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教组织的手段:举一个例子,邪教组织会在你入教不久后给你一个“小考验”,比如“周二不许吃米饭”。如果你反抗的话,TA们首先会嘲笑

邪教组织的手段: 举一个例子,邪教组织会在你入教不久后给你一个“小考验”,比如“周二不许吃米饭”。如果你反抗的话,TA们首先会嘲笑你:呵呵有些人好喜欢吃米饭啊。所有人都会表现出:你怎么在意周二能不能吃米饭程度,居然超过了你在意我们之间的感情?你周一吃周三吃不行吗? 在所有这些压力下,如果你屈服了,这件事情就会成为你今后所有事情的把柄。比如TA们会嘲笑你说:那个吃米饭成瘾的家伙可不想帮我们去偷政府文件。这群人逼你不得不加倍“表现”自己,而且当需要孤立你的时候TA们就会拿这个事情做理由。 如果你打算逃离,这些人就会说:你要为这种小事离开我们?然后TA们会抢先一步,先把你赶出去。你会变成这些人嘴里的谈资:看看吧,外面都是些什么会为这种小事抛弃朋友的人!我们那么在意这个人,结果呢这个人居然连这么小的事情都一定要违反。这个人太可怕了,我们开除这个人,是为了保护所有我们组织里的人不再受这个人的欺骗。看吧,我们有这些规定都是有道理的,因为不能遵守这些规定的人确实很可怕。 补充:有时候伴侣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也会展现出这种模式。对方会对你提出一些不合理的小要求,一旦你不答应你就是“根本不在意我们之间的关系/竟然愿意因为这些小事破坏我们之间的关系”。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请远离那些发表长篇歧视性言论的人】

【请远离那些发表长篇歧视性言论的人】 有一天我和几个朋友在一个晚会上聊天,有人提了一嘴和性别歧视相关的小事,这件事情可能是太小太平常了,我都不记得她到底讲了什么。 这时候有个男的不请自来,走到我们中间,大声说:我认为男性才是在这个社会里遭到方方面面歧视的性别!现在男人的处境太差了! 我太知道这些人了。我以往的经历里,这些人会喋喋不休,摆出错误百出的数据,来证明自己带有歧视性的观点。TA会看着我们因为TA的言论痛苦,看着我们尝试和TA说理,再看着我们说服不了TA,然后沾沾自喜,从我们的沮丧中吸取我们的能量。 我决定终止这样的展开。我看着这个男的,说了句“我要走了”,然后转身离开了。我那几个朋友假装这个男的不存在,继续说笑。 我走向晚会上里的另一个朋友,讲述刚刚发生的事情。而这个男的一直在盯着我不放,他的自负不见了,而且可见的焦虑了起来。 所以总结就是不要在这些会发表长篇歧视性言论的人身上浪费时间。无视TA们就好了。不要让你的生活和快乐被这些人打扰。 这些人的快乐和意义感是建筑在别人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上的。不要用你的注意力去鼓励这些人的歧视和攻击。

封面图片

如果你正在尝试学做饭,或者如果你感觉自己天生就是做不好饭,我想和你说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当有经验的厨师和你说TA们做饭加多少材料都

如果你正在尝试学做饭,或者如果你感觉自己天生就是做不好饭,我想和你说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当有经验的厨师和你说TA们做饭加多少材料都是“凭感觉”的时候,并不是说你也应该“凭感觉”加料。 这些有经验厨师的“感觉”,是因为TA们有多年的经验,而经验又转化成了直觉。TA们的经验的最初来源,在于一步步认真跟着食谱的定量来做饭。这个食谱可能是写在纸上的食谱,也可能是TA的家人口口传授的食谱。 也就是说,如果你什么经验都没有,就想跟着自己的“直觉”做饭,你很难在做饭上有进步,也很难培养出你的直觉。你应该一步步来,无论是做什么简单的菜,哪怕是炒鸡蛋,都去找一份食谱,然后严格跟着食谱上的指示来。我保证这样可以让做饭更简单,而且做出来的饭也更好吃。

