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在 C 扩期刊上发表论文谈影视剧中演员的创作习惯,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平如何?

杨幂在 C 扩期刊上发表论文谈影视剧中演员的创作习惯,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平如何? 诗不成的回答 我惊讶的是,娱乐行业还有学术杂志。 是不是若干年后,评价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杨老,得带着科研成就和科研论文啊。 你就一演员,好好提升台词磨练演技体验生活深入角色就完了,整这花里胡哨的。 又不用评职称。评的话,这个加几分啊? 明星们让人夸完了美貌、财富、家世、演技,还要贪图科研智慧和行业担当嘛。 突然想起来,前两天给学校发了一本关于教育类的课外书,书名忘了,反正是教人如何当班主任的。 不用想,我都知道第一作者肯定是某校的中层领导; 不用看,我就知道里面充斥着爱与阳光。 但如果你问,自己班里那个闲着没事就打人、家长认为老师在洗脑的孩子到底怎么管,不好意思,超纲了。 就这种书,真的需要大费周章写出来吗? 除了学校因为某种原因统一订购,真的有人买吗? 孔子几千年的思想,被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专家,换成一个又一个新奇而生涩、高大又时尚的词汇写成最新研究,不嫌烦吗? 新瓶装老酒,熟人换新衣,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日常的东西高端化,有意思吗? 科研能力,在很多行业不代表一个人的职业水准,也不能满足别人的核心需求。 我就想知道怎么蒸又白又软一层一层的大馒头,你偏偏给我长篇大论,从馒头的起源讲到馒头的演变,从小麦的种植历史说到新型麦种的实验推广…… 干嘛呀? 前两天我们一个老教师说某某高中的老师被评上特级教师了,听说也是著作等身。 特级教师哎,多么让人钦佩和羡慕!可是,这位老师谈起他来,一声叹息,一脸无奈。 这位老师也是有点身份的,当年她听说这个老师特别厉害,就把自家孩子塞到了他的班。 结果,这老师光忙着自己的仕途,要么各种开会要么到处讲座要么埋头钻研课题。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确实是名师,但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晚自习都是家长轮流来盯。 老教师们叮嘱我们这些年轻的,如果有机会给孩子选老师,不要看名声、地位、职称,就看他对教学用不用心,对学生负不负责。 论文写的好,关学生学习啥事? 论文写的好,关观众看剧啥事? 所以啊幂,你还是沉下心来,改善一下体态,纠正脖子前倾和说话抿嘴问题,再去郝蕾那报个培训班,提升一下演技。 别一门心思想着炒作啦。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诗不成)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小楼玉笙的回答杨幂在 C 扩期刊上发表论文谈影视剧中演员的创作习惯,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平如何?大学老师来回答一个。

小楼玉笙的回答 杨幂在 C 扩期刊上发表论文谈影视剧中演员的创作习惯,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平如何?大学老师来回答一个。 不吹不黑,论刊物档次,发表在北核丶c扩上。刊物档次既没有高到不行,也不是一钱不值。如果是硕士能发表北核丶c集这一档次的刊物,申博时只要没遇到发了c刊正刊的天才对手,就有相当竞争力。如果是博士,过去不少学校要求2篇c刊正刊才能毕业。现在有的降低到1篇正刊+1篇c扩丶北核。那么作为第2篇添头,不是全无含金量。如果是大学老师或专业科研工作者,在二本工作发c扩丶北核评职称尚有作用,在985丶211高校工作发这种则和普刊没啥区别。 论文章质量,题目叫《浅谈》,又是个个案分析,学术含量不会太高。鉴于一些c刊正刊上也会登些水文,对c扩丶北核更不必吹毛求疵。《哈尔滨1944》是杨女士本人主演的电视剧,应该不至于抄袭剽窃。作为主演,如果真的写出一些亲身表演时的心得,哪怕“理论”含量稍低,未必不比不会演戏的剧评家写的隔靴搔痒的文章更有别识心裁。 杨女士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毕业,似乎也没有刻意攻读在职硕博,或去挂个兼职教授。只要是凭自己本事,发出一篇优秀硕士甚至二本大学老师都还拿得出手的文章,总体还是值得肯定的。只要没有用粉丝团恶意炒作,只是正常宣传,也没什么不妥。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小楼玉笙)

封面图片

有哪些事情让你对成绩和学历祛魅?

