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大对规定理解有误26年# 6月26日,新黄河记者查询国内多所院校招生简章发现,就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资格审查要求均有明确规

#中国医大对规定理解有误26年# 6月26日,新黄河记者查询国内多所院校招生简章发现,就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资格审查要求均有明确规定且与文件要求一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关于接受2024年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人员报名的通知中明确,申请博士学位者(学术型)须获得硕士学位后在申请学科的领域内从事科研或专业技术工作5年及以上,并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发布的《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关于接受2024年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人员的审核通知》显示,申请医学博士学术学位第二条为:在拟申请学位的学科专业或相近学科专业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其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含)以上奖励,本人须有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合作奖)证书;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在SCI、SSCI、EI收录期刊发表论著一篇或提交正式接受函。#中国医大是否有违规招生的嫌疑#(新黄河) via 捉谣记的微博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医科大学多名博士称通过论文答辩却拿不到学位,学校承认招收时对文件理解有误,此事该如何解决?

中国医科大学多名博士称通过论文答辩却拿不到学位,学校承认招收时对文件理解有误,此事该如何解决? 佳人李大花的回答 小作文里的“1800人”这个数字肯定是夸张了,据说1800是中国医科大学包括硕博在内的全部同等学力人数。 不过学校这么做也确实不太地道,我认真读了几遍,如果选择挑战提升后的毕业条件的话,那么就要同时满足“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或专著”,以及“省部级的科学技术奖励”。 大家都知道,这年头文章易得,奖项难寻啊…… 不过好在学校表示“毕业时间不受限制,什么时候满足了要求,就可以提交授予学位的申请”。 其实根据《中国医科大学 2021 年接收在职人员以研究 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术学位章程》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同等学力的博士主要针对的是在学校附属医院工作的员工,医院提出提升学历的要求,相关在职人员读个在读博士,学校收点学费,皆大欢喜。 据说现在学校通知学生无法授予学位的理由是教育部对学校下达了整改要求,称学校的同等学力博士学位授予条件不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一项规定。 而这项规定,据推断,应该是这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显示,同等学力博士学位的申请与授予应进行资格审查,其中第二项要求: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奖励。其实我觉得倒也不是这些人对一纸博士学位证书志在必得,而更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无奈。很多人在入学前和任职的医院签订了“服务协议”:医院允许申请人请一年多的假去带薪读书,取得学位后,需要继续在医院任职5年。如果最终无法取得学位,这个协议将会违约,需要赔付10多万的违约金。这些同等学力博士在学期间不享受奖助学金相关政策,实验经费也主要靠自筹,每年15000的学费,再加上一些自己负担的实验经费,又是10万多的花销。 原本这些人应该是想靠这个博士学位升职加薪,奔赴大好前程,但是万万没想到,学位飞了不说,20多万的损失几乎已“近在眼前”,所以也难怪直接网上求助。 不过真要说起来,其实这事更像是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一笔糊涂账,只要两家单位能谈妥被波及到的这批人的后续处理,妥善了结违约金相关事宜,或许很多人为了工作,也就默默接受学校的决定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佳人李大花)

封面图片

【中国医科大学多名博士生称拿不到学位:六年苦读白忙活一场】#中国医大对规定理解有误26年# 近日,张先生网上发文称,他妻子是一名

【中国医科大学多名博士生称拿不到学位:六年苦读白忙活一场】#中国医大对规定理解有误26年# 近日,张先生网上发文称,他妻子是一名中国医科大学的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已经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离毕业还剩几天,突然接到校方通知,要想取得学位证,需要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以及发表高质量文章。张先生诉苦,他妻子六年苦读白忙活了一场。目前,包括他妻子在内,受影响的学生有多人。张先生称,校方当初招考,并没规定拿学位证需要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发表高质量文章的要求,现在突然设置这样的标准,毕业生一时很难达到,希望校方给一个明确的说法。#中国医大是否有违规招生的嫌疑#(经视直播)经视直播的微博视频 via 捉谣记的微博

封面图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王永志逝世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王永志逝世 被称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的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星期二(6月11日)逝世,享年91岁。 中国工程院官网资料显示,王永志1932年11月在辽宁昌图县出生,是一名航天技术专家,主要从事航天技术、火箭技术研究。 王永志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工程师称号,2000年获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荣誉博士学位。他在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中国澎湃新闻报道,王永志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等职,被称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 据报道,王永志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六个导弹型号、两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于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永志星”。 2024年6月13日 5:28 PM

封面图片

#202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今年诺奖得主Katalin Karikó的人生也超级硬核。

