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格兰怀特岛,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此前未知的恐龙类型的化石遗骸。

在英格兰怀特岛,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此前未知的恐龙类型的化石遗骸。 这是自1865年以来,在该岛上发现的首个新的甲龙物种,它与此前发现的多刺甲龙属于同一家族。 该化石是在距今6600万至1.45亿年的岩石层中被发现的。它被命名为“Vectipelta…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发现迄今最早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

中国科学家发现迄今最早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2016年,该所科研团队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说:“这一发现将地球上大型多细胞真核生物的出现时间从以前认为的6亿年前提前了将近10亿年,由此我们推断真核生物发生多细胞化的时间应该更早。”为了论证这一推断,该团队成员苗兰云在近8年的时间内,采集了16亿年前地层中的数百件样品,最终发现了微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苗兰云介绍,这批发现的化石标本一共278枚,它们是由单列细胞组成的无分枝的丝状体。丝状体最长达860微米,整体结构相对简单,但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有些丝状体整体向一端均匀收缩,细胞呈柱状、桶状或杯状。特别是在一些标本中,发现了生殖孢子结构。综合化石多种特征和成分的分析比较,表明这些化石属于多细胞真核生物。“通过测量可以表征丝状体形态变化的2个比值和丝状体直径大小分布频率,我们发现这些丝状体在形态上呈现连续过渡、变化的特征,这表明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同时,这些丝状体和前人在燕山地区发现的‘壮丽青山藻’化石形态和大小相似,所以本次研究将其归入同一个属种。”苗兰云说。据介绍,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真核生物最早化石记录发现于中国华北和澳大利亚北部距今约16.5亿年之前的古元古代晚期地层中。“壮丽青山藻”的出现时间仅仅稍晚于这些最古老的单细胞真核化石,表明真核生物出现之后便迅速发生了复杂得多的细胞化演化。“如果‘壮丽青山藻’可以确认为是营光合作用的真核藻类,那么真核生物最后的共同祖先应不晚于16.3亿年之前的古元古代晚期,比当前学界普遍接受的时间提前了近6亿年之久。”朱茂炎称,这为进一步揭示复杂生命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的奥秘以及元古宙地球环境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考。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云南禄丰发现1.2亿年前恐龙足迹化石

云南禄丰发现1.2亿年前恐龙足迹化石 中国云南省禄丰市发现400多枚超过1.2亿年的恐龙足迹化石。 据央视新闻星期一(5月27日)报道,研究人员在云南省禄丰市恐龙山镇梨园村,发现数量众多的白垩纪早期恐龙足迹化石。 现场测定地层年龄显示,恐龙足迹所在岩石层距今虽然已经超过1.2亿年,但现场很多足迹保存却依然十分清晰。 这些恐龙足迹化石最早由两名当地村民上山牧羊时发现,再报告给了自然资源部门。随着勘测调查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恐龙足迹化石持续被发现,截至5月26日,研究人员共发现恐龙足迹化石400多枚。 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涛介绍,“这些脚印有三个类型的,一个是大型的蜥脚类,类似梁龙这个类型踩的;另外一个是类似霸王龙这个类型踩的;还有一个类型看上去像甲龙、剑龙这个类型踩的脚印化石。” 禄丰市恐龙山镇是恐龙足迹化石的集中发现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邢立达、吕君昌等中国知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先后在当地贝壳山、竹箐口水库、大栗树村和李家村等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 报道称,此次发现很大程度上证明,白垩纪时期,依然有种类丰富、种群庞大的恐龙族群在禄丰地区生活过。目前,现场勘测和相关研究还在进行中。 2024年5月27日 10:10 P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在摩洛哥发现奇特的鸭嘴龙化石 揭示欧洲和非洲恐龙之间的联系