有哪些事情让你对成绩和学历祛魅? 佳人李大花的回答 又到了一年研究生答辩毕业季。 前一阵子,学校大张旗鼓的给所有硕导博导们开会,“耳提面命”的要求大家把学生就业问题,当作现阶段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去解决。 但是,却并没有告诉大家怎样解决…… 开完会没两天,院长和书记不辞辛苦的召开分专业、分课题组的更加“有针对性”的会议,目光殷切的盯着每一位老师,要求大家解决自己学生的就业问题。 我实在没忍住,问了一句“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咱们学院专门招的负责学生就业的辅导员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结果被领导疾言厉色的批评了一顿“那么多学生,他们管的过来吗?!而且还有很多本科生要他们考虑,他们哪有那么大精力?!而且你们都是博士,谁还不认识几个公司老总了???” 我一下子闭了嘴,时至今日还没有对博士学位祛魅的领导惹不起…… 没办法,回到办公室我把今年毕业,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喊过来,打算好好谈一谈。 “前年你说要去实习,整整一学期没回学校,我还特意帮你去学院请假,那份工作怎么样了啊?” “老师,那份工作太无聊了,就是个普通打杂的工作,工资也低,我不想干。” “哦,那也没关系,去年你跟我请了好几个月的假,说是要好好准备省考,考得怎么样啊?” “唉,差了不少分,我觉得就算再考也是希望不大……” “好吧,今年3月份的时候你不是告诉我又去实习了吗?” “是呢,但是那个单位说不招女生,所以我就回来答辩了。” “前几天的春招你投了几份简历?” “十几份吧,石沉大海……” 我们俩不仅面面相觑,各自一声长叹…… “那我前一阵子跟你说的那个科研助理,你要不要先去干一干?” “老师,人家说让我继续干论文里做的东西……” “对呀,那个工作咱有一篇一区一篇二区的成果,你都是二作,而且你的硕士论文也是做的这个。” “老师,那都是你写的啊。” “额,我不是都给你讲了,而且模型也都给你了,你没自己亲自调试一次啊?” “没,这不一直忙着实习和考试了,没时间……” “唉,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打算?” “老师,要不我去读个博?” “可拉倒吧,一来我不敢给你推荐,二来你从来没写过文章,怎么可能毕得了业……要不你去考个教师资格证?” “老师,我不想当老师。” 最后的商量结果是,只能找个实习的工作先干着,然后继续考公考编,力争上岸。 学生跟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老师,当初考这个研究生,其实我也没想做科研,就是因为想在学校里再躲三年”,所以这也是我不支持她继续读博的主要原因,她从来没打算做科研,即使读博,也只是为了再躲4、5、6年而已,空耗青春,毫无意义。 水出来的学历啥的,真的没什么可祛魅的,毕竟找工作的时候,企业和科研院所会用offer告诉你,空有一纸学历,毫无意义……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佳人李大花)

封面图片

孩子怎么考上 985?抓早,抓实。

孩子怎么考上 985?抓早,抓实。 前两天和一个老教师聊天。他说,千万不要指望学校怎么样。一个班级 40个同学,一个老师可能要教两三个班级,不可能多关心你家孩子的。很多老师因为家庭负担重,长期心情不好,能够把课上完,抓一抓最差的几个,就已经忙不过来了。 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家长。很多家长想,出个两千块钱,交给辅导班就行了。那是吃错 药了。辅导班的老师,只是讲讲题,你听不懂,关我什么事情?只要大部分人听懂了就行。 怎么办呢?必须家长亲自上。辅导课,你也学一遍。重新读一遍 12 年课程。十几年前,我有个办公室同事老大姐,她原来是理工科毕业,因为个别原因,调到我们单位,做后勤杂务, 抄抄写写。我经常看她上班时间学习高中数学题,非常奇怪,但我也从来不问。一后来得知, 她女儿是重点高中的数学尖子生,大学考上了同济或者复旦,有点记不清了。 几年后,我调走了,遇到就问:你看得懂高中数学吗?我早就看不懂了。她说,看不懂,也 要重新学啊。她老公单位是科研院所,同事夫妻绝大部分是理工科研究生,都在家里给孩子们补课,只不过不说出去而已。他们的孩子都集中在老公单位附近的某外环线重点高中,竞争惨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话说的没毛病!

