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低收入国家工业化不可再走老路要有绿色科技辅助

林毅夫:低收入国家工业化不可再走老路要有绿色科技辅助 世界银行前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师林毅夫表示,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最重要及急切的议题。他认为,低收入国家要发展,不可再走以往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的工业化进程,应要走绿色工业化,要有绿色科技辅助。林毅夫在「世界合一论坛」指出,要致富就要走工业化,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需要绿色科技协助解决,并让低收入地区享用绿色科技。林毅夫指出,部分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释放过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现时低收入国家要工业化不可再走老路,但问题在于高收入国家未有提供资金支持,指出要做到绿色科技达致可负担水平。 2024-03-25 15:32:06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革命性反应器利用粉煤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矿物质

革命性反应器利用粉煤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矿物质 可持续废物管理和二氧化碳封存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利用粉煤灰颗粒使二氧化碳矿化的反应器。这种创新方法有望在重新利用工业副产品的同时,为温室气体排放这一关键问题提供可持续的持久解决方案。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激增,而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现有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正努力解决效率和成本问题。粉煤灰作为煤炭燃烧的副产品,为二氧化碳矿化提供了一条前景广阔的途径,既能变废为宝,又能减少排放。然而,现有的反应器设计很难在气体-颗粒相互作用和运行效率之间实现理想的协同效应。这些障碍凸显了对创新反应器配置和运行微调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反应堆创新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关于粉煤灰矿化反应器的前沿研究成果于 2024 年 5 月 7 日发表在《储能与节能》杂志上。该研究经过缜密的计算优化,揭示了一种开创性的反应器设计,有望提高二氧化碳捕集和矿化的效率。该研究引入了两种反应器设计,每种设计都经过精心设计,通过粉煤灰实现二氧化碳矿化,并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进行优化。撞击式入口设计因其能够放大界面相互作用、延长颗粒停留时间并显著提高矿化率而脱颖而出。图表摘要。图片来源:Duoyong Zhang 等人反之,四边形旋转式进气口可提供流线型气流,实现全面混合并提高反应效率。对操作参数烟气速度、载气速度和颗粒速度的严格研究得出了最佳范围,有望将反应器的性能推向新的高度,确保高效的二氧化碳矿化和反应后的相分离。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王立伟博士说:"我们的发现标志着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的重大飞跃。通过改进反应器设计和运行参数,我们实现了二氧化碳矿化效率的大幅飞跃。这项工作不仅对可持续废物管理大有裨益,而且还提出了一项减少工业碳排放的务实战略,与全球气候行动倡议相一致。这项研究对燃煤发电厂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提供了一种变革性的用途。通过将这种副产品转化为二氧化碳矿化物,这项研究为减少碳排放和减轻粉煤灰处理对环境造成的负担铺平了道路。这项研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废物管理和二氧化碳封存提供了一个和谐的解决方案,很有可能重新定义 CCUS 技术方法。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月平均浓度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增幅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月平均浓度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增幅 "基林曲线"是科学家查尔斯-戴维-基林(Charles David Keeling)设想的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累积情况的图示。基林曲线所显示的数据是基于夏威夷岛莫纳罗亚天文台从 1958 年至今的连续测量结果。据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二氧化碳项目主任、"基林曲线"原创者之子拉尔夫-基林(Ralph Keeling)称,每年 4.7ppm 的升幅是有记录以来二氧化碳浓度的最大增幅。基林说,我们"不断刷新"二氧化碳上升速度的记录,而造成这一不可否认现象的最终原因是全球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持续增长。虽然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但新记录的部分原因是厄尔尼诺季节的结束。厄尔尼诺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全球气候现象,由热带太平洋上的风和海面温度引起。温度的变化没有规律可循,但确实有一定的周期性。二氧化碳浓度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上一次温室气体增长速度最快是在 2016 年厄尔尼诺季节结束时。在化石燃料排放造成的二氧化碳增长之外,自然现象造成的二氧化碳水平上升也在增加自己的温室效应份额。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去年 6 月宣布,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 421ppm,与工业化前相比增加了 50%。更新后的基林曲线使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426ppm,这是数百万年来的最高记录。在人类文明的前 6000 年,二氧化碳水平稳定在 280ppm 左右。现代人类活动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大大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而导致洪水、致命热浪、干旱、野火等灾难性事件增多。最近的研究表明,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水平相同时,也就是大约 1400 万年前,世界遭受了威胁人类文明的气候变化后果。在最近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激增之后,科学家们现在预计二氧化碳浓度将恢复到每年增加 2-3ppm 的标准水平。基林说,这一点也不让人放心,因为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稳定气候系统。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德国去工业化:企业移师海外,企业家陷入绝望 - Tagesspiegel

