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恢复 + 人工修复 175 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落地见效

自然恢复 + 人工修复 175 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落地见效 在今天(7 月 11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 以来,我国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手段,在沿海地区推进了 175 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落地见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多措并举持续加强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多措并举持续加强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据中国网消息,国新办 7 月 11 日就《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多措并举持续加强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一是掌握动态变化,持续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现状调查评估,并逐步完善连续观测监测和早期预警监测。二是加强保护管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定期体检和 “五年一评估”,适时补充其他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同时加强涉及典型生态系统项目的用海用岛管控。三是科学实施保护修复,通过分类施策提高保护修复的科学性,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强化全过程跟踪监测、效果评估以及后期管护,保障修复的成效。此外,我们还将积极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开展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封面图片

白皮书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开展海

白皮书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新华社)

封面图片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良好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良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7 月 11 日)上午 10 点举行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通过海洋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显现出良好成效。2023 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 990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6.0%,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 0.8 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复苏强劲,量质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向好。(央视新闻)

封面图片

据中国网,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多措并举持续加强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一是掌握动态变

据中国网,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多措并举持续加强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一是掌握动态变化,持续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现状调查评估,并逐步完善连续观测监测和早期预警监测。二是加强保护管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定期体检和 “五年一评估”,适时补充其他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同时加强涉及典型生态系统项目的用海用岛管控。

封面图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11 日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白皮书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白皮书指出,中国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推动者和积极行动者,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关乎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多年来,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统筹协调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新华社)

封面图片

全国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约 15 万平方公里

全国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约 15 万平方公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全国共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约 15 万平方公里,绝大多数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都已纳入红线,在海上形成了重要的蓝色生态屏障;同时,红线也涵盖了大多数未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以及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和重要渔业资源产卵场等,对于海洋生物的栖息、洄游以及鸟类迁徙等起到非常关键的保护作用。(央视新闻)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