封面图片

专家说经常用AI写论文会变蠢?吓得我赶紧打开ChatGPT查一下

专家说经常用AI写论文会变蠢?吓得我赶紧打开ChatGPT查一下 但AI的能力远不止降重这么简单,小到写一篇论文,大到通过司法考试,它都能做到。沃顿商学院教授发现,ChatGPT在MBA课程运营管理中的考试成绩超过了不少学生。而能力更强的GPT4,刚发布时,就以平均分75的成绩通过了美国法考,超过了90%的人类考生。面对拥有超能力的AI,大家也是来者不拒。有些人甚至直接用AI写的内容投稿,改都不改。今年4月的一篇医学论文《成功治疗4个月大女婴的医源性门静脉及肝动脉损伤: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中,直接出现了“我是一个AI大模型,所以没有真实的病人数据”这样的内容。但ChatGPT能力再强,其本质也只是对已有的内容进行模仿重复,用它来写论文和考试作弊没什么区别。不少期刊已经开始不鼓励或者拒绝AI生成的学术内容。我国在学位法(草案)中,直接将人工智能代写论文定义为学术不端行为。但无论如何禁止学生使用AI写论文,总有人会冒险,只有让学生自发的,从心底里抗拒用AI作弊才行。就像疫情期间为了让所有人都戴上口罩,专家跑出来说病毒会影响性功能一样。巴基斯坦国立计算机与新兴科学大学(正经大学,2023年QS全球排名421)的学者Muhammad Abbas,另辟蹊径,做了个严谨的实验,试图证明用AI写论文会导致智商下降,让学生拒绝使用AI写作业。Abbas表示:“在过去一年里,我观察到我的学生们在完成我布置的各项作业和项目时,越来越多地、不加批判地依赖生成式AI工具。这促使我深入探究他们使用这些工具的根本原因和后果”。该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变量表,用来衡量学生在学习上使用ChatGPT情况。变量表的类目包括“我使用ChatGPT来完成课程作业”“我依赖ChatGPT来帮助我的学习”“ChatGPT是我校园生活的一部分”等。这一块是想测量到底有多少学生会使用AI来完成学业,并且是否依赖AI。此表为了检测变量是否相关,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在学术上为了证明这张表不是胡编的第二阶段,研究者调查影响学生使用ChatGPT的原因,包括学术工作量、时间压力、对成绩的担心程度以及对内容质量的感知程度等。测量后,研究者会评估使用ChatGPT对学生在拖延症、记忆力是否减退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影响,并每隔一至两周进行复查。作者的研究模型研究发现,高强度的学术工作量(H1)和时间压力(H2)是ChatGPT使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这意味着在面临高学业负担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学生更有可能求助于AI工具。这很好理解,作业都快做不完了,AI这根救命稻草能抓牢还是要抓一下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天然就有拖延症属性。而更担心成绩的学生则不太愿意使用ChatGPT,他们担心使用AI工具可能会危害分数。这是什么隔壁小孩式的发言?对于老师不允许做的事情,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有趣的是,研究并没有发现质量敏感性与使用ChatGPT之间的显著关系(H4),这表明学生对学术内容质量的重视程度并不一定会影响其使用AI工具。也就是说,学生其实并不在意AI做出来的东西质量高不高,能交差就行。此表是呈现什么原因会导致学生使用ChatGPT,以及使用ChatGPT的后果简单解释一下这张表(同下表),Path列代表路径,比如H1行中,学术工作量(Workload)会导致学生使用ChatGPT。系数(Coefficient)代表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H1的0.133为例,代表学生的学术工作量越大,就越会使用ChatGPT。T和P列,是为了在学术上证明这个研究假设在统计学上成立不成立。其实!我们直接看最后一列Status就好了,统计量大小对于看乐子的我们没多大影响。再来看一下,使用ChatGPT会对学生学习表现会造成什么影响(H5、H6、H7)。一句话,研究发现使用ChatGPT对学生个人能力和学业成绩都会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越依赖ChatGPT的学生,越容易拖延,记忆障碍也更频繁出现,并对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原因也很简单,不论AI给出的回答是好是坏,都让作业变得更简单了,全权交给AI完成,而不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怎么还会有心思规划作业进度、复习知识点呢?想想也是啊,反正作业考试都有AI帮忙,学生学习的时候也不会认真,课后也缺乏思考。作者对学生使用ChatGPT的原因,以及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做了更深度的分析。此表是呈现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使用ChatGPT后,对学习表现的影响作者发现了一个连锁反应:那些被作业和时间紧迫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更容易一头扎进ChatGPT的怀抱,同时也更容易染上拖延的恶习。这就像是开启了一个恶性循环,记忆力随之每况愈下,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一落千丈。而担心成绩的学生则相反,他们不太使用ChatGPT,因此拖延和记忆力衰退的程度更低,但这种自我约束对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影响。既然作业多、时间紧,那是不是老师不布置那么多学业任务就好了?(这才是重点)看完后硅基君发现,这研究是针对学生的,打工人完全不用担心了?!当然不是,Abbas表示:“普通人应该认识到过度使用生成式AI的阴暗面。虽然这些工具提供了便利,但它们也可能导致负面后果”。同月《神经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AI可能影响人类认知发展的论文。狠狠打了硅基君的脸。该论文的作者同样表达了对学生利用AI工具的担忧,“像ChatGPT这样工具的出现,让我担心学生可能会使用它来完成任务,从而阻止对认知功能的刺激”。作者提出了一个论点,AI可以充当“认知假体(cognitive prosthesis)。即AI可以代表人类去执行认知任务,就像假肢替代失去的肢体一样,不仅仅包括计算、安排时间等简单任务,还扩展到了更复杂的认知功能,例如决策、解决问题等人类特有的能力。短期来看,生成式AI增强决策的功能可以帮助个人更快更好做出选择,更专注于重要任务,但是长期来看可能会带来潜在风险。关键问题就在于“认知卸载(cognitive offloading)”。简单来说过度依赖AI会导致我们独立执行认知任务的能力下降。就像肌肉不锻炼会萎缩一样,人们不经常使用认知能力,它也会逐渐退化。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不“卸载”,一直使用AI,是不是就不会有问题了?(来自硅基君的垂死挣扎)总而言之,AI对于人类认知的影响可不单单作用在学业上,任何人过度使用AI工具的负面影响都不容小觑。自ChatGPT诞生之后,AI工具就已经成为了学生们的新型“学习伙伴”。早在去年1月,根据在线课程供应商Study.com对美国1000名18岁及以上的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每10个学生中就有超9个知道ChatGPT,超过89%的学生承认使用ChatGPT来帮助完成家庭作业。让学生完全禁止使用AI工具似乎不太可能,面对AI的潜在风险,我们能做到也许只有保持自己的大脑不断运转。想象中AI像个家庭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但现实是,AI帮学生写作业。当然,这两项研究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学生该谨慎使用AI,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AI。别在AI替代人类之前,人类就已经成为了技术的奴隶了。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徐娘半老2-太阳城的米尔斯 S2 V2

