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农贸市场猪板油销量「逆势上涨」,「肥肉甚至还要预订」,自己在家熬猪油吃,会更健康吗?

多地农贸市场猪板油销量「逆势上涨」,「肥肉甚至还要预订」,自己在家熬猪油吃,会更健康吗? 钱程的回答 我理解并支持「在家熬猪油」的做法,但我实名反对一些答案说「老一辈人吃一辈子猪油,怎么会不健康」。 不健康确实就是不健康。这跟「老一辈常吃」有什么关系。比起大部分植物油,猪油的饱和脂肪含量比较高,长期作为烹饪用油的话,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是实锤。从「营养」的角度就是不建议多吃。 同样,其他动物油脂(如牛油、奶油)以及一些饱和度高的植物油脂(椰子油、棕榈油)也不健康,从营养角度来说也不建议多吃。 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每天从饱和脂肪中获得的能量最好不要超过一天总能量的十分之一。现在大家吃肉吃得多,摄入的饱和脂肪本来就高,如果再拿猪油做烹饪用油的话,很容易就超过了这个推荐限值。 但现在这个时间点,我完全理解并赞同大家在自己家熬猪油的做法。 因为罐车混装问题没有调查清楚。在有确切结论之前,没人知道这个事件的涉及面有多广,食品安全风险有多大。 说到底,猪油健康不健康,这只是「营养」层面的事情。而混装问题影响的是食用油的「食品安全」。 我认为,「食品安全」始终是基石,「安全」做到了才能谈「营养」。当「安全」和「营养」冲突的情况下,首先保证「食品安全」,没毛病。这是完全合理的做法。 我希望这件事情可以尽快调查清楚并严肃处理。让食用油的「安全性」尽快得到保证。这样才能够放心地去追求「更营养、更健康」的油。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猪油炒菜?钱程:猪油被列为十大最营养食物?BBC 又在误导大家了……炼猪油时如果把瘦肉也一起炼,待油炼好后把瘦肉和油一起保存,那么瘦肉和油会一起保存下来吗?钱程:网红椰子油:到底是超级食物还是智商税?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钱程)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建科股份:公司具备食用油脂全项检测能力,可对食用油中的溶剂残留等检测

建科股份:公司具备食用油脂全项检测能力,可对食用油中的溶剂残留等检测 建科股份 (301115) 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设立食农事业部专项推进食品检测服务的发展,可为食品安全提供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微生物及生物毒素、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食品基因、食品接触材料等各类检测服务。在食用油检测方面,公司具备食用油脂全项检测能力,可以按照 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GB 1014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动物油脂》等食用油脂相关标准对食用油中的溶剂残留、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生物毒素、丙二醛、塑化剂、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等安全、品质指标进行检测。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每年制定详细的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其中包括食用油脂相关产品的抽检计划,食农事业部作为专业食品检测机构积极参与政府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封面图片

【#吃自榨油会更安全吗#】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教授陈霞飞表示,自榨油容易存在两个问题:

【#吃自榨油会更安全吗#】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教授陈霞飞表示,自榨油容易存在两个问题: ①#自榨油易出现黄曲霉素污染#。自榨花生油容易出现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入一定量的黄曲霉素可致癌。好品质的植物油生产应采用冷榨技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油料压榨,包括筛选、清晰、压榨、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多道工艺,能更好地保护油中的营养成分,比如维生素E、植物甾醇、抗氧化剂等,味道也更接近原料本身的自然味道,而且保质期更长,食用更安全。 ②品质问题。有的小作坊通常使用简陋机械,将植物种子或果实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热榨,这个过程中脂肪酸的品质会发生变化,营养成分遭到一定破坏,残留杂质。而且,未经稳定化处理,保质期较短,容易氧化变质。 陈霞飞表示,“煤油罐车装食用油”事件曝光后,短时间内人们对食用油的安全产生担忧是正常的,但也不必因噎废食,过于恐慌。消费者可以到大型超市选购大品牌、大企业生产的食用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以25~30克为宜。最好不同品种的食用油换着吃,可以选择橄榄油、茶油、亚麻籽油、芥菜籽油等,其单不饱和酸含量较高;适当吃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它们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少吃猪油、牛油、棕榈油、椰子油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封面图片