科学家在摩洛哥发现奇特的鸭嘴龙化石 揭示欧洲和非洲恐龙之间的联系 Minqaria bata大约有一匹小马那么大(3-4米长),与欧洲的鸭嘴龙非常相似。图片来源:Raul Martin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在摩洛哥发现了马驹大小的鸭嘴龙化石。他们的分析揭示了欧洲和非洲恐龙之间惊人的联系。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新研究揭示,鸭嘴兽不仅设法穿越了特提斯海,而且一旦它们殖民到非洲,就变得高度多样化,在白垩纪末期,至少有三个物种栖息在北非。来自摩洛哥的化石揭示了一种新的鸭嘴龙物种Minqaria bata,它长约 3-4 米,重约 250 千克,与一匹小马差不多大。尽管按照鸭嘴龙的标准,它的体型很小,但头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表明它已经发育成熟。鸭嘴兽脑壳化石。资料来源:Nick Longrich 博士新鸭嘴兽的解剖结构与欧洲物种非常相似,这表明鸭嘴兽是游过或漂过几百公里的开阔水域来到北非定居的。此外,更大的骨骼表明这是第三种更大的鸭嘴兽,大约有 5-6 米长。这项研究由巴斯大学生命科学系和米尔纳进化中心的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Longrich)博士、巴斯克大学的哈比尔-佩雷达-苏贝尔比奥拉(Xabier Pereda-Suberbiola)、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娜塔莉-巴代(Nathalie Bardet)以及马拉喀什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卡迪-阿亚德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努尔-埃丁-贾利勒(Nour-Eddine Jalil)共同完成。这种新恐龙被命名为Minqaria bata(阿拉伯语,分别指"鸟嘴"和"鸭子")。Minqaria与之前唯一已知的非洲鸭嘴龙Ajnabia odysseus非常相似,但下颌和牙齿的形状却截然不同,这表明它是一个不同的物种,可能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Minqaria和Ajnabia都属于兰贝龙亚科,兰贝龙亚科是鸭嘴龙的一个族群,以其精致的头冠而闻名。这些头冠并不纯粹是为了炫耀,它们的鼻腔很长,可以像号角一样发出共鸣。领导这项研究的朗里奇博士说:"这些很可能是大声发声的动物。现代鸟类为寻找配偶或宣布领地而发声。但它们在成群结队时特别爱发声一群火烈鸟或筑巢的鹈鹕群非常吵闹,不停地交流。所以这些鸭嘴兽很可能和鸟类一样 是社会性动物。"按照恐龙的标准算,它的大脑也很大,这是乌鸦和灵长类动物等社会性动物的特征。朗里奇博士说:"6600万年前,这些小鸭子可能在摩洛哥海岸游荡,它们的叫声非常响亮、嘈杂,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说是成群结队。"Minqaria是一种小型动物,但大脑周围的骨骼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部分融合,表明它是一种完全成年的动物。摩洛哥的另一个物种Ajnabia 的大小也差不多。研究小组还研究了更大的骨骼,包括一块臂骨和一块大腿骨,这表明还有第三个更大的物种。"鸭嘴兽不仅设法在白垩纪末期到达非洲,"朗里奇说,"而且一旦到达非洲,它们就迅速进化,利用开放的壁龛,变得多种多样。"新发现的意义白垩纪末期,海平面很高,淹没了大部分大陆,地球陆地因盘古大陆的解体和大陆漂移而支离破碎。这使得非洲孤零零地漂浮在海洋中,成为一个像现代澳大利亚一样的岛屿大陆。但是,鸭嘴龙在陆地连接断裂很久之后才开始进化,并以某种方式成功地到达了非洲。朗里奇说:"恐龙能够跨越水域到达非洲,这是极不可能的,但不可能并不等于不可能。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不可能的事情就会变成可能。每天买一张彩票,如果你等待的时间足够长,你就会中奖。这些漂洋过海可能是百万年一遇的事件,但白垩纪持续了近一亿年。在那段时间里会发生很多奇怪的事情包括恐龙漂洋过海"。他指出,有时会看到现代动物进行不寻常的海洋旅行。加勒比海的鬣蜥被飓风卷走,漂到了几百公里外的另一个岛上。一只来自阿尔达布拉岛的乌龟被冲到海上,漂流到 700 公里外的坦桑尼亚上岸。鹿、大象和河马在冰河时期游到了克里特岛。"这些鸭嘴龙也许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朗里奇说。"如果你问我我们会在非洲发现什么样的恐龙,那么鸭嘴龙是我最想不到的,更不用说有三个物种了。化石记录中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但如果没有,我们就不需要继续收集化石了。"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卡迪-阿亚德大学的努尔-埃丁-贾利勒博士说:"摩洛哥的磷酸盐提供了生命史关键时期过去生物多样性的新图像,即恐龙时代的最后时刻,随后是哺乳动物的多样化,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Minqaria和它的亲戚们是几年前我们绝对想不到会出现在当时的非洲大陆上的选手。"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1.3亿年前雄性蚊子也会吸血

