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港潮一个香港人,写于2024-1-27

关于离港潮 一个香港人,写于2024-1-27 我用我身边的事情来说吧。香港的「离港潮」是真实存在的事情,所以香港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叫金融中心的香港了,现在管香港叫「遗址」或者「废墟」更合适一些。 现在香港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年龄介乎于十八岁至三十八岁之间的青年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在考虑离开香港,其中至少有半数以上已经离开了香港。我周围的朋友邻居中,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差不多已经走光了。甚至我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异常好,属于「别人家孩子」那种水平,竟然放弃了在香港考学,跑到加拿大上了一个两年制专科,就是为了能尽快换加拿大身份。那孩子虽然年轻,但很有主见,对我说,她是在「逃难」,所以逃难的人就不能挑三拣四,她要尽快在那边扎根站稳,然后将父母再接出去养老。总之,在离港这件事上,这个孩子认为尽快去加拿大拿身份,比在香港读四年制的大学更重要。而且我可以说,香港大多数的年轻人,在离港这件事情上,都是与这个孩子类似的心思,所以即便是出去从事了比较低级的工作,也是心甘情愿。 香港虽然有750万人口,但也是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城市,介乎于十八岁至三十八岁的人口能有多少?最多一百五十万吧。香港大约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年轻人能考上本地大学,即便加上去外国留学的年轻人,香港具有正经高等教育背景的年轻人,也不会超过半数。也就是说,顶多七十万香港年轻人具有高等教育背景。据说差不多有三十万年轻人离开了香港,而香港具备能力离开的年轻人也就是这七十万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年轻人,你说现在都走掉了三十万这算不算是离港潮呢? 顺便说一下,另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很好,属于百分百能考上香港三大的那一种。在小孩上初中的时候,曾经说过志向是金融行业。现在上高中选科了,却放弃了金融方向,转而选科学习物化了。问这孩子怎么想的,孩子说准备学计算机科学,因为计算机科学更容易移民。呵呵,香港的小孩子如果都是这种想法,你说香港的离港潮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香港最聪明的孩子都跑掉了,你说留下的香港算是什么? 我可以背书他的说法,我住伦敦北部,周边最近两年明显地多了很多香港人。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香港人支持中央援港?!

香港人支持中央援港?! 中大民调:「明显改善」港人政治信任 近日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于今年4月以电话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706名市民受访者中,大部份人「支持中央政府助港抗疫」,有约7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支持中央援港。对于「中央援港有多大帮助」,仅39.9%受访者表示「帮助成效大」。 研究所指是次共访问了706名市民,但受访者的年龄层分布则颇为模糊,只提到: 在60岁以上人士之中,85.6%受访者表示非常支持或支持中央协助港府抗疫。 至于18至29岁的受访者中,51.4%受访者表示非常支持或支持中央协助。 Post on ig @medicalinspire 图片来源:中联辨网页 #香港亚太研究所 #民调 #中央援港 #大外宣 #抗疫为名 #NeverTrustCCP