鲁花回应问题油事件: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健康油

鲁花回应问题油事件: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健康油 装过转基因食用油不用,装过毛油或低质量等级食用油不用,装过其他油种食用油不用;装油前,需对食用油专用罐车油罐内外壁进行彻底清洁干燥。油品运输全过程GPS记录;装油后,对入厂食用油专用罐车进行逐车验车、查验铅封,油品取样检测,不合格的拒收处理。以下为声明全文:关于山东鲁花集团对食用油运输管控情况的说明近日,鲁花集团收到来自各渠道的消费者询问,关注食用油运输管控情况。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大家的关心与监督。鲁花集团始终坚守“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的庄严承诺,秉持“质量问题零容忍”的原则,实施“严控前端、监督过程、全程追溯”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策略,对包括运输环节在内的全链条进行严苛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1.首先使用公司自有食用油专用罐车用于食用油运输业务。2.必须使用食用油专用罐运输食用油。3.遵循“三不”原则:装过转基因食用油不用,装过毛油或低质量等级食用油不用,装过其他油种食用油不用。4.装油前,需对食用油专用罐车油罐内外壁进行彻底清洁干燥。油品运输全过程 GPS 记录。装油后,对入厂食用油专用罐车进行逐车验车、查验铅封,油品取样检测,不合格的拒收处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将最好的、最安全的产品呈现给市场和消费者,是鲁花对国家、对社会最大的信用承诺。再次感谢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监督,鲁花产品请大家放心购买、放心食用。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为什么食用油建议时常换着吃?只需记住这两点

为什么食用油建议时常换着吃?只需记住这两点 访问:NordVPN 立减 75% + 外加 3 个月时长 另有NordPass密码管理器 为什么食用油建议时常换着吃?一句话总结:时常换着吃能摄取更多种类的不饱和脂肪酸,更健康。我们平时用的食用油可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常见的植物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芝麻油、玉米油、橄榄油等;常见的动物油:猪油、牛油、羊油、奶油(黄油)等。脂肪的化学结构是甘油三酯,就是一个甘油分子上连接着三个脂肪酸。根据结构的不同,脂肪酸又分为两大类: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同的食物油,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这些脂肪酸的组成会有所不同。根据我国《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2022)的推荐,饱和脂肪酸需要控制摄入量,不饱和脂肪酸反而应该适当多摄入一些。翻译一下:动物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建议优先选择植物油。由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食用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差较大,很难找到完全符合三种脂肪酸组成的单一油脂,而长期食用单一油脂,可能会影响营养平衡。总结一下,食用油建议优先选择植物油,并时常换着吃,这样可能达到比较完善的结构。但有两种植物油不要选,椰子油和棕榈油,他们的饱和脂肪比动物油还高,接近或超过 80%。为什么选食用油要看“烟点”?平时用油炒菜的时候,很多人还有一个直观且让人头疼的感受冒烟。在油的加热过程中,开始冒烟的温度叫作“烟点”。油冒烟的时候,油烟里会含有丙烯醛,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很强的刺激作用。除此之外,油烟跟空气中的那些雾霾颗粒一样,也会增加肺癌风险。在做饭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不同的做法,选择不同烟点的油。比如,爆炒煎炸的时候温度高,选择用烟点高的油,凉拌温度低,可以选用烟点低的油。常见油脂的烟点讲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要问了,这么多种油,烟点都不一样,根本记不住呀,怎么办?教大家一招,直接选用烟点高的油,烟点越高,可使用的场景就越多。另外,食用油烟点的高低跟油脂的加工工艺息息相关,通常“精炼”过的植物油烟点更高。这是因为油脂经过精炼之后可以去除其中可能存的杂质,大大提高烟点。比如大豆和花生的粗油烟点在 160°C 左右,而精炼之后能够达到 230°C 以上。如果看到“初榨”“特级初榨”“冷榨”字样的油,就不要用来炒菜、油炸等温度比较高的烹调了。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精炼处理,油里有很多的多酚等抗氧化物质,味道很香,但烟点就比较低,用来凉拌还是不错的。最后,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尽量不要爆炒!因为爆炒时的温度通常在 180℃ 到 240℃,基本上常见的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籽油等烟点都不超过 240℃。这就意味着,爆炒容易产生大量的油烟。最后的最后,再总结和强调一下选油的重点:1、优先选植物油,时常换着吃,保证不饱和脂肪酸的多样摄入,更健康;2、平时炒菜和油炸较多,优先精炼植物油,烟点较高;平时凉拌较多,可选用初榨、初级冷榨、特级初植物油。参考资料[1] 孙长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48[2]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3] 杨月欣, 葛可佑.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二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简本[J].营养学报,2021,43(02):102.DOI:10.13325/j.cnki.acta.nutr.sin.2021.02.001.[5] 膳食总脂肪、饱和脂肪与健康关系的科学认识[J].营养学报,2022,44(04):313-315.DOI:10.13325/j.cnki.acta.nutr.sin.2022.04.014.[6] Total fat intake for the prevention of unhealthy weight gain in adults and children:WHO guideline.Saturated fatty acid and trans-fatty acid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WHOguideline.https://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罐车食用油与煤制油混运 涉事食用油仍上架电商平台