徐娘半老2-太阳城的米尔斯 S2 V2 【SLG/汉化/PC/动态/步兵】 ▎简介 这是一款由【L7team】制作发行的沙盒SLG游戏 非常棒的建模还有动态CG,不用过多介绍,推荐! 讲述一个年轻人被迫放弃在大城市的奢华生活,回到Sunville小镇的一所大学。 这是一个充满了美丽的女孩、浪漫、道德的选择,以及高质量的图形和热门的特写动画。 ▎游戏概要 一个年轻人被迫离开他在大城市的奢华生活,回到位于海边的桑维尔小镇。 他梦想着回去,对父亲很生气,因为父亲抛弃了他,娶了一个年轻的妻子,让他没有任何经济支持 他必须找到实现计划的方法和手段,但他能做到吗? 许多诱惑在路上等待着他。 他要去的那所大学到处都是性感的女孩和老师。 他需要做出一个选择:要么追随自己最初的目标,要么跳进一个充满诱惑的爱情世界。 但没有什么是容易的有些关系会要求他做出改变。 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进城,他能改变吗? 这些变化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他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实现他的目标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你将在一部视觉小说中扮演那个年轻人,这部小说有着出色的动画和高质量的图形。 这款游戏也有很多很酷的功能。例如,你可以用手机的摄像头拍摄隐藏的照片。 探索太阳城的百万富翁世界! ▎更新记录 S2 V2 N/A S2 v1 Extra 此更新包括1382 张新图片和许多很酷的动画。 v9.00 这个特别的更新包括大约1400 张新图片和一些非常热门的动画! ▎版本 第一季 -第二季v2 PS:游戏内任何链接和二维码不要轻信,保护好自个钱包和机子噢 入正地址 (喜欢可支持一下噢) 下载地址 #SLG #PC #步兵