封面图片

香港人权资讯中心发表《香港人权报告2024》

香港人权资讯中心发表《香港人权报告2024》 香港人权资讯中心 报告摘要: 下载报告全文(只有英文): 新闻稿全文下载: 香港人权资讯中心今日发表《香港人权报告2024》,报告指出在国安体制持续巩固下,香港的人权及自由状况持续恶化,维护人权的机制受到结构性的侵蚀。香港的人权问题不再是偶发性个案,而是香港政府透过法律、行政、科技与文化等多重工具,构建出来的一套制度性压制架构,并正向跨境扩展。 尽管政府对外持续宣称社会「稳定」、「复常」,报告揭示,实际上市民正面对持续的审查与白色恐怖。表面合法、但选择性执行的行政手段例如税务审查、场地及发牌规管等被用来打压新闻自由及民间活动,而不必动用明显武力或逮捕。这类「隐性镇压」不易引起国际社会即时反应,却有效让政府对目标群体进行骚扰及施压,并向整体社会展示寒蝉效应。 报告重点包括以下六项趋势: (一)国安体制进一步扩权 2024年通过的《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进一步赋权予行政机关,例如行政长官可随时签发具法律效力的国安证明书,国安委的决定更明文排除在司法覆核之外,削弱法律监督并扩大行政干预空间。 (二)司法独立受损与法律援助收紧 法院在国安案件中角色边缘化,律师被审查、法援审批收紧,导致公益诉讼难以推进。例如新田科技城司法覆核申请人谢世杰,于报告期内遭到骚扰,及后于2025年初被捕并退出诉讼,显示提起公益诉讼的公民社会人士面对的压迫。 (三)监控升级与跨境打压扩展 政府扩建闭路电视网络,并探讨应用人工智能与人脸识别技术。针对网上言论的煽动罪检控增加。报告亦揭示,跨境情报渗透行动已扩展至海外港人社群,务求阻止海外港人针对中国及香港作出批评及倡议。跨境打压的威胁越来越普遍及有全球化的趋势。 (四)行政打压与「法律战」成为常态 当局透过税务审查、发牌限制、场地封锁等方式,选择性压制记者、公民团体、艺术团体及社区组织,形成一套不动声色但极具破坏性的行政打压模式。虽形式上「合法」,实质上构成政治干预,削弱新闻自由、公民参与与结社自由。 (五)和平集会消失,公民参与遭到瓦解 报告指出,香港已连续四年无大型示威,包括五一游行、六四悼念及七一游行。尽管警方声称自2022年起未有正式拒绝任何游行申请,报告揭示,警方实际上透过非正式渠道、预防性审查与人身风险压力达到「无声禁令」的效果,令申请人知难而退。 至2024年3月,逾7,300名于2019年反修例运动中被捕者仍未有定案,面对长期检控悬置与高刑期风险,情况残酷且违反正当程序。 (六)文化与教育自由受限,爱国教育渗透校园 政府以国安为由强化对文化与教育的审查,取消演出、下架图书、排斥具批判意识的艺术创作。今年4月15日「国家安全教育日」重现灌输式宣传,正如报告所指,当局配合课程设计与教师、学生监控制度,令人忧虑学术自由与思想多元遭到全面渗透与扼杀。 建议与呼吁: 报告提出26项建议,包括: 呼吁国际社会制定对港人权政策,支援公民社会与海外港人; 联合国机构应加强对香港的独立监察与追责机制; 跨国企业应落实人权尽职审查,拒绝配合政治审查与监控要求; 中国与香港政府应撤销《港区国安法》与《维护国家安全条例》,释放政治犯,恢复法治与基本自由。 香港人权资讯中心发言人表示: 「我们制作这份报告,是希望让香港人权的恶化有据可查、有迹可寻。我们不愿人权倒退在黑暗中悄然发生,而不被记录、不被追究。」 「即使在压迫之下,香港人仍展现惊人的创意与韧力,无论在本地还是海外继续发声、记录与组织。我们希望这份报告不只是观察,更是一份行动的起点。」

封面图片

参与社运被捕后离港BNO港人助乌克兰难民安顿英国

参与社运被捕后离港 BNO港人助乌克兰难民安顿英国 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战争爆发一年来,一直挺乌抗俄的英国,已收容了逾16万乌克兰难民。英国社会一呼百应,不少英国人响应政府呼吁,为逃避战火的乌克兰人提供半年免费住宿,香港人阿K(化名)是其中一员,至今已帮助两个走难而来的乌克兰家庭在英国安顿,并获乌克兰驻英大使去信致谢。阿K曾在2019年社运被捕,幸顺利离港,来到自由国度后就不断帮助他人,包括安排「安全屋」让香港年轻抗争者暂住。由受助者变成施助者,阿K接受《追新闻》专访时表示没有特别理由,「因为想帮人,自己有能力就尽量帮。」 #俄罗斯 #乌克兰 #普京 #俄乌战争 #难民 #英国 #BNO港人 #Russia #Ukraine #BNOVisa #移英港人 追新闻报导