罐车食用油与煤制油混运 涉事食用油仍上架电商平台 中国不少油罐车被曝混运煤制油和食用油后,有媒体称目前部分涉及的食用油仍可在电商平台上正常购买。 中国媒体《新京报》上星期二(7月2日)报道爆料称,今年5月经长期调查后发现,不少中国国内的油罐车为了节省开支,既运煤制油又运诸如烹饪油、豆油和糖浆等食品,期间没有冲洗清洁,造成食用油被化工液体污染。 甚至有罐车司机受访时说,这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涉及的食用油企业分别是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中储粮上星期六(7月6日)在微博上发文承诺将开展专项排查,对于检查发现存在违反规定的运输单位和承运车辆,立即依法终止运输合作,并列入集团公司服务采购“黑名单”。 据第一财经星期一(8日)晚报道,中储粮旗下食用油品牌金鼎淘宝旗舰店已下架销售产品,但后来有媒体发现上述旗舰店又恢复上架相关食用油产品;淘宝其他店铺的金鼎食用油产品也正常销售。 在京东平台上检索,发现金鼎食用油京东自营旗舰店内相关食用油产品仍可正常购买。不过,在店铺售卖页面中并无“联系客服”的入口,疑似店方关闭了客服渠道。 同期另一家涉事的汇福粮油的多个产品目前仍在多个电商平台正常销售。 汇福粮油星期一对事件作出回应称,公司卖出的散油都是客户自提的油,能以任何形式流向市场。此外,前来运输的油罐车为客户自聘,汇福粮油公司对其资质有相应检查流程。 路透社说,这起事件引发社交媒体上对食品污染的轩然大波。在出现包括毒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丑闻后,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敏感,一些食品转向外国品牌,北京也加强了对食品行业的控制。 对于这起事件,中国官媒央视新闻星期一发文猛批,这种节约成本的做法无异于投毒,不仅是对《食品安全法》的公然挑衅,也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极大漠视。 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也在微博发文说,“中储粮卸完煤油装大豆油”性质非常恶劣,已涉嫌玩忽职守罪,完全不应是中储粮内部做个调查和处理就可以了结的,外部监管机构应当介入调查处理,鉴定事情的危害范围和程度,并且公开调查处理结果,给公众一个完整交待。 ... 2024年7月9日 9:51 AM

封面图片

反式脂肪酸又上热搜 真的一口也不能吃吗?

