界领先的,"他补充说,中国在一系列研究领域都很活跃,包括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美国仍然领先于中国。Google和微软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顶尖机构。但中国的研究人员在计算机视觉方面发表的论文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多。清华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居世界首位。中国人工智能的战略重点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制造、监控和其他需要计算机视觉进步的应用。印度包括奇特卡拉大学在内的三家印度机构是植物病害检测人工智能应用的最大产出国。需要注意的是,该数据只包括以英文发表的研究论文,不包括以其他语言发表的科研成果。CSET 的"科学地图"(Map of Science)将经常相互引用的文章(因为它们有共同的主题或概念)归类为研究集群。(例如,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关于法学硕士的论文都在顶级群组中。有些论文可能出现在其他群组中)。CSET 团队将"顶级"集群定义为拥有大量论文(过去 5 年中至少发表了 2000 篇新文章)且发展迅速的集群(其最近发表文章的比例高于其他集群的 90% 或更多)。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雷军称中国AI人才储备不足 建议义务教育纳入AI

雷军称中国AI人才储备不足 建议义务教育纳入AI 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CEO雷军坦言,中国人工智能(AI)顶尖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因此建议将AI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 综合澎湃新闻和腾讯网报道,雷军星期一(3月4日)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满足科技变革需求的建议》等四份提案时,提出上述建议。 雷军说,AI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上最活跃、最敏锐,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最高。 雷军坦言,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AI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剧增长,但中国AI顶尖人才储备明显不足,AI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将成为我国产业持续升级的关键因素”。 他还建议,要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支持大型科技企业和教培机构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 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有498所高校(大专院校)开设AI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但在全国3000多所的高校中占比不高。 雷军建议,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从海外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吸引企业高级人才和行业专家进入学校授课等方式,扩大教学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也建议,包括生命科学、化学、制药、物理、材料等学科的通识课,都应纳入AI。 中国总理李强星期二(3月5日)在全国人大开幕会上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024年3月5日 4:09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