封面图片

港现时约7-10人就有1名「新香港人」

港现时约7-10人就有1名「新香港人」 #自由亚洲粤语 报道: 翻查港府统计处数字显示,由1997年底至2021年底间,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仅为约49.7万人;单程证移入香港的人口有约112.1万人,撇除「单程证」来港人士的港人净移出为约68.1万人。整合而言,过去25年香港人口增长约93.7万人,当中主要增长动力来自新移民。 而据入境事务处数字,连同2001年推行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2006年推出的「优才计划」、2018年推行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 」等来港人士,截至2021年底,至少累积达20多万专才获批来港,而他们如在港连续通常居住不少于7年,就可申请居留权。若加以上112.1万名单程证来港人士,保守估计香港大约7至10人中就有1名「新香港人」。 新香港人主导下,香港社会趋向「大陆化」,说广东话的人变少,反而说普通话和英文就增多;在港大陆媒体近年倍增,今届立法会更首现「港漂」议员以普通话宣誓。有香港学者向本台分析指出,这情况是「自然、亦必然发生」,他较为担心的是,原有香港独特本土价值和文化遭受冲击和洗刷。 #新香港人 #腥港人 #移民潮 #大换血 #专才计划 #本土价值 #香港文化

封面图片

2003年沙士袭港,中大医科毕业初出茅庐的马仲仪有份走入威院8A病房,和香港人一同经历难关。

2003年沙士袭港,中大医科毕业初出茅庐的马仲仪有份走入威院8A病房,和香港人一同经历难关。 2019年反修例运动,香港最动荡艰难时刻,她频频发声,甚至为医护界站台,关注被捕病人的私隐、年轻人受伤、医护人员被捕等人道问题,再一次和香港人共渡时艰。 中五学生曾志健「健仔」当年10月1日在荃湾被警方近距离枪伤左胸,她代表公共医疗医生协会发声明谴责,质疑警方「蓄意射伤市民」,批评港府没有认真解决社会问题,以武力消灭年轻人,警方协会随即批评是颠倒是非。 马仲仪事后开腔:「中立是重要,但我将中立排在良知后面,良知永远都是第一。」她表明作为医生,将人道良知放在首位,不会有错。 同年11月,理大冲突演变围城困局后,马仲仪联同其他医护组织,在11月18日早上致电医管局,要求派遣救援队照顾校内伤者,但不成功,因为政府将理大定性为一个暴动场合,政治问题最终阻碍救援。 挨过沙士、社运、疫情,共渡过香港最艰难时期,最终不敌香港大环境「政治凌驾科学」,决心离开香港,移民英国,离开服务近18载的本港公营医疗体系。 跟很多离开的人一样,她会不舍昔日在香港的光景,尤其是曾经有得参与、监察、发言的公民社会。她说以前在香港,看见黄店告急都会「想食、想帮衬」,现在最实质的不舍,就是去不到一些黄店,本来很微小可以做的事情都做不到。昔日在港,常常感到的无奈和不满,现在走到英国,感觉不再强烈,好像有点「逃离」的感觉,无得再跟大家一起面对,但她明言仍有留意香港新闻,仍关心香港的一切。 报导: #众新闻 @hkcnews #马仲仪 #移民 #英国 #撑医护

封面图片

港学者:青年离港加剧老人孤独感 自杀人数上升

港学者:青年离港加剧老人孤独感 自杀人数上升 香港学者说,近年来年轻群体的移民,加剧了香港老年人的孤独感,自杀人数上升。 综合《星岛日报》和香港电台报道,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总监叶兆辉星期天(3月17日)在电台节目上说,香港人口老化问题严重,变化来得急速。 他说,疫情期间的隔离,使老年人精神出现焦虑,近年不少青年移民,也增加留港老人的孤独感。 叶兆辉说,他观察到近年来老年自杀人数有上升的情况,尤其是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 他指出,老人感觉“不被遗弃”十分重要,因此社区关怀必不可少,除了做好邻里支援,也要鼓励老人主动寻求帮助和参与社区活动。 叶兆辉也建议,如果年轻人要离开香港,可以与家中老人多视频通话,保持联络。他强调,老人的困境有时并非因物质生活短缺,而是受孤独感影响。 2024年3月17日 1:33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