反式脂肪酸又上热搜 真的一口也不能吃吗? 访问:Saily - 使用eSIM实现手机全球数据漫游 安全可靠 源自NordVPN 什么是反式脂肪酸?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甘油三酯,根据结构不同,脂肪酸也有不同的名称。反式脂肪酸是脂肪酸的一种,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现有研究认为,反式脂肪的主要危害是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为它可以提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坏胆固醇”)水平,同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即“好胆固醇”)水平,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至于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肥胖、癌症、糖尿病、生长发育、生殖健康、阿尔茨海默病等问题,都是证据不足的。还有些说法称反式脂肪会沉积在体内、代谢不掉,还有说它在人体内需要代谢 51 天的,其实这些说法都是错的。在人体内,反式脂肪跟普通脂肪的代谢途径是一样的,没有发现反式脂肪在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体内的代谢途径有何不同。哪些食物中含有反式脂肪酸?1、天然食物中就含有反式脂肪酸是的,你没有看错,天然的食物中也有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如牛、羊等的肉、脂肪、乳和乳制品。人类母乳中也有反式脂肪酸。研究发现,母乳中反式脂肪含量占母乳脂肪含量的1%~10%之间,如美国女性为 7.0±2.3%,加拿大女性为 7.19±3.03%。2、氢化植物油氢化植物油是“臭名昭著”的反式脂肪酸来源。植物油的氢化是通过在不饱和键上加氢,使得油的熔点升高从而改善食品加工性能的操作。液态植物油起酥效果并不好,但经过氢化,它在常温下就是半固体,可以满足工艺和口感要求。使用氢化植物油还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比如曲奇更加酥脆、奶茶更加润滑。此外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以延长保质期,且比动物油脂比如天然奶油成本更低,因此,氢化油在食品工业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植物油在不完全氢化的情况下,有一些双键从天然的“顺式结构”转化为“反式结构”,从而使得含有它们的脂肪成为“反式脂肪”。此外,食物煎炒烹炸过程中油温过高且时间过长也会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氢化油都有反式脂肪酸。只有不完全氢化的油脂才会产生反式脂肪酸。目前,随着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氢化植物油等食用油脂制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还应用了非氢化工艺的油脂制品等替代产品,现在很多氢化植物油产品、植脂末、代可可脂其实都已经能做到“0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含量也比过去大幅下降。反式脂肪酸真的一口都不能吃吗?还是那句经典的话,“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反式脂肪酸是否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关键还是要看我们吃了多少。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我国、美国等国家的膳食指南均建议,反式脂肪的供能比应低于 1%,这对于一个每天需要摄入 8400 千焦能量的成年人大约相当于吃 2.2 克反式脂肪。而我国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吃的反式脂肪是 0.39 克,相当于供能比为 0.16%,远低于 WHO 的建议值(小于 1%)。所以,只要你不是大量摄入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健康风险很低,大家不用对反式脂肪过于恐慌。例如,牛奶中天然就含有反式脂肪酸,不过通常量都很少。液态奶的反式脂肪含量平均为0.08克/100克,奶粉为0.26克/100克,酸奶为0.07克/100克。换算一下的话,一个人一天喝2.75千克牛奶才会超出WHO的建议值,这对于人均奶制品摄入量只有不到50克的我国居民,显然不用担心反式脂肪酸过量的问题。如何鉴别食物中有没有反式脂肪酸?1、这两类食物通常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有两类食品的反式脂肪含量普遍比较高,一个是天然和人造奶油、黄油,平均含量达到2克/100克;另一个是植物油,平均含量是0.86克/100克。其他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平均含量一般都比较低,但是个别产品,比如代可可脂巧克力、薯条/薯片、蛋糕、威化饼干、夹心饼干的反式脂肪,由于一些产品会用到氢化油,所含的反式脂肪就可能比较高。2、从会看食品配料表第一先要看食品的标签的配料表。氢化油脂在标签配料表中常见的“名称”有很多种,包括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棕榈油、氢化大豆油、植物起酥油、人造奶油、植脂末、代可可脂等。因此,大家购买包装食品时,如果看到配料表里有这些东西,那就说明可能有反式脂肪酸。其次,还要看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可以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的食品。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如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必须在食品标签的营养成分表中标示反式脂肪酸含量。也就是说,如果你吃的食物标签中没有标反式脂肪酸含量,那一般说明其没有氢化油。我国标准中还规定,如果 100 克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 0.3 克就可以标示为“0”。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食品标签的营养成分表中表示了反式脂肪酸含量,但是其含量为零,反而其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你就要注意摄入量了。如何在饮食中控制反式脂肪酸摄入?1、控制反式脂肪酸,关键是烹调油调查来看,(精炼)植物油是中国人摄入反式脂肪酸的最主要来源,所以,要避免摄入过多反式脂肪酸,我们首先要注意适量控制烹调中植物油的用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烹调油摄入量应控制在 25~30 克,而我们实际平均每天吃了将近 40 克,还有很多人超过了 40 克。所以,如果要控制反式脂肪酸摄入,首先要抓的主要矛盾是炒菜少放油。2、不要仅关注反式脂肪酸,却忽略了总脂肪特别提醒大家,有时候我们高估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的同时,反而忽略了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通常来说,反式脂肪多的食物,总脂肪、饱和脂肪都少不了。饱和脂肪摄入量过高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总脂肪摄入太多也会增加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知道,目前我们居民总脂肪供能比为 34.6%,已经超出了健康推荐范围(20%~30%),这其中大部分都来自炒菜用的烹调油;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饱和脂肪摄入供能比超过健康推荐范围(10%)。而我们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远低于健康推荐范围,根本没有超。所以,大家与其总是担心反式脂肪酸,还不如少用点炒菜油,少吃点肥肉和油炸食品。参考文献[1]GB 1519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脂制品[2]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3]Effects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serum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gression analysis[4]Effect of trans-fatty acid intake on blood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5]Reduction in saturated fat intake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6]Intake of saturated and trans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risk of all cause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7]Health effects of saturated and trans-fatty acid intak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8]膳食总脂肪、饱和脂肪与健康关系的科学认识[J].营养学报,2022,44(04):313-315.DOI:10.13325/j.cnki.acta.nutr.sin.2022.04.014.[9]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编著.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10]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11]Zhao R, Zhao L, et al. Dietary Fat Intake among Chinese Adul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Blood Lipids...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