德国去工业化:企业移师海外,企业家陷入绝望 - Tagesspiegel ▪“德国的去工业化难以阻止。德国企业家的情绪继续恶化,”该出版物报道。 ▪最新调查显示,49%的德国企业已经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国外,并打算在未来继续这一过程。无奈之下,企业家们指出了几个关键问题: 77% 的人认为德国正在失去经济吸引力和政治稳定性。 75% 的人抱怨过多的监管限制,例如遵守各种绿色标准。 72%的人对国家能源政策不满意。 https://t.me/JShangrong

封面图片

新型反应堆系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用燃料

新型反应堆系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用燃料 锅炉的效率通常很高。因此,仅靠提高燃烧效率很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因此,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其他方法,以减轻锅炉排放的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为此,一个很有前景的策略是捕获这些系统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如甲烷。要实施这一战略,需要一种特殊类型的膜反应器,即分配器型膜反应器(DMR),它既能促进化学反应,又能分离气体。虽然 DMR 已在某些行业中使用,但其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在锅炉等小型系统中的应用,仍相对较少。由日本芝浦工业大学的野村干弘教授和波兰 AGH 科技大学的 Grzegorz Brus 教授领导的一组日本和波兰研究人员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他们的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二氧化碳利用期刊》上。来自日本和波兰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反应堆设计,可有效捕捉二氧化碳排放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甲烷燃料。这一突破可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实现碳中和的未来铺平道路。资料来源:日本 SIT 的野村干弘教授研究小组双管齐下,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来优化反应器设计,以便将小型锅炉中的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烷。在模拟过程中,研究小组模拟了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流动和反应。这反过来又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度变化,确保在甲烷生产保持可靠的同时优化能源消耗。研究小组还发现,与将气体导入单一位置的传统方法不同,分布式进料设计可以将气体分散到反应器中,而不是从一个地方送入。这反过来又能使二氧化碳更好地分布在整个膜中,防止任何位置过热。野村教授解释说:"与传统的填料床反应器相比,这种 DMR 设计帮助我们将温度增量降低了约 300 度。"除了分布式进料设计,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影响反应器效率的其他因素,并发现一个关键变量是混合物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改变混合物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影响反应的效果。"当二氧化碳浓度为 15%左右(与锅炉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似)时,反应器生产甲烷的效果要好得多。事实上,与只有纯二氧化碳的普通反应器相比,它能多产生约 1.5 倍的甲烷,"野村教授强调说。此外,研究小组还研究了反应器尺寸的影响,发现增大反应器尺寸有助于为反应提供氢气。不过,需要考虑一个折衷的问题,因为提高氢气可用性的好处需要谨慎的温度管理,以避免过热。因此,这项研究为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问题提供了一个前景广阔的解决方案。通过利用 DMR,可以成功地将低浓度二氧化碳排放转化为可用的甲烷燃料。由此获得的益处不仅限于甲烷化,还可应用于其他反应,从而使这种方法成为高效利用二氧化碳的多功能工具,甚至适用于家庭和小型工厂。这项研究得到了波兰国家机构、克拉科夫 AGH 大学和日本科学促进会的资助。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冰原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吗?

冰原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吗? 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曼恩研究小组和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在上新世-更新世冰川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路径依赖性,也被称为滞后行为。这意味着冰川的演变不仅是二氧化碳水平和太阳输出等因素的函数,而且还受到以前事件的制约。他们的研究表明,要产生 MPT,必须同时减少阻碍大冰原生长的沉积物碎屑,以及火山喷发时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我们在这项研究中看到,在火山喷发量相同的情况下,模型计算出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却不同。这表明碳循环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取决于其初始状态,"第一作者、曼恩研究小组博士后研究员朱迪特-卡里略(Judit Carrillo)说。气候科学家迈克尔-曼(Michael E. Mann)说,这些结果表明,现在采取行动防止当今冰原崩塌还为时不晚。研究人员解释说,该模型可以确定火山排出的二氧化碳的去向。卡里略说,这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预测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这项研究使用了中等复杂程度的 CLIMBER-2 地球系统模型,其中包括大气、海洋、冰盖和碳循环等组成部分。曼恩解释说,这种模型可以让研究人员进行数百万年的模拟,而最复杂、最详细的模型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波茨坦研究所的马特奥-维利特(Matteo Willeit)是这篇论文的合著者之一,他领导了2019年的一项研究,利用这一模型重现了上新世-全新世冰川/间冰期循环的主要特征。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 2019 年论文的基础上,将模型向前和向后推移了 300 万年,测试了不同的碎屑岩配置,以评估它们对 MPT 的影响。结果表明,贫化的碎屑岩和降低的二氧化碳水平是产生 10 万年锯齿形周期的必要条件,但二氧化碳比碎屑岩贫化速度更能从根本上决定 MPT 的开始。作者总结说:"我们发现,这种演变是路径依赖的,具体来说,在时间上是不可逆转的。在从现代工业化前条件开始的实验中,用时间逆转的地球轨道和构造作用力将模型推回到过去,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早期温暖、相对无冰的条件没有再现。"曼恩补充说,这一发现可能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冰盖范围不仅取决于二氧化碳浓度,还取决于时间方向,即气候是处于冷却阶段还是变暖阶段,这一事实提供了一点好消息。尽管在几百万年前,二氧化碳浓度最后一次像今天这样高时,冰原范围大大缩小,海平面也大大提高,但冰原的崩溃可能尚未锁定。如果我们能迅速大幅降低碳排放量,我们就有了一点缓冲时间。"研究人员提醒说,由于模拟是基于单一模型进行的,而且冰川/间冰期周期的长期模拟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他们的结果并不是气候系统行为的最终表征,而"应被视为提供了动态行为的证据,值得通过多种建模框架进行进一步研究"。他们指出,在这项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值得做的是将模拟时间进一步向前延伸,延伸到二氧化碳水平更高的中新世。卡里略说,曼恩研究小组目前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碳循环的工作原理以及滞后行为发生的原因,并正在使用空间分辨率更高的新版CLIMBER,以更好地分析格陵兰冰盖。编译自/ScitechDailyDOI: 10.1073/pnas.2322926121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飙升至创纪录水平

