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建成综合风险数据库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建成综合风险数据库 在北京,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首次介绍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工作、成果及应用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表示,普查编制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并制订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主要江河防洪区防治区划、山地洪水威胁区防治区划、干旱灾害防治区划、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及森林火灾防治区划等。郑国光表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创造多个第一次,包括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全国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开展对全国灌木、草木、枯落物等普查。至于在评估与区划成果方面,第一次明确全国高灾损区、高隐患区、高风险区和低减灾能力「三高一低」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识别占全国陆地面积2.3%的自然灾害高风险区以及首次划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短板弱项区域等。郑国光指出,已建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数据库,包括10个行业数据库,31个省级基础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为推进普查成果应用打好基础。 2024-05-08 11:22:47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内地当局首次明确区划自然灾害风险区 拟引导人口集中于安全区域

内地当局首次明确区划自然灾害风险区 拟引导人口集中于安全区域 国务院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发布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情况,首次明确区划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并计划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于更安全的区域,推动事前预防的治理模式。另外,国家气象局分析普查结果发现,近年北上台风活跃、极端降雨的频次以及强度等情况显著增加,未来会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 2024-05-08 12:29:24

封面图片

应急管理部:引导人口和产业布局向更安全区域集中

应急管理部:引导人口和产业布局向更安全区域集中 国务院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发布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情况,首次明确区划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表示,根据普查成果深入分析,取得多方面的新发现,包括近年来北上台风活跃、灾害影响较大,需要更加关注对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影响;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最近十年北方地区局部地区强降水致灾害程度趋强,形成了暴雨灾害「南北并重」的格局;以及高温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增强等。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司长吕红频表示,会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实施,把普查形成的综合风险评估图、区划图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划定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提供依据,引导人口和产业布局等向更安全的区域集中。吕红频表示,在上海、湖北、四川、新疆等地组织开展相关试点工作,相信在避让灾害风险、源头管控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具体体现。 2024-05-08 12:54:15

封面图片

中国去年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超3000亿人民币

中国去年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超3000亿人民币 中国官方披露,中国去年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454.5亿元(人民币,下同,约650亿新元)。 综合中国新闻网和央视新闻星期六(1月20日)报道,中国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发布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经核定,2023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691人,紧急转移安置334.4万人次,倒塌房屋20.9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万零539.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 与近五年均值相比,2023年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下降24.4%、2.8%和37.2%,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96.9%、12.6%。 中国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星期六也评定发布2023年全国10大自然灾害。其中,杜苏芮台风及其在北京、河北、东北造成的重大风灾及水灾,就占了三项;而去年12月18日发生的甘肃积石山强震,也被列为重大灾害之一。 中国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和应急管理部说,2023年,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干旱、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2024年1月20日 4:25 PM

封面图片

应急管理部:上半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 3238.1 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

应急管理部:上半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 3238.1 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 应急管理部今天(12 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形势有关情况。上半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 3238.1 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 322 人,紧急转移安置 85.6 万人次,倒塌房屋 2.3 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 3172.1 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 931.6 亿元。(央视新闻)

封面图片

中国一季度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7亿人民币

中国一季度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7亿人民币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洪涝、干旱、地震和严寒等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7.6亿元(人民币,下同,44.7亿新元)。 据中新经纬报道,中国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星期五(4月12日)通报一季度全国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自然灾害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干旱、风雹、洪涝、沙尘暴和森林火灾等不同程度发生。 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26个省(区、市)1037.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79人,紧急转移安置11.1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37.6亿元。 应急管理部称,一季度全国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几个特点:一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损失重。二是大陆地区共发生五级以上地震13次,主要发生在新疆和青海。全国地质灾害以崩塌和滑坡为主,西南地区人员伤亡重。 三是洪涝灾害和黄河凌情平稳,风雹灾害零星发生,南方地区局地出现雷暴大风冰雹等。 四是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西南地区旱情呈阶段性发展,局地出现农业生产用水紧张和群众因干旱饮水困难。 五是森林火险形势总体平稳,火灾起数同比下降,保持低位态势,局地森林火灾多发连发。 在安全生产形势方面,应急管理部指出,今年第一季度,全国事故总量、较大事故起数以及重特大事故下降,大多数地区和大多数行业领域安全形势稳定,但一些行业领域仍然风险突出、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应急管理部强调,第二季度生产经营活动将全面进入旺季,群众出游出行、物流仓储运输等也更加活跃,各类安全风险明显加大,要抓实抓细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去年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因灾死亡失踪691人。 2024年4月13日 6:03 PM

封面图片

澳大开展区域海洋研究监测自然灾害

澳大开展区域海洋研究监测自然灾害 #澳门大学 因应澳门对海洋利用、海洋防灾减灾与海洋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教授表示,大学近年注重区域海洋的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聚焦海洋土木工程、海洋环境与生态和海洋灾害防治。 宋永华教授表示,因应澳门特区政府对海洋利用、海洋防灾减灾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挑战及重大需求,澳大高度重视区域海洋的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鼓励学科交叉,重点建设区域海洋新兴研究领域...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