科学家:1.3亿年前雄性蚊子也会吸血 科学家研究两枚距今约1.3亿年的远古雄性蚊子化石时发现,在蚊科动物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蚊子也会吸血。 新华社报道,蚊子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吸血昆虫。在此次研究前,最早发现过约1亿年前的蚊子化石。 来自中国、黎巴嫩、法国、美国古生物学者发现,这两枚远古化石来自白垩纪的黎巴嫩琥珀,距今有约1.3亿年历史,这将蚊子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艰苦的野外工作,发现并采集了上万枚黎巴嫩琥珀,其中筛选出2枚保存完整、精美的雄性蚊子化石。 研究员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先进仪器发现,与现代雄蚊多吸食花露而口器退化、雌蚊具有用于吸血的刺吸式口器不同,约1.3亿年前的雄性蚊子化石中保存了明显的刺吸式口器。 显微结构显示,这些刺吸式口器有尖锐的三角状下颚,下颚上有锋利的小齿。研究团队根据这些结构判断,在约1.3亿前,雄性蚊子也会吸血。 此次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外籍研究员丹尼·阿扎领衔完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等参与。研究团队介绍,受限于化石证据缺乏,此前人们对蚊子起源和早期演化的了解极为有限。这两枚珍贵的远古蚊子化石,也为后续更细致地研究蚊子从何而来、如何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星期二(12月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2023年12月5日 9:49 P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在距今1200万年前的蜗牛壳化石中发现第一种多烯色素

科学家在距今1200万年前的蜗牛壳化石中发现第一种多烯色素 彩色蜗牛壳化石(左)和现代蜗牛壳(右边的大标本)。图片来源:Klaus Wolkenstein这使得哥廷根大学和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NHMW)的研究人员的这一新发现更加令人吃惊:他们在距今 1200 万年前的蜗牛壳化石中发现了色素。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化石中发现的几乎原封不动保存下来的多烯类色素。这项研究发表在《古生物学》杂志上。奥地利 Nexing 中新世沉积物中的 Pithocerithium rubiginosum 贝壳化石(高 1.5 厘米)(左)和氟化钙圆盘(圆盘直径 2 厘米)上分离出的红色多烯色素(右)。资料来源:Klaus WolkensteinNHMW 的古生物学家在奥地利布尔根兰州发现了蜗牛超科 Cerithioidea 的蜗牛壳。这些蜗牛生活在一千二百万年前的热带海边。参与这项发现的 NHMW 教授马蒂亚斯-哈扎豪泽(Mathias Harzhauser)解释说:"他说:"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淡红色的花纹是来自原始的贝壳,还是后来在沉积物中形成的。哥廷根大学地球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解开了这个谜团。他们利用拉曼光谱分析了这些色素。这包括用激光照射样品。样品反射出的散射光可以用来清楚地识别化合物。他们在贝壳化石中检测到了属于多烯类化学物质的色素。这些有机化合物包括众所周知的"类胡萝卜素",例如,鸟类羽毛、胡萝卜和蛋黄中鲜艳的红色、橙色和黄色就是由类胡萝卜素产生的。领导这项研究的克劳斯-沃肯斯坦(Klaus Wolkenstein)博士多年来一直在哥廷根大学研究化石颜料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所能希望的是这些化学物质降解产物的痕迹。但是,如果降解,这些化合物就会失去颜色。因此,在距今 1200 万年前的化石中发现这些几乎完好无损的色素确实令人惊讶。"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福建首次发现新恐龙化石 取名“奇异福建龙”

福建首次发现新恐龙化石 取名“奇异福建龙” 中国科研团队首次在福建省发现恐龙化石,经研究确认为新发现的物种,将其命名为“奇异福建龙”。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在福建首次发现恐龙化石,通过研究,确认为该化石物种为世界上侏罗纪最晚期和地理位置最南的鸟翼类恐龙,距今1亿4800万年至1亿5000万年,并将其命名为“奇异福建龙”。这一成果9月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 据报道,该化石于2022年10月在福建北部的政和大溪盆地发现,经过近一年的修复和分析,研究团队认为此次发现的新物种前肢与始祖鸟相似,后肢相对细长,在体形上介于恐龙和鸟类之间,是一类善于奔跑的,或者生活在水边的小型兽脚类恐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所研究员王敏介绍,目前全世界发现的鸟翼类恐龙化石非常稀少,只有三个地点有所保存,其中一个是在中国河北地区燕辽生物群,另一个在德国索伦霍芬,奇异福建龙的发现则代表了第三个。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徐立明介绍,奇异福建龙的发现,弥补了鸟类起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部分空白,为研究鸟类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除了奇异福建龙外,考察团队还发现了与奇异福建龙同时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爬行动物化石,包括水生/半水生的龟鳖类、离龙类,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政和动物群”,这也是目前全球已知侏罗纪最晚期,地理位置最南的保存有鸟翼类的动物群。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