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说,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复建交让华盛顿注意到,尽管美国历来在中东保有影响力和军事足迹,但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力量正在这一区域崛起

分析人士说,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复建交让华盛顿注意到,尽管美国历来在中东保有影响力和军事足迹,但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力量正在这一区域崛起。虽然北京过去也参与过国际谈判,但最新的协议为北京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增添了实质性内容,北京将其倡议描述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模式。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美国沙特阿联酋和印度 拟以铁路港口连接中东和印度

美国沙特阿联酋和印度 拟以铁路港口连接中东和印度 两名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消息人士星期四(9月7日)向美国新闻网站Axios披露,美国总统拜登及印度、沙特阿拉伯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领导人,希望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宣布一项重大的联合基础设施协议。 这项联合基础设施项目计划通过铁路系统连接波斯湾阿拉伯国家,并通过中东的港口航道连接到印度。 参与项目讨论的一名美国官员说,关于连接中东地区铁路及港口项目的宣布仍在磋商中,尚未敲定。此项目预计将成为拜登在G20峰会提出的关键成果之一。 这是美国政府希望在中东推动的关键举措之一,以应对中国在中东地区日益上升的影响力。中东地区为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为期两天的G20峰会,星期六(9日)在印度新德里开幕。 白宫拒绝对报道置评。根据白宫早前公布的拜登日程,他将参加星期六举行的“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活动。 Axios同日早前报道,美国、沙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印度的国家安全顾问,预计将在星期天举行会议。 报道引述两名美国官员说,新倡议是在I2U2论坛上提出的,并已为此讨论了18个月。I2U2论坛的与会国家包括美国、以色列、阿联酋和印度。 I2U2论坛成立于2021年底,旨在讨论中东战略基础设施项目。 以色列在去年的I2U2会议上提出了通过铁路连接中东地区的想法。直接参与早期讨论的一名以色列前高级官员告诉Axios,“没有人大声说出来,但这个项目打从第一天开始,就与中国有关”。 这名以色列前官员还说,其中一个想法是借助印度在这类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方面的专业知识。 印度、阿联酋和沙特驻华盛顿大使馆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封面图片

香港教育局8月2日发稿,向公众解释新公民科和中国历史科将强调“香港并非殖民地”的理据来由,指虽然英国基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香港教育局8月2日发稿,向公众解释新公民科和中国历史科将强调“香港并非殖民地”的理据来由,指虽然英国基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对港实行“殖民管治”是史实,但条约都是武力胁迫签订因此并无国际法效力,辛亥以来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三个条约;1972年联大决议将香港和澳门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的名单中删去,象征“中国始终对香港拥有主权”的立场终获国际认可。 教育局强调,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而非“收回香港主权”,仪式是“政权交接”而非“主权移交”,使用“殖民地”描述香港的地位更不恰当;理解社会对该说法感到疑惑,但学生应从小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全港各界共同协力。 (香港教育局)

封面图片

外交部驻港公署批评美方发表人权报告颠倒黑白和干涉中国内政

外交部驻港公署批评美方发表人权报告颠倒黑白和干涉中国内政 外交部驻港公署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美国国务院发表的所谓「2023年人权报告」,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把促进和保护人权放在重要位置,用法治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又指香港特区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批评美方罔顾事实,搬弄是非,颠倒黑白,充分暴露其干涉中国内政和香港事务的险恶用心。发言人又表示,基本法、香港国安法及特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充分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自由,但权利不是犯罪的「挡箭牌」,任何文明、法治社会都不会容忍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和平的违法犯罪行为,批评美方恶意抹黑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特区司法机构依法审判,是对法治精神的破坏和正义事业的诋毁。发言人表示,美方对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人权状况说三道四,但选择性忽视美国的种族歧视、枪支泛滥、警员暴力、贫富分化等严重人权问题,又指世界许多国家人权状况恶化,美国难辞其咎甚至是罪魁祸首。发言人敦促美国停止谎言、尊重事实,摒弃虚伪双标和狭隘偏见,恪守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立即停止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较早前,美国国务院发表年度各国人权报告,指中国针对新疆维吾尔穆斯林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种族灭绝和反人类暴行仍然持续。报告又对香港人权问题提出关切。国务卿布林肯表示,报告记录了中国持续存在的严重侵犯人权行为,例如在新疆,北京继续对以穆斯林为主的维吾尔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和宗教团体成员,实施种族灭绝、反人类罪、强迫劳动和其他侵犯人权行为。 2024-04-23 14:23:25 (2)