#202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今年诺奖得主Katalin Karikó的人生也超级硬核。 1. KK出生在匈牙利一个小镇,镇里人口才一万人出头。她的家里没有电视和冰箱,也没有自来水。但她倒没感到有什么艰苦的,因为邻居们也没有。 2. KK的父亲是名屠夫,母亲是名会计。父亲倒是希望她继承自己的屠宰铺,KK也早早学会了怎么做香肠。但16岁时,老师问她以后想干啥,她说要做科学家。 3. 大学里KK喜欢研究植物,直到遇到了她后来的博士导师,这才接触到RNA。当时人们发现干扰素反应需要RNA介导,所以想到可以诱导产生RNA,用来抗病毒。 3.5 好消息:KK靠这个研究拿到了博士学位;坏消息:研究不成功,KK毕业就失业。 4. 找了一圈工作后,KK最后去美国当博士后。当时匈牙利政府只允许带100美元出境,KK在女儿的泰迪熊里藏了900英镑,这下有了安身的钱。 4.5 当年抱着泰迪熊的那个女孩子后来成了一名赛艇运动员,拿了两次奥运金牌,一次在北京,一次在伦敦……这都是什么样的一家人 5. 这份博士后做了4年,研究又失败了,KK第二次失业。然后她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找到工作,本来做得好好的,她老板突然跳槽去了公司,没把她带走……幸好有朋友推荐,换了一个系,才避免第三次失业。 6. 也正是在那里遇到了她的搭档,一道拿到诺奖的Drew Weissman。两人是在系里复印件边上认识的,KK看到这人新来的就聊了几句,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两个人一起拿诺奖。 7. 他们拿诺奖的主要贡献是对RNA进行修饰,避免了免疫反应。mRNA疗法本来就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它等于是蛋白质的制造蓝图,可以生产各种疾病缺少的蛋白。只不过传染性疫苗成了它第一个得到验证的领域。 7.5 如果不是传染病,这个技术要拿诺奖我觉得起码还要20年,甚至拿不到… 8. 201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决定不和KK续约,后者顺水推舟去了BioNTech公司。她最穷的时候一年大概就一个博士生待遇,时薪个位数。现在估计钱够几辈子花了,甚至诺奖奖金都是个零头…… 【网评】KK之前采访时候说离开宾大,是因为系里觉得她不配faculty的资格。宾大的人还嘲笑说你要去的什么BioNTech是什么野鸡公司。。。

