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日产常州工厂关停:资源优化调整 将加大新能源研发布局

东风日产常州工厂关停:资源优化调整 将加大新能源研发布局 6月24日,针对东风日产常州工厂关停一事,东风日产向记者贝壳财经回应:基于整体战略和商业环境的变化,东风日产对内部产能和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更好适应企业转型发展,我们在确保现有燃油车型产能的前提下,加大对于新能源车型的产线布局和投入。有消息称,东风日产常州工厂产能约为13万辆,约在2017年前后接手,彼时也承担了一些政企产能调整的任务。该工厂主要生产逍客车型,近年来产能利用率不高。东风日产方面表示,工厂约300名相关员工均已得到妥善安置,安置方法包括本地转岗、裁员补偿等等。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东风日产回应关闭常州工厂:只是暂停生产

东风日产回应关闭常州工厂:只是暂停生产 关于员工的赔偿方案,此前有消息称,预计赔偿方案将不低于“n+3”,部分员工甚至期望达到“n+6”或“n+7”。东风日产解释称,此次生产调整是基于公司整体战略和商业环境的变化,是为了优化和调整内部产能和资源,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转型发展。公司表示,在确保现有燃油车型产能的同时,将加大对新能源车型产线布局和投入,以满足市场需求。据内部人士透露,常州工厂之前是郑州日产的工厂,后来在2018年被东风日产接手,该工厂并非主力工厂,主要生产小部分逍客车型,而逍客的主力生产工厂位于大连。此外东风日产还强调,公司在华市场表现虽然有所承压,但正在加速智能化、电驱化转型,未来将以更加平衡的产品阵容,提供持续价值,满足用户需求。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日产汽车关闭常州工厂 消减10%在华产量

日产汽车关闭常州工厂 消减10%在华产量 日产汽车公司6月21日宣布,将关闭位于中国江苏省常州的乘用车工厂。该工厂产能约为每年13万台,将使日产在中国总产能少10%。 中国的价格竞争正在加剧,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 日本制造商销量严重下滑,甚至导致工厂关闭以求重建。日产汽车与中国大型国有汽车公司东风汽车集团的合资企业,以东风日产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  日产已开始考虑将中国的产能最多削减50万辆左右,目前的年产能为160万辆左右,相当于中国年产能的3成。

封面图片

日产将使用东风量子架构生产纯电车型

日产将使用东风量子架构生产纯电车型 据悉,日产将使用东风公司最新发布的量子智能电动架构中的S纯电平台,用来研发和生产日产旗下纯电车型,但双方具体合作形式目前尚不清晰。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4月,东风公司发布了东风量子智能电动架构,该架构可满足纯电、增程、插电混动等不同动力,尺寸则覆盖小型、中型、大型产品,对轿车、SUV、MPV均可适用。据介绍,新的量子架构将配备800V高压快充技术,续航里程可以达到1200公里以上,并支持共享换电。按照东风汽车的产品规划,东风量子架构目前已完成全系列产品布局,未来将打造16款车型矩阵,未来新平台年产量预计将达100万辆。(每日经济新闻) 标签:#新能源 #日产 频道: @GodlyNews1 投稿: @GodlyNewsBot