封面图片

高合停产6个月 剩下的新能源可能也要死90%……

高合停产6个月 剩下的新能源可能也要死90%…… 还有许多网友曝光,说高合不仅车交不出来,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甚至连展厅都租不起,纯纯要跑路的节奏。虽然之前他们辟过谣,但就在今天,高合干脆就直接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这可不算什么好消息。去年六月份的时候,余大嘴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到了 2030 年,中国市场的主要玩家数量会小于 5 家。米车的雷军,零跑的朱江明甚至是高合的丁磊,其实也都说过类似的话。反正就是不挤到头几名,日子就没法过。合理吗,好像也合理,毕竟连高合背景这么硬的公司都快玩不下去了,说明现在的市场竞争真的是很激烈。不合理吧,好像也不合理,毕竟现在市场上卖的还不错的车企,满打满算至少有十几二十家。随便摘出一个都是一身的绝活。要说过个十年大多数都会消失,听起来好像也有点夸张吧?今天脖子哥就来给大伙盘一盘,余大嘴和雷布斯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要说造车这事儿,大伙可能会觉得只要钱够多,零部件都找供应商买,是个人都能干。但放在整个制造业里来看,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其实相当之高,因为它不仅超级花钱,还超级花时间。从流程上看,想把把一台车从图纸上搬到商场里,大概要经历立项、研发、验证、生产制造以及销售这几个大阶段,每个阶段还能再分成很多小项。里头随便挑一个,背后都是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投入。就比如研发,大众之前就说过自己研发第八代高尔夫总共花了 22 亿美元,这里头除了大头是研发人员的工资以外,像模具开发、样件制作、实验测试这些环节也都是嘎嘎费钱。风洞知道吧,就 MEGA 和 SU7 都吹过的那个,一小时 3 万块,试验一次就得花出去一台车的钱。最终可能就是能让后视镜的造型好看点。生产制造环节需要的设备和材料成本就更不用说了,别看汽车的工厂里看着好像很简陋,你就站在里头随便指,甭管指到啥肯定都贵的离谱。产线上的机械臂,差不多 100 万一个。边上那个铁坨子压铸集群,一套小几个亿。就连地上这些个运零件的 AGV 小车……都得十几二十万一个。所以,想要自己造一个工厂基本就是几十亿打底,上不封顶,可能还得造好几座。这还只是能花钱解决的部分,就算啥都搞定把原型车做出来了,还得把它拉到不同的实验场地做整车匹配、电气架构、动力标定、安全检查等种种验证,还有高温、高寒、高海拔地狱级耐久测试等着。要是没过,就得打回去重做。一来一回,打磨一个好产品大多都得花费个好几年的时间,没点家底还真就耗不起。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汽车一直都是一个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的行业,也就是强者变得越来越强,弱者变得越来越弱。那些销量特别好的汽车集团因为能有稳定的资金收入,就能把更多的钱花在研发新产品、扩建新工厂上。每隔一两年就能搞出用上新技术的新车型,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买他们车,就这样一直滚雪球。滚着滚着,那些个销量不太好、没钱搞研发、产品越来越落后的小车企就被滚没了。运气好的,像劳斯莱斯、 mini 这些还有利用价值的就会被那些大集团收编。运气不好的,像什么罗孚、萨博之类的,就彻底变成时代的眼泪了。这也就导致过去几十年里,全世界的汽车品牌数量一直在减少。少到现在,就变了少数几个大集团,各自带着手下的牌子们相互竞争。前十个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或者集团,就占了全球销售份额的 75% 。真就和余大嘴说的一样,不剩几个头部玩家了。到这肯定有朋友会说,诶,打住,这都是以前油车的历史了,现在新能源的迭代速度已经快了不少,技术门槛也没有之前高了,得按电子产品算!