封面图片

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1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1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习近平指出,8年前,我提出中国愿同欧洲一道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中方的这一愿景至今未改变,当前形势下更有现实意义。中欧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深厚合作基础,中方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贯,希望欧方形成自主的对华认知,奉行自主的对华政策,同中方一道,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一些稳定因素 习近平强调,中欧要做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以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要带头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共同抵制阵营对抗思维复活、反对制造“新冷战”,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习近平指出,中欧要做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以中欧开放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欢迎欧洲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希望欧方为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发展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视性的环境。双方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探索中国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同欧盟“开放性战略自主”经贸政策的契合点。 习近平强调,中欧要做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以中欧团结协作应对全球性挑战。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全球治理观,继续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合作,携手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欢迎欧方支持和参与全球发展倡议。 米歇尔和冯德莱恩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的重要一极力量,欧方高度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重视发展对华关系。长期以来欧中关系都是互利共赢的,双方都致力于捍卫和平,维护多边主义。当前国际形势下,欧中加强对话合作非常重要。欧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期待同中方坦诚交流,延续欧中关系良好发展势头,愿同中方持续深化经贸、投资、能源、绿色发展等各领域合作,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经济增长和共同繁荣作出努力。欧方愿为中方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阶段会议提供支持合作。 双方就乌克兰局势交换了意见。欧盟领导人介绍了欧方有关乌克兰危机的看法和主张。 习近平强调,中方对乌克兰局势走到今天这一步深感遗憾。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倡导维护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按照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办事,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习近平阐述了对当前形势下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几点意见: 一要坚持劝和促谈。中方支持欧方为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所作努力,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发挥劝和促谈作用。和谈是避免局势紧张升级的唯一可行途径。国际社会要继续为俄乌谈判进程创造条件和环境,为政治解决开辟空间,不能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二要防止出现更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提出关于乌克兰人道主义局势的六点倡议,已向乌方提供多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向接受大量难民的欧洲国家提供了物资。中方愿同欧方保持沟通,共同预防更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 三要构建欧洲和亚欧大陆持久和平。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在于欧洲长期积累的地区安全矛盾,治本之策是照顾有关各方的合理安全关切。时代发展到今天,不能再用冷战思维来构建世界和地区安全框架。中方支持欧洲特别是欧盟发挥主导作用,支持欧俄美及北约开展对话,直面多年来积累的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 四要防止局部冲突扩大化。乌克兰危机要妥善处置,但不能病急乱投医,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把全世界都捆绑到这个问题上,更不能让各国老百姓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越是危急时刻越要保持清醒冷静。现在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长期努力形成的构架,是一个有机整体。各方要珍惜这个成果,不能轻易冲击现有世界经济体系,更不能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引发世界金融、贸易、能源、科技、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严重危机。很多人十分担心,目前这样的局面可能使国际经济合作几十年努力的成果毁于一旦。如果局面继续恶化下去,估计事后恢复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欧要致力于管控局势,防止危机外溢,特别是要维护世界经济体制、规则、基础的稳定,增强人们的信心。双方可以就此开展协调和合作。 双方领导人认为,此次会见开诚布公、坦诚深入,增进了相互了解,也达成了不少共识,同意继续加强沟通交流,开展协调合作。 杨洁篪、何立峰等参加会见。 (新华社)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