封面图片

合资车厂“代工”中国电车,翻身战从内打响

合资车厂“代工”中国电车,翻身战从内打响 不过截至目前,日产汽车和东风汽车还没有在官方层面回应。无论是“代工”还是“出租“,这件并不常见的事背后,也反映出了以日产为代表的合资品牌在中国过得并不太好。01提高工厂利用率《日经新闻》报道称,日产的武汉工厂准备生产的是东风汽车旗下子品牌岚图的新款纯电车型岚图知音。此前工信部披露的新车申报公示名单中,也可以看到岚图知音生产地址显示为“湖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街云峰大道8号”。而这个地址正是东风日产的武汉云峰工厂的所在地。这个工厂之前一直生产的是日产品牌的乘用车,分别为日产纯电车型ARIYA艾睿雅和奇骏,但由于日产销量低迷,开工率并不高。而通过生产东风汽车的车型,不仅可以提高开工率,降低固定费用,还能提高工厂运营率。武汉云峰工厂虽然拥有26万辆的年产能,但艾睿雅的价格偏高,销量并不好。再加上奇骏是传统燃油车型,销量也开始滑坡,三款车型去年批发销量仅为5.7万辆,产能利用率也只有19%。日产虽然也计划生产新款车型,但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投放市场,所以才打起了为合资对象生产车型的主意。恰好,作为“承租方”的岚图汽车也有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今年算是岚图的产品大年,其在产能上捉襟见肘,除刚刚上市不久的岚图FREE 318外,岚图的第四款车型“知音”也即将迎来上市。面对在生产端上产能不足的问题,岚图背靠东风汽车,自然可以通过打通体系内资源解决问题。再加上,云峰工厂有过生产纯电动车型ARIYA艾睿雅和奇骏e-power的经验,而且产线也相对成熟。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其实在几天前,就有不少国内的媒体报道称,“日产为东风汽车代工”的说法。彼时有知情人士辟谣,“代工”为不实消息,云峰工厂属于东风汽车集团乘用车扩建项目,东风日产其实是租用该工厂生产旗下车型,岚图亦是采用类似模式。如果这种说法属实,那的确不存在日产“代工”东风汽车的说法。不过公开信息显示,虽然云峰工厂项目建设名称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扩建项目,是东风汽车公司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打造的一座工厂。但建设工厂时,总投资达到了98.51亿元(含外汇22899万美元),资金来源全部为企业自筹,当时的东风公司只占股了66.86%。而且在后期的宣传口径中,一直以东风日产新一代工厂来宣传,不难猜测,这座工厂大概率是以东风汽车的名义建设,占据控股权,但其背后也有日产汽车的身影。一边是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代工论”,一边是官方提及的“租用论”。但无论是哪种生产方式,在其背后都暗含了日产在华产能的严重过剩问题。根据东风日产官网上披露的信息,其分别位于广州、襄阳、郑州、大连、常州和武汉的生产基地,整车年生产能力达160万辆。而东风汽车集团公布的产销快报显示,2023年东风日产的年产量有73.71万辆,产能利用率仅有46.07%。所以如何处理闲置产能已经是东风日产的头等大事。而且,既可以盘活合资品牌闲置产线又能推进集团自主新能源品牌的模式,在行业里也并非首例。之前广汽菲克广州工厂由广汽埃安接手并改造成其第二工厂,广汽埃安还接盘广汽三菱,利用广汽三菱工厂实现增产扩能。随着新能源时代不断推进,利用新能源品牌盘活合资闲置产线的情况,大概率还会发生。02销量下滑,押注新能源产能闲置背后,是销量逐渐下滑。根据公开数据,日产汽车在华销量已经连续5年下滑,已从2019年的154.69万辆跌到2023年的79.38万辆,同比下滑了24%,远超丰田和本田的下滑程度。去年东风日产销量也同比下滑21.53%,为72.31万辆。今年来,下滑的趋势也并没有扭转。1-5月,日产汽车在华累计销量为28.6万台,同比下滑1.01%,东风日产更是多次掉出乘联会发布的厂商销量前十榜单。同期东风日产的产量为26.82万辆,较去年同期下降近6%,仅为全年产能的16.76%。销量狂跌,产能利用率过低,造成的后果就是裁员关厂、削减产能。日产汽车不久前已经宣布,关闭其位于江苏常州的乘用车工厂,与此同时,决定削减约10%的在华产能。恰好常州工厂年产能约为13万辆,占日产在华总产量的10%左右,其生产工作将转移至东风日产的其它工厂。常州工厂是东风日产在2018年从郑州日产收购的,是日产在华最新的工厂,也是东风日产乘用车生产基地。总投资约14亿元,由东风日产全权管理,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2020年11月正式投产。日产汽车官方表示,关闭常州工厂是为了优化生产,也是应对市场挑战的一部分战略调整。有内部人士爆料,工厂关闭后,大部分被裁人员会给至少N+1的赔偿金,少部分高层会调去其他基地或主动请辞,而此前常州工厂负责生产的逍客车型,也将转移至大连工厂生产。本来是为进一步扩大销售才建的厂,如今却变成日产首个在华关闭的乘用车工厂,投产时间尚不足4年,常州工厂被关停的命运,也是日系车在华销量持续下跌,产能过剩的缩影。为了自救,这些品牌也在打骨折降价。比如售价10.86万元的日产轩逸优惠后裸车价格仅为8万;售价17.98-22.88万元的广汽本田雅阁、售价18.59-26.39万元的东风本田CR-V优惠幅度均在6万元,一汽丰田的纯电车型bZ4X的优惠幅度达7万元。但即便降价促销,销量也不尽如人意。今年1-5月,丰田销量同比减少10%,降至63万辆,本田也跌了17%,降至34万辆。曾几何时,日系车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香饽饽。过去十年,本田、日产等巨头在华不断加大投入,扩展产能。而如今,在电动化趋势的推动下,日系车的优势不断减弱。今年1-5月,日系车企市场占有率已从2020年的23.1%降至12.1%,而中国车企占有率从2020年的38.4%升至61.3%。一些日系车企还有了“打不过就撤”的心思,去年10月,日本三菱汽车就选择直接退出中国市场。乐观的日产则计划改变经营策略,在中国市场推出纯电动的SUV“ARIYA”等车型,但结果显然也不尽人意。不久前,东风日产还发布了“新奋斗100”行动计划,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超100亿元的资金进行研发,研发人员将从现在的1600人提升至4000人,到2026年底前,在中国投放7款全新的新能源产品。新能源时代是大势所趋,日产已经开始有所行动,至于效果如何,我们还是交给时间吧。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华尔街见闻 7 月 4 日获悉,比亚迪泰国罗勇府工厂在当天正式竣工,且在该工厂迎来了其全球第 8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今年上

