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署吁提防社交平台上虚假招聘广告 已就事件向警方报案

社署吁提防社交平台上虚假招聘广告 已就事件向警方报案 社署呼吁市民提防社交平台上的虚假招聘广告。有关虚假招聘广告载有社署标志,内容为招募全职及兼职人员处理网站运作。社署澄清并没有刊登有关广告,已就事件向警方报案,并要求有关社交平台跟进。市民若曾透过该广告向任何可疑网站或来历不明人士提供个人资料,应与警方联络。如有查询,可致电社署热线2343 2255。 2024-01-23 18:51:43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衞生署:网上声称政府免费提供医疗保险广告属虚假 已向警方举报

衞生署:网上声称政府免费提供医疗保险广告属虚假 已向警方举报 衞生署呼吁市民提防社交平台及网上声称有关香港政府免费提供医疗保险的虚假广告,已向警方举报。发言人说,有关虚假广告载有衞生署的标志,指政府会为55岁以上人士提供免费医疗保险。署方澄清,从未发布或授权任何相关广告,当中内容全属虚构。市民若曾透过该广告向任何可疑网站或来历不明人士提供个人资料,应与警方联络。 2024-05-31 13:15:22

封面图片

司法机构呼吁市民提防虚假传票

司法机构呼吁市民提防虚假传票 司法机构呼吁市民提高警觉,提防声称由司法机构发出的虚假传票,司法机构发出的「致被告传票」会以邮递方式或由专人送达,传票上不会附有任何身分证明文件的影像,亦不会以电子方式送达致被告传票。司法机构近日接获市民查询,指以电子方式收到声称由司法机构发出,载有案件编号「ESS13563/2024」的「致被告传票」,要求收件人到某裁判法院应讯或缴付罚款。司法机构澄清,有关传票并非由司法机构发出,已就事件向警方报案,并提醒市民切勿依从怀疑虚假传票上的指示或要求,如有怀疑,应向警方举报。 2024-01-30 21:08:40

封面图片

在职家庭及学生资助处呼吁市民提防虚假WhatsApp短讯

在职家庭及学生资助处呼吁市民提防虚假WhatsApp短讯 在职家庭及学生资助事务处发言人呼吁市民提高警觉,慎防冒认学生资助处发出的虚假WhatsApp短讯,并已就事件向警方报案。发言人强调,职学处不会使用WhatsApp或社交媒体帐户联络资助计划的申请人,而只会以信件、电话、电邮或SMS短讯作联络。为协助市民识别SMS短讯发送人的身分,所有来自该处的SMS短讯均会使用以「#」号开首的短讯发送人名称发出。 发言人提醒市民,如收到可疑短讯,应提高警觉,切勿提供个人资料。任何市民若因此受骗,应即联络警方。 2024-05-28 19:34:03

封面图片

衞生署呼吁提防伪冒电话及可疑电邮

衞生署呼吁提防伪冒电话及可疑电邮 衞生署呼吁医护人员、诊所职员及市民提高警觉,提防自称是衞生署职员的伪冒电话及可疑电邮,衞生署已就以上两项事件向警方报案,任何市民若因此受骗,请即联络警方。衞生署近日收到医护人员报告,指有人以衞生署职员的名义致电其诊所,要求他们提供手提电话号码以供联络,署方近日亦发现有假冒衞生署署长发出的诈骗电邮。发言人澄清,没有拨出有关电话或发出有关电邮,署方职员如需要联络医护人员或市民,一般会提供相关资料以核实双方的身分,但不会要求市民提供任何敏感的个人资料。 2024-04-22 22:51:34

封面图片

社交媒体高薪招聘?阿联酋警方提醒:可能是诈骗陷阱

社交媒体高薪招聘?阿联酋警方提醒:可能是诈骗陷阱 随着社交媒体成为求职招聘的重要平台,不法分子正利用虚假高薪职位诱骗求职者。 阿联酋内政部数字安全部门近日发出警示,针对社交媒体上冒用知名企业名义行骗的虚假招聘广告激增现象,提醒公众保持警惕。据阿拉伯媒体《海湾报》报道,数字安全部门副主任萨义德·阿尔·沙布利少校在接受内政部《警察社会》杂志采访时表示:"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虚假公司提供了诈骗温床,他们专门利用求职者的迫切心理实施犯罪。" 沙布利少校指出,诈骗分子通过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和X等平台大肆发布"高薪低门槛"的诱人职位,利用伪造的企业账号和精心设计的视觉素材提升可信度。"这些骗局通常以培训费、合同认证费等名义索要钱财,并窃取受害者敏感个人信息。"他特别强调,骗子会刻意制造紧迫感迫使受害者快速决策。

封面图片

【美FBI警告东南亚虚假招聘广告涉嫌贩卖人口并强迫受害者实施加密投资诈骗】

【美FBI警告东南亚虚假招聘广告涉嫌贩卖人口并强迫受害者实施加密投资诈骗】 5月25日消息,美国联邦调查局 (FBI) 发布警告称,在东南亚骗局中,存在与劳工贩运相关的虚假招聘广告的风险,受害者在违背其意愿的情况下被关押、恐吓并被迫实施国际加密货币投资欺诈计划。 犯罪分子通过在社交媒体和在线招聘网站上发布虚假招聘广告,涵盖的工作职位包括技术支持、呼叫中心客户服务和美容院技术人员,声称求职者将获得有竞争力的薪水、丰厚的福利、支付的差旅费以及食宿费。求职者抵达国外后,犯罪分子使用多种手段胁迫他们实施加密货币投资计划,例如没收护照和旅行证件、暴力威胁或者直接使用暴力。 犯罪分子以差旅费和食宿费为幌子,将债务转嫁给受害者,并利用受害者不断增加的债务和对当地执法的恐惧作为控制受害者的额外手段。被贩卖的受害者有时会在各个院落之间被贩卖和转移,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债务。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