封面图片

【想到了一个高敏感人群应对周围负能量的思维比喻】

【想到了一个高敏感人群应对周围负能量的思维比喻】 我觉得我常常在意别人的脸色、微表情、动作声音大小或者其他细微之处,尤其是一些传递负面情绪的小动作,并且会不自觉地猜测ta是不是在表达对自己的不满,或者至少对ta的这种负面表达很不安。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思维比喻,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会用这个比喻来提醒自己。 如果我们把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比喻做传球,友好的交流就是用适当的力度互相往对方容易接到的地方抛球,这是一种愉快的交互运动,对应到交流里,那就是一场愉快的对话或者相处。 但有时候对方会有恶意的传球,比如故意让你接不到,故意用大力砸向你,如果我们和他人发生矛盾冲突、吵架时候,交流往往就是这种形态。 那那些微表情、摆脸色、小动作像是哪种抛球呢。像是做些假动作,貌似要砸向你了,却又不真的发球的状态。比较敏感的人可能很快就识别到了这种假动作,感受到了威胁,同时感受到不安。如果这时候你开始胡思乱想,并且内在受到了损伤。其实相当于对方没有光明正大地发起正面进攻,只是虚张声势了一下,我们却自己凑过去让球打到了我们自己身上。 想到这一点之后我就仿佛找到了一点屏蔽这种微小负面情绪的方法,就是想象这种抛球的场景,然后坚定一个信念就是我要站在原地,只接受友好抛球或者正面进攻,如果真的有不满,那么表达ta的不满是ta理应负的责任,不是我的,我不会主动去了解ta的不良情绪。 我们不害怕矛盾冲突,但是只接受正面进攻,一切不光明正大的进攻,就当看不见。 而且很多时候对方可能未必是指向我们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还有关于ta自己其他事情的负面情绪。我觉得仍然可以用这个想象,我就站在原地,如果ta有不良情绪,且ta愿意诚恳寻求帮助(抛出一个正确的求助球),我们可以接(当然也可以不接,选择权在自己)。但我绝不会主动走上前,把ta不敢抛出的球主动接过来。 可能核心仍然是课题分离,但是我觉得这个场景想象更生动,我觉得实操起来比默念“这是ta的事不是我的事”更有效果。尤其是当我想象到我自己太过在意的时候特别像人家没发球,我主动把头碰到人家球上的时候,我瞬间就觉得我绝不要做这种傻事。然后就顺理成章退回来了。 也有可能只是适合我,只是做一个分享吧。

封面图片

其实我是赞成标签细分的,越细越好。我希望标签详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标签,以至于没有人可以轻率地对待任何一个人。因为我们的问题

其实我是赞成标签细分的,越细越好。我希望标签详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标签,以至于没有人可以轻率地对待任何一个人。因为我们的问题从来不是标签太多,而是标签不够。LGBT四个标签已经让顺直人哭着觉得天都要塌了,何况还有更多的性别细分,性取向细分,在性别和性取向之外还有残障项下的障别细分,障别细分下还有不同的需求细分。这些需求只要没有适合的标签统统会被忽视。标签不是为了我们,标签是为了让这个世界上所谓的“主流人士”明白,你看,这种程度的不同,主要是与“主流人士”的不同,它存在。不管你接受不接受,它就是存在,它需要被看到,需要被重视。需要标签的不是我们,而是这个社会的所谓“主流人士”。如果没有一个标签告诉ta们“这是什么”,ta们永远会是长着眼睛的瞎子。

封面图片

朋友和我说起令她印象深刻的小事。小时候,她想要吃红烧肉,但妈妈做了糖醋排骨。她不喜欢酸甜口味,不想吃。说,费了很多功夫做的,

朋友和我说起令她印象深刻的小事。小时候,她想要吃红烧肉,但妈妈做了糖醋排骨。她不喜欢酸甜口味,不想吃。妈妈说,费了很多功夫做的,很贵的。 她吃了一口说,不好吃。 妈妈说,怎么会不好吃呢。再尝尝。 她说,好吃。 然后妈妈就很开心地笑了。 后来妈妈都和别人说,我女儿最喜欢吃我煮的糖醋排骨了。 朋友最近想起这件事是因为她和伴侣最近大吵了一架。她在吵架时怒吼:“我平时对你还不够好吗?” 伴侣也怒吼回她:“我要苹果,你一定要给我梨,还要我赞美你给的梨有多好吃!” 然后在那一刻,当头棒喝,朋友看到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模式。这个模式和妈妈对待她的几乎一模一样。妈妈强加给她的糖醋排骨让她感到窒息,可想而知自己强加给伴侣梨的时候对方的感受如何。 朋友说,我妈看不到我,我也看不到我的伴侣。我们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固定的剧本,上演着写好的剧情,对方是谁不重要的,重要的是TA能不能把角色演好。 我很为朋友的觉察感到高兴,却也知道要接受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想象不是一回事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会感到安全有序充满掌控感。我们提前猜测对方在想什么,然后做好回应的准备,当对方不按我们所想出牌,我们一再否认,直到对方屈从。 有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多,以为爱别人爱得不行,搞了半天,是自己唱了一出独角戏。 【爱】是去付出他们愿意我们付出的过程。能不能看到另外一个人是爱的能力的前提。 爱TA如其所是,是客体之爱。爱TA如我所愿,是自恋之爱。 允许别人是TA自己,接受世界不能如我们所愿,接受事与愿违。

封面图片

#女网友投稿 给所有男生一个建议

#女网友投稿 给所有男生一个建议 不要去要求她跟别的男的保持距离,她心里怎么会不知道你看到了会不舒服呢, 不要去限制,该怎么做她心里自然会有数,#即使她跟别人聊出感情也跟你没关系,她丢掉的是爱她的人, 别人只是把她当快乐的玩具,她乐意当就去当,你只不过是失去了一个不那么在意你感受的人,你没有半点损失, 人要向前看,不要在一个死节点上把自己套进去了,在生活这个舞台,我们没必要畏首畏尾,委曲求全,她在乎你你是能感受到的,有些女生就是骨子里不安分,别人十几年教育都教不好,你期望靠着 一段飘渺的爱去教会吗?看开点吧。 加入我们 @QuanQiubaog 投稿爆料 @TGcctv9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