华尔街见闻 7 月 4 日获悉,比亚迪泰国罗勇府工厂在当天正式竣工,且在该工厂迎来了其全球第 8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今年上半年,泰国新能源渗透率已达 12%。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指出,新能源汽车市占率突破 10% 是临界点,过了这条线后将迎来跨越式发展。他表示,泰国新能源产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时期。王传福透露,比亚迪在泰国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超 40%,且连续 18 个月占据畅销榜第一。 据悉,比亚迪在泰国的工厂年产能 15 万台,包含整车四大工艺和零部件生产,将会给泰国创造 1 万个就业岗位。从开工到投产,比亚迪泰国罗勇府工厂仅用 16 个月时间,展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速度与实力。除了纯电车型,比亚迪也计划在泰国推出插混车型。该工厂产能在满足泰国本土市场需求外,还将辐射东盟国家和其他地区。(Auto 有范儿)

封面图片

退无可退!日系车市场份额跌至14.4% 日产等被传在华削减产能

退无可退!日系车市场份额跌至14.4% 日产等被传在华削减产能 “由于燃油车目前的促销已经达到一定的底线,因此形成了新能源车独自降价蚕食燃油车市场的局面。”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车掀起的价格战正传导并直接影响燃油车的市场表现。近日还有消息传出,广州南沙有一家东风日产4S店要退网终止营业。记者拨通了该店的服务电话,该店的汽车销售人员对此表示否认:“我们的店并没有退网,但换了投资人。店内还可以正常提供试驾等业务。等待售后服务交接和转移之后,店内业务就会完全恢复。”尽管该店撤店一事不属实,但日系车式微却是不争的事实。两家日本车企计划削减在华的生产规模,日产汽车考虑将在中国的产能削减30%,本田则计划削减20%。对此,记者分别向本田与日产方面求证。本田方面回应称:“我们没有确定,也没有对外公布过关于产能调整的措施。”日产方面给出了相似的回答称:“目前没有事实支持这一报道。”对于日系车的困境,业内均聚焦于新能源车的特点让日系车优势不再。与此同时,日系车在电动车转型之上踟蹰不前。“失速”之下,日系车该如何拯救自己?降价潮下 日系车已“退无可退”今年春节刚过,比亚迪把价格战打到了合资品牌燃油车的腹地。作为A级家轿的实力选手,轩逸可以说是市场的“常青树”。在2020年~2022年,轩逸连续3年问鼎燃油轿车销量王。但在2023年,比亚迪秦PLUS以43.4万辆的销量成为当年的轿车销冠。比亚迪的价格攻势下,日系车不是没有反击。据记者了解,部分地区的经销商已经将轩逸经典版的价格调整至6.98万元起。上述东风日产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轩逸经典版低配最后落地价约在8万元,新轩逸也有2万元左右的现金优惠。“这么调整是为了应对市场的价格战,真的已经退无可退。”述东风日产销售人员表示。但消费者似乎没有买账。今年2月,比亚迪秦PLUS以月销2.1万辆的成绩登上了销量榜单第一,轩逸同期销量近2万辆。“走量的轩逸经典版确实有些‘毛坯’,开起来代步没有问题的,这些基础性能完全不输。但是可能在一些配置上,确实比不上国产车,且国产车的价格实在太便宜了。”上述东风日产销售人员说。“轩逸驾乘舒适、CVT无级变速箱平顺省油等特点是家庭用户的首选。整个日系车好开又省油,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不过,在新能源时代,日系车省油的优势被插混车型、纯电车型的优势碾压了,选择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了。”上述东风日产销售人员认为,比亚迪秦PLUS确实从轩逸手中抢走了一部分的客户。事实上,不仅是轩逸受到了国产车降价的冲击。朗逸、卡罗拉同样也不例外。2023年,两者的销量分别下滑了6%和31%。