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室温超导事件的最新进展,超导学会成立验证委员会,初步认定不是超导,找发明人要样品,发明人说要等论文正式发表再给样品。所以就为

韩国室温超导事件的最新进展,韩国超导学会成立验证委员会,初步认定不是超导,找发明人要样品,发明人说要等论文正式发表再给样品。所以就为了发表一篇论文?美国大学实验室没见验证这事,倒是中国的大学纷纷宣布重复不出来或部分重复出来,包括华中科大、北航、上海大学、东南大学、曲阜师大都凑热闹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美国室温超导论文从《自然》杂志撤稿

美国室温超导论文从《自然》杂志撤稿 11 月 7 日,《自然》杂志宣布撤回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兰加·迪亚斯在今年 3 月份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声称发现了一种在室温和相对低的压力下具有超导性的材料。 《自然》杂志称应部分作者的要求,该论文已被撤回。作为对这项工作做出贡献的研究人员,他们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发表的论文没有准确反映所研究材料的出处、所进行的实验测量和所应用的数据处理协议。上述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这些问题破坏了已发表论文的完整性。 此外,该杂志还单独对论文中提出的电阻数据的可靠性提出了担忧。该杂志的调查和发表后审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担忧是可信的、实质性的,但仍未得到解决。 (nature)

封面图片

韩国室温超导论文真假成谜 专家:极有可能只是假象

韩国室温超导论文真假成谜 专家:极有可能只是假象 今天,上海市超导材料及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超导应用研究专家洪智勇,在东吴电子举办的内部电话会上指出,近日韩国团队发现的室温超导材料,大概率并不属实。 洪智勇表示,从该团队公布的论文来看,其测试手法与目前的超导材料验证试验存在差异,且测试方法和数据的呈现方式过于粗糙,难以证实材料是否真的具有超导性质。 同时,这种超导材料的合成简单,仅仅是通过合成和掺杂,就在本应不具备明显电磁特性的铅磷灰石化合物中,发现了一种在室温下具有“超导”性质的新材料。对于超导这样一个已经有着大量相关研究的领域来说,这样的情况也很难不让人怀疑。 值得一提的是,早些时候,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闻海虎也表达了对这种新材料的怀疑,并指出电阻、磁化和所谓的磁悬浮,都不足以说明它是超导现象(材料)。闻海虎认为,韩国团队此次发现的新材料,所具备的所谓超导,基于可能仅仅是一个假象。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北京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称 LK-99 半悬浮样品不是超导,是铁磁材料

北京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称 LK-99 半悬浮样品不是超导,是铁磁材料 今天,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称,LK-99 表现出的是铁磁性半悬浮现象,不具超导性。 研究者认为,软铁磁足以解释 LK-99 在强垂直磁场中的半悬浮现象。测量结果没有表明样品中存在迈斯纳效应或零电阻,因此实验得到的 LK-99 样品不具超导性。 同时,印度国家实验室也发表论文称,所得 LK-99 样品在室温下不具备超导性。 美国马里兰大学凝聚态物质理论中心(CMTC)也转发了最新的研究,称 LK-99 不是超导体,甚至在室温(或极低温度)下也不是。它只是一种电阻非常高的劣质材料。

封面图片

LK-99 室温超导体论文受到广泛质疑

LK-99 室温超导体论文受到广泛质疑 自26日,韩国科学家声称发现世界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 LK-99 后。已有许多业内人士对此提出了质疑。有人整理了一个。下面是一些质疑的声音。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一位物理学家:“他们表现得像一群业余爱好者。他们对超导知之甚少,而且他们提供一些数据的方式也很可疑。” 中国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闻海虎表示,,但委派了一位同事来做复现实验。但是,闻海虎还表示,即便是复现,也不能说明它是超导材料,除非判断超导的证据非常明确。 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的 VPS Awana 博士在他的个人 Facebook 上发布了他们的结果称,两次。 上周该团队的一位首席研究人员告诉韩国联合通讯社,韩国科学家团队宣布发现室温超导体的论文在网上发表。 也许室温超导体这种只在科幻小说中才存在的材料要问世仍需要一些时间。

封面图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印度CSIR-国家物理实验室分别发表的论文显示,韩国的LK-99室温超导并没有复现,结果并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印度CSIR-国家物理实验室分别发表的论文显示,韩国的LK-99室温超导并没有复现,结果并未确认在室温下存在大量的超导性。两家也都表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LK-99是否存在室温超导性。 #抽屉IT

封面图片

自然杂志:科学家迄今为止未能证明韩国团队的 LK-99 材料是室温超导体

自然杂志:科学家迄今为止未能证明韩国团队的 LK-99 材料是室温超导体 一个韩国团队声称发现了一种在室温和环境压力下工作的超导体,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促使科学家和业余爱好者进行了大量的复现工作。但最初在实验和理论上重现这一值得关注的结果的努力却未能成功,研究人员仍然深感怀疑。 由首尔初创公司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 Sukbae Lee 和 Ji-Hoon Kim 领导的研究小组在 7 月 1 日 25 日发表的预印本中表示,一种由铜、铅、磷和氧组成的化合物,被称为LK- 99,在环境压力和温度高于 127 °C(400 开尔文)时是超导体。研究小组声称,样品显示出超导性的两个关键迹象:零电阻和迈斯纳效应,其中材料排出磁场,导致样品悬浮在磁铁上方。以前的努力仅在极低的温度或极高的压力下在某些材料中实现了超导。尚未证实任何材料在环境条件下是超导体。 首次复现LK-99的尝试在最近几天的报道中并没有改善该材料的前景。这些研究都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该材料具有超导性。(韩国团队未回应《自然》杂志的置评请求。) 印度新德里国家物理实验室和北京北航大学的两个独立实验团队分别报告说,他们成功合成了LK-99,但没有观察到超导性的迹象。中国南京东南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第三个实验在LK-99中没有发现迈斯纳效应,但在-163°C(110开尔文)时测得LK-99的电阻接近零这远低于常温,但对于超导体来说却很高。 理论学家也加入了争论。几个理论研究使用了一种名为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技术来计算LK-99的电子结构。DFT计算表明LK-99可能具有有趣的电子特性,在其他材料中,这些特性与铁磁性和超导性等行为有关。但是没有一项研究发现LK-99在常规条件下是超导体。 复现尝试的有限成功并没有平息网上的猜测。尽管许多材料(包括石墨烯、青蛙和钳子)都可以表现出类似的磁性行为,但未经证实的样本视频(据称是由于超导性而悬浮)已作为“证据”流传开来。 (nature)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