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飙升至创纪录水平 根据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的估计,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3年再次上升,达到创纪录的水平。科学家们说,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排放量持续上升,阻碍了限制全球变暖的进程。全球碳预算评估这一发现是一项名为"全球碳预算"的地球碳循环年度检查的一部分。在这项年度评估中,科学家们量化了燃烧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变化给大气增加了多少碳,以及从大气中清除并储存在陆地和海洋中的碳有多少。科学家对2023 年数据的早期分析表明,2023 年化石燃料的排放量比 2022 年增加了 1.1%,使 2023 年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达到了 368 亿吨。如果将其他来源(如加拿大的森林砍伐和极端野火季节)包括在内,2023 年的总排放量估计为 409 亿吨。分析显示,2023 年和 2022 年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气候影响和研究成果报告合著者、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科学家本-保尔特说:"排放的方向是错误的,我们需要限制全球变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时代开始的 1750 年的约百万分之 278 上升到 2023 年的百万分之 420。"导致地球气温飙升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增加。2023 年的全球地表温度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基准期(1951-1980 年)的平均温度高出 1.2摄氏度(2.1华氏度),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上面的可视化图像显示了 2021 年(可获得数据的最近一整年)二氧化碳进入、围绕和流出地球大气层的情况。它们依靠的是美国宇航局的戈达德地球观测系统(GEOS),这是一个用于研究地球天气和气候的建模和数据同化系统。为了描绘碳排放或吸收的位置,研究人员使用了植被、人口密度以及野火、发电厂、公路、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位置的数据。可视化显示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化石燃料(黄色)、生物质燃烧(红色)、陆地生态系统(绿色)和海洋(蓝色)。虽然陆地和海洋都是碳汇这意味着它们通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而储存的碳多于排放的碳但在某些时间和地点,它们也可能是碳源。绿点和蓝点代表被陆地和海洋吸收的碳。海洋和陆地吸收"令人惊讶的是,海洋和陆地继续吸收我们排放的碳的一半左右,"保尔特说。"每年只有约 44% 的排放量留在大气中,减缓了气候变化的速度,但却造成海洋酸化,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在过去的 60 年中,即使人类造成的排放量持续增加,停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比例(即空气中的部分)仍然保持着惊人的稳定。但是,科学家们对这种稳定是否会持续以及会持续多久提出了质疑。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领导的一项研究发表于 2023 年,该研究分析了二十年来海洋中的碳储存情况,发现有证据表明这种碳汇可能正在失去部分储存能力。他们推测,由于海洋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海洋的吸收速度已经放缓。全球海洋环流的变化可能会减少从表层水转移到海底的碳量,而碳可以在海底储存数百年。上图显示了从 1960 年到 2023 年全球碳循环的综合组成。它显示了化石燃料(黄色)和土地利用变化(橙色)排放了多少碳,以及大气(紫色)、海洋(蓝色)或陆地(绿色)吸收了多少碳。全球碳循环与排放趋势全球碳预算依靠多种数据来源来绘制地球碳循环的完整图景。主要数据来源是各国政府和能源机构收集的排放清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 OCO-2(轨道碳观测站-2)仪器提供的卫星数据也被用来估算陆地和大气之间的碳通量。报告显示,包括欧洲和美国在内的一些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略有下降,但全球排放量仍在上升。2023 年排放量增幅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和中国。2015年12月,来自196个国家的代表通过谈判达成了《巴黎协定》,呼吁将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远低于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同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全球碳预算小组还分析了在排放将地球温度推高到 1.5 度之前的剩余碳预算。他们估计,按照目前的排放水平,"全球变暖有50%的可能会在大约7年内持续超过1.5℃"。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其他美国联邦机构定期收集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数据,如上图中的可视化数据。这些数据现在可在最近启动的美国温室气体中心获取,该中心由多个机构组成,整合了来自观测和模型的信息,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和分析地点。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