封面图片

中国已成为科学超级大国了吗?《经济学人》说:是的

中国已成为科学超级大国了吗?《经济学人》说:是的 全A的答卷:高引论文、科研投入与人才引进作为一本总部位于英国的资深经济学媒体,《经济学人》会在2024年发布一篇关于中国科学的封面,并非毫无征兆。早在5年前,2019年,《经济学人》杂志曾用一篇文章的标题发问:“中国能成为一个科学超级大国吗?”对于中国投入科技事业的雄心壮志,他们尚持保留态度,称之为一场“大实验”。5年后的今天,《经济学人》用一个十分肯定的标题遥遥回答了五年半前的那个疑问:是的,中国已经成为了科学超级大国。他们不得不承认,“就目前而言”, “至少对于硬科学来说”,这场“大实验”不仅能够成功,而且还在蓬勃发展。大标题之下,《经济学人》连续使用了四个成语作为小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活到老,学到老”,用以形容中国的科技成就,也摆足了一副“中国通”的架势。对于中国科学的崛起,《经济学人》引用的主要证据是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文章指出:在两项高质量的引文指标上,中国表现非常亮眼。对于引用次数前1%的高被引论文,在2003年,美国的论文数是中国的20倍。在2013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4倍。2022年以来的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已经比欧盟或美国都要多。图源:《经济学人》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也是国际公认难以灌水的、衡量高质量学术产出与合作的重要指标。在2014年首次推出时,中国排名第二,但高质量期刊的论文数尚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2023年,中国高质量论文数首次超过了美国。虽然这些指标在之前已有过报道,中国在图表中展现的强劲势头仍让众多网友惊叹。牛津大学高等教育教授Simon Marginson指出,了不起的是,中国后来者居上只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根据引文统计,世界上约40%的论文是中国学者发表的,美国贡献了大约10%,欧盟和英国加起来发表了15%。中国在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领先世界。美国和欧洲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仍然领先,但中国已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例如,中国引用临床医学核心论文的数量最多,这预示了未来在该领域的扩张。中国科技的繁荣离不开资金、设备和人才。按实值计算,中国的研发支出(R&D)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16倍。根据最新数据,美国在基础研究上的支出仍比中国高出50%左右,但中国在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大学和政府机构的支出上也已领先。2024年,中央本级科技支出还将达到10%的增幅。这些资金被重点投入“五年计划”的战略领域,如对量子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神经科学、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再生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及对深空、深海和地球两极等“前沿领域”的探索。在设备上,中国在2019年已经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华丽硬件库存”,包括超级计算机、世界上最大的全口径射电望远镜和一个地下暗物质探测器,之后只增不减。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灵敏的超高能量宇宙射线探测器,世界上最强的稳态磁场,不久还将拥有世界上最灵敏的中微子探测器之一。记者、麻省理工前研究员Niko McCarty表示:“中国学生不再像他们的导师那样,将美国视为某种‘科学圣地’。”中国现在的研究人员多于美国和整个欧盟。2020年,中国大学授予了140万个工程学位,是美国的7倍。在顶尖的AI研究者中,从中国获得本科学位的人数是在美国获得本科学位人数的2.5倍。在2014年,中国大学培养的科学技术博士人数几乎与美国持平;到2025年,博士预计将是美国的近两倍。许多出国留学的学者也被激励措施吸引回国。《科学》杂志研究发现,各种政府支持的资助计划带回了高素质的年轻研究人员平均而言,他们是同龄人中最具生产力的15%。几年之内,由于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学术人力,他们发表的论文数量是留在美国同等学者的2.5倍。美国调查华裔学者的“中国行动计划”、对一些学生的驱逐出境,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原创性缺乏仍是顽疾成绩的背后,中国科研的问题同样明显,也就是有大量“需努力”和可以“更上一层楼”的空间。中国自全国范围的撤稿和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后,学术诚信情况有所好转,《经济学人》提到:根据2023年的一项研究,中国学者的自引比例正在下降。《经济学人》的文章亦提到,论文影响力排名日渐领先的同时,在基础、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上,中国仍在追赶。平均而言,中国论文的引用次数往往低于来自美国、英国或欧盟的论文,且在《自然》、《科学》两大顶尖期刊上的发表数量仍然远少于美国。“这与中国的科研模式有关,在中国,’迅速跟进热点’仍是科学研究的主流”一位中国科技政策的研究者告诉《知识分子》。巨大的科研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巨大的科学家基数,支撑了中国巨量的论文产出,而热点之外,真正原创性研究则需要更多积淀的时间。在《经济学人》的文章中,还曾特意以AI领域作为中国科研实力的例子,并指出“中国贡献了全球AI研究论文的40%,与之相比,美国只贡献了10%,欧洲和英国加起来贡献了15%”。且特意提到了一项人工智能领域被引用最高的研究,是来自一批中国的AI研究者。《经济学人》提到的那项高引研究是由何恺明、孙剑等研究者提出的深度残差学习,这项研究增进了神经网络深度的研究,使得神经网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促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突破性成果包括AlphaFold和ChatGPT。一位AI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告诉《知识分子》,(这项研究)是中国学者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贡献。然而,对于《经济学人》所言的中国贡献了全球四成的AI相关论文、且在计算机领域高影响论文遥遥领先的情况,该学者认为,这并不能代表什么,“体感完全不是这样(领先)”。分学科的高影响因子文章分布(图源:《经济学人》)根据图中数据,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领域创造了世界上60%以上的高被引论文。合作,仍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梳理中国科学发展的现状之后,《经济学人》还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以外,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这家西方媒体解释了中国科学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这个国家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的进展。中国科学的崛起对西方政府来说有喜有忧,但西方学者与中国的合作还是很常见的。在成像科学、遥感、应用化学和地质工程领域,有25%至30%涉及中国合作者;对于电信,这一数字达到三分之一。欧洲与中国的学术合作比例较低,约为10%。中国倾向于在自己已经很强大的领域进行更多的合作,比如材料和物理。去年发布的一项关于预印本的研究发现,对于AI领域,有一个来自美国或中国的合著者对另一个国家的作者能产生同样的效益,平均能多获得75%的引用。尽管“中国科学的崛起是把双刃剑”的提法在西方不绝于耳,但中西方科学家的普遍共识是:科学合作必须继续,最好还能进一步加强。尽管中国的科学产出大幅增长,但与国际合作者合作的比例一直稳定在20%左右相比之下,西方科学家往往有更多的国际合作。西方研究人员也应该更多关注来自中国的学术前沿成果。去年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的研究数据显示,对于同等质量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引用西方论文的次数远远多于西方科学家引用中国科学家论文的次数。西方科学家很少前往中国访问、工作或学习,这...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