日系车市场份额跌至14.4%曾经,日系车有着“买发动机送车”的称呼,但是现在它们正在把市场份额“拱手让人”。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2月,日系车销量约为15.9万辆,同比下滑35.7%,日系车的市场份额为14.4%。图片来源:乘联会而在3年前的2020年,日系车企的市场份额一度达到了24.1%。图片来源:乘联会从销量排名来看,2024年2月厂商批发销量排行榜上,已经没有一家日系品牌进入前十名。但在3年之前,前10名中日系车可以占据3个席位。前15名中,日系车更是能够占据5个席位。图片来源:乘联会落在具体的车企身上,“下滑”也成为了主旋律。2023年,日产8年来在华销量首次跌破百万辆大关,为79.3万辆,其在2018年的巅峰时期销量达到了156万辆。本田2023年累计销量约123.42万辆,与2022年的137.31万辆相比下滑10.12%。销量下滑,使得日系车在合资车企的角色从“利润奶牛”变为业绩“拖油瓶”。3月8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在港股披露业绩预亏情况,并给出两点理由:“一是合资非豪华品牌的市场空间被大幅挤压,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二是新能源业务还处于战略投入期,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研发、品牌、渠道建设等投入加大。”中国市场销量下滑,也让日产和本田开始重新规划产能。报道称,日产在华的年产能可能会从目前的160万辆削减至110万辆,而本田从原本的160万辆减少到120万辆左右。日产和本田方面都予以否认。但是,日产与本田都已经开始通过出海来消化国内的产能。根据公开资料,东风本田的CR-V和e:NS1车型已经出海。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松山昌史表示,日产考虑将在华生产和开发的燃油车,以及即将推出的混动与纯电动汽车出口到海外市场。“电动车成冷门车”电动化转型缓慢是日系车的重要症结之一。直到近两年,日产汽车在国内推出了艾睿雅,本田汽车推出了e:NP品牌,丰田则有bZ4X车型。记者在走访终端渠道时发现,艾睿雅被摆在该家东风日产4S店最靠后的角落里,进店的消费者很难第一时间看到它。“这是一款冷门车。从这款车上市至今,我们店还没有卖出过一台。而且到店的消费者也很少是来看新能源车的。”上述东风日产店的汽车销售人员表示,他们店仅有一台艾睿雅展车,没有试驾车,也没有其他现车。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广汽本田4S店。这家广汽本田4S店将店里的“C位”给了销量担当雅阁,其纯电车型没有摆放在店内。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摄不过,日系车企也没有放弃,如今正在尝试在雅阁、卡罗拉、奇骏等热销车型上推出强电智混、智能电混、超混电驱等多种混动版本,期望以这种方式来让消费者为其技术和产品买单,弥补新能源战略上的迟缓。目前为止,东风本田、广汽丰田还采取了推新能源子品牌的做法来证明自己电动化的决心。此外,本田和日产还在考虑通过合作应对挑战。3月15日,日产和本田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就电动汽车业务展开全面合作,包含联合采购、共同开发动力平台、零配件通用化等。日产与本田希望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降本,提升对电动车产品竞争力。不过,双方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仅签署谅解备忘录,是否会达成最终合作以及具体合作方向仍有待确认。眼下,日系车已经加速电动化转型。但在比亚迪等本土制造商的进攻下,日系车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将不会容易,这也将是一场实力与智慧的考验。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