那我们就来看看电子产品领域的规律是啥样的。根据 Counterpoint 的统计, 2017 年的时候全世界一共有720 多个手机品牌,截止去年就只剩下 250 家了,嗝屁了接近 3 分之 2 。当年什么金立、波导、锤子,甚至连 htc 、诺基亚这些红极一时的大品牌,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为啥?原因和汽车如出一辙,就是想做小品牌实在太难。虽说表面上造手机很简单,大家还老调侃说谁还不是个供应链整合商,但这就真只是小打小闹,根本做不成主流。就不说苹果和华米 OV 这些大厂,每年会花上百亿千亿做研发了,单就市场上的顶级供应商,也不是想用就用的。传说雷总当年为了拿下三星一流的屏幕供应,前后飞了好几次韩国,低声下气地才搞定了那些三星高管。当年锤子吐槽富士康产线不行,把富士康给气走了,后面良品率就变得更低了。所以说因为规模效应在,这些出货量贼大的大厂可以把成本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搞的现在一两千的价位里,都能见到用上 1T 内存、高性能芯片、超级快充和 1 亿像素相机的性价比怪兽了。这让那些杂牌手机怎么玩,直接就被卷没了。导致最后的的主流玩家,也就剩下那么几个了。比如果子,在近十年里头的每一年,都能以不到 20% 的市场占有率,获得 80% 上下的市场利润,最恐怖的时候甚至蹦到了 91% 。去年全球销量前 5 的手机品牌,合起来也吃下了近 7 成的市场份额。剧情和汽车那边简直一毛一样是吧。其实类似像手机格局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现在说得上话的也只有博世、大陆、法雷奥这些老炮儿了;最近几年大火的动力电池,卷到现在也马上就要变成宁德 LG 和比亚迪三足鼎立了。所以啊,但凡是涉及到科研、生产和制造的超重资产行业,最后大概率都会变成赢家通吃的情况。那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国内的车企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少呢?我觉得是会的。因为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决定一个车企能不能活下去的标准是一直在变的,而且只会变得越来越严。以前,车企能不能活只需要看政策。就像当年的新能源国补,那直接就是把真金白银的补给车企,砸钱鼓励大家做新能源车。只要你想做,就有补贴拿。从 2010 开始到现在十三年,新能源国补总共补了得有2000 多亿,最高的时候一年就补了 400 多亿,直接催生出了一大批只靠 PPT 和车模就能骗到补贴的假车企。2018 年之后,国补开始减少下滑,到了现在彻底归零,那批车企顺道也就寄了。现在,车企过得好不好得看自己的家底。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以后,虽然蔚小理这些品牌都活下来了,但因为像是自动驾驶、电池电驱这些技术的进步速度实在是太快,不仅每年还是要花大价钱搞研发、多建产线保证交付的速度,还得支持销售网络的日常开销。像比亚迪,别看它去年的净利润有两三百亿,但它总的营收估计有四五千亿。相当于每个月,都得花几百亿用于维持日常运营和产品研发。啥概念呢,波音 737 700 的价格是 7700 万美元,比亚迪的花销一个月能买大几十台。体量没这么大的,理想,一个季度的开支也有一百亿左右;小鹏,小几十亿;最狠的就是蔚来,每个月还得亏上个十几亿。这么着没有上限的花钱,真不是一般品牌能顶住的。就比如的已经破产的威马和 “ 可能 “ 就要破产的高合,就是因为一边在咔咔烧钱,另一边车子少人买,许久没能盈利,最后把底裤烧穿了。所以大伙可以看看现在还有啥品牌是只有声量没有销量的,下一个没的可能就是它。举个例子,比如美国在巅峰的时候,同时存在过 1500 个汽车品牌。但最后他们因为技术路线太像,要么就是被通用和福特用技术类似、价格更低的产品挤死,要么就是成了巨头的一部分。红极一时的普利茅斯猎兽有幸存者吗?有,很少。比如特斯拉,不仅活过了...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